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嗣魯王李道堅墓志銘釋讀李 坤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要:唐李道堅墓作為獻陵陪葬墓之一,,以其出土有中國最早的唐代墓室山水屏風壁畫為學界關(guān)注。其墓志銘也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藝術(shù)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從墓志可知墓主李道堅曾任多州刺史,,通過對墓志的釋讀可了解到玄宗時期的新設官職,,進而對研究唐代官職的設置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唐代,,李道堅,,獻陵,墓志 李道堅墓位于陜西富平縣城西南的朱家道村,,距唐獻陵約1.7公里,,為獻陵的陪葬墓。該墓在20世紀90年代被盜,,墓葬壁畫資料已發(fā)表[1],。201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 李道堅墓為一座長斜坡墓道五天井單室磚墓,,其外有圍溝。圍溝為正方形,,南北長109,、東西寬78米,墓葬位于圍溝圍成墓園的東部,。墓葬總長45米,,有五座天井,,其中第四、五天井為暗天井,,有4座壁龕,。該墓總長小于50米,規(guī)模小于同期太子和準皇帝級別,,與一,、二品的高官墓規(guī)模類同。墓室內(nèi)被嚴重盜擾,,葬具及遺骨均已不存,。甬道內(nèi)出土一合墓志,墓志青石質(zhì),,志石正方形,,邊長87、厚11厘米,。志蓋方形盝頂,,厚9厘米。志文陰刻36行,,每行36字,,共1201字,有方界格,。志蓋陰刻篆書“大唐故宗正卿贈禮部尚書嗣魯王墓志”,。頂面四周和四側(cè)減地線刻牡丹紋帶,四殺減地線刻十二生肖并襯以纏枝忍冬圖案,,十二生肖順時針排列,,每側(cè)三種(圖一)。志石四側(cè)線刻纏枝牡丹紋,。志蓋及志石線刻圖案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鏨刻精細,,是唐代墓志線刻裝飾中的上乘之作(圖二),。 現(xiàn)將墓志銘文迻錄并標點于下: 大唐故宗正卿贈禮部尚書嗣魯王墓志銘并序朝 請大夫吏部郎中天水趙安貞撰 圖一 李道堅墓志志蓋拓片(比例為1/7) 夫致美莫先乎厚德,崇高莫若乎鼎貴,。惟德也,,故能成干時之具;惟貴也,,故能昭永代之業(yè),。斯兼之者,其唯我嗣魯王乎,。王諱道堅,,字道堅,神堯皇帝之曾孫,,故魯王靈夔之孫,,范陽王靄之嫡子。文昭武穆,,繼代本枝,,慶葉靈長,誕茲明德,。屬國祚中否,,閏余間出,爪剖宗祏,,燕啄王孫,,藐以稚年,罹乎家難,,養(yǎng)蒙荒裔,,成德冠婚。中興之初,,品物伊始,,天地革而正,日月蝕而明,。剪珪有封,,佩玉斯兆,神龍元年夏六月,,封嗣魯王,,賜實封四百戶,授貝州別駕,,加上柱國勛,。二年,改授國子司業(yè),,員外置同正員,,兼德州別駕。尋丁范陽王妃憂,,去職,。至景龍二年冬,又授國子司業(yè),,員外置同正員,,兼衛(wèi)州別駕。貳職承恩,,佐郡敷化,,亦既蒞止,,休有烈光。四年,,授銀青光祿大夫,。睿宗之升極也,授衛(wèi)尉少卿,?;实壑O(jiān)撫也,授左衛(wèi)率府率,。簡其貞良,,則王之卿士;資其環(huán)列,,則國之爪牙,。景云中,改授梁州都督,、梁州刺史,、嶺南道招慰討擊使。至郡歲余,,加宗正卿員外置同正員,,大專征之功也。尋改授隴州刺史,,崇右地之任也,。延和中,廷奏讜言,,為權(quán)臣所忌,,貶授吉州刺史,尋而追復舊職,,又遷衛(wèi)尉少卿,。主上始登九五,憂濟元元,,精擇循良,,俾成共理。開元四年,,授冀州刺史,。至九年,改授洺州刺史,。凡典專城,,皆最諸郡,必著成績,人歌詠之,。其年,,又改授左衛(wèi)將軍。至十年,,又授左千牛衛(wèi)將軍,。輟其理繩,,俾夫冠鹖,,文武備舉,非大賢而誰,?至十三年,,改授汾州刺史,理如其素,,帝簡其能,。屬海壖薦饑,歲賦不入,,齊甿流徙,,人食于他。帝用戚之,,允茲慎擇,,遂授滄州刺史、橫海軍使,。而王政始于寬,,德敷于下,東漸于海,,南近于河,,汔用小康,人懷居矣,。至十八年春,,授秘書監(jiān),員外置同正員,,尋拜為真,。至廿一年春,授國子祭酒,。秘文之閣,,教胄之司,既得賢王,,典形成矣,。至廿二年春,以本官兼撿校魏州刺史。綸紱始行,,旌麾未出,,屬有后命,式敷永圖,,鳩彼守土,,正于連率。又以本官兼檢校汴州刺史,,兼河南道采訪處置使,。于是彰善癉惡,敷化詳刑,,惠以恤人,,明以察吏。將杜蛑賊,,不憚米鹽,。運糧洛師,瞻國儲也,。徙郡淮上,,從人愿也。故政用大和,,舉無遺策,。帝曰:“軺軒所及,厥庸懋哉,,特賜一子官,,褒使功也?!标僬?,先朝園寢,以太常奉之,,列仙道觀,,以鴻臚主之。帝曰:何居是焉,?取禮耕籍之,。明年,遂以二事隸于宗正,,而使王尹之,。于是,敷德輶,,訓王族,,厥惟成績,,允有令聞。開元廿六年,,以宗正卿寢疾,,薨于宣陽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四,。主上震悼久之,,輟朝三日,贈禮部尚書,,賻帛一百五十匹,、粟一百五十石。策謚曰,,其年十一月二日陪葬于獻陵,,禮也。惟王雅操貞勁,,高范清深,素行有恒,,發(fā)言無擇,。始以孝友,訓于家人,,終以賢良,,成于國體。志耽墳籍,,性尚清虛,,學不為人,善匪求譽,。凡著文筆,,成數(shù)十卷,其纂《史》《漢》,,為一家言,,不朽之跡也如彼。深入義諦,,探不二之門,;玄通仙術(shù),精真一之妙,,高尚之致也如此,。方冀永保天祿,恃為國禎,,如何不淑,,奄辭昭代,。妃博陵崔氏,館陶公主之孫也,,慶葉宜家,,輔以成德。胤子三人,,曰穎,、曰重、曰宇,,奉承遺訓,,資以立身。以為華者莫如文,,貞者莫如石,,爰封爰樹,不褰不崩,,言之盛德,,于何盡意。遂作頌曰: 圖二 李道堅墓志拓片(比例為1/7) 皇祖降靈,,誕圣立極,,帝子繁祉,繼宗開國,。珪璋交映,,蘭茝更植,迪彼后人,,生茲令德,。幼貞艱難,克著岐嶷,,行立規(guī)矩,,言為楷式。幸逢啟圣,,再造區(qū)域,,始開龍劍,遂舉鵬翼,。祿享千鐘,,土分五色,國庠書府,,宮僚武職,。九綰外臺,四由左棘,,杖鉞北鎮(zhèn),,師武臣力,。持斧東巡,善勸淫恩,,中朝雅望,,大宗司直。忽移隙光,,曾未日昃,,千載已矣,九原誰識,。盛業(yè)芳猷,,空傳翰墨。 一,、李道堅生平與其重要履歷墓主李道堅為唐高祖李淵的曾孫,,其祖父為唐高祖的第十九子魯王李靈夔,其父為范陽郡王李藹,。李道堅及其父祖三代,,均有傳見載于《舊唐書》卷64與《新唐書》卷79。據(jù)墓志記載,,李道堅出生于武周垂拱元年(685年),,卒于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其祖父李靈夔,,史傳記載:“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工草隸,,……(貞觀)十四年,改封魯王,,……(垂拱)四年,,與兄元嘉子黃公撰結(jié)謀,欲起兵應接越王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縊而死,?!盵2]其父李藹,史傳記載:李靈夔次子“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發(fā)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3] 李道堅曾先后任多州別駕,、刺史,、采訪處置使等地方職務,在朝中任衛(wèi)尉少卿,、左千牛衛(wèi)將軍,、宗正卿等職務,另外還曾擔任都督,、招討使,、軍使等統(tǒng)軍職務。開元二十六年在宗正卿職位上去世,,享年五十四歲,。玄宗贈禮部尚書,賻帛一百五十匹,,粟一百五十石,,陪葬于獻陵。 李道堅一生中擔任職務早期主要為別駕,、刺史等地方軍政長官,,同時擔任過招慰討擊使、軍使等統(tǒng)軍職務,,晚年同時在朝內(nèi)國子監(jiān),、宗正寺等處任職。其生前曾擔任二州別駕,、九州刺史,,任職的州基本都處于中原地區(qū),尤其以河北道較多,,短期在關(guān)內(nèi)道及山南西道任職,。唐初將州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共七等,李道堅任職均為上州,,早年任上州別駕,,為從四品下,,后任上州刺史,晚年擔任雄州刺史,,均為從三品,。任職過程平穩(wěn),未有大的升遷或被貶,。從李道堅的任職歷程及經(jīng)歷過的數(shù)次重要政治事件,,可反映出唐代一些官職制度的變化情形。 1.越王李貞叛亂 墓志云“屬國祚中否,,閏余間出,,爪剖宗祏,燕啄王孫”,。指的是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貞對武則天政權(quán)的叛亂,。在這場叛亂中,李道堅的祖父和父親也參與其中,,并受到了嚴厲的懲處,。 這一年九月丙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譔、靈夔子左散騎常侍范陽王藹,、霍王元軌及子江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東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殺,,元軌配流黔州,譔等伏誅,,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咸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shù)百余家,?!盵4] 李道堅祖父李靈夔參與越王李貞反對武則天的叛亂,旋即被平,,李靈夔被流放海南,,不久自盡。同謀的韓王李元嘉,、元嘉之子黃國公李撰等均被殺,。道堅父李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發(fā)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神龍初,,悉追復王爵,以藹子道堅嗣,?!盵5]越王叛亂時,李道堅年僅4歲,,據(jù)史料記載其應該被流放,,但是由于其父親李藹告發(fā)有功,遂能繼續(xù)在朝中任職,。墓志記載“藐以稚年,,罹乎家難,養(yǎng)蒙荒裔,,成德冠婚”,,指其幼年家庭遭此巨大變故,后被親屬撫養(yǎng)并成家,,但具體在中原還是海南長大無法確定,。但是無論如何,越王叛亂一事必然使其年幼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 2.中宗復辟 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fā)動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稱帝,。唐中宗復辟后,,李道堅作為李氏宗親,被重新啟用,。墓志記載“中興之初,,品物伊始,天地革而正,,日月蝕而明,,剪珪有封,佩玉斯兆”,就是對李唐復辟的贊譽,。中宗復辟后,,赦免以往罪人?!吧颀堅甏赫?,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揚,、豫,、博三州及諸逆魁首,咸赦除之,?!盵6]其中豫、博即指曾任豫州刺史的越王李貞及其子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李貞王爵直至開元四年才由其子孫繼承,。李靈夔雖為從黨,但未真正參與叛亂,,因此其王爵被恢復,,由子孫繼承,并且改回李姓,,墓志記載“神龍元年夏六月,,封嗣魯王,賜實封四百戶,,授貝州別駕,,加上柱國勛?!币才c史料記載的“神龍初,,追復靈夔官爵,仍令以禮改葬,。封藹子道堅為嗣魯王”符合[7],。 3.睿宗朝任職 墓志記載“睿宗之升極也,授衛(wèi)尉少卿,。皇帝之監(jiān)撫也,,授左衛(wèi)率府率”,。升極指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中宗去世后,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即位。韋皇后妄圖把持朝政,,李隆基發(fā)動兵變,,將睿宗迎上帝位。其后睿宗將李隆基立為太子,,景云二年(711年),,命李隆基監(jiān)國。墓志記載“皇帝之監(jiān)撫也,,授左衛(wèi)率府率”,,“景云中,改授梁州都督,、梁州刺史,、嶺南道招慰討擊使。至郡歲余,,加宗正卿員外置同正員,,大專征之功也?!贝藭r李道堅約二十七歲,。李道堅在景云年間曾任梁州都督、梁州刺史,、嶺南道招慰討擊使,。都督為睿宗時期設立職位,“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盵8]因此李道堅任梁州都督當在景云二年六月,。招慰討擊使又稱招討使,為唐代設立,,常由地方長官兼任,,掌管招降平叛,為統(tǒng)軍職位,。而李道堅在任上由于表現(xiàn)出色,,得授宗正卿員外置同正員。按照墓志記載時間,,此時玄宗仍未登基,,因此大約是公元712年間,即延和時期,。睿宗時期唐代梁州所轄范圍基本為現(xiàn)今陜南地區(qū),,而嶺南道所轄范圍為兩廣云南等區(qū)域,二者距離甚遠。李道堅立下軍功應在嶺南道招討使一職上,,景云二年六月李道堅任梁州都督,,景云三年五月即改元,八月玄宗登基,。因此梁州都督及刺史職位應為掛名或就任不久即轉(zhuǎn)任嶺南道,,后改授隴州刺史,其并未在梁州長時間任職,。 4.延和廷奏 李道堅任職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墓志記載李道堅“延和中,廷奏讜言,,為權(quán)臣所忌,,貶授吉州刺史,尋而追復舊職,,又遷衛(wèi)尉少卿”,。延和年間李道堅本身職務應為隴州刺史,被貶為吉州刺史,,即由京畿地區(qū)被貶至江南,,但是很快就追復舊職,史料中并未提及相關(guān)事由,。由于延和年號本身僅使用約4個月,,其被貶及復用當發(fā)生在此短時間內(nèi)。 5.玄宗登基 墓志記載“主上始登九五,,憂濟元元,,精擇循良,俾成共理”,。玄宗登基后,,開始整頓吏治,任用賢明,,先后任用多位有才華的宰相,,李道堅年長唐玄宗一歲,正值壯年,,又是李氏宗親,,與中宗,、睿宗同輩,,因此也得到了玄宗的信任。其先后任冀州,、洺州刺史,,二州均屬河北道,。李道堅在洺州刺史任上,,表現(xiàn)較為出色?!胺驳鋵3牵宰钪T郡,,必著成績,,人歌詠之?!庇谑潜徽{(diào)回朝內(nèi)任職,。 6.朝內(nèi)儀衛(wèi) 李道堅之前曾在朝內(nèi)擔任過國子司業(yè)、衛(wèi)尉少卿等職務,,其不僅是文臣,,還有一定的領(lǐng)軍能力,曾在嶺南道招討使一職上立下功勞,。中宗時期,,李道堅擔任過左衛(wèi)率府率,玄宗時擔任左衛(wèi)將軍,、左千牛衛(wèi)將軍,。左衛(wèi)率府負責太子身邊禮儀、護衛(wèi)等,,府率為領(lǐng)導者,。“太子左右衛(wèi)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左,、右衛(wèi)率掌東官兵仗羽衛(wèi)之政令,,以總諸曹之事”[9]。左衛(wèi)將軍為左衛(wèi)副職,,左衛(wèi)負責宮廷警衛(wèi)及儀仗,。“將軍各二人,,從三品,。左、右衛(wèi)大將軍,、將軍之職,,掌統(tǒng)領(lǐng)宮廷警衛(wèi)之法令,以督其屬之隊仗,,而總諸曹之職務……凡大朝會,,率其屬……為左,、右?guī)畠x仗”[10]。左千牛衛(wèi)是大唐南衙“十六衛(wèi)”之一,,屬于禁軍,,是皇帝貼身侍衛(wèi),左千牛衛(wèi)將軍為從三品,,“左,、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將軍之職,,掌宮殿侍衛(wèi)及供御之儀仗,,而總其曹務?!彩艹?,則領(lǐng)備身左右升殿,而侍列于御座之左右,。若親射于射宮,,則大將軍、將軍率其屬以從”[11],。左右千牛衛(wèi)屬于皇帝貼身侍衛(wèi),,由千牛衛(wèi)大將軍及將軍統(tǒng)領(lǐng),下屬稱千牛備身,?!胺睬渖碜笥壹疤忧渖恚匀∪芬焉下毷鹿僮訉O,,四品清官子,,儀容端正,武藝可稱者充”[12],。李道堅先后在左衛(wèi)率府,、左衛(wèi)、左千牛衛(wèi)任職,,可謂一路升遷平穩(wěn),。能夠在這幾處負責守衛(wèi)及儀仗的機構(gòu)任職的多為官宦子弟,且容貌,、禮儀及武藝都應達到一定的要求,,與墓志記載“輟其理繩,俾夫冠鹖,,文武備舉”相符,。 7.河北軍使 開元十三年,李道堅授汾州刺史,。墓志記載“屬海壖薦饑,,歲賦不入,,齊甿流徙,人食于他”,。河北沿海地區(qū)遭受饑荒,,人口流失,此事件史籍并未記載,。李道堅受玄宗信任,,隨即任滄州刺史、橫海軍使,。這個任命的目的一方面是賑災,另一方面或也有防備北方突厥趁虛南下的考慮,。史料記載開元十四年(726年),,唐政府于滄州置橫海軍,以滄州刺史為軍使,,安史之亂后廢置,。橫海軍屬于范陽節(jié)度所屬九軍之一,當時“于定,、恒,、漠、易,、滄等五州置軍以備突厥,。”[13]玄宗時在滄州設置的就是橫海軍,?!顿Y治通鑒》記載:“范陽節(jié)度臨制奚、契丹,,統(tǒng)經(jīng)略,、威武、清夷,、靜賽,、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易,、恒、定,、漠,、滄九州之境?!盵14]“橫海軍在滄州城內(nèi),,兵六千人”[15]?!缎绿茣酚涊d:“夫所謂方鎮(zhèn)者,,節(jié)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16]置橫海軍的目的就是為了防備突厥入侵,。李道堅可能為最早擔任此職之人,。其后李道堅在滄州刺史上任職后,“政始于寬,,德敷于下,,東漸于海,南近于河,,汔用小康,,人懷居矣”,很好的應對了饑荒,,穩(wěn)定了局勢,。開元十八年又改任朝職,先后任秘書監(jiān),、國子祭酒等,。 8.任職河南 開元二十二年李道堅先被任命為魏州刺史,隨即“又以本官兼檢校汴州刺史,,兼河南道采訪處置使”,。采訪處置使為唐玄宗于開元二十二年設立,“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初置十道采訪處置使,。以御史中丞盧絢等為之。至三月二十三日,。諸道采訪處置使華州刺史李尚隱等奏,。請各使置印。許之”[17],。汴州作為河南道治所,,李道堅應為首批任采訪處置使的官員,。隋唐大運河由汴州經(jīng)過,漕運作為糧食運輸?shù)闹匾緩?,李道堅上任后,,“將杜蛑賊,不憚米鹽,。運糧洛師,,瞻國儲也”。大力清繳盜匪,,保證了給洛陽的糧食運輸,,得到了玄宗的褒賞?!疤刭n一子官,,褒使功也”。通過橫海軍使,、采訪處置使等職位的設立,我們可以看到唐玄宗在整頓吏治,、鞏固邊防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李道堅借助其宗室身份,在這一系列的改革中留下了自己的業(yè)績,,并為其之后在朝內(nèi)擔任宗正卿等職務打下了基礎,。 9.宗正之職 李道堅晚年擔任宗正卿。宗正卿為從三品,,負責掌管宗室屬籍事務,。李道堅在任期間,玄宗先后將太常寺下所屬陵廟和鴻臚寺下所屬道觀事務也歸于宗正寺掌管,。唐代太常寺掌邦國禮樂,、郊廟、社稷之事,,太常卿為正三品,,高于其它寺卿的從三品。太廟署屬于太常寺下轄,,“太廟署舊隸太常,。官有廟令丞各一員。至開元二十一年二月二日,,敕宗廟所奉,,尊敬之極?!廖逶率?,太常少卿韋絳奏曰:謹按經(jīng)典,,竊尋令式,宗廟享薦,。皆主奉常,,別置署司,事非稽古,。其太廟署望廢省,,本寺專奉其事。許之,。至開元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宗正設官,實司屬籍,。而陵寢崇敬,,宗廟惟嚴,別隸太常,?!越褚押螅T陵廟署,,并隸宗正寺,。”[18]《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二年“四月乙未,,……廢太廟署,,以太常寺奉宗廟?!盵19]開元二十五年七月“己卯,,敕諸陵廟并隸宗正寺,其宗正寺官員,,自今并以宗枝為之,。”[20]按照史料記載,,太廟署本身負責宗廟,、各陵寢廟署。開元二十二年,,廢太廟署,,宗廟事務歸太常寺直轄,開元二十五年將各陵寢廟署歸宗正寺負責,。鴻臚寺負責對外交流,,接待外臣以及兇儀之事。“鴻臚卿之職,,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lǐng)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而供其職務。少卿為之貳,?!蔡煜滤掠^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上尚書祠部,。”[21]鴻臚寺起初除典客,、司儀二署外,,另有一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shù),、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盵22]史料記載:“開元二十五年二月二日,,宗正卿、魯王道堅奏:'今年正月七日敕,,道士、女冠,,并隸宗正寺,。其崇玄署,今既鴻臚不管,,其署請屬宗正寺,。’敕旨,。依奏,。”[23]墓志記載“先朝園寢,,以太常奉之,,列仙道觀,以鴻臚主之,。帝曰:何居是焉,?取禮耕籍之。明年,遂以二事隸于宗正,,而使王尹之,。”史料中開元二十五年玄宗將陵寢廟署,、道教事務由宗正寺負責與墓志記載基本相符,。而李道堅墓志記載“玄通仙術(shù),精真一之妙”,,其對道教應有一定的興趣和了解,,因此這次上奏可能是與他個人的宗教信仰有關(guān)。 二,、李道堅家族世系與其宅第墓葬李道堅身為唐高祖李淵曾孫,,其祖父李靈夔為高祖的第十九子,與十一子韓王李元嘉同為宇文昭儀之子,。史料記載其“與同母兄韓王元嘉特相友愛”[24],。后李靈夔及李元嘉皆牽扯到越王李貞叛亂中被懲處。李靈夔有二子,,長子李銑,,封清河郡王,早夭,。次子李藹即李道堅父親,,封范陽郡王,在越王李貞叛亂中主動告發(fā)李貞因此免死,,后被酷吏所害,。李藹有三子,李道堅為長子,,另有二子蔡國公李道欽,、戴國公李道邃。李道欽史料記載較少,,僅在孫若思傳中記載“中宗初,,敬暉、桓彥范當國,,以若思多識古今,,凡大政事,必咨質(zhì)后行,。三遷禮部侍郎,,出為衛(wèi)州刺史。故事,,以宗室為州別駕,,見刺史,,驁放不肯致恭。若思劾奏別駕李道欽,,請訊狀,。”[25]說明中宗時期李道欽應任衛(wèi)州別駕,。史料記載李道邃在“中興初,,封戴國公,以恭默自守,,修山東婚姻故事,,頻任清列。天寶中為右丞,,大理,、宗正二卿,卒,?!盵26]李道邃在開元年間也擔任過鴻臚少卿,史料記載“由是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以不能督察官屬,,致有漏泄,左遷道邃為曹州刺史,,復為澤州刺史,。”[27]由此可見李道堅的兩個弟弟無論在官職,、成績等方面都弱于李道堅,。李道堅墓志記載其有三子,長子李穎,,次子李重,,幼子李宇,前兩子史料均未見記載,,史料記載李宇在開元“二十九年,封嗣魯王,。至德元年,,從幸巴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元年,,皇太子封為魯王,改宇嗣鄒王,?!盵28](圖三)此外墓志記載李道堅夫人為博陵崔氏,館陶公主之孫。館陶公主為李淵第十七女,,下嫁崔恭禮(崔宣慶),,此處不同史料記載不同,“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29]“崔器,,深州安平人也,。曾祖恭禮,狀貌豐碩,,飲酒過斗,。貞觀中,拜駙馬都尉,,尚神堯館陶公主,。父肅然,平陰丞,?!盵30]《新唐書》記載館陶公主駙馬為崔宣慶,而《舊唐書》則記載館陶公主駙馬為崔恭禮,。館陶公主駙馬不論是崔恭禮或是崔宣慶,,均為深州人,博陵崔氏出身,,博陵崔氏在唐代為“五姓七望”之一,,為將相者眾多,李道堅娶崔氏及館陶公主孫女為妻,,可稱門當戶對,,有一定的政治聯(lián)姻因素在內(nèi)。 圖三 李道堅家族譜系圖 李道堅祖父,、父親史料記載均擅長書畫,,其應該受到家庭影響,本人也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正如墓志記載“凡著文筆,,成數(shù)十卷,其纂《史》《漢》,,為一家言,,不朽之跡也如彼”,。李道堅曾著書眾多,并曾對《史記》《漢書》進行過注釋,。唐代注釋古史非常流行,,僅史料有記載的就有多種,如劉伯莊《史記音義》二十卷,、《漢書音義》二十卷,、王元感注《史記》一百三十卷、徐堅注《史記》一百三十卷,、李鎮(zhèn)注《史記》一百三十卷,、顏師古注《漢書》一百二十卷等[31]。李道堅也曾讀史注史,,反映了唐代文化的這一流行風尚,。 撰寫李道堅墓志的朝請大夫、吏部郎中天水趙安貞,,其本人史料記載不多,,但其家族較為特別,史料記載“趙氏”中山房“稱本自天水徙中山曲陽,,今定州鼓城縣,。后周信州長史趙達,孫協(xié),,生寶符,。寶符生不器。不器生夏日,、和璧,、冬曦、安貞,、居貞,、匯貞、顗貞,,兄弟七人舉進士,。”[32]“趙冬曦,,定州鼓城人,。進士擢第,歷左拾遺,?!窒娜?,弟和璧,、安貞,、居貞、頤貞,、匯貞,,皆擢進士第。安貞給事中,,居貞吳郡采訪使,,頤貞安西都護?!盵33]其家族祖父,、父親均為進士,兄弟七人也均為進士,,歷任官職有縣尉,、采訪處置使、安西都護等,,時人謂之“科第趙家”,。其家族祖父、父,、叔父雖均為進士,,但官職不高,影響不大,。自從兄弟七人均為進士,,且有數(shù)人擔任高官后,政治經(jīng)濟地位得到了較大提升,。在唐代,,科舉實施的背景制度下,家族成員的科舉及第是維持并提升家族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重要保障,,優(yōu)越的家族政治經(jīng)濟背景又為家族子弟入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形成了政治上的良性循環(huán)[34]。 根據(jù)墓志記載,,李道堅去世于長安城宣陽坊私宅中,。宣陽坊是唐長安城內(nèi)朱雀門街東第三街街東從北第六坊,西北靠近皇城,,東連東市,,北鄰平康坊,西接崇義坊,,南界親仁坊,。關(guān)于宣陽坊內(nèi)建筑有較多的文獻記錄,清華大學賀從容,、王朗《唐長安宣陽坊內(nèi)格局分析》一文依靠史料對宣陽坊內(nèi)建筑類別和分布進行了研究[35],,在開元年間李道堅去世前后,,宣陽坊內(nèi)有萬年縣廨、凈域寺,、榷鹽院與竇毅,、李晦、韋巨源,、虢國夫人,、楊國忠、單思遠等顯宦宅邸,。據(jù)該文研究成果,,依照唐代官員住址規(guī)模統(tǒng)計,李道堅以嗣王身份的從三品官職,,至少應占有十六分之一坊,,而該文通過研究推斷出唐開元天寶時期宣陽坊16區(qū)塊中的11個區(qū)塊所屬,李道堅宅第很有可能在其所推斷的剩余位置,。再根據(jù)史料記載,,宣陽坊是高官顯宦的聚居區(qū)域,且有較多行政建筑,。李道堅宅位于宣陽坊內(nèi),,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其身家厚實,李道堅墓志的出土為唐長安城內(nèi)布局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李道堅墓位于獻陵陪葬區(qū)內(nèi),,唐代帝陵陪葬制度“凡陪葬,以文武分左右,,子孫從父祖者亦如之”,,李道堅陪葬在其曾祖李淵的獻陵符合唐代孫從子葬的風俗。李道堅墓東北約一公里處有同屬獻陵陪葬墓的李鳳墓及李邕墓,,其中李邕為李鳳之孫,,墓志記載“祔于富平縣直成原”,因此其應為李鳳墓的祔葬墓,。而李道堅墓志記載“陪葬于獻陵”,,未明確指出其是否與長輩合葬。李道堅墓周圍有圍溝圍成陵園,,其墓位于陵園東側(cè),,西側(cè)通過鉆探未發(fā)現(xiàn)墓葬,可能為預留家族墓地,,后由于某種原因未即時安葬,。由于其祖父被流放振州后自盡,史料記載神龍年間恢復王爵,“令其改葬”,,應遷葬回獻陵陪葬,,《唐會要》記載獻陵陪葬名氏中,有李靈夔之名,,其父李靄墓目前也未發(fā)現(xiàn),李道堅陵園北側(cè)約100米處有另外兩座陪葬墓,,是否為其長輩墓葬,,還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證實。 [1]井增利,王小蒙.富平縣新發(fā)現(xiàn)的唐墓壁畫[J].考古與文物,1997(4). [2]劉昫等.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列傳(第6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34. [3]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高祖諸子列傳(第7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558. [4]劉昫等.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9. [5]同[3]. [6]同[4]. [7]同[2]:2435. [8]王溥.唐會要(第6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1192. [9]李林甫等.唐六典:太子左右衛(wèi)率府(第2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715-716. [10] 李林甫等.唐六典:諸衛(wèi)(第2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616. [11] 李林甫等.唐六典:左右千牛衛(wèi)(第2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641. [12] 劉昫等.舊唐書:職官志二(第4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33. [13] 劉昫等.舊唐書:玄宗本紀上(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9. [14]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九(第21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6:6772. [15]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一(第21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6:6849. [16]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兵志(第5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28. [17]王溥.唐會要(第7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1420. [18]王溥.唐會要(第1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377. [19]同[13]. [20]同[13]:208. [21] 李林甫等.唐六典:鴻臚寺大理寺(第1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505. [22] 劉昫等.舊唐書:職官志三(第4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81. [23]王溥.唐會要(第6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1140. [24]同[7]. [25] 劉昫等.舊唐書:文苑傳上(第190卷)[M].北京:中華書 局,1975:4984. [26]同[7]. [27] 劉昫等.舊唐書:北狄傳(第199卷)[M].北京:中華書 局,1975:5361. [28]同[7]. [29]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第8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644. [30] 劉昫等.舊唐書:崔器傳(第11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3373. [31]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藝文志二(第5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56-1457. [32]林寶.元和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4:1006. [33]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儒學傳下(第20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702-5703. [34] 許友根.唐代“科第趙家”的初步考察[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5). [35] 賀從容,王朗.唐長安宣陽坊內(nèi)格局分析[C]//中國建筑史論匯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考古與文物》 2019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