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一周一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catwang王 2022-05-11 發(fā)布于云南省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簡稱國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cè),東長安街南側(cè),,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shù)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截止至2013年末,,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shù)量為100余萬件,,展廳數(shù)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guī)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達到537萬人次,2013年達到745萬人次(當(dāng)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展廳介紹

古代中國

《古代中國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luò),,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xiàn)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fā)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各部分介紹與重要展品如下:

遠古時期

觀眾可以看到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物與復(fù)制品,。打制石器,、獵物殘骸、用火痕跡,、骨針,、獸牙貝殼裝飾品反映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生活內(nèi)容與審美情趣。從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則表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發(fā)展,,農(nóng)耕技術(shù)的提高催生了手工業(yè),、文字、文化藝術(shù)和宗教,,社會開始發(fā)生分化,。

夏商西周

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階段,王權(quán)政治得以強化并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鑄就了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銘文與甲骨文表明漢字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西周統(tǒng)治者推行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春秋戰(zhàn)國

西周以來的禮制分崩離析,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學(xué)術(shù)思想百花齊放,,民族間相互融合,華夏民族主體形成,,整個社會在征戰(zhàn)兼并中逐步走向統(tǒng)一,。

秦漢時期

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時代。瑯琊刻石,、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中央集權(quán)國家,漢兵馬俑,、綠釉陶樓,、五銖錢紋銅鼓、扶風(fēng)紙等則展示了西漢的強盛,、東漢豪強勢力的擴張,、各民族聯(lián)系的加強、中外交流的空前發(fā)展以及科學(xué)文化的輝煌成就,。

三國兩晉

社會動蕩,,政權(quán)更迭頻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表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進程,。青瓷與黑瓷反映了中國瓷器的新成就。社會的變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則通過《職貢圖》卷,、鄧縣畫像磚等文物體現(xiàn)出來。

隋唐五代

中國歷史進入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無論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還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的社會變革和發(fā)展轉(zhuǎn)折,其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均為前代所無法比擬,。當(dāng)時經(jīng)濟得到較快發(fā)展,,內(nèi)陸和周邊民族關(guān)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許多科技成就處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

遼宋夏金元

中國從多民族政權(quán)的并立走向統(tǒng)一。宋元名窯瓷器反映了手工業(yè)的重大發(fā)展,,紙鈔的應(yīng)用表明商品經(jīng)濟愈加活躍,。城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

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體系的最后階段,,中央集權(quán)專制統(tǒng)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京城規(guī)劃圖,、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榮。但是,,中國這一農(nóng)業(yè)文明古國正與后起的工業(yè)文明大國悄然拉大差距,,預(yù)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專題陳列

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shù)字展示

展期:專題展示(常設(shè))

地點:南6展廳

票價:5元,,展廳入口處購買

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

《乾隆南巡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全套共十二卷,縱六十八·六厘米,,總長一五四一七厘米,,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乾隆十六年,,為了奉年屆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賞,,乾隆皇帝仿效圣祖康熙皇帝的南巡舊例,從北京出發(fā),最后從紹興回鑾,。全程五千八百余里,,歷時一百一十二天。乾隆皇帝共寫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詩,,并從中選出十二首,本著“以御制詩意為圖”的原則,,令宮廷畫師徐揚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繪,。圖卷以中國畫的寫實手法,將詩,、書,、畫三者結(jié)合起來,描繪了乾隆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中國古代書法

展期:專題陳列(常設(shè))

地點:南12展廳

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

文字之始,即書法之始,。在人類藝術(shù)的寶庫中,,中國漢字書法藝術(shù)是一門獨步世界的藝術(shù)奇葩,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是中國書法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離開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書法則無從談起,。古人云:“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們書寫漢字,作為記錄的手段時,,具有文化交流,、傳播的實用價值,而在書寫過程中對漢字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時,,具有極其鮮明的藝術(shù)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直重視對古代書法的征集與收藏,歷經(jīng)百余年的努力和積累,,至2013年,,收藏古代書法門類涵蓋甲骨、金文、陶文,、磚瓦文,、璽印、錢幣,、文書,、寫經(jīng)、碑拓,、宋元明清書家名作,,數(shù)量已達3萬余件,這一數(shù)量在國內(nèi)同類收藏中位居前列,。這些書跡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書法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能夠充分反應(yīng)中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的基本脈絡(luò)和變化,,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大美木藝——中國明清家具珍品

展期:專題陳列

地點:北9展廳

家具是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一部分,,與人們的日常起居活動密不可分,;家具更是文化藝術(shù)的結(jié)晶,從遠古到今天,,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發(fā)展和演變,。中國古代家具經(jīng)歷了由低型向高型的嬗變過程。漢以前人們席地而坐,,家具以矮型的席,、案、床,、榻等為主,,明代中期以后,高型家具進入成熟階段,,除髹漆家具外,,還出現(xiàn)了更為精美的硬木家具。明,、清家具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代表了中國古代家具的最高工藝水平,。

展覽所遴選的近百件家具珍品,,均為中國明清時期的髹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的精華,也是中國古代家具發(fā)展歷程中巔峰時期的代表,。除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外,,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甘肅省武威市博物館、香港研木得益,、嘉木堂等著名收藏機構(gòu)也奉獻了部分珍品,。

館藏精品


人面魚紋陶盆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16.5厘米、口徑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nèi)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fā)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涂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cè)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nèi)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gòu)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gòu)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并充滿奇幻色彩,。


大盂鼎

西周

炊器

清道光年間陜西郿縣禮村出土

通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153.5千克

1951年潘達于女士捐贈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先后為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達于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另一尊同為盂所鑄之鼎,形制略小,,習(xí)稱“小盂鼎”,,器上銘文涉及西周與鬼方之間的戰(zhàn)事,但此器在輾轉(zhuǎn)收藏的過程中已不見蹤跡,,僅于著錄中保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器壁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斂口,,腹部橫向?qū)挻螅谛蓖鈴?,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成垂腹?fàn)睿鲁腥阕?。器以云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器內(nèi)壁鑄銘文19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盂之事,。銘文中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與商內(nèi)、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國的教訓(xùn),,告誡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輔佐王室,并賞賜盂鬯,、命服,、車馬、邦司,、人鬲,、庶人等?!渡袝ぞ普a》是周公旦所作,,用以告誡被封在商故地朝歌的武王少弟康叔封,文中有一語句“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大意是說商紂好酒,,不思其過,,最終導(dǎo)致國滅邦亡。與大盂鼎銘文所言相合,,透露出周人對于商人嗜酒誤國這一前車之鑒的警示,。

此器銘文中用字筆畫粗細不等,且如“王”,、“在”,、“正”、“土”等字中有許多圓形或方形團塊,,象形意味仍較濃,。又如銘文中“有”、“厥”,、“又”等字波磔分明,,體現(xiàn)了用筆過程中自覺的提、按意識,。通篇文字布局規(guī)整,,書風(fēng)凝重。


三星塔拉玉龍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后期紅山文化

1971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26厘米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guān)于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云,、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征的文物應(yīng)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tài)。

關(guān)于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于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并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2個并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征,。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制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價值,。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1980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9]

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cè)為一只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畫面右側(cè)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并刻劃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鸛身微微后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tài)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陶缸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jié)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jié)構(gòu),。左繪有鸛鳥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圓睜,口含一條大魚,;右繪一把石斧,,斧頭捆綁在豎立的木棒上端。作者為表現(xiàn)鶴的輕柔白羽,,把鸛身整個涂抹成白色,,猶如后代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石斧和魚的外形則采用“勾線”畫法,,用簡練,、流暢的粗線勾勒出輪廓;斧,、魚身中填充色彩,,猶如后代中國畫的“填色”畫法,。由于這幅畫具備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畫法,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它是中國畫的雛形,。


子龍鼎

商后期商末周初

20世紀(jì)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

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徑80厘米

子龍鼎,,因器內(nèi)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cè)飾兩周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qū)挻?,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云雷紋為地,,周飾2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凸弦紋,。

據(jù)傳,子龍鼎系20世紀(jì)20年代出土于河南輝縣,,后流入日本,,又輾轉(zhuǎn)至香港。20064月,,在中央財政設(shè)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的支持下,,中國國家文物局將子龍鼎征集回國。

子龍鼎所鑄銘文“子龍”之“子”字較小,,下“龍”字以雙線勾勒,,虬勁有力,恰如一豎立且尾部向右上盤卷的龍形,,瓶形角,,圓目,張口,,生動傳神,。器頸部所飾,一為有首無身饕餮紋,,瓶形角,;二為首身完整饕餮紋,卷角較寬,,尾部下卷,,爪后有長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為對稱軸線,,軀干向兩側(cè)同時展開,,形成一首雙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體。兩類饕餮紋相間環(huán)列,,靜中求變,。整個饕餮紋帶由一個單元紋樣向左右兩方反復(fù)連續(xù)伸展構(gòu)成,整齊并富有節(jié)奏,。器足上端所飾饕餮紋卷角如羊,,角尖部內(nèi)卷并高高凸起,愈顯動感,,也與鼻梁部位聳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穩(wěn)定,。

子龍鼎造型雄偉,在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而且鑄造精細,,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經(jīng)典之作。


后母戊鼎

商后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禮器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11]

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zhuǎn)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cè)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yán),,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nèi)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后母戊”青銅方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一系列復(fù)雜的技術(shù)問題,?!昂竽肝臁鼻嚆~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yán)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jīng)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xué)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銅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nèi)在傳承,。


虎紋石磬

打擊樂器

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84厘米、寬42厘米,、厚25厘米[12]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制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鸮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zhì)灰?guī)r,,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jù)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玉琮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后期 良渚文化

禮器

1987年浙江省余杭縣瑤山7號墓出土

4.4厘米

《周禮》上說: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宗教用具。學(xué)者認(rèn)為,,玉琮的功能遠遠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過很小的體積,把中國上古時期的世界觀包括在其中,。琮的內(nèi)圓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間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從孔中穿過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絕大部分琮上有動物圖像,表示巫師通過天地柱在動物的協(xié)助下溝通天地,。因此,,可以說玉琮是中國古代世界觀和通天行為的很好的象征物。7號墓的主人擁有精美的玉琮,,說明他是具有巫師職能的人,。


梳背

新石器良渚文化

1957年浙江余杭鐘介出土

3.4厘米、長5.7厘米,、厚0.4厘米


虎頭

新石器石家河文化

2.6厘米,、高1.8厘米


卷龍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后期 紅山文化

遼寧朝陽牛河梁出土

7.2厘米、寬5.2厘米


卷龍

新石器

1985年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出土

4.4厘米,、寬3.8厘米


卷龍

新石器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5.9,、寬4.8厘米


人面形玉飾

新石器石家河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

1955年湖北天門羅家柏嶺出土

2厘米、寬1.5厘米,、厚0.3厘米


青銅爵

二里頭文化(夏代)

飲酒器

198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通長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

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為商周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礎(chǔ),。器流、尾較長,,無柱,,束腰,平底,,鏤空鋬,,三足呈細錐狀。經(jīng)測,,其合金成分為銅92%,、錫7%,屬錫青銅,,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此青銅爵器壁較薄,器表粗糙,,無紋飾,,表現(xiàn)出早期青銅器特征;但其采用多塊復(fù)合范澆鑄,,工藝復(fù)雜,,在中國古代鑄造工藝史上是一次飛躍,為此后商,、周時期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技術(shù)基礎(chǔ),。

此外,二里頭文化時期還出現(xiàn)鉞,、鼎,、斝、盉等青銅禮器,,后經(jīng)商,、周時期的繼承、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核心,。

這件銅爵是采用復(fù)合范鑄造而成的青銅酒器。器壁單薄,,紋飾簡單,,有著明顯的早期銅器的特點,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


青銅鏡

新石器齊家文化

傳甘肅出土

直徑14.6厘米,,邊厚0.15厘米,鈕高0.5厘米

鏡面中央微凸,,橋形鈕,,鏡背以鈕為中心飾三道凸弦紋與兩周鋸齒紋。此面青銅鏡屬齊家文化,,由合范鑄造,,已知時代較早的青銅鏡之一,奠定了中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其鏡身與鏡鈕形制為后世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隋唐,、宋元及明清時期的青銅鏡所繼承,。從這個意義上講,齊家文化的這面青銅鏡奠定了我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凸目銅面具

祭器

1987年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出土

85.4厘米,、寬78厘米

長方形臉,,長刀形粗眉,“臣”字形目,,眼珠呈橢圓柱形突出眼眶,,鼻部卷曲,闊口微張,,露舌,。戈形耳向兩側(cè)展開。額正中有高高豎起的額飾,,上端內(nèi)卷,,中部飾刀狀羽翅。左右兩側(cè)有方形鑄孔,,當(dāng)為祭祀時便于扛抬使用,。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被認(rèn)為是蜀人祭祀坑遺存,。出土的大量玉器,、銅器等物,有許多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晌,,如銅尊,、銅罍等。這個遺址的發(fā)現(xiàn),,表明商,、蜀之間文化交流十分密切。這種銅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此凸目面具應(yīng)是蜀王蠶叢的神像,。


青銅人首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37.5厘米,重0.6千克

青銅人神情嚴(yán)肅,、詭秘,,面部上寬下窄,呈倒梯形,。寬眉,,目呈杏核狀,眼角上挑,,寬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闊口,,兩耳飾卷云紋,,耳垂有穿,。腦后梳一長辮,發(fā)絲根根可見,。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

 

牛骨

這片卜骨卜問旬日(十日)之內(nèi)的兇吉,,內(nèi)容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剔o書風(fēng)雄健,,氣韻宏大,字大體端,,筆畫遒勁,,是賓組二類甲骨的典范,也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辭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鳳冠人像

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12厘米,、寬4.4厘米


人頭像

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5.8厘米(大像),高2.5厘米(小像)


龍形玦

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直徑5.9厘米,、孔徑2.3厘米,、厚0.4厘米


蝙蝠

5.6厘米、寬2.5厘米


人龍紋環(huán)

西周

直徑12.5厘米,、孔徑5.1厘米,、厚0.2厘米


青玉簋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盛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12.5厘米、口徑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玉鳳佩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裝飾品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13.8厘米,、寬3.2厘米、厚0.8厘米


乳釘紋青銅方鼎

商前期 (前1600-前1300年)

炊器

1974年河南鄭州杜嶺出土,,證明其出土地鄭州曾是商代都城,。

通高100厘米、口長62.5厘米,、口寬61厘米,,重86.4千克

此鼎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器立耳,,口近正方形,,折沿,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腹部四壁兩側(cè)緣與下緣飾乳丁紋,,上腹部與四足上部飾帶狀饕餮紋。

1950年,,在河南鄭州發(fā)現(xiàn)面積達25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遺址中部有一處筑有內(nèi)、外城的商代前期城址,,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內(nèi)城東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內(nèi),、外城之間分布各種手工業(yè)作坊遺址,,此乳丁紋青銅方鼎即發(fā)現(xiàn)于這一地區(qū)。

商代早期的銅鼎,,有圓鼎和方鼎,,器壁較薄,圓鼎為錐足,,方鼎為柱足,,足中空,與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發(fā)展為長方形,耳有立耳和附耳,,柱足,。圓鼎的錐足變成圓柱形足,三足與兩耳對稱,,器身多有富麗繁縟的紋飾,。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襲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后被淘汰,。西周的圓鼎,,其柱足向蹄足演變,器體加寬,,最大腹徑由中部逐漸下移,,并多見長篇記事銘文。


獸面鉞

禮器

25厘米,、寬17厘米

在殷墟遺址中出土的銅鉞大約有10余件,,分為大、小兩種,。殷墟婦好墓中出土有2件大型鉞,,形狀如斧,肩部有兩個長方形穿,,兩側(cè)有對稱的血槽6對,,因器身較大,,不應(yīng)是實用器。另外還出土了幾件小型鉞,,這些器身較小的鉞,,一般為實用武器。而這件獸面鉞雖然體型較小,,制作卻異常精美,,束腰、弧刃,,上嵌綠松石組成的獸面紋飾,。


婦好三聯(lián)甗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蒸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68厘米、長103.7厘米,、寬27厘米,甑高26.2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15厘米、重138.2千克

該甗由并列的三個大圓甑和一長方形承甑器組成,。甑為圓形敞口,,斂腹,腹兩側(cè)有牛首半圓形耳,。腹底內(nèi)凹,,有三扇形孔??谘叵乱岳准y為地,,飾由二夔紋相對組成的紋帶,以扉棱相間隔,,夔身上下飾以渦紋,。

承甑器上有三個高起的喇叭形圈口,腹內(nèi)中空,,平底,,下有六條扁矮足。圈口周壁飾三角紋和云紋帶,。器面繞圈口飾蟠龍紋三組,,四角分飾牛頭紋。四壁飾夔紋間以圓形渦紋,,下飾大三角紋,,均以云雷紋為地。承甑器中央圈口內(nèi)壁,、各甑內(nèi)壁和兩耳下外壁均鑄銘文“婦好”兩字,。此器形制特殊,,為商代青銅器中僅見。婦好為商王武丁的配偶,,是商朝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此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現(xiàn)了銅甗,,但數(shù)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商甗多為甑鬲合鑄,,連為一體,,甑上多立耳,甑體較深,。這種甗不僅見于中原,,邊遠地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還有上下兩體分鑄可以分合的甗,,一般為一甑一鬲,。晚商出現(xiàn)了一鬲三甑甗,3件甗聯(lián)為一體,,故名“三聯(lián)甗”,。這件三聯(lián)甗,鬲身長如方案,,面上有3個高出平面的圈口,,體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為箅。全器花紋精美,,上有夔紋,、三角紋、云雷紋等,。此器出土?xí)r案面有絲織物殘痕,,腹、足有煙炱痕跡,,可見為實用器,。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后代的一灶數(shù)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chǔ)。


婦好鸮尊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器造型生動傳神,整體作站立鸮形,,兩足與下垂尾部構(gòu)成三個穩(wěn)定支撐點,,構(gòu)思奇巧。頭后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商婦好青銅偶方彝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60厘米、口長88.2厘米,、口寬17.5厘米,、重71千克

彝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為縱短橫長,有屋頂形蓋,,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為圈足。該方彝器型特異,,形似兩件方彝的聯(lián)體,,故名???、腹、足,、蓋截面皆呈長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兩側(cè)有對稱的附耳,。平底,,長方形高圈足微外張,圈足四面中間各有一缺口,。器體四面中部,、四隅和圈足的相應(yīng)部位均有突起的扉棱,,長邊兩側(cè)各有七個方形槽和七個尖形槽??谙聝擅嬲懈饔幸粋€突起的犧首,,犧首兩側(cè)飾小鳥紋。兩長邊腹中部各飾一個大獸面紋,,以扉棱為鼻,,圓眼突出,小耳彎角,,闊口,。口兩側(cè)飾龍,、鳥各一,,兩端又分飾頭向上的卷尾夔紋。短邊兩面附耳上各鑄一浮雕象頭,,象頭兩側(cè)各有一鴟鸮紋,。象頭之下飾一大獸面紋。

蓋似四阿式屋頂,,兩端有對稱的柱鈕,。蓋面中脊、四隅和四面中部均有突起的扉棱,。長邊各有七個方形蓋和七個尖形蓋,,與器身槽口相合,蓋下短邊兩端各有一條長條形子口可與器口相合,。蓋面長邊中部各有一突起的鴟鸮面紋,,鸮面兩側(cè)各飾一站立的鉤喙卷尾鳥紋。短邊兩面各飾兩條倒置的夔紋,。柱鈕飾三角紋和人字形紋,。圈足兩長邊的中部飾相背的兩條蟠虺紋,長邊及短邊兩端均飾獸面紋,,以扉棱為鼻,,T形角,“臣”字形目,,闊口,,卷尾。底內(nèi)中部有銘文“婦好”兩字,,為器主名,。

這件大型商代容酒器,是殷墟青銅禮器中的精品之作,莊嚴(yán)典重,,蓋合之后,,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頂,排列規(guī)整的7個方槽,,宛如屋椽,,應(yīng)是模仿當(dāng)時的大型宮殿建筑。


商后母辛青銅觥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長46.5厘米,、寬12.5厘米、重8.5千克

銅觥最早見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為四足獸形觥、圈足觥,、方觥等,。

此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nèi)底中部與器蓋內(nèi)均鑄銘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后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首似馬,上有一對卷角,,“臣”字狀目,,前兩足為獸類奇蹄,長于后足,,后兩足狀如鳥爪,,有四趾,,尾部作獸首鋬,。器紋飾精美,通體以云雷紋為地,,器蓋飾一龍,,身尾較長。前胸兩側(cè)與腹前端兩側(cè)各飾一夔龍,,夔首向下,,身尾上豎。前足外側(cè)飾夔龍紋,,腹后端飾有并攏的雙翅與下垂的短尾,,后足飾羽翎紋,兩者應(yīng)為一整體,以示禽屬,。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以上幾件皆出自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造型皆前所未見,,華美瑰麗。


龍虎紋青銅尊

商代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50.5厘米,,口徑44.9厘米,,足徑24厘米,26.2千克

紋飾繁縟華美,,集線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對淮夷部落的影響,。

器口侈大,,直徑過肩,頸部較高,,下部收縮,,呈大喇叭狀。肩部微鼓,,下折為腹,,呈弧形收斂作圜底,圈足,,上飾十字鏤空,。器肩部飾三條曲身龍紋,圓雕龍首,,探出肩外,,活靈活現(xiàn);腹部以云雷紋為地,,裝飾三組虎食人紋,,寓意詭秘;圈足飾饕餮紋,。整器工藝精湛,,花紋線條洗練,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龍虎紋青銅尊腹部的虎食人紋以浮雕虎首為中心,,左右雙身,口含一人,。人無衣冠,,身飾花紋,。采用這一構(gòu)圖意在從正面表現(xiàn)猛虎的完整形象,但正面又無法體現(xiàn)虎的雄偉身軀,,于是便采取軸對稱的布局使虎身向兩側(cè)伸展,,商代饕餮紋也是運用此種構(gòu)圖。此外,,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鉞上,、“后母戊”青銅方鼎耳外側(cè)及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鳥獸龍紋壺腹部,均有類似的虎食人像,。今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館的虎食人青銅卣,,整器為猛虎食人的立體形象,更為逼真,。在商代玉器上也見虎食人像,。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jīng)》佚文,記有虎噬鬼魅之說,。此種虎食人像或許是取于此意,,借以震懾邪祟。

今安徽阜南地區(qū)在商代是淮夷部族的聚居地,,此地出土青銅器的形制,、紋飾明顯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響,龍虎紋青銅尊即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


四羊方尊

商代

可能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羊首造型獨樹一格,分鑄技藝復(fù)雜,,蜚聲海內(nèi)外,。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據(jù)考古學(xué)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人紋璜

西周

7.2、寬1.9,、厚0.2厘米


龍形飾

春秋

5,、寬3厘米


王子午鼎

春秋楚國

器身上的龍形怪獸飾物是中國最早的失蠟法實例之一,在長篇銘文中使用鳥篆體也十分罕見,,因此被譽為楚式鼎之冠,。


吳王夫差鑒

春秋吳國

器主為一代名主吳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吳晉關(guān)系的重要資料,。


青銅編鐘(9枚)

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491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78厘米——48.2厘米跣寬33.9——23.2厘米


嵌綠松石饕餮紋青銅劍

戰(zhàn)國(公元前403-221年)

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

通長62.2厘米5厘米

劍體較長,脊呈直線,,斜從,,前鍔收狹,格中部略上凸,,圓莖,,上鑄兩周箍,,圓首。器保存完好,出土?xí)r與漆鞘均裝在木櫝中,,青銅本色,,金光燦燦,,刃部鋒利異常。劍格以綠松石嵌作饕餮紋,,莖部所纏絲繩保存完整,劍首端作喇叭狀,,排列細密同心圈,。


絞絲紋瑗

戰(zhàn)國

直徑7.5、孔徑5.8,、厚0.8厘米


雙龍形佩

戰(zhàn)國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guān)一號墓出土

7.7,、寬3.3、厚0.4厘米


螭食人紋佩

戰(zhàn)國

6.2,、寬3.8,、厚0.4厘米


瑯琊刻石

秦代

秦始皇曾東巡留下刻石七處,現(xiàn)僅存兩處,,瑯琊刻石為其一,,是秦皇統(tǒng)一功績的珍貴例證,石上小篆文相傳為李斯所書,。


鎏金鳥獸紋銅尊

西漢

盛酒器

14.6厘米,、口徑19.7厘米、底徑19.3厘米

這件銅尊呈筩形,,熊形足,,蓋上有環(huán)和三飛鳥,器底嵌銀銘文,,四身鎏金,,雖磨落很多,卻仍顯示了漢代銅器制作中發(fā)達的鎏金工藝,。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鍍金方法,。起始于戰(zhàn)國時期,西漢時更加興盛,。金不易氧化,,且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屬器物表面加工,。

在漢代,,酒一般貯藏在甕、榼或壺中,,飲宴時先將酒倒在尊里,,再用勺酌于耳杯中飲用。當(dāng)時的酒尊分盆形和筩形兩大類,。根據(jù)出土器物銘文,,盆形尊自銘“酒尊”,筩形尊自銘“溫酒尊”,。在漢代,,“溫酒”即醖酒,是反復(fù)重釀多次的酒,。它用連續(xù)投料法釀造而成,,釀造過程歷時較長,淀粉的糖化和酒化較充分,,是酒液清淳,、酒味釅冽的美酒。所以漢代盛醖酒的筩形尊制作精美,,在漢畫像石中也多被置于案上,,其地位遠高于被置于地上的盛普通酒的盆形尊。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西漢

酒器

1963年陜西省興平縣出土

34.1厘米,、長58.1厘米

中國古代做成動物形的酒尊不乏其例,,如商時期銅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銅器中的駒尊、兔尊,、鴨尊等,。到了漢代,肖形尊雖已不太流行,,但仍為人們所鐘愛,。這件銅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佇立,,肌肉發(fā)達,,比例準(zhǔn)確,體態(tài)雄健,,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谟覀?cè)有一圓管狀的“流”,。通體飾細如游絲的錯金銀云紋,熠熠生輝,,華美無比,。

在古代,中國不僅產(chǎn)犀牛,,而且數(shù)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多次發(fā)現(xiàn)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艷羨的裝備,。由于大范圍的捕殺,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在北方迅速減少,,在關(guān)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jīng)絕跡,,以至王莽輔政時,曾用貴重的禮物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

整件器物飾以錯金銀云紋,,精美華麗,雖為實用重器,,卻又洋溢著充沛的活力,,堪稱漢代青銅器中的奇葩。


五牛銅枕

西漢

生活用品

1972年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70厘米,、寬13厘米,、高36.4厘米

器形似馬鞍,左右兩端上翹,,各鑄一圓雕立牛,,體態(tài)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銅枕一側(cè)浮雕立牛三頭,,間隙處飾有蛇紋及姿態(tài)各異的虎紋,。青銅枕是滇國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發(fā)掘中共出土6件,,均位于骨架頭部,,有的枕上尚留有頭骨殘片。

在滇文化中牛與人關(guān)系密切,,是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和財富的象征,。牛可以用作祭祀儀式中的犧牲、對外貿(mào)易的商品和當(dāng)作財富的象征,。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國器物上頻繁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


嵌貝鹿形銅鎮(zhèn)

西漢

壓席用具

1957年河南省陜縣后川出土

9.8厘米


金縷玉衣(金縷玉柙)

西漢

殮服

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

182厘米

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尸體不朽,,一些貴族死后常穿上一種形似甲胄的王制殮服,,這種玉衣用各種形狀的玉片和金屬絲編綴而成。西漢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確記載,,編綴玉衣的縷線質(zhì)料的等級規(guī)定不明,。已發(fā)現(xiàn)的西漢玉衣既有金縷,、銀縷或銅縷,,還可以用絲縷。東漢玉衣使用制度明確,,規(guī)定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貴人及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玉衣被禁用,。這件金縷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絲2567克,,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盜掘中被火燒過,,這件玉衣是受過焚燒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澤卻更為繽紛。

此玉柙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金絲約2567,系分片連綴而成。玉柙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是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玉柙,又稱玉衣,、玉匣,,系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間用金絲,、銀絲,、銅絲或絲縷編綴,。由于編綴玉片的質(zhì)料不同,所以將它們分別稱為金縷玉柙,、銀縷玉柙,、銅縷玉柙和絲縷玉柙,其中絲縷玉柙迄今僅出土于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中。西漢時期,,玉柙初行,,還沒有根據(jù)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確定嚴(yán)格的等級,。東漢時期,玉柙明確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根據(jù)這項制度,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柙,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柙,,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柙。


陶院落

三國

明器

1967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54厘米,、寬48厘米

如實表現(xiàn)了廳堂,、正房、廂房,、前后門,、門樓、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孫吳宗室特有的隨葬品,。這件陶院落前有廳堂,后有正房,,兩側(cè)有廂房,;圍墻有前后門,前門正上方筑有門樓,,門樓上有“孫將軍門樓也”6個劃刻文字,;圍墻四角各有1座角屋,門樓和角屋是用來守護院落的,。陶院落雖是隨葬冥器,,但應(yīng)是摹仿當(dāng)時的建筑形式制作的。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三國時期東吳武昌都督,、平荊州事孫述,。這種形式的院落模型多出土于孫吳的宗室墓中,因此有專家認(rèn)為這種院落模型是孫吳宗室特有的隨葬物。


陶耳杯

三國魏

出土于曹植墓,,墓內(nèi)隨葬品多為陶器,,反映了這位歷史名人的凄涼晚景。


青瓷羊形燭臺

三國吳

瓷羊形體雍容,,釉色勻凈,,色澤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羽人花鳥紋金銀平脫銅鏡

傳河南省鄭州市出土

直徑36.2厘米

唐代銅鏡的鑄制手法有許多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被稱為“特種工藝鏡”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貼金貼銀鏡等,。金銀平脫鏡是將金銀飾片用膠漆貼在鏡背,其上再髹漆數(shù)重,,晾干后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組成各種紋飾既與漆面平齊,,又各自顯露出來,。中國的金銀平脫技術(shù)生產(chǎn)較早,但用于銅鏡則始于唐代,。金銀平脫鏡紋飾以花鳥居多,,因金銀具有鮮明的色澤,整個銅鏡的紋飾銀光閃閃,,金光熠熠,。


瑪瑙花瓣盞托

15.5厘米,寬12.3厘米,,高5厘米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13世紀(jì)

30.5厘米

此像為螺發(fā),,面部泥金,身披袈裟,。左手結(jié)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上,。蓮座的蓮瓣大而圓潤,,具有明顯的西藏西部

造像風(fēng)格。

1 31 5世紀(jì),,西藏西部造像一掃以往的稚拙之風(fēng),,身體比例勻稱,身軀舒展,,手腳極富寫實性,。


飛天

5.8、寬2.7厘米

唐代飛天一般身體扭轉(zhuǎn),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后飛天多俯身,,面向前飛行。這件飛天是典型的宋代風(fēng)格,,身體平展而略有起伏,,通過寬窄不同的陰刻線刻劃的衣紋及鏤空飄帶將云中飛行的動感表現(xiàn)地自然流暢。


鶻啄鵝飾件

遼金時期

8.3,、寬7.6厘米


“拱圣下千都虞侯朱記”銅印

北宋

5.5厘米,、寬5.4厘米、高5.7厘米

遠方銅印為禁軍官印之一,。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調(diào)地方精銳士兵補充禁軍,長年駐守京城及附近地區(qū),,使地方軍隊實力大為削弱,,無法與中央抗衡。為加強對禁軍的直接控制,,不設(shè)最高軍職,,殿前司由都指揮使主管,侍衛(wèi)司分別由馬軍都指揮使和步軍都指揮使主管,,三個都指揮使均由皇帝任命,,號稱“三衙”?!肮笆ァ睘槭绦l(wèi)司馬軍所轄部隊之一,,宋太宗時建立,擁有21個指揮(每一指揮編制為500人),,駐守京城,。都虞侯是這支部隊的副長官。


針灸銅人體模型

明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

明仿宋鑄制

通高213厘米

北宋不斷發(fā)現(xiàn)針灸新穴位,,多由不同醫(yī)生發(fā)現(xiàn),,難以交流驗證。為防止混亂,,醫(yī)官王惟一于大圣四年(公元1026年)鑄造了兩個空心銅人體模型,,其全身標(biāo)注559個穴位,其中107個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個針灸點,。銅人既是針灸醫(yī)療的范本,又是醫(yī)官院教學(xué)與考試的工具,??荚嚂r,,銅人外層涂蠟,穿上衣服,,體內(nèi)灌水,;學(xué)生根據(jù)命題以針刺穴,針入水出,,方為合格,。兩具銅人分別放在醫(yī)官院和大相國寺。金滅北宋,,相國寺的銅人毀于戰(zhàn)火,,僅剩醫(yī)官院內(nèi)的銅人。元滅金后,,將此銅人運至大都(今北京市),。因長期使用磨損,不堪再用,。于是尼泊爾人阿尼哥奉命按樣仿鑄了一個新銅人,。明滅元后,這個銅人仍然繼續(xù)使用,。但到明英宗時,,又因磨損而無法再用,于是再仿鑄一個,,此即現(xiàn)存者,。此仿鑄銅人忠實于宋代原物,,準(zhǔn)確反映了宋代針灸學(xué)的水平,。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五代

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形式罕見,。原物有一對武士,各肩負(fù)一青龍和鳳鳥,,早年被盜出國,,后追回鳳鳥件,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得知后將所藏青龍件捐贈國博,。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遼代

帶有明顯唐代金銀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僅見的銀質(zhì)雞冠壺,。


《中興四將圖》卷

南宋

傳為劉松年作,,所繪人物比例準(zhǔn)確,姿態(tài)自然,,是南宋肖像畫中的杰作,。

絹本,,設(shè)色,縱26厘米,、橫90.4厘米

相傳此圖為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畫院待詔劉松年繪,。金朝為逼迫南宋王朝投降,多次舉兵南下,,受到南宋將領(lǐng)的堅決抵御,。這些將領(lǐng)中有一位叫韓世忠,他率兵8000在鎮(zhèn)江攔截金軍20萬,;并將其圍困在黃天蕩長達48天,;另一位將領(lǐng)岳飛,率領(lǐng)“岳家軍”多次重創(chuàng)金軍主力。南宋史學(xué)家將宋高宗趙構(gòu)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軍抵御金軍入侵這段歷史稱為一次'中興”,?!吨信d四將圖》描繪的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4人;均為這一時期的著名抗金將領(lǐng),。


汝窯青釉洗

北宋 9601127年)

5.2厘米,、口徑16.7厘米、底徑13.1厘米

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歷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輝已有汝器“近尤難得”之嘆,。汝窯為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流傳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盤,、碗、洗,、盞托之類,,器體一般較小,所見器物有兩種銘文:一為“奉華”,,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奉華”銘器是奉華堂的專用品;另一種刻銘“蔡”,,物主可能為徽宗時權(quán)臣蔡京或其子駙馬蔡鞗,,應(yīng)為蔡氏父子受宮廷賞賜所得。

汝窯瓷胎多數(shù)如香灰,,透過釉層,,其色調(diào)與官窯器有些近似,。汝窯瓷器的釉色不同于同時期其他的青瓷,呈現(xiàn)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濃淡不一,,色調(diào)穩(wěn)定,變化較少,,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

汝窯器以精美名貴著稱,受皇室珍愛直至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一份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宋高宗趙構(gòu)寵臣張俊向高宗進奉禮物的清單,,其中供奉的汝窯器有10種,共16件,。


鈞窯蓋罐

19.8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8.5厘米

蓋為山形小鈕,,斜平頂,,直壁,子口,。罐為子母口,,矮頸,雙環(huán)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勻凈細潤,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玫瑰紫色窯變,。內(nèi)外壁皆施釉,,足底無釉,墊燒,。

此蓋罐釉色勻凈光亮,積釉肥厚,,窯變瑰麗,,是元代鈞窯中的佳品。


鈞窯帶匣缽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缽高11.8厘米,、缽口徑29.8厘米,、碗口徑25厘米

匣缽是重要的制瓷工具,種類很多,。利用匣缽,,可使瓷受熱均勻,,不因煙熏而變色,又可增大爐窯容量,。


景德鎮(zhèn)窯青花雙鳳紋玉壺春瓶

25.8厘米,、口徑7.2厘米、足徑7.4厘米


雙螭璧形絳環(huán)

8.2,、寬7厘米


綠釉鴟吻

西夏

古建筑正脊兩段的構(gòu)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構(gòu)件,。


鄭和銅鐘

明代

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平安鑄造的銅鐘,,是鄭和一生壯舉的見證,。

開荒執(zhí)照: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頒發(fā)給麗江府魯?shù)槿松沉⒛康耐恋貞{證,,附有民國四年(1915年)云南財政廳頒發(fā)的驗契,,證明這塊由沙家開墾的土地一百多年間一直在沙家名下。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7.3,、口徑40.7,、底徑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贈

折沿,圓腹,,圈足,。盤心及內(nèi)外壁皆繪纏枝花卉,內(nèi)口沿飾海水浪花紋,;底面無釉,,手感滑潤,呈火石紅,。青花用蘇尼勃青料,,色彩不勻,有結(jié)晶斑,,釉面肥潤光潔有桔皮紋,,為明代永樂所產(chǎn)精品。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宣德

陳設(shè)品

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


青花纏枝紋貫耳瓶

19.7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6.5厘米


青花八仙葫蘆瓶

58厘米,、口徑6.4厘米、足輕19.2厘米


玉饕餮紋爵

通高10.8厘米口長8.8厘米口寬4.5厘米

青玉,,局部有黃褐色沁,。形制仿古代青銅爵,,上部像元寶形,口呈長橢圓形,,口邊沿中部凹入,,口部正中有兩個蘑菇頭形短柱,蘑菇頭上刻花形紋,。外口沿陰刻一周斜細方格地波浪紋,,下側(cè)減地隱起兩兩相對的四條夔龍紋。中部為鼓形腹,,其上減地隱起三個饕餮紋面,,額頭刻菱形紋,上刻細密方格紋,。大眼,,卷云形鼻,鼻下雕刻三長足,,足外撇,,上刻橢圓形飾,像口吐長舌狀,。爵杯里壁掏空,,內(nèi)壁光素?zé)o紋。

玉爵為仿古代青銅爵式樣,。古代青銅爵可作為飲酒器和禮器,。仿古玉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明清時期,,仿古玉盛行,,曾大量仿制三代青銅器造型。爵玉質(zhì)光亮,,拋光精細,,造型秀美,紋飾精良,。配有紫檀三角形托,,上刻勾云紋、花卉紋,,小巧精致,。兩者相配,更顯古樸端莊,,典雅秀美。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代

景德鎮(zhèn)御窯專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shè)品,,海晏堂即為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安放處,,1860年慘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海晏河清尊因此愈顯珍貴。


蓮藕形筆架

5.3厘米,,長16厘米,,寬5厘米


玉嵌金嵌寶石紋鏡托

24.5厘米13.5厘米

青玉,鏡托為長方形,,上端有一傘狀突,,飾葉紋。下端為橢圓形凸把,,鏡托背正中刻柳枝紋,,嵌金、嵌橢圓形寶石,。鏡托四周為凹形花邊,,上嵌一周金絲和橢圓形寶石,共40顆,。鏡托正面中心為玻璃鏡,,鏡托四周也為凹形花邊,上嵌一周金絲和橢圓形寶石,,也為40顆,。

造型規(guī)整,紋飾精美別致,,富有異域特色,,高貴華麗,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金,、玉、紅色寶石相互搭配,,更顯富麗堂皇,,別具特色。此器原為清宮舊藏,。


清朝傳位玉璽

印面15.2×14.8厘米,、通高13厘米

清朝皇帝之印稱為“御寶”。清前期皇帝篆刻和使用御寶較為隨意,,造成混亂,,經(jīng)乾隆皇帝對前代御寶重新考證排次,選定25方御寶,,規(guī)定用途,、次序。乾隆皇帝還選定“盛京十寶”,送至清朝入關(guān)前的都城盛京(今沈陽)收藏,。這枚“大清受命之寶”為“盛京十寶”之一,,作“以章皇序”之用,印文為分列左右的滿文本字和漢文篆書“大清受命之寶”,,印紐為尊龍,,附系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別用滿文,、漢文刻“大清受命之寶匱”,。


豇豆紅釉洗、印盒,、太白尊,、菊瓣瓶

陳設(shè)品

3.6厘米口徑8.4厘米足徑7.5厘米

印盒3.5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3.6厘米

太白尊8.7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12.6厘米

菊瓣瓶20.9厘米口徑5.2厘米足徑4.9厘米

洗口內(nèi)斂,口與足相若,,扁圓腹,,圈足。

印盒扁圓形,,器蓋,、器身有子母口相合,臥足,。

太白尊小口微撇,,圓唇,短頸,,半球狀腹,,圈足。腹部線刻三團螭紋,。器因形似唐代詩人酒仙李太白飲酒的酒壇,,故稱為“太白尊”。又因形似罩雞之籠,,又俗稱“雞罩尊”,。

菊瓣瓶撇口,細長頸,,長圓腹,,圈足。腹下飾浮雕狀菊瓣紋,。

器均施豇豆紅釉,,外底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胎質(zhì)潔白堅細,,釉面瑩潤光亮,,釉色淡雅,,為康熙豇豆紅瓷的典型器。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鎮(zhèn)官窯生產(chǎn)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它以金屬銅為著色劑,,紅釉中因部分氧化而產(chǎn)生綠色斑點,,“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因釉似豇豆之色故名,,又因其色淺紅嬌艷,,似孩兒粉頰,似桃花初綻,,似美人初醉,,故得多個美名,如稱為“孩兒臉”,、“桃花片”,、“美人醉”,被譽為“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的美麗色釉,。豇豆紅釉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比郎窯紅燒成難度更大??滴豕俑G有少量生產(chǎn),,供皇帝內(nèi)廷賞用??滴豸辜t釉器多為文房用具或擺設(shè)等小件器物,,制作工藝精湛,著名的“八大碼”有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蟠龍瓶,、洗,、太白尊、蘋果尊,、印盒,。

康熙豇豆紅器傳世品稀少??滴跻院?,豇豆紅釉燒制技藝失傳,至清末光緒民國年間出現(xiàn)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規(guī)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質(zhì)粗松,紋飾過于呆板生硬,。


豆青地青花紅彩旭日東升圖碗

康熙

6.9厘米口徑15.6厘米足徑7.3厘米

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器內(nèi)外以豆青釉為地,內(nèi)心,、外壁以青花紅彩繪旭日東升圖,,青花繪海水礁石紋;紅彩繪祥云紅日紋,。山石矗立于波濤翻滾的海水中,,一輪紅日躍于海面噴薄而出,與彩云連成一體,,呈現(xiàn)出日出東海的壯麗景象,。《小雅·天?!酚小叭缭轮?,如日之升”之語,寓有國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此圖又稱為“海天浴日”圖,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豆青地青花是青花瓷品種之一,,創(chuàng)始于清代康熙時期,乾隆時期較為流行,,其制作工藝是以鈷料在坯胎上作畫,,施豆青釉高溫還原而成,呈色雅潔清麗,,風(fēng)格獨特,。此碗繪制精致細膩,紋飾吉祥,,構(gòu)圖嚴(yán)謹(jǐn),,色彩艷麗。


徐揚《乾隆南巡圖》卷

清代

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歷史畫卷,,共12卷,,分為紙本和絹本。絹本已散佚,,紙本全12卷皆藏國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眾多,,在此就一些典型精品做介紹,其余藏品歡迎大家實物參觀或參考其官方博物館網(wǎng)站內(nèi)容,,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  http://www./

官網(wǎng)實用性和方便性都非常好,,功能齊全,信息豐富,,可以關(guān)注,。

參觀須知

開放時間:9:0017:00

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16:30清場,,17:00閉館)

周一閉館(含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shù)》展廳南側(cè)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地址交通

地址:中國北京東城區(qū)東長安街16號中國國家博物館

公交:

天安門東站:途經(jīng)公交車:110,、120,、1262,、20,、203205,、210,、3752,、59,、72882,、90內(nèi),、90外、99,、專1,、專2

天安門廣場東站:途經(jīng)公交車:120126,、2,、20,、203210,、22,、5、專1,、專2

前門站:途徑公交車:120,、12717,、20,、20322,、301,、485,、59,、626646,、66,、6769,、690,、69271,、723,、7298,、快速公交1線,、特11、特7,、特4,、專1、專2

前門西站:途徑公交車:212,、301,、33744內(nèi),、44外,、60867,、673,、9,、901快、特2,、特4,、特7

前門東站:途徑公交車:201209,、44內(nèi),、44外、673,、729,、89,、特2

地鐵:1號線:天安門東站,;2號線:前門站

自駕車:國博地下停車場尚未對外開放,建議觀眾乘坐公共交通前來參觀,。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