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清明之際,,政府號召不還鄉(xiāng),文明祭拜,。謹以此文 ,,記錄樅陽風(fēng)俗人情和家族傳說故事,以紀(jì)念我的父親,。 ——題記 家鄉(xiāng)樅陽,,位于安慶之東,滔滔長江依境而過,,江對岸即是銅陵,。千百年來崇文重教,為著名的桐城派發(fā)源地之一,,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著的《鄉(xiāng)土中國》中描述的一樣,聚族而居,,民風(fēng)淳樸,,秩序井然。鄉(xiāng)人多重視祭祀先祖,,家廟,、祠堂隨處可見,故有“清明大似年”的鄉(xiāng)諺代代流傳,。前幾日與母親電話聯(lián)系以后,,得知家中清明已做,忽然想到,,自19歲上大學(xué)以后,,因身在外地,已多年沒有回家做清明了,。關(guān)于清明的記憶,,大多還停留在讀書年代,。老家做清明,都是在清明節(jié)之前,,一般情況下父親會提前關(guān)注天氣預(yù)報,,挑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以便帶我一道去,。同時會提前上街購買好祭祀所需的鞭炮,、大表紙和排香等物品。母親則負責(zé)當(dāng)天早早地煮好飯,,備好“碗”(祭品),。一般為三個“碗”:一碗肉,一碗魚,,一碗家鄉(xiāng)特產(chǎn)生腐,,這些祭祀品事先都需要用水清煮至半熟程度。關(guān)于祭祀用的物品,,我常常建議父親要買煙花或者團香,,鞭炮也要買長點,不要這么寒酸,,要向別人家看齊,,要緊跟時代潮流,考慮買點冥幣啥的,。面對我的吐槽,,父親起初好像無動于衷,依舊用著扎著稻草的排香,,常常還掰開著用,。鞭炮依舊是筷子長,祭祀用的酒若是忘記買,,就臨時用家里喝剩下的,。直到后期父親才有所轉(zhuǎn)變,會買點小煙花或者冥幣,,鞭炮也會加長成整掛的,,不過這樣的待遇僅限于祭拜祖父的時候,祭拜其他墳的時候依然用他的老套配置,。陽春三月,,鶯飛草長,也是家鄉(xiāng)油菜花開的時候,,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父親和我就要出發(fā)了,,因祭祀所需的物品挺多,鄉(xiāng)俗一般喜用竹籮筐挑著,,一頭是鞭炮,、大表紙等,,一頭是三個碗和米飯等。起初是父親挑著,,待我年紀(jì)稍大點后,,便換成我來挑了。除了挑擔(dān)以外,,還需要一人帶著“標(biāo)”,,所謂的“標(biāo)”,是家鄉(xiāng)做清明需要用的一種很有特色的物品,,祭祀后插在墳上或者掛在墳邊的樹上,。記憶中父親很會做標(biāo),通常會用紅綠兩色的紙各一張,,疊在一起,,用剪刀來回剪,然后輕輕一抖,,頓時一個長約一米,、紅綠紙相互交叉,看上去猶如一條小龍的標(biāo)就做好交到我手里了,。而后我負責(zé)把幾根稻草捻成繩索狀,,穿進標(biāo)的上面,再找一根細棍子,,依次串進去,,不一會兒,事先計算好數(shù)量的標(biāo)就整整齊齊地掛在棍子上了,。算標(biāo)的數(shù)量雖說是一件小事,,但是也有幾次出現(xiàn)錯誤,若是不夠的話便不管了,,若是多了一個就最后和大表紙一起燒掉,,在回去的路上再和父親回顧著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錯了。許多年來,,祭祀的路線幾乎一成不變,,近的就在屋后,,最遠不過千米外的馬埠山,,通常步行即可。第一處便來到村中心,,今堂兄光富和兄富友家之間的道路邊,。這里有一座老墳,兩塊墓碑倒在地上,,父親告訴我說以前這里有三塊碑,,分別屬于三大房的,,所謂三大房就是大憨小馬家一房,房西組一房,,我們家和族弟老凱一門共一房,。我曾問過父親這里的墓主人和我們什么關(guān)系,父親說他也搞不清,,只知道哪塊碑屬于哪一房的,。直到近年來村中修路,施工中挖出埋于土中的第三塊碑,。就這樣稀里糊涂地祭拜完了后便來到第二處祖墳,,位于村子大橋北面,今族兄大黑子家門前不遠處,。這座祖墳看上去很大,,土堆的很高,墓碑保存完好,,沒有倒塌,,父親說這個墳也是三大房的,以前有村民加土維護,,后來漸漸地也沒人管了,。查看墓碑才知道墓主人是十二世祖象周公(2018年修譜時得知譜名宏四,字象周),,立碑人是十七世的6人,,從左向右依次是信懷、孔懷,、曉云,、春懷、福元,、有元,。當(dāng)時只知道這個春懷是我們家的直系祖先,即我的高祖父,。至于其他幾人,,一概不知。父親說在他小時候就和祖父來這里做清明,,也沒人能說得清到底怎么回事,。房親丙勝公的父親名字可能也在上面,但不知道是哪一個,。帶著數(shù)不清的疑惑又稀里糊涂祭拜完后便到了橋?qū)γ娴穆閳@,,我的祖父墓即在此處,今族兄澤華家屋后的竹園里。在樅陽,,一般稱呼自己祖父為爹爹,,我爹爹與他的大哥共壙。因祖父生活時代距今不遠,,父親總會在此有說不完的故事,,少年的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因為此墳沒有墓碑,,當(dāng)時連大爹爹叫什么名字也搞不清,,只記得父親說大爹爹死的早,大奶奶后來改嫁給了隔壁的唐山村,。祖父兄弟七人,,最后各種意外去世,只剩下祖父這一支,。在麻園通往楓樹村的路邊有一處幽墳,,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先的兄弟,今已看不出墳?zāi)沟暮圹E,。在祖父的墓后不遠處還有一座幽墳,,那是大爹爹的兒子,小時候掉進水里淹死了,。所以每年清明燒紙時,,父親總是叮囑我在祖父的墳前要分開燒,避免大爹爹和爹爹分不清楚燒給誰的,,最后別忘記拿幾張去墳后面燒,,那是燒給幽墳的。每當(dāng)我拿著大表紙去墳后燒時,,看著平坦的大地一臉納悶,,這哪里有什么墳啊,便需要再次和父親確認下位置,,父親瞅了瞅,,便讓我差不多找個地方燒燒。直至后來聽小爺說,,祖父墳后面還有祖父的一個弟弟的幽墳,,小時候被牛角戳了不治身亡。關(guān)于為什么曾祖,、祖父那兩代人大門里出了那么多意外,,父親說了兩個版本。一個是不知道哪個祖先把村子里的古樹給砍了,,當(dāng)時別人都不愿意砍,,偏偏就他跑去砍了,在鄉(xiāng)下,,古樹一般被視為有靈性的,,只能等它自然枯死,不能人為破壞,。另一個是不知道哪個祖先和別人打官司,,這位祖先性格倔強,把一塊石碑狀的石頭搬回家,,石碑在鄉(xiāng)下被視為白虎,,萬萬不可入宅,。最終都導(dǎo)致了大門里人丁凋零,曾祖父一代人堂兄弟十幾人只剩下我曾祖父(排行第七)和丙勝公(排行十一)得以延續(xù),。麻園一行結(jié)束后,便前往村東面的火神地,,今族兄天佑家屋后不遠處,。火神地常年沒人去,,近年來雜樹叢生,,給做清明制造了很大的麻煩。這里第一處是一位張姓舅爹爹的墳,,有一塊小石碑,,深陷土中,聽父親說是上一代的老太太的兄弟,,為了躲避太平天國戰(zhàn)亂,,從廬江逃難到了我們這里,最后客死異鄉(xiāng),。2018年修家譜時因信息匱乏,,始終無法與老譜對接,直到查到高祖母姓張,,譜上明確記載來自廬江,,才成為確定祖源的一大有力佐證。冥冥之中,,難道不是多年來不忘祭祀的福報嗎,?第二處為張姓舅爹爹不遠處的五姐幽墳,父親說五姐夭折以后就葬在這里,,因為沒有很好地標(biāo)記,,現(xiàn)在也成了一片平地,每年只能大概地找個地方燒點大表紙,。再向南十米處,,是高祖母和她的婆婆合墓,,面對著雜木叢生的小道,父親每年只能盡力地靠近點,,然后大概找個地方燒點大表紙,。行程至此,大約已經(jīng)接近一半,。隨后便沿著塘頭埂前往屋后的龍板大地,,祖母章氏的墳?zāi)贡阍诖恕?/section>在樅陽,祖母一般稱呼為奶奶,,奶奶生前裹著小腳,,思想上有點重男輕女,對孫輩們十分疼愛,,經(jīng)常把好吃的藏在大米缸里面,。記得小時候有一年,馬埠小學(xué)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許多學(xué)生有嘔吐癥狀,,紛紛被送往白云醫(yī)院,一時之間鬧得沸沸揚揚,。后來聽說去醫(yī)院要喝葡萄糖,,恰好發(fā)現(xiàn)奶奶家有一瓶,便趁著奶奶不在家,,弄開了奶奶家土墼屋的木質(zhì)老窗戶,,隔著窗上一根根木質(zhì)防盜棍,愣是給偷偷喝掉了,。離奶奶墓不遠還有兩處,,一處是祖父二哥即我的二爹爹夫妻合墓,二爹爹和大爹爹一樣英年早逝,,沒有后代,,年年都由侄子侄孫來祭祀。另一處是我的二叔墓,,父親每次經(jīng)過此處總是唏噓不已,,說起他們兄弟小時候和祖父生活時,家里是如何如何艱難,,為了三個兒子的親事,,祖父在街上小酒館里總是主動幫別人結(jié)賬,以期望有人幫他兒子說媒,。在樅陽一般稱呼叔為爺,,父親說二爺生前對他比較照顧。有一年村里某人跑到我家欺負父親,,把我家的水車給馱走了,,父親膽小怕事,,又打不過對方,二爺回家后聽說了這事十分生氣,,直接去對方家把水車馱了回來,。父親又說過去曾和村中某家打架,對方家族人多勢眾,,祖父和他都不擅長打架,那時候小爺又年幼,,一般都是二爺沖鋒在前,,與對方干架。有時候談及他們那一輩人的恩怨情仇,,父親情緒又十分低落,,很多話欲言又止,只是告誡我凡事多忍讓,,在外和人相處要厚道規(guī)矩,,不能暴躁,和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不要爭吵,。離開龍板之后,便前往馬埠山,。馬埠山是附近的一座小丘,,上面墳塋遍布,父親一般帶我祭拜三處,。一處是山南面半腰處一個有墓碑的墳,,即我的高祖父和他兩個同輩的房親兄弟合墓。 一處是山的西邊,,廟旁不遠的一個大坑的上面,,即我的曾祖父夫妻合墓,沒有墓碑,,墳?zāi)股仙w著很多碎石頭,。父親說那個大坑是以前開采石頭形成的。每年祭拜曾祖父時,,看著深深的大坑我心里都有一陣恐慌,,以至于每次都擔(dān)心父親,提醒他要小心腳下的路,,實在找不到曾祖父的墳?zāi)咕退懔?,就近找個地方燒燒。父親卻不以為然,,總是四處看看,,努力回想下曾祖父的墓在哪里,,然后上前祭拜。然后沿著小路而下,,一邊聊著曾祖父的故事,,一邊咒罵那些缺德的開采者,把好好的一座馬埠山炸的不像樣子,,幾乎都快挖到曾祖父的墳前了,。最后一處即在山西面腳下,往下就到了蘇莊,。這里有一座墳,,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先的兄弟,父親說以前老人們說四房分子,,因為當(dāng)年只有曾祖父和他的堂弟丙勝公有后代,。而大爹爹二爹爹死的早,我們這一支只有爹爹一人了,;丙勝公一支后代多并且有過繼頂了其他房頭的事,,后來分家時我們分得一房半,占的比例小點,,丙勝公一門分得兩房半,,占的比例大點。時隔多年墳冢早已平了,,也沒有立碑,,如今具體位置無法確認,只是知道屬于我們這一支和丙勝公后人共同祭拜,。有一年做清明做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恰好碰到時和二爹爹(丙勝公次子),父親便和二爹爹聊起了這座墳的來歷,,結(jié)果二爹爹和父親都是不清楚,,只是一代代祖?zhèn)鞲浮⒏競髯舆@樣傳承下來了,,于是只能大概找個位置燒點紙,。又有一年,父親和我再次經(jīng)過此地做清明時,,突然發(fā)現(xiàn)僅有的一點大概位置上竟然多了一座沒有墓碑的新墳,,父親在周圍轉(zhuǎn)了好久,越看越覺得這座新墳的位置就是以前那位不知名的旁系祖先墳的位置,,父親說這新墳可能是哪個莊子上的誰誰誰,,這人是被水淹死的,什么時候葬到這里的,。我和父親只能一頓吐槽,,天底下竟然還有這么搞怪的事情,?也埋怨這么多旁系子孫沒人關(guān)心這事。最終只能就近找個地方燒燒紙錢了,。將要離開的時候,,我們看著插在墳前的樹棍子,不記得是我還是父親,,跑過去拔了給扔到草叢里面了,。從山上下來,便直穿林院和占莊到達最后一站,,五猖廟,。五猖廟東有一祖墳,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沒有墓碑,,墳身幾乎平了,,后來修家譜時考證可能是高祖二弟,,后代有大包、同波二人,,解放后不知所蹤,。每年父親來到此總是需要找一會兒才能大概確認位置。關(guān)于此地有兩種版本,,據(jù)說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此處有一條路直通水域,此處為灘頭,,有一種說法叫做“大灘頭,,出王侯;小灘頭,,出賊寇”,。又有一種說法,為我村毛忠大爺生前和我所說,,說這里對著浮山哪一個山頭,,那個山頭是平頂?shù)模瑳]有尖,。叫做“大斷頭,,出王侯;小斷頭,,出賊寇”,。至于是大灘頭還是大斷頭,或者還是其他的什么音,,已然不得而知,。沒有想到這里也成了父親的長眠之處,、最后一站。父親生前在此四顧張望的背影始終還在我的腦海中,,如今細細想來,,冥冥之中似乎也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天意。五猖廟南,,王母塘附近有幽墳一處,,即父親的長子,一歲左右夭折的我的胞兄,。不遠處牛軛地有幽墳一處,,為夭折的龍鳳胎哥哥和姐姐,聽母親說當(dāng)年生產(chǎn)隊要挑土,,連孕婦都要上去干活,,母親只能挺著肚子前去做工,結(jié)果導(dǎo)致流產(chǎn),。那一年村子里有兩個孕婦,,另一個是族兄金牛的媽媽,腹中的孩子同樣沒有保住,,這段往事是那個特殊的年代才會發(fā)生,,放在今天簡直不敢想象。父親生前都有點不記得幽墳的具體位置了,,尤其是一歲夭折的胞兄幽墳,,每年做清明的時候幾乎就在別人家的油菜地里面做,為此我還吐槽過父親,,怎么不弄點石頭做個標(biāo)記,,導(dǎo)致現(xiàn)在都不知道具體位置。父親去世后,,我和母親去過一次,,母親仔細辨別了下,告知我稍微準(zhǔn)確點的位置,,胞兄幽墳在族兄友兵祖母章氏墓西側(cè)一兩米處,,龍鳳胎幽墳在房西組時安公墓前一兩米處的小樹窠里。慎終追遠,,不忘前人生活之艱難,;飲水思源,永念先祖品德之美好,。清明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我家鄉(xiāng)樅陽尤為重視。今年因疫情緣故,政府號召不返鄉(xiāng),,文明祭祀,。如今時代發(fā)展,風(fēng)俗變遷,,感覺很有必要用文字記錄下曾經(jīng)的風(fēng)俗人情,,記錄下曾經(jīng)的歲月,以及在那段歲月中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的家庭傳承和家族傳說,。不求文筆之美,,謹以此文紀(jì)念我的父親。吳春友 2022年4月2日于南京江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