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之聲 篇篇原創(chuàng),無一轉(zhuǎn)載 每一行文字 都是來自作者心底的聲音 藝術(shù)可以為思維插上翅膀,,帶著我們到達(dá)很遠(yuǎn)的地方,。《覺醒年代》中有三處點染之筆,每次回味,,都讓我忍不住擊節(jié)贊嘆,。 1 最有范兒的人物出場 《覺醒年代》中的重要人物出場,最拉風(fēng)最濃墨重彩的人物是誰,? 不是蓬頭垢面特立獨行的陳獨秀,,也不是西裝革履行色匆匆的胡適,雖然這兩個人物的出場也可圈可點,,還形成了巧妙的對比,,但要說到最有魅力最有范兒的,當(dāng)屬文壇大先生——魯迅,。 魯迅的出場,,帶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強(qiáng)烈的象征意義,。 一邊是喧嚷的街巷,,血腥的刑場,擁擠的人群,,是伸長的脖頸,,興奮而驚懼的眼神,是冒著熱氣的血淋淋的饅頭,;另一邊則是大先生一襲深色長衫,,坐在一條長板凳上,沉靜地翻看著幾張舊碑帖,。 先是凸顯他的背影,,瘦削而堅硬;隨后才是他的正面形象,,深邃而清矍,。他的四周不時穿梭著梳有大辮子的勞工,身著西服的紳士,,穿軍服端洋槍的士兵,,衣衫襤褸賣兒鬻女的災(zāi)民。動蕩不安的社會時局,,宛如一條流動的河流,。 就這樣,那個來自于“紳士階級的叛子貳臣”,,“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的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先生出場了,!因為他從潰敗的社會中走來,所以他了解背后的黑暗,;因為他深味世間的悲涼,,所以他才會出奇的冷靜;因為他獨立而清醒,所以一旦決心殺個回馬槍,,就像技藝高超的劍客一般,,只需輕輕一點,便能正中靶心,。 2 陳獨秀和螳螂 劇中有很多小生靈,,頗為有趣。如螞蟻的反復(fù)出現(xiàn),,在陳延年的水碗,,在李大釗的手臂,在陳獨秀講話時的麥克風(fēng)上,。生存,?探索?開智,?總能引起人們很多的聯(lián)想,。而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陳獨秀在獄中放風(fēng)時偶遇的那只螳螂。 高墻,,獄警,,存有洼水的地面,三三兩兩的囚犯,,這氣氛顯得單調(diào)而沉悶,。陳獨秀在踱步。突然,,他發(fā)現(xiàn)腳下幾乎光禿禿的地面上出現(xiàn)有一叢翠綠,,更讓他驚訝的是這叢翠綠上竟有一只螳螂。 螳螂,,在古希臘被視為先知,。在中國,則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說法,。陳獨秀者,新文化運動之先知也,,即使身陷囹圄,,也是在踐行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的探尋文明的責(zé)任與使命,。 螳螂者,,斗士也。 陳獨秀凝視著手中的螳螂,,螳螂也注視著陳獨秀,。是在對話,?還是在勉勵?螳螂的雙臂高高舉起,,像是舉著兩把利刃,,在向這個世界顯示著自己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相比較陳獨秀在牢獄中放鴿子高飛的場景,,這不屈的螳螂,,更有象征的意味,更能代表陳獨秀的個性與精神,,從手法上也更為新穎和獨特,。 3 歷史的天空 李大釗護(hù)送陳獨秀出京入津一節(jié)的場景拍攝,可以稱得上如詩如畫,,氣勢恢宏,,意韻深遠(yuǎn),令人過目難忘,。 每一個鏡頭的定格,,都仿佛是一幀幀悠遠(yuǎn)深邃的油畫。 看天空,,烏云翻卷,,有“黑云壓城城欲催”之勢,;看大海,,浩渺無邊,波濤激蕩,,正積蓄醞釀著憤怒的力量,;看百姓,飽受災(zāi)荒,、瘟疫,、戰(zhàn)亂之苦,忍饑受凍,,四處流浪,,不知命運悲慘的明天,將會是一副什么模樣,? 覺醒年代 拍攝角度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視覺享受。 遠(yuǎn)景,,天地蒼茫,,波詭云譎,人,,成為滄海一粟,;近景,,斑斑血跡,形容枯槁,,人世悲苦歷歷在目,。靜景,雜草般的頭發(fā),,木雕般的的面容,,絕望無助的眼神。動景,,騾車由遠(yuǎn)及近,,李大釗陳獨秀在流民中探問民生疾苦。聲音,,騾車清脆的鈴聲,,陳獨秀難以抑制的哭泣聲,都和此情此景融為一體,。 風(fēng)云變幻,,車輪向前,生靈涂炭,,民生多艱,,唯有革心,方能革面,。我們從這些場景中已經(jīng)感受到了一場風(fēng)暴即將到來,,一個新時代的帷幕正在緩緩拉開。 亞里士多德說:“藝術(shù)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現(xiàn)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意義,。”《覺醒時代》,,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江月之聲 原創(chuàng)首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