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并為基督教的三大分支,。除了教義上的差異,新教與后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新教沒有類似于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那樣的組織核心,。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歐洲各地的宗教改革者們各自為戰(zhàn),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地區(qū)創(chuàng)立了路德宗,;約翰·加爾文在瑞士創(chuàng)立了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派),;英王亨利八世指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會,形成了圣公會,;從圣公會又分離出了浸信會與衛(wèi)斯理宗,。若論新教諸派有何不同,只談教義差異略顯抽象,,還要回到歷史中,,翻一翻各派的起源。 黑暗的中世紀是羅馬教會的極盛時期,,教皇利用信徒的對上帝的迷信獲取了巨大的權(quán)力,。不僅占據(jù)了大量土地和財富,還握有絕罰的殺手锏,。即使是國王和皇帝,,受到絕罰后也會被諸侯和民眾拋棄,只得向教皇低頭,。為了繼續(xù)保有權(quán)力,,教會壟斷了知識教育,推廣愚民政策,。同時把持了對圣經(jīng)的解釋權(quán),,將自己塑造成了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在教會的愚弄下,,民眾目不識丁,,所知道的上帝也只是來自教士的描述。即使是貴族階級,,文化水平也普遍低下,。整個社會的思想都被教會禁錮,死氣沉沉,。 卡諾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被迫向教皇屈服 14—15世紀,歐洲黑死病肆虐,,奪走了歐洲近三分之一民眾的生命,。自詡為上帝代理人的教士階層也難逃一劫,,包括教皇克萊芒六世在內(nèi)的大批教會高層死于黑死病。這時的民眾逐漸意識到,,在病魔面前信仰上帝也是徒勞的,,教士也只是肉體凡身。對死亡的恐懼促使人們放下宗教去另尋保命之法,,對教會的迷信逐漸垮塌,。諷刺的是正是中世紀教會的愚昧,把貓說成魔鬼撒旦的化身,,蠱惑教徒大肆捕殺,,致使老鼠橫行無忌,加快了黑死病的傳播,。 與此同時,,由于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東羅馬人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shù)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西歐人看到了這些千年之前的文明瑰寶以后瞬間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多么的愚昧黑暗,,文藝復興之火迅速燎原。從最開始的油畫和雕塑,,到后來的科學技術(shù),,最終觸及到最根本哲學思想,教會費勁心思編織的騙世伎倆被接連戳破,。 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為了挽回局勢,,羅馬教會利用宗教裁判所大肆迫害異己分子,,揚.胡斯被火刑處死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事件,。胡斯是波西米亞的神職人員,曾出任布拉格查理大學神學部主任,,后升任校長,。當時教會為了撈錢,大肆出售贖罪券,。作為天主的忠實信徒,,胡斯也曾買下大量贖罪券。但隨著對教會了解得深入,,胡斯逐漸認清了教會的丑惡嘴臉,。他并沒有像其他教士一樣同流合污,,而是發(fā)文抨擊教會的種種惡行。他所著的《論教會》宣稱圣經(jīng)才是至上信條,,而不是教會制定的種種規(guī)章制度,。強調(diào)教會的主權(quán)屬于基督耶穌,批判了教會圣職人員偏離了基督真道,,只會弄權(quán)斂財?shù)淖飷盒袕?。此舉招來了教皇的瘋狂報復。 1414年,,胡斯被教皇召到康斯坦茨參加宗教會議,,會上教皇拒絕聽取胡斯的申訴,強令胡斯改變主張,。胡斯斷然拒絕,,莊嚴地宣稱自己雖然不免一死,但是真理“將從墓穴里站起來,,發(fā)展壯大,,得到永恒的勝利”。教皇震怒,,下令逮捕胡斯,,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廣場上被以異端的罪名處以火刑。然而教皇的鎮(zhèn)壓不僅沒能穩(wěn)住局面,,反而引發(fā)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在胡斯改革的旗幟下爆發(fā),教會隨意糊弄民眾的時代結(jié)束了,。 胡斯被處以火刑 在胡斯殉道一百多年后,,1517年,修士馬丁·路德張貼在德國維滕貝格諸圣堂大門上的九十五條論綱再次引燃了宗教改革運動,。這次教皇還想故技重施,,于1521年召路德前往沃爾姆斯會議受審,會上路德重申了自己的主張,,拒絕向教會低頭,,被神羅皇帝查理五世判為異端。不過幸運的是在薩克森選侯腓特烈的支持下,,路德逃過一劫,。在歸途中,腓特烈等人以“攔劫綁架”方式把他送進瓦特堡加以保護,。在瓦特堡隱居期間,,路德致力于圣經(jīng)的德語翻譯,讓普通民眾能夠直接閱讀,,打破了教會對圣經(jīng)的壟斷,。大批的民眾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響下拋棄了天主教會,,路德宗由此形成。 路德宗又稱信義宗,,其主張與胡斯一脈相承,,且更激進。胡斯只是批判違背圣經(jīng)的教條和教士,,路德則是直接否認了教會上帝代理人的角色,。“因信稱義”是路德宗的核心思想,,即人們唯有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為義人,憑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備了純正的信仰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純正信仰的必然結(jié)果,。因而路德不主張通過清規(guī)戒律來達到修行,,教士是可以結(jié)婚的,路德就娶了與一位離開修會的修女卡塔琳娜·馮·苞拉結(jié)了婚,?!捌叫磐浇詾榧浪尽笔锹返碌牧硪淮笾鲝垼疵總€基督徒在教會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quán)利,,都可以擔任神職,,教會不應凌駕于信徒之上,享有種種特權(quán),。教皇也不是上帝的代理人,,信徒虔信基督就可與上帝直接溝通,不必通過教會,。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如胡斯改革引發(fā)了胡斯戰(zhàn)爭一樣,,路德的宗教改革也喚醒了底層民眾的反抗意識。在托馬斯·閔采爾的領(lǐng)導下,,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爆發(fā)了,。閔采爾原本是路德的忠實追隨者,但與路德受到封建諸侯的庇護不同,,閔采爾一直與底層民眾生活在一起,,深切地體會到民間疾苦,,思想也逐漸由改革轉(zhuǎn)為革命,。而宗教改革后期的路德逐漸脫離了群眾,對閔采爾激進的思想非常不安,,指責他 “到處煽風點火”,。閔采爾則攻擊路德因為“他們給你一杯葡萄酒”,,就淪為“十足的金錢奴隸”。雙方最終分道揚鑣,,路德站到了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對立面,。 當時瑞士也發(fā)生了宗教改革運動,但兩地的改革派因圣餐禮的分歧爆發(fā)了激烈爭論,,路德派強調(diào)耶穌設(shè)立圣餐禮時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即后來的同體論),;瑞士的茨溫利派則強調(diào)“這表示我的身體”(即后來的紀念論)。就為這一爭論,,雙方于1529年在馬爾堡展開會談,,茨溫利提出的內(nèi)部和解,一致對抗羅馬教廷的建議,。但路德拒絕了這一提議,,終于同瑞士宗教改革派分裂。這時的路德像極了清末民初主張溫和改良的文人,,既反對暴力革命,,又自恃清高,不屑于采取政治手段,。結(jié)果只能依附權(quán)貴,,為統(tǒng)治者裝點門面。路德在宗教改革運動前期積聚的聲望迅速消散,,被加爾文后來居上,。 約翰·加爾文為法國人,最初在巴黎參加宗教改革運動,。由于被法國王室判處異端,,1535年加爾文跑到了瑞士。此前主導瑞士宗教改革的茨溫利因改革措施過于保守,,致使改革派分裂,。天主教會趁機反攻,在1531年的卡匹爾戰(zhàn)役中新教軍隊大敗,,茨溫利亦陣亡,,被天主教軍隊分尸焚燒。1536年,,加爾文到達瑞士時,,日內(nèi)瓦市民剛剛擊敗了天主教勢力,市民大會決定皈依新教,。宗教改革領(lǐng)袖法雷爾深感責任重大,,就邀請好友加爾文前來,加爾文由此成為日內(nèi)瓦市議會的實際領(lǐng)導人。瑞士民風彪悍,,極具反抗精神,,市民有較大的自治權(quán)。瑞士又四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有效地防范了外部天主教勢力的干預。這些客觀條件使得加爾文可以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大展拳腳,。 加爾文 在教義上,,加爾文宗與路德宗差別不大,只是加爾文宗主張多了一條上帝預定說,,認為人的得救與否,,皆由上帝預定,與各人本身是否努力無關(guān),。頗有宿命論的意思,。在改革方式上,由于加爾文宗教改革的主體是市民階層,,因而比路德宗更具有革命色彩與民主精神,。加爾文宗拋棄了天主教會的主教制,創(chuàng)立了“長老制”教會,,因而又被稱為長老宗,。教會的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是“長老會”或“長老法庭”,由平信徒中推選長老12人和牧師5人組成,。牧師為終身制神職人員,,由議會推舉,長老則每年改選1次,。長老會定期開會,,商討教會諸項事宜。教會的懲處以開除教籍為限,,更重的懲處則由政府處理,。 與路德宗不注重外在善功不同,加爾文提倡“選民”世俗生活的目的是“榮耀上帝”,,信徒必須努力從事日常工作與勞動,,積極為社會服務(wù)。即使上帝已經(jīng)預定了人是否得救,,信徒們也不能偷懶,。因而加爾文宗不僅在宗教上規(guī)勸信徒,在世俗上也加以管制,。加爾文因此大權(quán)獨攬,,被譽為日內(nèi)瓦教皇,。日內(nèi)瓦則被建設(shè)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quán)共和國,獲得了“新教的羅馬”的綽號,。 相比于歐洲大陸上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隔海相望的英國鬧出的動靜要小得多,,但卻是最早開始宗教改革的,。由于山高皇帝遠,羅馬教會對英國教會的掌控一向薄弱,。而且早期的英國一直遭受維京人的入侵,,異教徒的維京人不僅打殘了盎格魯—撒克遜諸國,對教會也順帶物理消滅,。直到維京時代落幕以后,,教會才得以在英國支愣起來,但王權(quán)與教權(quán)之爭也隨之而來,。 1170年12月29日,,英王亨利二世手下的四個男爵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殺了大主教貝克特。貝克特原本是亨利二世的好友,,當初亨利二世為了能夠掌控教權(quán)才推薦他出任主教,。但當亨利二世試圖把教會的司法權(quán)收回時,貝克特卻堅定地站到了教會一邊,。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聽聞貝克特遇刺身亡,,威脅要對亨利二世處以絕罰。亨利二世只得屈服,,赤身走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讓僧侶們鞭笞自己。在貝克特遇刺的地方,,亨利二世跪下懺悔,,并表示要率領(lǐng)十字軍東征(后來也沒去),這事就算過去了,。到亨利二世的兒子無地王約翰時,,由于不承認教皇指派的主教人選,教皇英諾森三世開除了約翰的教籍,,并教唆英國的死對頭法國進攻英國,。約翰只得妥協(xié),接受了主教人選,,還向教皇稱臣納貢,。 1365年,英國已經(jīng)拖欠了33年的納貢,,教皇烏爾班五世臉上實在掛不住,,不停地催收。英國國會干脆不承認無地王約翰簽署的協(xié)議,不交了,。教皇沒辦法,,只得放棄,不過還是帶有威脅性地告訴英國人,,教會可以隨時支持法國對抗英國,。英國也不慫,派出了威克里夫充當政府的神學顧問,,跟教皇打輿論戰(zhàn),。 威克里夫奉旨論戰(zhàn),其思想有著顯著的官方色彩,,主張在世俗上王權(quán)大于教權(quán),,教會應當放棄世俗領(lǐng)地和財產(chǎn)等等。他還首次將圣經(jīng)由拉丁文翻譯成英文,,便于英國民眾直接閱讀,。他的思想對后來的胡斯和路德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打下了理論基礎(chǔ),。 1525年,,英王亨利八世認定王后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男性繼承人,要求教皇批準離婚,。因為凱瑟琳是西班牙公主,,而西班牙王室是天主教會的最大支柱,所以教皇沒有批準亨利離婚,。在交涉無果后,,亨利不再理會教皇,直接與情人安妮·博林結(jié)婚,。羅馬教皇宣布將亨利驅(qū)逐出教,。作為報復,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教會的巨額土地財產(chǎn)也被收歸王室,。英國國教圣公會由此成立,英王取代教皇,,成為國教首腦,。 亨利八世 浸信會是17世紀從圣公會分離出的一個派別。浸信會的核心思想并無新意,,強調(diào)信徒與上帝的直接聯(lián)系,,無須神職人員和教會為中介。獨特之處在于浸信會堅持信仰自由和自愿的原則,,只吸收具有判斷力的志愿者入教,。反對為嬰兒受洗,,只為得救的信徒受洗,且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因而又被稱為浸禮宗。 浸信會之所以從圣公會分離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反對王權(quán)對教會的干涉,,主張教會各自獨立自治,;二是圣公會依然保留了許多天主教會的儀式,這讓主張徹底改革的信徒十分不滿,。浸信會信徒反對教會中的繁文縟節(jié),,主張簡單實在的生活,,因而又被稱為清教徒,。如此和國教唱反調(diào),必然遭到政府迫害,。大批的清教徒被迫出逃,,其中就有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到達了北美。 到達北美的清教徒 克勞塞維茨在《戰(zhàn)爭論》中寫到“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宗教與戰(zhàn)爭一樣,,也是政治的一種手段。無論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爆發(fā),,還是后來新教各派的創(chuàng)立,,背后都是政治利益在作祟。新教各派差異性的本質(zhì)就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出于自身利益所做出的歷史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