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功能 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祛風除濕。 主治 1,、中風半身不遂,,跌仆損傷,肝陽頭痛:本品既能活血通絡,,又能行氣止痛,,且有一定的平抑肝陽的作用,用于治療中風偏癱,、手足不遂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 2,、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本品既能舒筋通絡,又能祛風除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服,,5-15g?;蜓心┓?,1-3g。亦可制成丸劑使用,。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 含延胡索乙素、原阿片堿,、空褐鱗堿,、藤荷包牡丹定堿等多種生物堿。 藥理作用 具有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抗血栓形成,;對子宮平滑肌和腸平滑肌具有松弛和解痙作用。 相關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行血,,活血,止血,,止痛,,鎮(zhèn)痙?!?/p> 2,、《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濕,降血壓,。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肌勞損,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引起偏癱,。” 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1,、治中風偏癱,、手足不遂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常與夏枯草,、鉤藤、桑寄生,、地龍等藥同用,。 2、治跌仆損傷,,瘀腫疼痛,,既可單用,配伍雞血藤,、乳香,、沒藥。 3,、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不利,配當歸,、羌活,、獨活、威靈仙等,。 相關配伍 1,、夏天無配地龍:夏天無善于活血止痛,,舒筋通絡;地龍長于清熱息風,。兩藥伍用共奏活血舒筋通絡之功,。適用于中風后經(jīng)絡不利,,半身不遂等,。 2、夏天無配威靈仙:夏天無功能舒筋通絡,,祛風除濕,;威靈仙功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兩藥伍用,,祛風通絡止痛之功顯著增強。適用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不利,。 相關藥品 夏天無片、夏天無眼藥水,。 加工炮制采收加工 每年4月上旬至5月初待莖葉變黃時,,在晴天挖掘塊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泥土,,鮮用或曬干。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保存方法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鑒別 1、本品粉末淺黃棕色,。下表皮厚壁細胞成片,,淡黃棕色,細胞呈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稍厚,,呈斷續(xù)的連珠狀,常具壁孔,。薄壁細胞淡黃色或幾無色,,呈類方形或類圓形,;螺紋導管或網(wǎng)紋導管細小。淀粉粒單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5-16μm,,臍點點狀或飛鳥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糊化淀粉粒隱約可見,,或經(jīng)水合氯醛透化可見糊化淀粉粒痕跡。 2,、取本品粗粉4g,,加1%碳酸鈉溶液25ml,置近沸的水浴中浸漬5分鐘,,濾過,,濾液用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6,加三氯甲烷15ml振搖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2ml,,加硫酸1ml,振搖,,硫酸層即顯棕紅色,,放置后顯棕黑色。 3,、取本品粉末約4g,,加三氯甲烷-甲醇-濃氨試液(5:1:0.1)混合液4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原阿片堿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醋酸乙酯-二乙胺(16:3:1)為展開劑,預飽和15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塊莖類球形,、長圓形或呈不規(guī)則塊狀,長0.5-3cm,,直徑0.5-2.5cm,。表面灰黃色、暗綠色或黑褐色,,有瘤狀突起和不明顯的細皺紋,,上端鈍圓,可見莖痕,,四周有淡黃色點狀葉痕及須根痕。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或黃色,,顆粒狀或角質(zhì)樣,有的略帶粉性,。氣無,,味苦。以個大,、質(zhì)堅,、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植物學信息植物種屬 罌粟科紫堇屬植物伏生紫堇,。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無毛,高16-30cm,。塊莖近球形,,直徑3-9mm,黑褐色,,當年生塊莖疊生于老塊莖之上,,老塊莖隨即變空。不定根發(fā)自塊莖表面,。莖細弱,,2-3枝叢生,不分技,?;~常1枚;具長柄,;葉片輪廓三角形,,長約6cm,,二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無柄,,狹倒卵形,,全緣,葉下面有白粉,;莖生葉3-4枚,,互生或?qū)ι谇o中,、上部,,似基生葉而小,柄短,??偁罨ㄐ蝽斏L1.5-4cm,,疏列數(shù)花,;苞片卵形或狹倒卵形,長5-7mm,,全緣,;下部花梗長達12mm;花冠淡紫紅色,,外輪上瓣長14-18mm,,瓣片近圓形,先端微凹,,邊緣波狀,,距圓筒形,長6-8mm,;柱頭具4乳突,。蒴果細長橢圓形,略呈念珠狀,。種子細小,,2列?;ㄆ?-5月,,果期5-6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臺灣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80-300m丘陵、低坡陰濕的林下溝邊及曠野田塍邊,。 生長見習 喜涼爽氣候,,怕高溫,忌干旱,。幼苗出土后,氣溫降至-5℃,,不致受凍,;2月中旬平均氣溫9-12℃時,生長迅速,;3月中旬至4月上旬平均氣溫達12-15℃時,,地下塊莖生長迅速;4月中,、下旬平均氣溫達17℃以上時,,開始倒苗。從播種到倒苗,,整個生育期為210d,。以陽光充足,土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塊莖繁殖,。 栽培技術 收獲后選色澤鮮艷,、無病蟲斑且完整的中等塊莖,用細沙混合堆放于室內(nèi)。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條播,,按行距15-20cm開溝,,塊莖按株距9cm栽種,芽頭朝上,,覆草木灰,,再鋪一層腐熟的畜糞,蓋稻草,。 病蟲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可噴65%代森鋅300-500倍液;菌核病可用50%氯硝胺粉劑噴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