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不定期上線的她刊「對話」欄目,。 每期邀請一位或一組,,素人或明星來到這里,聊個人的生活和經(jīng)歷,,談個體的想法和見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這些故事匯總在一起,,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角,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10期,。 影視劇或文學作品塑造人物,貌似總有這么一種傾向: 命運悲慘,、有明顯性格缺陷的角色,,往往被安一個單親家庭的設(shè)定,仿佛一切“劣根”皆有源可溯,。 而生性溫暖善良,,不諳世事的人物,,多長于家庭健全、雙親和睦的環(huán)境,。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深信此律。 比如,,很多父母將此列為兒女擇偶的評判標準,,對于單親家庭長大的對象要慎選。 按照一般經(jīng)驗主義來說,,這似乎不無道理,。 但再想想,我們好像也都明白,,這至多是個“必要不充分條件”,。 即,單親家庭未必養(yǎng)出問題少年,,健全家庭培養(yǎng)的也不都是人中龍鳳,。 最近幾年,我們特別喜歡聊“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此中切面,,有太多能拿出來細講的。 而單親家庭便是其中最大,,也是最復雜的那個折射,,隨便拎出來一個角,都能讓人生出無限表達欲,。 因為我們對“單親”兩個字,,有著天然的“同情”,和慣性的偏見,。 傳統(tǒng)中國夫妻往往對婚姻和孩子也有一種天然的承諾和責任:給孩子一個“正常的” “完整的”家,。 《父母愛情》 在今天這個“自我意識”普遍覺醒的時代中,,這是一個看似沒有討論空間的話題,,有著近乎絕對“政治正確”的結(jié)論—— 夫妻不必為了孩子,勉強維系婚姻,。 但放到現(xiàn)實里對照,,又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看不到進步的婚姻課題,,縱然是90后,,依舊有大把“為了孩子”苦苦維系的婚姻存在。 所以,,我們有必要從一段真實,、鮮活的故事里,,摸索一些答案。 以下,,是今天故事主人公粱昊的自述,。 十三個月成為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學習好、懂事乖巧,、獨立自強,,這些全都是我過去二十幾年的形容詞。 也為我構(gòu)建了一個值得眾人“可憐”的身世,。 1996年年底,,在我十三個月大時,他們離婚了,,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揪扯和爭吵后,。 父親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父權(quán)”色彩的男性,他對誰都好,,唯獨對母親“苛刻”,。 他要求妻子照顧家庭、伺候公婆,、無怨無言,、賢良淑德,并把這一切視為理所應當,。 就比如,,母親在懷我期間,挺著幾個月的孕肚還要去村口挑水,,然而我爸也覺得這是一個“女人”應該做的,。 《父母愛情 》 可偏偏母親是個“不聽話”的女人,,嘴硬心剛,,有著那個年代女性少有的反叛意識。 吵架吵到最兇的時候,,她便獨自一人走一夜山路,,從一個林場穿到另一個林場,用短暫地出走表達憤怒和反抗,。 在關(guān)系最緊張的時候,,母親還在枕頭下放一把剪刀,似乎隨時準備“開戰(zhàn)”,。 這場沒有愛情基礎(chǔ),、父母逼迫下的婚姻原本就先天不足,,再加上二人無法調(diào)和的價值觀和脾氣,注定要走向衰敗,。 可二十多年前的東北農(nóng)村,,離婚還被視為一件不光彩的家丑。 更何況,,他們生下了我,。 《82年的金智英》 母親不是沒有猶豫過,,但這場雞飛狗跳,,無一日安寧的婚姻,無論如何也走不下去了,。 父母離婚后,,我被判給了父親。 母親就此離開了這個家,,然而父親也在離婚后南下闖蕩,。 我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了很多年。 六歲以前,,我的世界只有東北農(nóng)村那一方粗曠且寒冷的天地,。 等到上小學時,我被送去了城里念書,,平日里吃住在“寄宿家庭”里,,每月支付給人家兩三百塊。過著看人眼色,,寄人籬下的日子,。 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細節(jié)是,寄宿家庭里的那個阿姨,,每天晚上都趁我睡著后,,偷偷給自己女兒喝草莓牛奶,她不知道,,我其實一直都在裝睡,。 我當然理解她的偏心,我只是羨慕,,心里總是暗暗想,,草莓牛奶好像真的很好喝,我什么時候才能喝上啊,。 或許也是那樣一段近乎無人照拂的日子,,讓我生出了一些敏感和自卑。 那幾年父親真的很忙,,甚至他的生意遭受了一次重創(chuàng),,遠在南方也過了幾年苦日子,。 所以,,那時寒暑假我基本上都會去母親那里住一段時間,她督促我念書,,對我要求特別嚴格,。 六歲時就要我和初中的大孩子一塊兒上英語補習班。 有時她去地里干活前,,給我布置幾十個單詞,,說回來檢查,背不完就不給飯吃,。 如果我不好好讀書,,或者考試沒考好,她還會用苕帚疙瘩打我,,姥姥看見了,,就追著我媽打,罵她是瘋女人,,把孩子逼壞了,。 當然,這只是寒暑假,,因為一開學我就只能回到城里住寄宿家庭,,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反轉(zhuǎn),,單親孩子的反轉(zhuǎn) 一般情況下,這時候故事的走向大概率會是,,一個叛逆墮落的女兒和一個嚴厲粗暴父親的二十年對峙,。 但我的劇本沒這么狗血,相反我過得非常幸福,。 甚至必須承認,,我能從一個敏感、自卑的小孩,,長成如今這般社牛的性格,,和父親有莫大的關(guān)系。 11歲那年,,父親生意好轉(zhuǎn),,把我從東北接到了四川,那次一同搬去的還有叔叔嬸嬸,,從此我過上了“真正”的單親家庭生活,。 他依舊很忙,,平日里我的起居生活都是嬸嬸照顧。 當然,,叔叔和父親對我也很好,,幾乎沒有跟我發(fā)過脾氣。 即便如此,,剛到四川的前幾年,,我還是非常自卑,在同學朋友面前,,總是刻意回避自己是單親家庭的事實,。 父親并沒有刻意和正面地和我溝通過這個問題,況且青春期的女孩,,大多也不愿和父親傾訴這樣細微而敏感的情感話題,。 初中時,我有過相當長一段叛逆期,,吃零食,、打游戲、看小說,,就是不愛學習,,父親也沒有因此責罵或者打壓我。 相反,,每個寒暑假,,無論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帶我去自駕游,,我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 平日里的各種小事,他對我從來也是百依百順,,對我說話也總是慣用自稱,,比如“爸爸出門了” “爸爸給你買” “爸爸支持你”...... 《請回答1988》 還記得前邊我說他是一個典型的“父權(quán)”色彩的男性形象嗎,? 沒錯,,他是重男輕女的,因為他想要一個男孩“傳宗接代”,。 可是讓我覺得很幸運的是,,他從沒因為喜歡男孩,就苛待我,。 他從沒覺得,,我是個女孩就不必好好培養(yǎng),也從不覺得女孩就只配嫁做人婦、相夫教子,,甚至直到現(xiàn)在他也不讓我做家務,。 所以在他心里,我好像是個生活上自理無能的“廢物”,,他的細致總是出乎我的意料,。 比如他出差時,會專門寫好電飯鍋的詳細使用方式:先通電,,點開始鍵,,等待屏幕顯示綠色...... 受訪者供圖 好吧,,他這樣仿佛我真的是個生活白癡。 再比如,,他會把芒果按照成熟程度貼上編號,,囑咐我每天按照編號吃,這樣就會吃到又熟又甜的芒果,,還不會爛掉浪費,。 你看,他實在是個不講理又矛盾的老頭,,當初對母親可不是這樣,,我也曾慶幸,他的那一套“對女性的物化”不曾在我身上重演,。 到底他對我寄予一片期望,,后來上了高中,我開始用功讀書,,總是能考年級的前幾名,,父親去開家長會,總是被表揚的那個,。 或許有了這個良性循環(huán),,我和父親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都非常融洽,。 我從單親家庭自卑中解脫出來的重要原因在于,,我父親,包括叔叔嬸嬸一起給我構(gòu)建的家庭氛圍,,足夠平和,、穩(wěn)定和健康。 不必抱歉 當然,,讓我從單親自卑中走出來,還有一個外部原因。 那就是,,轉(zhuǎn)學到四川后,,我認識并對比過太多單親家庭的同學和朋友。 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都變成了所謂的“問題少年”,。 這其中大致分為兩類情況,,一種是父母離婚雙方對孩子都實行放養(yǎng),一種是單親要強的嚴父或嚴母,,為了望子成龍而實行棍棒教育,,這種樣本我們看過不要太多。 《人世間》 這么一對比,,我的父母已然是單親家庭教育的范本。 他們雙方在我的教育和撫養(yǎng)問題上從沒推卸過責任,,更沒有在學習和前途問題上PUA我,。 像是我父親,一直盼著我能從政,,至少也是個端鐵飯碗的,。 但是畢業(yè)后我當了北漂,工作并不如他期待的那般“正規(guī)”,,可是他依舊愿意支持我的工作,。 我的每一點工作上的成績,他都要發(fā)到朋友圈,,并附上大段點評,。 說到母親,前兩天我剛跟她通過電話,,我們已經(jīng)差不多兩年沒有聯(lián)系過了,。 她就是這樣一個人,知道我過得好,,有喜歡的工作,、獨立生存的能力,有父親和家人的呵護就已足夠,,她不想過多打擾我的生活,。 或許是因為是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盡到養(yǎng)育責任,而不想太指望我吧,。 其實,,小時候有段時間,父親在外地做生意,,爺爺奶奶因各種愿意無暇照顧我時,,是母親把我接走養(yǎng)育了兩年,。 她從沒有“不要”我、“不愛”我,,我知道,。 《母親》 還記得我說,,他們離婚前關(guān)系有多緊張吧,?但那些都不是他們本人回憶給我聽的。 這么多年,,他們倆幾乎沒有當著我的面咒罵或者埋怨過對方,。 父親最多總是說母親笨,說她有錢的日子不過,,非要再嫁個人過苦生活,。 母親也沒太說過父親的壞話,她知道我多受寵,,眼看我越來越快樂,,15歲以后的生活一路柳暗花明,。 所以她總教育我:“你爸對你那么好,,你要好好孝順他”。 《請回答1988》 我真的無比幸運,。 他們在彼此的眼中,是那樣糟糕和不可理喻,,卻從未將我置于為難和尷尬的境地,。 他們不需要我站隊,不需要我選擇,,不需要我評價,,我在父母之間有自由,有空間,。 多年前,,母親再嫁。那個叔叔家境普通,,或許也不如我爸會賺錢,。 但他是一個如春風溫暖和煦的男性,他會把早飯做好,,母親一起來就有飯吃,,所有家務也都是他做,更重要的是,,他給予了母親很多自由和尊重,。 這些都是我實實在在看到的。 《父母愛情》 從前我還總見母親的時候,,我跟她說:媽,,你這輩子做過那么多錯誤的決定,但和我爸離婚是你做的最對的決定,?!?/p> 她笑了笑,沒有回答什么,。 我也只是單純地想告訴她,,你不用因為離婚,而對我感到抱歉,。 對于父親,,我也總是勸他:“別太任性了,找個老伴吧,?!?/p> 真的,我希望他們都過得好,,就如同他們都希望我過得好一樣,。 彼此,都不用抱歉,。 所謂完整家庭的虛無意義 我得到過足夠多的愛,所以我從不奢望一個所謂“健全”的原生家庭,,為我勾勒幸福的樣板間,。 甚至我還一度慶幸,他們在我十三個月大時,,就痛下離婚的決定,,免我直面父母失敗婚姻的戰(zhàn)場。 我記得《奇葩說》有一期節(jié)目,,辯題叫「離婚要等孩子高考后嗎」,,那天現(xiàn)場請了50個子女,50個父母作為投票觀眾,。 那幾乎是《奇葩說》節(jié)目有史以來最難辯論的一場,。 幾個回合下來,任憑那些辯論高手如何唇槍舌劍,,父母們?nèi)詧猿帧敢?,子女們?nèi)詧猿帧覆灰埂?/p> 《奇葩說6》 父母的邏輯都很簡單,,因為離婚是自私,,絕不能圖自己解脫就搭上孩子的前途,。 他們認為,“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們必不可缺的東西,,更是孩子絕對渴望的家庭模式。 而放在更大面上,,豈止是高考,,有的夫妻為了讓孩子能夠“體體面面”結(jié)婚,不惜忍到孩子結(jié)婚后自己再離婚,。 真是又感動,,又荒唐。 我不相信有完美偽裝的破裂婚姻,。 父母之間感情好不好,,夠不夠相愛,孩子是完全能夠感知的,。家庭的屋檐下,,沒有矛盾的盲區(qū)。 如果是這樣,,那些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夫妻,,他們堅持的意義何在? 試問,,是真的為了孩子好,,所以才自我犧牲努力打造一副虛假的婚姻軀殼;還是其實就想圖自己一個“問心無愧”,,不必擔上傷害孩子的罪孽。 如果你是前者,,那就再自問,,一個婚姻破裂的家庭,孩子真的會因為軀殼的完整而感到幸福嗎,? 想必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愛,真的不一定要發(fā)生在傳統(tǒng)固有模式的“完整家庭”中,。 《以家人之名 》 如果夫妻相愛,家庭完整,,孩子被愛,,那是孩子抽到了命運的上上簽。 如果婚姻破裂,,家庭分割,,但父母之愛不減不糙,,那是孩子抽到了命運的中平簽。 但如果僅僅為了孩子,,維持一段根本無法維系的婚姻,,無論你們的愛溢出多少,那都是孩子此生無法扭轉(zhuǎn)的下下簽,。 我想,,今天看這篇的你們,有人是兒女,,有人已為人父母,,有人被迫接受選擇,有人則主動掌控著選擇,。 沒有勸離的意思,。 我只是在想,虛假完整的婚姻,,對下一代最深遠的影響是什么,? 思來想去,恐怕是婚戀觀和擇偶觀,。 我并不確定,,一個被孩子早已識破的失敗婚姻,究竟會在他身上種下怎樣的因果,。 是懼怕,、惶恐的遠離? 還是盲目,、渴望地沉溺,? 或許都有可能,但總歸不是自信的篤定和平和的接納,。 把離婚看作“一般”的,、正式的分別,不兒戲也不放大,,不污名化,、不羞恥。 把矛盾消解于終止,,把怨恨暫停在更大的傷害之前,。 成熟的解決姿態(tài),理智的利弊分析,,勇敢的人生選擇,,或許才是一段所謂并不成功的婚姻,送給孩子最佳的成長禮物,。她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