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散為皮膚病之名方,,最早見載于明代陳實功之《外科正宗》,,功用疏風養(yǎng)血,、清熱除濕,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者”。 黃煌教授言:“從組成看,,是白虎湯的加味方,。白虎湯清熱止汗,本來可以治療一些伴有惡熱,、多汗,、煩躁等全身癥狀的皮膚病。加蒼術,,為蒼術白虎湯,,治療白虎湯證見身體困重、舌苔膩,、浮腫傾向者,。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衣均為中醫(yī)的散風發(fā)表藥,是治療皮膚瘙癢,、發(fā)疹,、發(fā)熱的常用藥物??鄥?、木通有利尿清熱作用,多用于小便不利,、浮腫伴皮膚瘙癢,、身熱,、流黃水者,。當歸、生地黃,、胡麻有養(yǎng)血潤燥的作用,,治療皮膚枯燥,。全方有良好的抗過敏、抗炎,、鎮(zhèn)靜作用,,并有擴張皮膚血管,、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體內(nèi)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國醫(yī)大師顏德馨曾言:“消風散匯集祛風,、利濕、清熱之品,,辨證加減治療各種皮膚病均有一定療效,。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謂內(nèi)服本方,尚需“兼戒口味,,辛熱莫啜,,忌洗熱湯,其煩自脫”,;同時可外用繡球丸(樟冰,、輕粉、川椒,、水銀,、雄黃、大楓子)搽擦,,以止癢殺蟲,。本方加減治療濕疹、風疹,、過敏性皮疹均有療效,。” 在臨證中,,遇到皮膚瘙癢,,皮疹的患者,若屬氣血虧虛或者風熱外郁肌膚者,,以陳氏消風散為基本方,,隨證加減,多能收獲良效,。 患者,,女性,53歲,。 患者因尿毒癥期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7年,,主訴全身皮膚瘙癢3年余,夜間瘙癢甚劇,,腰背及腹部可見多處抓痕及血痂,,皮膚干燥粗糙,無風團及皮疹,,嚴重影響生活,、睡眠,,口干,,大便3~4日一行且干結難解,,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中醫(yī)辨證:濕熱內(nèi)蘊,血虛生風,。 治以清熱除濕,,疏風養(yǎng)血,予消風散加減,。處方:苦參,、荊芥、姜半夏,、烏梢蛇,、蜂房、當歸,、炒蒼術,、防風、土茯苓,、蟬蛻,、丹參、地膚子,、白鮮皮,、川芎、生地,、制大黃,。七劑,濃煎,,日1劑,。 患者藥后自覺皮膚瘙癢好轉,大便1~2日一行,,易解,,口干緩解。續(xù)原方7劑,,瘙癢消失,,諸癥明顯緩解,遂停藥,,隨訪半年病情穩(wěn)定,。 本例多屬久病腎元不固,,氣血虧虛,濕毒內(nèi)生,,濁毒邪風伏于肌表而成,。 方中荊芥、防風,、蟬蛻辛散透達,,開發(fā)腠理,疏風散邪,,使風去則癢止,;苦參、白鮮皮,、地膚子清熱燥濕,;當歸、丹參,、川芎,、生地養(yǎng)血活血,清熱涼血,;全方共奏疏風清熱,、除濕止癢、涼血護陰,,從而使患者瘙癢自消,。 患者,男,,40歲,。 患者常飲酒,嗜食辛辣厚味,,2月前自覺頸部有三塊不規(guī)則型堅實的丘疹,,現(xiàn)已融合為一片,皮損呈淡褐色片狀,,粗糙肥厚,,劇癢時作,夜間尤甚,,搔之微有脫屑,。苔白膩,脈濡而緩,。 中醫(yī)辨證:證屬風濕型,。 治以疏風利濕,方予消風散加減,處方:當歸,、生地,、防風、穿山甲,、炒赤芍,、蜂房、蟬蛻,、苦參,、知母、荊芥,、蒼術、甘草,。水煎服,,早晚各1服。 守方治療21劑,,諸癥消除,,隨訪1年未復發(fā)。 《外科正宗》言:“頑癬,,乃風,、濕、熱,、蟲四者為患……此等總皆血燥風毒克于脾,、肺二經(jīng)”。 本證風濕之邪蘊結于肌膚,,經(jīng)絡失疏,,局部氣血凝滯,肌膚失養(yǎng),,故皮損呈淡褐色片狀,,粗糙肥厚;風盛則癢,,擾于陰分則夜間尤甚,;苔薄白或白膩、脈濡而緩為風濕蘊膚之象,,故治以疏風利濕,。 方中當歸、知母滋陰補血潤膚,;生地,、赤芍涼血活血;苦參清熱燥濕;蒼術祛風燥濕,;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故用荊芥,、防風開發(fā)腠理,、透解郁滯肌膚的風毒之邪而止癢,穿山甲活血化瘀,,蟬蛻,、蜂房加強疏風止癢之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祛風止癢之效。 患者,,女,,23歲。 過敏性紫癜,,紫癜性腎炎,,反復發(fā)作2年余。過敏原因不明,,曾服西藥激素癥狀反復,。刻診:背部,、雙小腿紅色斑點,,局部融合成片,略高于皮膚,,按之不褪色,,皮疹處稍感瘙癢,伴雙側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疼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浮數(shù),。查尿常規(guī)PRO+,RBC++/HP,。 中醫(yī)辨證:風熱夾濕,。 治以疏風除濕,涼血消斑,。予消風散加減,,處方:苦參、生地、荊芥,、防風,、白鮮皮、石膏,、蟬蛻,、知母、地膚子,、丹皮,、茜草、白茅根,。7劑,,日1劑,水煎服,。 復診時紫癜變淡,,無新發(fā)紫癜,關節(jié)疼痛緩解,。1月后紫癜消退,尿蛋白,、紅細胞減少,。原方加減輔以玉屏風散,繼續(xù)服用2月余,,隨訪未見復發(fā),,尿檢陰性。 過敏性紫癜多因熱毒走竄,,血熱妄行,,或脾虛氣不攝血,血不循經(jīng),,外溢肌膚而成,。風為百病之長,化熱傷絡,,內(nèi)搏營血,,血溢脈外而發(fā)紫癜,。 方中荊芥,、防風、蟬蛻祛風固表,;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疏風消斑止癢;石膏,、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知母、生地,、丹皮滋陰涼血,。以祛風之法,宣肺氣,,清邪熱,,故紫癜消散,后續(xù)以玉屏風散固表,,防止外邪再襲,。 患者,男,,36歲,。 頭部皮屑增多伴痛癢2月??淘\:頭部有大小不一的斑疹,,基底潮紅,部分上面有彌漫而均勻的粉末狀脫屑,,梳發(fā)或搔抓時易脫落,,脫發(fā)增多,頭發(fā)干枯,,苔薄黃,,脈浮數(shù)。 中醫(yī)辨證:屬風熱之證,。 治以疏風清熱,,養(yǎng)血潤發(fā),予消風散加減,。處方:荊芥,、防風、蟬衣,、蒼術,、陳皮、川芎,、牛蒡子,、當歸、生地黃,、苦參,、金銀花,、制首烏。日1劑,,水煎服,。 服藥7日后,皮屑減少,,瘙癢減輕,。守前方加生山楂、黃連,,連服14劑而愈,。 脂溢性皮炎屬中醫(yī)“白屑風”范疇?!锻饪普凇氛f:“白屑風多生頭,、面、耳,、項,、發(fā)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而又生,。此皆起于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 緊扣病因病機,,結合癥狀,,辨為消風散證,并加金銀花,、生山楂,、制首烏、黃連,,清熱去脂生發(fā),。治療3周痊愈,療效顯著,。
患者,,男,35歲,。2005年11月15日初診,。 患者既往反復發(fā)作全身瘙癢斑丘疹3次,。服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潑尼松,,靜脈滴注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藥后癥狀緩解,。此次全身瘙癢,、斑丘疹反復發(fā)作1周,服用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潑尼松等藥未見緩解。伴心煩,,口干,,喜飲冷水,大便干結難解,,小便短赤,。刻診:全身抓痕累累,,舌紅苔黃厚糙,,脈洪數(shù)。
中醫(yī)辨證:濕熱傷陰,,風邪入絡,。 治以祛風止癢、清熱除濕,,予消風散加減,。處方:蟬衣、生地黃,、神曲,、甘草、荊芥,、防風,、蒼術、知母,、當歸,、胡麻仁、牛蒡子,、生大黃(后下),、制僵蠶、露蜂房,、烏梢蛇,、苦參,、生姜、全蝎,、蜈蚣,。日1劑,水煎服,。并囑咐患者停用所有西藥,, 服藥2劑后,全身瘙癢明顯減輕,。服4劑后全身瘙癢及皮損癥狀消失,,患者少氣欲臥,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為邪去體安跡象,囑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靜養(yǎng)可愈,。數(shù)日后痊愈,隨訪未見復發(fā),。 慢性蕁麻疹發(fā)作期及急性蕁麻疹,,急則治標,以祛風止癢,、清熱除濕為大法,。慢性蕁麻疹緩解期,緩則治本,,以補氣血,、固營衛(wèi)為大法,多選用玉屏風散或八珍湯加減,。 治標易而治本難,。多數(shù)患者急性期癥狀緩解后不愿繼續(xù)服藥,此其一,;調補氣血陰陽之偏勝需較長時間而服藥多劑,多數(shù)患者難以堅持以致病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此其二,。因此,緩解期堅持服藥對控制或減輕反復發(fā)作尤其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