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民”,。第72章從哲學層面把民本思想推向了頂峰。特別是最后一句,,老子把人生,、管理、治國的兩條不同道路講得非常明白,!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本章,來探秘其中隱藏的三條宇宙生命規(guī)律,。 1.任何事情在動蕩前一定會有先兆,,動蕩是對規(guī)律沒有敬畏心所致。原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span>老子說,如果人民不再懼怕威壓,,那么可怕的災禍就要來了,。“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是大災即將爆發(fā)的前兆,。對于任何團體而言,,最大的威脅都不是來自外部,而是自己的領導者喪失了誠信與威嚴,,那民眾怎么可能再心悅誠服地配合與服從呢,?社會若沒有道德文化的滋養(yǎng)與引領,法網(wǎng)再密也會漏洞百出,,這是千百年來無法辯駁的歷史法則,。所以:老子的歷史經(jīng)驗就是“以無事取天下”。那些多忌諱,、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都是有為法,。越用有為法干預民眾,,社會就越動蕩,問題越層出不窮,;只有用“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無為法,,才能民風淳樸、社會安定,。本段主要是講治國,。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全息宇宙國,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國的統(tǒng)治者,,也必須遵循老子所說的規(guī)律:敬畏身體,、珍愛生命!據(jù)2018年的相關統(tǒng)計,,全球每分鐘都有34人確診癌癥,、18人因癌癥去世———這是一個相當慘痛的數(shù)據(jù)!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除環(huán)境,、飲食,、起居等有形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情緒、信念,、基因等無形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與自己心中的道失去了連接!總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掌控,,所以為所欲為;殊不知這是“輕則失君,,躁則失根”,,最終給自己的身體國招來顛覆性的災難!原文:“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不壓,,是以不厭,。”“無狎其所居”中的“狎”通“狹”,;“無壓其所生”里的“壓”可以理解為,,一是壓迫,二是讓人生不如死,、厭倦生活,。這句話意是:上位者不要破壞民眾的謀生之路,不要壓迫百姓的生存空間,。 如果人民的生活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甚至流離失所;若家不安穩(wěn),,社會也必然不安穩(wěn)。只有上位者不去壓迫大家,,不讓大家感到生活窘迫,、毫無出路,大家才不會對你的行為產(chǎn)生反感,、乃至于反抗,。這就是“夫唯不壓,是以不厭”,。正如《道德經(jīng)》第66章中說:圣人是“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一樣,如果處上又重,、處前又害,,試問誰肯接受和擁護你的領導呢?這么做,完全就是自毀前程,、自斷生路,!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陰陽和合而生,君與民本是一個國家中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君民本非對立雙方,,和則兩益,分則兩傷,。《道德經(jīng)》中很多章節(jié),,老子明確提出反對暴力。因為無論是統(tǒng)治者或民眾哪一方使用武力,,都會給本來和諧的社會造成巨大災難,! 所以,上下兩方都應該用愛與真誠去為人做事,,處理好每一個當下,。 如果我們時刻顯化“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江海品質(zhì),;同時顯化“處上而不重,,處前而不害”的管理原則,那結(jié)果必然是“天下樂推而不厭”的幸福生活,。原文:“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說,,真正有智慧的上位者是什么樣子呢,?他自知不自見,也就是有自知之明,,但不張揚不撈?。凰沧詯鄄蛔再F,,就是他珍愛生命,、敬仰大道,但從不自詡高貴,。因為自見和自貴都是以自己利益為優(yōu)先,,以搜刮壓迫民眾為代價的,這明顯是背道而馳,,所以是不能長久的,!一個人自愛是對的,,因為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可能珍惜別人的生命,。但老子說天地間“貴以賤為本”,,誰都不要以為自己身份高貴。所以,什么樣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于他呢,?老子說要“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span>也就是說,,好的領導者對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視,但為了天下人的幸福安康,,他可以毫不猶豫地奉獻自己的一切,。這里的自知自愛呼應了老子開篇提出的“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的論點:當民眾畏懼的不是外在權(quán)威時,則所有人都敬畏的權(quán)威時代才將到來,。這個“權(quán)威”是人類自身的不自見,、不自貴的圣人品格!我們每個人都來自道,,老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圣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天地品格,。所以,最后一句“故去彼取此”中,,取的就是自知自愛,;而去的,則是自見自貴,。不求自見自貴,,是一種清醒的節(jié)制態(tài)度,;也是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趨吉避兇的最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