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五百年前,吳王夫差鑿下了開挖大運河的第一鍬,,蘇州,,從此成為了往來通達,舟楫如梭的水上之城,。在這個千年歷史的吳中大地里,,先人們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璀璨文化,這里文風鼎盛,,藝匠天工,。 調(diào)皮學生,,意外“掏”到國寶 1978年4月12日的一個下午,蘇州市的三名淘氣的小學生就在放學后,,一路追逐著小鳥來到了位于蘇州西南部的瑞光塔玩耍掏鳥窩,。 當他們爬到第三層的時候,其中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了個空洞,,以為里面有鳥窩,。就想伸手掏點鳥蛋,結(jié)果無意間摸到了一塊松動的塔心磚,。 于是好奇的他們便翻起磚塊,,發(fā)現(xiàn)里面竟然是個黑黝黝的洞穴,里面還有一個很大的黑箱子,。 當時箱子豎立在墻邊暗處,,外面還套著箱子,表面有彩色人物繪畫,,非常鮮艷漂亮,。里面就藏著這價值連城的千年國寶,真珠舍利寶幢,,這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法器,,通高122.6厘米。 因為樓梯殘破不堪,,于是幾個孩子想了個暴力的辦法,,把箱子從三樓扔到了一樓。寶物哪經(jīng)得起這么一摔,,把真珠舍利寶幢給斷成了兩截,。 孩子們哪里知道,這可是價值50億的頂級國寶啊,。更氣人的是,,因為天色漸暗,幾個調(diào)皮的小學生為了照明,,又從那個黑屋里拿出了幾本“書”燒,。 后來才發(fā)現(xiàn),孩子們燒的可不是普通的書,,而是極其珍貴的宋代“碧紙”雕版《妙法蓮華經(jīng)》,。 這種紙張在宋代極其珍貴,摸起來很光滑,,而且具有極強的防水性,,紙質(zhì)非常堅韌耐磨。好在幾個孩子沒有大燒,,只毀了七卷里的其中一卷,,也是相當可惜,。 后來幾個小孩從小黑屋里拿了點“戰(zhàn)利品”回家,,意識到不對勁的父母,,趕緊聯(lián)系了文物局和博物館。很快,,考古專家便趕到了塵封已久的瑞光塔進行鑒定,。 通常塔中藏舍利的暗室,在地下的就叫地宮,,在塔上層的就叫做天宮,,瑞光塔中的是天宮。 專家來到了三樓天宮打開了塔心窖室,,看到里面正中間豎立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木箱,,被眼前這一幕驚呆了。 工藝精湛的千年國寶 整個木箱高124厘米,,是用銀杏木做成的,,專家根據(jù)箱上“大中祥附六年四月十八日記”的題記。斷定彩繪內(nèi)木函制作于北宋真宗年間,,至今有上千年歷史了,。 木箱四面都各繪有一幅天王像,東方持國天王,,右手叉腰,,左手持劍;南方增長天王,,怒發(fā)沖冠,,雙目圓睜。每個天王腳下都踩著兩個鬼差,,雖然歷經(jīng)千年,,色彩卻依然斑斕艷麗。 畫中人物生動的表情,,流暢的線條和雄混的筆墨,,體現(xiàn)了古代極其高超的繪畫技巧,處處可見唐朝畫圣吳道子的遺風,。 而對應箱子四大天王守護的正是真珠舍利寶幢,,整個寶幢身高122.6厘米,都是用上好的金絲楠木雕刻的,,工藝十分精湛,。 經(jīng)過鑒定,原來這個寶幢是北宋時瑞光寺僧人用化緣所得和香客捐助的錢財,,聘請匠人精心打造用來供奉舍利的,。 當時正值瑞光塔修建,,后來就把它藏于塔心中。幢通常是指佛教中刻著佛號佛經(jīng)的圓形或者多邊形石柱,,然而這個寶幢卻是金碧輝煌,,雕刻工藝極其精美。 舍利子就供奉在中間的幢內(nèi),,有趣的是真珠舍利寶幢的9粒舍利子,,卻不是放在里面的,而是藏在幢內(nèi)一個乳青色葫蘆形小瓷瓶內(nèi),。 整個寶幢由水晶,、瑪瑙、琥珀,、金,、銀、珍珠和檀香木等七樣寶物制作而成,,單色彩斑斕,,大大小小的珍珠裝飾就高達4萬多顆。 而它的制作工藝更極其考究,,包括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絲雕,、檀香木雕,、描金、貼金箔,、串珠和漆器彩繪等十多種工藝,,令人嘆為觀止。整個寶幢自上而下由三部分,,須彌座,,佛宮和塔剎組成。 最底下的須彌座呈八角形,,它象征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底座上站立著八只跳躍的銀獅子,形態(tài)各異,,非常生動有趣,,還飾有各種佛門寶象、纏枝圖案,。 底座上周以木質(zhì)描金勾欄圍繞,,欄內(nèi)還有一條銀絲鎏金串珠的九頭龍在盤桓。四周是八朵描金木雕祥云,,站立著四天王和四天女,,栩栩如生,,雕工巧奪天工。往上是中間主體部分,,也叫佛宮,,中間主體是中空的,存放舍利的乳青色葫蘆瓷瓶就放在這佛宮里,,還有兩部經(jīng)文,。 佛宮周圍有八大護法天神護著,身披披巾或怒目,,或張牙,手拿法寶,,神態(tài)威嚴又動感十足,。最上面部分就是華蓋,周圍有八條鎏金銀絲編的銀龍,,呈向下俯沖守護之勢,。 塔剎頂部是一顆直徑3.4厘米的水晶摩尼寶珠,金光閃閃,,寶珠兩側(cè)以銀絲挽出火焰造型,。 整個寶幢無論是設(shè)計的巧思還是匠心獨運的工藝,都堪稱精妙絕倫,,世間罕有,。專家經(jīng)過數(shù)個日夜的研究,還是感概當時的技術(shù)手段是幾乎無法復制的,。 幾個孩子的頑皮舉動,,卻讓這些寶貝經(jīng)歷千年風雨之后重現(xiàn)人間,這對于那些寶物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緣分呢,? |
|
來自: 數(shù)字人生6688 > 《民間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