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23/90
許叔微醫(yī)案:
姓曹的小伙子病了六七天,,肚子脹,惡心,、嘔吐,,吃不下東西,身體溫,,手腳熱,,拉肚子,腹痛,。
醫(yī)生認為他的病因是陽多,,理由是手足熱,嘔吐則是因為熱在胃中聚集,。也有醫(yī)生認為又嘔吐又拉肚子,,應(yīng)該是霍亂。
請我去診斷,,我發(fā)現(xiàn)病人的脈細而沉,,于是就明白了。
我說:“這是太陰病的癥狀,。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我只用了理中丸,,按仲景說法一顆做成蛋黃大小,,病人24小時吃五、六顆,。然后再用五積散,,病幾天就好了。
許叔微評論:
我發(fā)現(xiàn)當世的醫(yī)生,,凡是遇到傷寒病,只會分成陰病陽病,。要知道仲景的傷寒論不僅分了三陰三陽病,,而且每一個病中的陰陽偏勝多寡又有不同??床”仨氉屑毞直婕膊「境鲇谀臈l經(jīng)絡(luò),,藥方和病人身上的癥候相對應(yīng),用藥才能精準,。就像太陰病,、少陰病,陰病之中也講究補瀉的,,怎么能用簡單的陰病兩個字就糊弄過去了呢,?
原文:
曹生初病傷寒.六七日.腹?jié)M而吐.食不下.身溫.手足熱.自利.腹中痛.嘔.惡心.醫(y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恐熱蓄于胃中而吐嘔.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其脈細而沉.質(zhì)之.曰太陰證也.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雞子黃大.晝夜投五六枚.繼以五積散.數(shù)日愈.論曰.予見世醫(yī)論傷寒.但稱陰證陽證.蓋仲景有三陰三陽.就一證中又有偏勝多寡.須是分明辯質(zhì).在何經(jīng)絡(luò).方與證候相應(yīng).用藥有準.且如太陰少陰.就陰證中.自有補瀉.豈可止謂之陰證也哉.
第一,、又是個誤治
這種急癥,,開對藥,往往好的很快,,許叔微用了6次理中丸后病還沒好轉(zhuǎn),,之后又用了五積散,經(jīng)過了幾天病才好的,。
如果理中丸對癥,,改用五積散干啥?理中丸幾乎完全不對癥,。
五積散不是傷寒論的方子,,我查了一下,組成如下:
白芷,、枳殼,、麻黃、蒼術(shù),、干姜,、桔梗,、厚樸、甘草,、茯苓,、當歸、肉桂,、川芎,、芍藥、半夏,、陳皮,。
五積散中還是有幾味藥是對癥的,所以過了幾天慢慢好了,。
第二,、病人應(yīng)該用什么方?
醫(yī)案中說病人下利同時有腹痛,,但沒有強調(diào)下利次數(shù),,那么下利次數(shù)應(yīng)該不多,可能最多3,、4次,。
下利同時腹痛的,首選芍藥證,,加強版是大黃證,。更多藥證內(nèi)容去聽《白發(fā)傷寒論》。
病人除了腹痛下利,,惡心嘔吐得也挺厲害,,也有可能是黃連湯證,但病人手足熱,,黃連湯因為沒有黃芩,,所以如果手足熱就不首選黃連湯。
病人還有腹?jié)M,,芍藥和大黃都可以有腹?jié)M,,黃連則沒有。
宋本傷寒論太陰篇279條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是治療腹?jié)M腹痛的,,既然許叔微認定是太陰病,不知道為啥不用,,用了雖然不是最對癥,,也比理中丸和五積散強。
279,、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醫(yī)案中沒有寫病人有汗出或者是其它桂枝證,,而且病人惡心嘔吐比較嚴重,雖然這兩個方都有生姜,,但生姜惡心比較有效,,嘔吐恐怕力有不逮,最好有半夏,,所以桂枝加芍藥湯也不首選,。
病人手足熱,應(yīng)該熱得比較厲害的,,因為有醫(yī)生把這點作為陽多的依據(jù)了,手足熱是黃芩證,。
有黃芩證,、有芍藥證、有生姜證,、有半夏證,,那么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就出來了,還有一個是大柴胡湯,。
這兩個方子,,黃芩湯的芍藥只有二兩,大柴胡的芍藥有三兩,。所以如果肚子滿痛得比較厲害,,手足熱得沒那么厲害,就用大柴胡湯,;反之,,手足熱得厲害,腹痛得沒那么厲害就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但無論用哪個方子,,都不屬于太陰病。
第三,、太陰病提綱有問題的
醫(yī)案中許叔微提到的傷寒論條文就是太陰病的提綱,,宋本中的273條:
273、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上一篇說了,,厥陰病的提綱其實是烏梅丸方證,。這個太陰病提綱同樣有問題,太具體了,。之前我覺得有點像桂枝加芍藥湯的方證,,看到許叔微這個醫(yī)案,更像是大柴胡湯的方證了,。
看一下宋本中165條:
165,、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有嘔吐有下利,,甚至誤下后出現(xiàn)的“胸下結(jié)硬”也有“心中痞硬”完美對應(yīng),至于腹?jié)M,、腹痛有枳實芍藥大黃,,所以大柴胡湯完全可以擔當起太陰病的提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