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篋》,,出自《莊子·外篇》,旨在拋卻圣人制定的禮法,以免被盜賊利用,?!该l篋」即打開箱子的意思,后代指盜賊,。文中開篇提到「將為胠篋……」遂以此為題目,。 《胠篋》一開始便描繪了盜賊如何竊用圣人的禮法去偷竊的,,比如像田成之等人,篡奪了齊國的君位,,不僅不以為恥,,還成了稱霸一方的諸侯。出自本篇的成語有盜亦有道,、竊鉤竊國,、絕圣棄智等。 本文選取《胠篋》經(jīng)典名言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饗讀者。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為了防止箱子、布袋,、柜子被小賊偷走,, 人們就將它們用繩索捆緊,把鎖鈕關緊,。 這就是世俗上,,自認為非常聰明的做法。 點評:莊子認為這些充其量算作小聰明,。因為大盜來了,,他們會舉起箱子、背起柜子,、挑起布袋就走,。把東西藏到里面,反而是幫他們聚集財物。 盜亦有道乎,? 盜也有它的道理嗎,? 點評:成語「盜亦有道」的出處。語出盜跖的門徒,。盜跖是春秋時期的知名大盜,,是魯國大夫柳下季(也稱下惠)的弟弟。 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嘴唇?jīng)]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魯侯酒味薄,梁惠王攻打邯鄲,; 圣人出現(xiàn),,大盜于是就興起了。 點評:「魯酒薄」是一則典故,。楚國君主楚宣王會合諸侯,。而魯恭公后到,所獻的酒水淡薄,。楚宣王不高興了,,便羞辱他。魯恭公很生氣,,不辭而別,。楚宣王知道后,就發(fā)兵攻打魯國,。以前,,梁惠王一直想攻打趙國,但懼憚齊國,。等聽說齊魯正在交戰(zhàn),,遂發(fā)兵圍攻邯鄲。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如果圣人們不死, 大盜便不會停止,。 點評:莊子認為圣人治理的禮法,會被盜賊竊取,。比如圣人發(fā)明天秤來衡量物品,,結果,這天秤卻被大盜偷走了。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那些偷竊帶鉤的人遭受刑殺,, 而偷竊國家的反倒成了諸侯,, 諸侯門里的本來就有的仁義, 這不是也被連帶著偷走了嗎,? 點評:莊子否定儒家提出的圣人之說,,體現(xiàn)的是道家思維。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是不能離開居住的深淵的,, 國家利器不可隨便耀示于人。 點評:莊子引用老子的話,。莊子認為那些耀眼奪目的圣人就是天下的利器,,不能明示天下。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滅除曾參,、史魚的所作所為,封堵楊朱,、墨翟口舌,; 拋棄仁義,天下人的德性才能達到玄妙齊同的境地,。 點評:「曾史」代表的是儒家,。「楊墨」代表的是名家,?!感拐Z出老子「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代表的是道家,。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 人們都內(nèi)藏明慧,, 天下就不會迷亂; 人們都內(nèi)藏聰敏,, 天下就沒有憂患,。 點評:「明」和「聰」就是能做到正確省察、內(nèi)視自己,。 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人們都內(nèi)藏知巧, 天下就不會?;?; 人們都內(nèi)藏德性, 天下就不會邪僻,。 點評:「僻」即邪僻,,行為不合乎正道。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 天下都在追求他所不知道的,, 卻不知道探索他已經(jīng)知道的。 都知道責難他所認為不好的,, 卻不知道去責難他認為好的,。 點評:莊子生活在戰(zhàn)亂頻發(fā)的戰(zhàn)國時代,這是他認為的社會紛亂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