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lán)字“望安山文學(xué)”,,關(guān)注我們,,謝謝! 家鄉(xiāng)的荷塘 文/李新春 在我老家的村口,,有一方像中國地圖輪廓的荷塘,。冬天里,塘面上殘留著密密匝匝的枯黃荷梗,一片片深褐色的浮萍將塘面覆蓋得一點縫隙都沒有,,幾乎看不見水的影子,,像極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删褪沁@方普普通通的荷塘,,與我朝夕相處了二十年之久,它承載著我許許多多的夢想,,伴我走過童年,、少年和青年。 長大后離開家鄉(xiāng),,離開荷塘,,又是三十多年,隨著星移斗轉(zhuǎn),、日月如梭,,對家鄉(xiāng)的荷塘的思念愈來愈強烈,時常折騰得叫人夜不能寐,。 偶爾回老家面對著久違的荷塘,,那些小時候摘蓮篷、捕魚蝦,、挖蓮藕的記憶,,一幕幕在眼前浮現(xiàn)—— (一) 荷塘,就在村灣子的北頭,,村里的人吃水,、洗衣都靠這口荷塘。我家住在堤壩上,,堤壩下就是荷塘,,從家的后門口出來,十幾步就走到了荷塘邊,。夏季,,碧綠碧綠的荷葉伸出水面,碩大如傘蓋,,粉紅色的蓮花盛開在荷葉之上,;蓮花的周圍,一只只蜻蜓飛來飛去,,剛出水面的嫩荷尖尖角上,,總有紅色的小蜻蜓立在上頭。蓮花謝幕之后,,蓮篷就長出來了,。每當(dāng)這個時候,,童年時的小伙伴便呼朋喚友,趁大人在生產(chǎn)隊里出工的間隙,,悄悄地抬著木腳盆下塘采摘蓮篷,。如果讓大人知道了,那一定是不會同意的,,因為塘里的水很深,,掉進水里性命難保。 我們經(jīng)常躲著大人,,光著胳膊,,穿一件褲衩,蜷縮著雙腿坐在腳盆里,,在荷塘中劃來劃去,。我們一邊挪動著荷桶不不扭扭前行,一邊探頭探腦地搜尋著蓮篷,,因蓮篷與荷葉的顏色幾乎相同,,難以分辨,只有扒開荷葉,,抬起頭才能看見蓮蓬,,這個時候就得格外小心啦!有時候,,荷葉上邊托起的積水從頭頂上傾瀉下來,,順著額頭淋濕了眼睛,加之腳盆上的身子極易晃動,,一旦身子失去平衡,,就會“翻船”。也許是生在湖鄉(xiāng),,從幾次的摸索中得到平衡的竅門,,自然就掌握了這種本領(lǐng)。人坐在腳盆里,,在荷塘中穿行,,即使腳盆稍微有點傾斜,灌點水,,也不礙事,,隨即用手將水捧出去就沒事了。我們幾個水娃娃,,發(fā)現(xiàn)了蓮蓬就摘一個吃一個,直到吃得不想吃了,,便放在腳盆里,,不大一會,大大小小的蓮篷把整個腳盆填得滿滿的。在荷塘中采摘蓮篷,,偶爾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荷塘中夾雜著的蘆葦處,時而有水鳥飛過,,我們劃行到有水鳥嘰嘰叫的地方,,就看到了一個鳥巢,從鳥巢中可以撿到櫻桃般大小的鳥蛋,,捉到毛絨絨的雛鳥,,真是好玩極了。 (二) 荷塘的岸邊,,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水埠頭,,那是方便本土住戶人家提水、洗衣,、淘米,、洗菜的小碼頭呢!因埠頭水下殘留的米飯沉入水底,,常常引來一群一群如同綠豆大小的魚兒,。為了捕到這些小魚兒,可以從家里找一個臉盆,,里面撒一些飯粒,,然后蒙上一層白色透明的塑料布,沿圈用毛線頭纏著系牢,,在塑料布中間挖一個硬幣大小的圓孔,,然后把這個盆子沉入水埠頭底下。人悄悄走開一會,,小魚兒就會順著小孔陸續(xù)地鉆進這個特制的盆子里,。等幾分鐘再從水中撈起盆子,就可以得到一小碗活蹦亂跳的魚和蝦,。有時還用剛盛過飯的筲箕,,系根繩子沉在水下,因筲箕上粘著許多飯粒,,一些小魚兒便涌上來捕食,,就在這個時刻,只要很快從水中提起筲箕,,一定會捕到好多來不及跑掉的小魚,。 像這種迷魂式的方式抓到的小魚,挑不上筷子,,只有用面粉調(diào)成糊狀油炸著吃,。要想抓到大一點的魚,,還得用釣魚竿去釣。那時候釣魚,,用的工具很簡單,,一根細(xì)長的竹條子上系著膠線,膠線上系著小魚鉤,,在鉤上沿釣穿上小蚯蚓,,看著有魚游的地方甩過去,三二下就可以釣到一條魚,,然后把釣到的魚穿在楊樹枝丫上,,只要圍著荷塘這樣甩鉤釣幾圈后,就可以釣到十幾條白花花的小刁子魚或小鯽魚,。進入秋季,,太陽剛露出臉來時,荷塘里的草魚,、鯉魚一群一群地游出水面,,它們游來游去吮吸著露水,這些魚頭朝上,,嘴巴露出水面,,張口閉口頗有節(jié)奏。這種時候,,我的四弟特會用自制的小鋼叉弄到魚,。只見他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靠近荷塘的邊緣,,手執(zhí)小鋼叉向魚多的地方拋過去,,然后再用一根后再用一根長木棍連叉帶魚挪到岸邊,有運氣時還可以叉到大幾斤重的大魚呢,!現(xiàn)叉現(xiàn)煮著吃,,那個味道真叫鮮! 快過年了,,生產(chǎn)隊里就將荷塘里的水用抽水機抽干,,將大魚全部撈起來,按工分和人頭一家一家撥堆分一點,。滿塘里的水得三四天才能抽干,,每當(dāng)水快抽干的前半天時間里,出水管里會有很多被水泵攪死的魚兒冒出來,。寒冬臘月,,天氣十分寒冷,一群孩子們穿著深筒膠套靴,,擠在出水管周圍,,用麻繩臨時編制的舀子,,排序守著舀住從出水管出來的死魚,,每個孩子都有份,。雖然臉、手凍得通紅,,腳也凍得麻木僵硬,,清鼻涕直往下掉,但是孩子們不怕凍不怕冷,,眼光直盯著出水管口,,守一場總可以舀到幾碗魚。荷塘里的水抽干后,,男勞力下水把大魚全都撿起來了,,當(dāng)即就又把抽到另一個池塘的水挖個口子灌進一部分水荷塘內(nèi),將剩下的小魚養(yǎng)著,。灌進來的水很少,,只是將荷塘底部淹沒,荷塘的上灘頭,、坡子有意都露在外面,。到了第二天,一些隱藏在淤泥中的才魚,,頭部從泥土里鉆出來,,露在外面。這下只要人下塘踩著淤泥,,在荷塘中搜尋“目標(biāo)”,,就可以看到才魚,然后用手掐住魚腮,,從泥土里把整條魚拉出來,,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賴床,父母親揪著耳朵把我們從被子里拉出來一樣,。如果下塘趕得早,,就可以多逮一些,多的時候可以捉到一小桶才魚,。 (三) 過年的藕也是從荷塘中挖取,。 記得有一年是臘月二十六的上午九點多鐘,太陽出來了,,天氣變得暖和起來,,村子里的男勞力穿起無袖的舊棉襖,有打著赤腳的,,也有穿著深筒膠套靴的,,他們都帶著藕鍬,、戽斗和箢箕,在寒風(fēng)刺骨的荷塘中貓著腰,,弓著背,,在荷梗密集處,一鍬鍬地锨土,。直到挖到半人深后才有可能找到藕的影子,,順著藕條子往前追,再挖一堆泥,,才能露一節(jié)藕,,每節(jié)藕需要用手從泥土里輕輕地扒,人一刻都不能空著,,要是稍微歇一下,,身子就會發(fā)抖,還得一個勁地挖,,人站在淤泥土坑里,,周圍熱氣直冒。 有時候機會好,,挖出一個淤泥坑凼子,,橫七豎八地連著一大堆蓮藕,一根一根地順著扒,。遇上又長又粗的蓮藕,,一條藕有一米多長,提著藕的尾段節(jié),。直起來跟成人個子差不多,,七八個節(jié)子,十多斤重,,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挖一擔(dān)挑子,,一二百斤。 下午三點多鐘,,天氣逐漸轉(zhuǎn)寒涼,,在荷塘里挖藕的人陸續(xù)起身,挑起滿滿兩筐蓮藕上岸,。剛開始幾天挖的藕,,直接在塘邊就稱秤賣給了守候在荷塘邊收購的藕販子,換幾個錢打年貨,。到了臘月二十六挖的藕就不再賣了,,留著自家人過年吃。荷塘里的藕,生著吃甜,,煮著吃粉,,炒著吃脆,煨著吃香,,切成片曬干了吃又是一種味道,。一時吃不了就給整條藕糊上泥,糊著泥的藕存放時間長一些,,一直可以放到春節(jié)過后慢慢吃,。春節(jié)到了,,從初一到初七,,灣子里的人走親訪友,帶上蓮藕饋贈親友,。家里來了客人,,餐桌上滿是藕做的農(nóng)家菜肴——有藕丸子、藕夾,、藕丁,、藕湯等等。 …… 家鄉(xiāng)的荷塘喲,,是一首恒久溫馨的水鄉(xiāng)情歌,! 插圖/網(wǎng)絡(luò) 李新春,男,,1963年2月生,,湖北省漢川市人,中共黨員,,大學(xué)本科學(xué)歷,。當(dāng)過鄉(xiāng)村教師、鄉(xiāng)鎮(zhèn)干部,、市委宣傳部科長和孝感日報社特約記者,、湖北日報社新聞攝影學(xué)會會員。歷任漢川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漢川市文旅局副局長,。 通訊《老陳種棉》曾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新聞圖片《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考察漢川》收錄為國館藏品,。通訊《在那荷花盛開的地方》被《湖北日報》社評為“通訊員好新聞”一等獎。新聞追蹤《北大江芳助學(xué)》榮獲首屆孝感新聞獎二等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曾報道其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經(jīng)歷,。曾參與“空中看漢川”航天攝影的首席執(zhí)拍。 一向愛好寫作,、攝影,、書法,、吹薩克斯管和小號、寫生繪畫,。 |
|
來自: 望安山文學(xué)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