卷首語:詩詞中的“蟬” 在我看來,燥熱的夏日,,最讓人討厭的,,莫過于蟬的嘶鳴。 群蟬鳴叫,,清脆響亮,,單調(diào)急促,雜亂無序,。一條街,,甚至一片區(qū),此起彼伏,。有時戛然停息,,世界瞬間寧寂。誰知剛一回神,,噪聲又起,,競相亮嗓,翻江倒海,,令人心意煩亂,,可又無奈奈何。 但是,,在歷代詩詞作品中,,蟬的意象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很少有厭棄之意,,抑或有人竟以蟬自喻,,似乎情有獨鐘。 “蟬噪林逾靜”,,王籍這里的蟬噪,,并無他意,僅僅用來襯托靜,所謂以動襯靜,,技法高超,。而更多的詩人,則通過蟬聲,,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如“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唐·陸暢),,“一聞愁意結(jié),再聽鄉(xiāng)心起”(唐·白居易),。蟬分布很廣,,天南地北。蟬聲急促,,人所共知,。那些漂泊游子,沉浮宦海,,心情難免孤寂郁悶,。異鄉(xiāng)突聞蟬聲,仿佛置身故土,,自然引發(fā)鄉(xiāng)愁,。但同樣表現(xiàn)鄉(xiāng)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唐·杜甫),,則清露盈盈,明月千里,,意境悠遠(yuǎn),。相較而言,蟬聲喚醒的鄉(xiāng)愁,,得來似乎太過容易,,有撿漏的嫌疑。有的表達對親友的思念,。“蟬發(fā)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yīng)催我老,,兼遣報君知”(唐·白居易),。一個“催”字,不僅寫出蟬聲急促,,而更多的是歲月匆匆,,感時傷懷之余,相互慰藉。雖然沒有高山流水的雅韻,,但天涯共蟬聲,,人生也不會太寂寞。至于“寒蟬”“寒蛩”之類,,以凄切的鳴聲,,渲染離別之情,或烘托世無知己的孤獨,,則是另類的蟬聲,。 蟬的觸須,像下垂的帽纓,,有“官宦”之相,。以清露為食,“品行”高潔,。鳴聲清越,,聲聞于世。詩人結(jié)合自身境遇,,往往與蟬自比,,托物寄情。“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可嘆李商隱生不逢時,,雖然是滄海之珠,,藍田之玉,但最終虛負(fù)萬丈才華,,一生襟抱未開,。身陷囹圄的駱賓王,更是“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在那樣污濁的環(huán)境里,,即使高樹清唱,,又有幾人識得,幾人珍惜,?最終讓“宰相之過”,,成為千古一嘆。至于虞世南,,則“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這位凌煙閣的功臣,似乎太過清高,。 據(jù)說,,蟬是齊后憂憤而死后,尸化而成的,,也被稱為齊女,。因此,蟬的意象,,也有悲情色彩,。被譽為宋末詞壇四大家之一的王沂孫,在《齊天樂·蟬》里,,用細(xì)膩的筆法,以齊女的形象,,寫盡秋蟬的哀怨,。宮魂已斷,離情重訴,,“鏡暗妝殘,,為誰嬌鬟尚如許”?!傲懵峨y貯”,,“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表面寫蟬,,其實寫人。抒發(fā)自己國破家亡之痛,,無法掌握命運的悲苦,。物我合一,天衣無縫,,可謂詠蟬之絕唱,。 蟬就是蟬,率性而嗜鳴,,無心無肺,。詩人因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情緒,,給蟬賦予不同的情愫,。作為蟬的意象,意蘊自然更加豐富,。蟬聲如此,,世間萬物亦是如此。倘若能靜心體悟,悟到詩意,,悟到詩情,進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便是詩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