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魚缸里的十幾條小魚,,每天都得到精心照料,可幾年過去,,小魚始終只有三寸長,。 直到有一天,魚缸被打破,,小魚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小魚就從三寸瘋狂地長到了一尺,。 這種打破魚缸,,讓魚兒更快、更好成長的現(xiàn)象被稱為“魚缸法則”,。 小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亦是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他的潛能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激發(fā),他的內(nèi)驅(qū)力會被喚醒,,懂得自我激勵,、自我管理。 如果限制,、控制過多,,孩子就會像那些小魚一樣,身心發(fā)展受限,。 有些家長一聽到給孩子自由就緊張: “給孩子自由,,那他還不上天了?” “難道讓孩子為所欲為嗎,?” “沒有規(guī)矩能行嗎,,進入社會遲早被教訓!” 其實,,我們說的自由,,當然是一種“相對的自由”,在安全范圍內(nèi),、一定規(guī)則下,,盡可能地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成長。 尤其是在下面這三件事上給孩子自由,,他會成長得更為出色,。 探索、體驗的自由 對于許多家長來說,教育中最大的阻礙不是別的,,而是他們自身的恐懼,、擔心、怕麻煩,。 例如: 孩子在不會影響他人,,也沒有安全隱患的空地上盡情奔跑,家長:“別跑呀,,小心摔倒了,!” 孩子把玩具都拆了裝、裝了拆,,家長:“你這是在干嘛,?弄壞了我以后不給你買了?!?/span> 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撿撿石頭,家長:“太臟了,,趕緊過來,,不許碰?!?/span> 孩子在學著做一些事的過程中,,不小心搞砸了、犯了錯,,家長就言辭激烈地批評,、否定孩子。 于是孩子只能小小地嘆息一聲,,收起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謹小慎微,,做個家長眼中的乖寶寶,,保持干凈、不添亂,、不犯錯,、不讓爸媽擔心。 然而,,看似平靜,、安全的表象之下,孩子的手腳卻被束縛住了,,失去了體驗和探索的自由,。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fā)活動。顯然這里只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 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反復做,,在反復練習中學會專注,產(chǎn)生有序,。 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地感知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并順應這種規(guī)律,最早的紀律也就形成了,?!?/span> 這不能碰、那不能做,,孩子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腳,,就會逐漸失去對各種事物的興趣,失去持續(xù)專注于某件事的寶貴體驗,,無法廣泛,、深入地學習和認知。 有位家長曾經(jīng)說到,,兩個孩子總是喜歡在墻上涂涂畫畫,,當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時候,丈夫阻止了她,,告訴她不要影響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墻紙可以再換,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這就是給孩子自由,。 允許孩子在安全、不干擾他人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活動,、探索,,找到自己感興趣、愿意專注其中的事情,,并給他足夠的關(guān)注和支持,。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除了原則性問題,,每當他犯錯,、闖禍,家長不要反應太大,、求全責備,,應當看做是孩子嘗試和學習的過程,用平和的態(tài)度來引導孩子,讓他從中積累經(jīng)驗,。 在這樣自由的體驗和探索中,,孩子才能夠充分地打開感官,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促進大腦發(fā)育和認知發(fā)展,,并通過親身實踐,提高能力,、收獲寶貴的成長經(jīng)驗,。 選擇的自由 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有關(guān)的事情都是誰做主,? 中國的父母,為孩子愿意犧牲一切,,但同時伴隨著一個缺點,,就是喜歡替孩子做選擇,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強迫孩子做一些事,。 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什么時候做作業(yè)、看哪些書,;大到上什么興趣班,、上哪個大學、學什么專業(yè),。 不但如此,,還喜歡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指導孩子,如果孩子不聽,,就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詩人于戈曾說: “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jīng)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span> 父母直接幫孩子做選擇,,或者讓孩子乖乖服從自己的命令,,幫他們避免掉一些錯誤選擇造成的后果,短期來看效果很好,,但卻給未來埋下了隱患: 孩子長大了,,獨立生活的時候,不懂得如何做選擇,,常常做出錯誤決定,,而且習慣逃避責任; 一直被父母安排,,沒有自主權(quán)的孩子,內(nèi)心也會很壓抑,,難以感受到人生中的快樂和幸福,。 西方有一句諺語:“經(jīng)驗是最好的老師?!?/strong> 給孩子機會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并承擔相應后果,,這樣的親身實踐,,會變?yōu)楹⒆拥某砷L經(jīng)驗,這比家長再多的道理都更為深刻,、有價值,。 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孩子也會學著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 更重要的是,孩子擁有自主權(quán),,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人生的精彩,,擁有無限的可能。 養(yǎng)育過程中,,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分析不同選擇帶來的后果,,最終的決定權(quán)還是交給孩子,。 比如早上賴床,讓孩子明白:如果選擇賴床,,結(jié)果就是會遲到,、被老師批評;如果選擇馬上起床,,則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早飯,、準時到校,。 孩子不想寫作業(yè),告訴他:你可以不寫,,后果是交不上作業(yè),,父母和你一起被老師談話,學習也會慢慢退步,;認真寫作業(yè)的話,,知識點掌握牢固,學習也會變得順利和輕松,,成績隨之提高,。 孩子做出哪種選擇,就讓他自己承受相應的結(jié)果,。 一開始可能會很難,,但是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繼續(xù)給孩子做選擇的自由,,他就會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提高認知,、調(diào)整行為,慢慢學會做出更合理,、正確的選擇,。 管理自己的自由 我見過很多從小學到高中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到了大學寬松的環(huán)境中,,沒有父母嚴格的管理和督促后,,完全喪失了自制力,缺少目標和斗志,,不斷放縱自己,。 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的失敗,。 在這些孩子的成長歷程中,,一直以來,驅(qū)動他們前進的是父母的管教和督促,,缺少在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下自我管理的體驗,,沒有建立起內(nèi)驅(qū)力。 于是,,等他們得到一點點自由,,就無法控制自己,開始放飛自我,。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 “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那些被說教,、強迫,、洗腦,、威脅、懲罰出來的“乖學生”,,不是守紀律,,而是被麻痹、被毀掉了,。 當一個學生擁有自由,,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然后選擇去做他應做的事,,不做他不應做的事,,這樣的紀律才有價值?!?/span> 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直讓外驅(qū)力來驅(qū)動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多給孩子自我管理的自由空間,。 這個外驅(qū)力,大多來自家長的安排,、控制,、管得太多。 比如: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生活,,給孩子準備要穿的衣服,、收拾書包,提醒他要做的事情,; 在孩子寫作業(yè)時,,緊盯著、監(jiān)督著,,有一點小差錯立刻指出來,; 制定一系列計劃,把孩子的學習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沒有一點喘息的時間······ 當外驅(qū)力過大,,孩子是無法發(fā)展出內(nèi)驅(qū)力的,生活上缺乏獨立能力,,事事依賴父母,,學習上也難以主動、自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減少干涉和包辦,,多讓孩子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和學習,,家長只需在關(guān)鍵時刻適時引導。 從小學會自我管理,,孩子會懂得對自己負責,,并產(chǎn)生自覺性,這樣的孩子,,不論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能獨立、自主地管理好自己,,有目標,、有方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曾呼吁: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span> 教育孩子,,規(guī)則必不可少,自由同樣重要,。做有遠見的父母,,就請在以上三個方面給孩子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