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__賡續(xù)千年閩都文化《旅攝閩東北(17)》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是閩都文化的百科全書,是福州最具人文氣息的地方,,也是省會文史的記憶載體和精髓所在,。三坊七巷融合著許多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tǒng)街巷格局,。 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衣錦坊,、文儒坊,;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
衣錦坊在南后街西側,,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qū),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宋初改稱棣錦坊,宣和年間,,又改名祿錦坊,,宋淳熙年間,進士王益詳退歸故里后,,改祿錦坊為衣錦坊,。此后,坊里還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進士鄭鵬程等,,他們榮歸故里,而"衣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來,,人們取其"衣錦還鄉(xiāng)"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郎官巷,,在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qū)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連八一七北路鬧市區(qū),,西接南后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贝舜笏挥谙锉保⒂兴嚎垂?,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位于塔巷的西口的王麟故居,是三坊七巷的收費景點之一,。故居為清代建筑,,原為東西兩座相連宅院,現余東座,,前后三進,,現為辟為“當代工藝珍藏館”,陳列了一些當代的藝術精品展示,。從第三道門進去是第一進大廳,,據說房屋門窗等均使用了大楠木,大廳正上方懸掛“文魁”的牌匾,,后廳另一邊梁上懸掛的“武魁”牌匾,,可謂一個大院文武雙全。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
安民巷位于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几V莸胤街尽接浭?"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歷史上巷內居住人家多為社會地位較高人士,,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安民巷53號是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宮巷內的嚴復書院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嚴復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著名翻譯家,、新法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他翻譯的《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多本著作,系統(tǒng)而全面的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對當時的中國影響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