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元三年,,一位16歲的少年背著自己的詩稿前來拜謁大詩人顧況。 老顧眼瞅著眼前青澀的少年,,低頭看到詩稿上的名字:白居易,,忍不住調(diào)侃: “好家伙,長安這地方物價賊貴,,白居估計是不大容易,。” 正說完,,他打開詩卷,,映入眼簾的就是四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看到這里,老顧手一哆嗦: “我去,,就憑能寫出這樣的詩句,,白居也是大大地容易?!?/p> 因為顧況的點贊,,少年詩人白居易很快就聲名鵲起。 而顧況,,因為這個故事,,也被牢記了1200多年。 但其實,,除了調(diào)侃白居易,,在唐代詩人中,“懟人不倦”的顧況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一,、“地域黑第一人” 大明洪武十三年,明朝三年一度的“高考”——科舉試舉行,。 這一年,,擔(dān)任主考官的是已經(jīng)78歲的大儒劉三吾。 結(jié)果,,考中的51名貢生全是南方士子,。 北方的學(xué)生們一看這結(jié)果就憤怒了。 他們聯(lián)名上書,,聲稱考試結(jié)果有誤,,指責(zé)主考官“科考舞弊”。 “鞋拔子臉”朱元璋一聽就怒了,,下令嚴(yán)查,。 嚴(yán)查的結(jié)果是,評卷與錄取流程中規(guī)中矩,,沒有舞弊嫌疑,。 但朱元璋是誰啊,那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道皇帝,。 于是,老朱大筆一揮,,考官們或下獄或流放,,重新錄取的61名考生全部是北方士子,。 這就是大明有名的“南北榜之爭”,。 這件事情,背后有著更深刻的現(xiàn)實原因,但不可回避的是,,南北方的“地域黑”,。 其實,到了明朝時,,南方的治學(xué)水平早已遠超北方,,江浙一帶,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文人集團,。 但這并不妨礙北方士子看不上南方士子,。 這種情況,在往上推幾百年前的唐朝時更加嚴(yán)重,。 彼時,,南方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落后于北方,所以,,南方的士子通過科考入仕通常也會被看不起,。 北方的官員通常認為南方人來自蠻荒之地,而且操著一口流利的“小語種”,。 面對這種情況,,就算是李白的大貴人——“四名狂客”賀知章老先生,都只能無奈寫詩回應(yīng): 钑鏤銀盤盛蛤蜊,,鏡湖莼菜亂如絲,。 鄉(xiāng)曲近來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吳兒,! ——《答朝士》 你瞅瞅,,蛤蜊和莼菜都是南方特產(chǎn),但長安上流社會都喜歡吃這菜,,你們吃著飯,,怎么就不挑剔它是南方的產(chǎn)物—— 背后的潛臺詞就是:咱可不能拿起筷子吃菜,放下筷子罵娘啊,。 賀知章的詩,,雖然對朝中看不起南方士子的朝士們做了反擊,但總讓人覺得太過溫柔,,不狠辣,。 于是,“噴子詩人”顧況就親自擼起袖子上場了,。 顧況可不像賀知章那樣溫吞吞的說話,,他上來就寫詩: 钑鏤銀盤盛炒蝦,鏡湖莼菜亂如麻,。 漢兒女嫁吳二婦,,吳兒盡是漢兒爺,。 (注:經(jīng)上網(wǎng)查知此詩名為《和知章詩》) 這是寫的,前兩句還比較客氣,,就說南方特產(chǎn),,到了后面兩句,直接開罵—— 北方的女子嫁給了南方漢子,,生下來的兒子算是北方人,,那南方人就是北方人的爹啊,! 這開口就“我是你爹”的架勢的確解恨,,顧況也因此成了大唐“地域黑第一人”。 不過,,從詩中看來,,就算做“噴子”,顧況也是一個有文化的“噴子”,。 二,、懟人不倦 除了寫詩懟“地域黑”之外,顧況對于懟人,,從來都能“懟出新高度”,。 通過顧況和白居易的故事,我們知道了因為顧況的賞識,,白居易很快就出人頭地,。 但顧況本人,卻沒有這么幸運,。 就在顧況調(diào)侃白居易的同一年,,顧況受到宰相李泌賞識和引薦,他入朝擔(dān)任著作佐郎,。 但在2年后,,李泌去世,顧況就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 被貶的原因,,據(jù)說是因為他寫詩“傲毀朝列”——又寫詩罵娘了。 這事估計顧況做得出,,而且他還留下了這首詩: 萬里飛來為客鳥,,曾蒙丹鳳借枝柯。 一朝鳳去梧桐死,,滿目鴟鳶奈爾何,。 (注:經(jīng)上網(wǎng)查知此詩名為《海鷗詠》) 在詩中,顧況以“為客鳥”(海鷗)自比,,而“丹鳳”就是他的貴人李泌,。 李泌去世,,顧況就成了“一朝鳳去梧桐死”。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傲骨錚錚,“滿目鴟鳶奈爾何”——朝堂之上,,滿目皆是貓頭鷹啊,。 這樣的詩句,真的有些尖酸刻薄,,不過別說,,還挺解氣的。 顧況生于中唐時期,,在李杜之后,,但直到宋朝時,顧況的詩名都極盛,。 《滄浪詩話》中就認為:顧況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fēng)骨處,。 三,、傳奇 除了懟人,顧況也會寫詩自我調(diào)侃,。 他寫《贈僧》: 出頭皆是新年少,,何處能容老病翁。 更把浮榮喻生滅,,世間無事不虛空,。 在這首詩里,隱隱有著很深的禪味,。 顧況晚年的時候,,隱居茅山,做了隱者,,他給自己起名:華陽真逸,,每天開始煉金拜斗。 據(jù)說,,晚年時的顧況甚至“身輕如羽”,,他活了94歲,最后的歸宿更像是“羽化登仙”,。 有人說: 晚年的李白在當(dāng)涂灘頭,,喝醉了酒,最后騎鯨而去,; 晚年的杜甫,,乘一葉扁舟,,在湘江上,飄然遠逝,,在長沙至今還留著杜甫江閣的建筑,; 如此看來,修行有成的顧況,,羽化登仙,,絕塵而去,或許也是他最好的歸宿,。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