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9 林佳明 調(diào)中益氣湯 【來源】《脾胃論》卷中,,《蘭室秘藏》卷上飲食勞倦門,。 【組成】黃芪一錢人參去蘆頭,有嗽者去之甘草 蒼術(shù)以上各五分 柴胡一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上氣,從陰引陽也橘皮如腹中氣不得運轉(zhuǎn)加一分 升麻以上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蘭室秘藏》有黃柏酒洗各二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用法】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粗,,帶熱,宿食消盡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腹在旦是也,。 【功效】補益升陽,行氣和胃,。 【主治】四肢滿悶,,肢節(jié)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shù),,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見一次,,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痰唾稠黏,口中沃沫,,食人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 【方解與方論】本證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復感受暑熱,,中焦阻滯。 故用黃芪,、人參,、甘草健脾益氣,升麻,、柴胡升陽,,蒼術(shù)、陳皮,、木香行氣燥濕,,黃柏清濕熱。 注:調(diào)中益氣湯與補中益氣湯組成有別,。 本方不用當歸,,更側(cè)重于升補脾胃陽氣; 以蒼術(shù)易白術(shù),加黃柏,、木香,,則清濕熱、理脾胃功效更強,。 因此本方側(cè)重于健脾行氣,、清化濕熱。 【驗案精選】 1.胃下垂調(diào)中益氣湯內(nèi)服,、外敷對胃下垂有效,。 基本方:黃芪45g,人參(另煎),、升麻各9g,,蒼術(shù)、木香各 30g,,橘皮 12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劑,。 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干姜; 胃陰虛者加沙參,、石斛; 瘀血者加失笑散,。 外治:剩余藥渣,趁熱布包外敷于胃脘部,,同時自行按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分鐘,,力量要適中,每天2次。 1個療程(15天)結(jié)束后,,停藥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的治療。 典型病例:劉某,,女,,48 歲,農(nóng)民,,1990年8月15 日初診,。 自述脘腹脹痛不適 10余年,。曾多次作X線胃鋇餐透視檢查,,診斷為胃下垂。迭進中西藥治療無效,。 近1年來腹脹痛加重,,飯后尤甚,納差,,惡心,,口干,大便干,形體消瘦,,舌紅,、無苔,脈細,。 經(jīng)胃鋇餐透視胃小彎切跡在兩髂嵴聯(lián)線水平以下12cm,。診斷為胃下垂。 給以調(diào)中益氣湯加養(yǎng)胃陰藥,。 處方:黃芪 45g升麻,、人參(另煎)各9g,木香,、蒼術(shù)各 30g,,柴胡、甘草各6g,,橘皮 12g石斛,、沙參各 15g。水煎服,,每天1劑,。5 劑后,脘腹脹痛好轉(zhuǎn),,食量增加,。 續(xù)進10劑,諸癥好轉(zhuǎn),,停藥3天,,又服15 劑后諸癥消失,。胃鋇餐透視復查。 胃位置恢復正常,。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2.泄瀉李某,6歲,,2003年8月6日初診,。 慢性泄瀉病史1年余,腹瀉日3~4次,,糞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成形,食納極差,,發(fā)育遲緩,,面色萎黃,大便次數(shù)增多時服腸復康,,但效不佳,,故求中醫(yī)治療。 視其患兒精神不振,,面色少華,,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四肢欠溫。脈癥合參,,證屬濕困脾陽,。 選調(diào)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4g,人參3g,,茯苓 6g,,山藥6g,甘草2g,,蒼術(shù)4g,,陳皮2g,車前子3g(包煎),。服3劑后泄瀉次數(shù)減少,。 原方繼進10 劑,每天大便1次,,大便成形,,納食好,諸癥皆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3.眩暈(梅尼埃病) 患者,,女,67 歲,,工人,。1998-11-10 初診。 患脾胃病已久,,近日因疲勞過度,,晨間突然出現(xiàn)頭暈眼花,視物旋轉(zhuǎn),,如坐舟車,,胸脘痞悶,泛泛欲嘔,,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膩,脈濡,。 中醫(yī)辨證屬脾胃虛弱,,健運失司,痰濁中阻,,清陽不升,。 治宜健脾和胃,燥濕化痰,。 治以調(diào)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黨參各 25g,炙甘草,、升麻,、柴胡、木香各5g,,陳皮,、蒼術(shù)、法半夏,、澤瀉各 10g,,茯苓 30g。日1 劑,,水煎服,。 服5 劑后,眩暈已止,精神轉(zhuǎn)佳,,惟胃納不振,,予原方加神曲10g,服10劑后,,諸癥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 4.耳病 (1)耳鳴耳閉(突發(fā)性神經(jīng)性聾) 患者,,男,,62 歲,干部,。1999 - 09-11初診,。 訴耳鳴如蟬,夜間尤甚2個月,,近2日來因疲勞過度,,晨起突發(fā)耳閉不能聽聲音,西醫(yī)五官科檢查雙耳鼓膜無殊,,聽力檢查診斷為突發(fā)性神經(jīng)性聾,。患者要求用中藥治療,,前來我科求治,。 刻診:神疲懶言,面色少華,,問診時患者用筆代言,,耳鳴耳閉,腹脹納呆,,口淡乏味,,大便溏,日行2次,,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中醫(yī)辨證屬脾胃虛衰,,清陽不升,耳竅失用,。 予調(diào)中益氣湯加味: 炙黃芪,、黨參各30g,丹參25g,,蒼術(shù),、白術(shù),、石菖蒲、神曲各10g,,陳皮,、木香、炙甘草各6g,,升麻,、柴胡各5g。 7劑,,日1劑,,水煎服。 囑早晚空腹服用,,以增療效,。 二診時訴耳閉耳鳴減輕,精神轉(zhuǎn)佳,,予原方加菟絲子,、五味子以補腎納氣,調(diào)治月余,,耳鳴耳閉消失,,諸癥皆除。 (2)分泌性中耳炎 徐某,,男,,5歲,,2001年10月15日初診,。 患兒有感冒病史,爾后出現(xiàn)聽力下降,、耳疼,、耳悶、耳鳴,,有時出現(xiàn)耳內(nèi)流水聲,,曾在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檢查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用西藥氨芐青霉素,、地塞米松治療1周罔效,,乃求治于余。 觀其患兒形體虛胖,,面色不澤,,對父母呼喚不理睬,舌胖大,,苔白,,脈緩,。 證屬脾虛濕困。治以化濕調(diào)中,,升陽開竅,。 處方:黃芪3g,人參1.5g,,甘草1.5g,,蒼術(shù)1.5g,柴胡3g,,陳皮3g,,升麻1g,蟬蛻3g,,防風1g,,木香0.5g。5劑,,水煎服,,日1劑,清晨空腹服之,。 5天后復診,,耳悶、耳鳴較前減輕,,喚之較前爽應(yīng),。 囑其再進5劑,后又復診,,其母喜告,,患兒聽力明顯上升,耳疼消失,,耳悶,、耳鳴較前減輕。 繼服1月,,聽力正常,,諸癥悉平,告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