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陳鼎三——常見病簡易治療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22-04-04
     夫醫(yī)者依也。人之一生,,難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賴醫(yī)無以恢復(fù)健康也,。陳修園云:醫(yī)乃蒼生之司命,。曠觀古今中外,對于醫(yī)學(xué)無不重視,。蓋人生難得,,醫(yī)道難聞,學(xué)之者非潛心研究,,實(shí)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論救人救世,。余自出世以來,,即羸弱多病,苦于良醫(yī)之難得,,乃矢志研習(xí)醫(yī)學(xué),。曾博覽古今醫(yī)學(xué)名著,復(fù)累與同道者反復(fù)研討,,臨癥處方,,垂五十余年,,迄今仍不敢自詡有得。對于研習(xí)之態(tài)度,,兢兢焉猶如往昔,。更思醫(yī)學(xué)之道,不宜禁錮,,徒炫己長,,須使人人皆有醫(yī)學(xué)之常識。庶幾積極可以保持人身健康,,消極可以恢復(fù)病后安全,。爰本斯旨,因著五官九竅之病癥,,五臟六腑之內(nèi)傷,,四時(shí)六氣之外感,本醫(yī)學(xué)之原理,,扼要?dú)w納,,去繁就簡,雖僅述其大略,,而于人體全身之病理已明,。讀者倘能細(xì)加玩味,則臨癥采方,,便不難得心應(yīng)手。

    一,、四時(shí)外感伏氣病機(jī)

    《內(nèi)經(jīng)》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fēng)瘧,,冬善病痹厥。又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一)春 病

    《內(nèi)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云:精者身之水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夫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溫病之狀,頭痛身熱,、脈數(shù),、汗出、口渴,,時(shí)法于初起,,以銀翹敞加減。若汗出脈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湯;若脈沉實(shí),,大便硬者,,里已化熱也,宜諸承氣湯,,隨癥選用,;若邪入心包,神昏譫語者,,宜清宮湯,;若久不愈,耳聾脈虛,,五心煩熱者,,宜加減復(fù)脈湯。余每用小柴胡湯,,以花粉易半夏,,稍久五心煩熱,小便黃短者,,以龍膽瀉肝湯,,隨癥加減,為效較速,。若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宜竹葉石膏湯,;若心中煩不得眠者,,宜黃連阿膠湯;若懊憹者,,宜梔子豉湯,。

    春病方:

    1.銀翹散 治溫病初超,,頭痛身熱、脈數(shù),、汗出口渴者,。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荊芥6克 薄荷9克 牛蒡子9克 淡竹葉3克 淡豆豉6克 蘆根9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加減法:鼻衄者,加梔子,、側(cè)柏葉,;喉痛者,加馬勃,、元參,;小便黃短者,加木通,、梔子,;酒客者,加滑石,。

    2.白虎湯 治脈浮洪,,舌黃燥,渴甚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3.小承氣湯 治腹?jié)M六七日,,不大便者。

    枳實(shí)6克 厚樸6克 大黃12克

    加減法:服后大便當(dāng)解,,若不解者,,加芒硝。(名大承氣湯)

    4.增液承氣湯 治病人素大便秘者,。

    生地黃15克 玄參18克 麥門冬12克 芒硝4.5克 大黃9克 甘草3克

    5.清宮湯 治熱入心包,,神昏譫語者。

    玄參心9克 蓮子l.5克 連翹心6克 麥門冬9克 犀角6克(磨沖) 竹葉卷心6克

    6.加減復(fù)脈湯 治脈沉微澀,,五心煩熱,,晚間尤甚者,。

    炙甘草9克 白芍18克 生地黃18克 阿膠6克 麻仁9克 麥門冬12克

    加減法:手指蠕動(dòng)者,,加龜板;大便溏泄者,,加牡蠣,。

    7.加減小柴胡湯 治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黃芩4.5克 人參6克 甘草3克 大棗2枚 生姜3克

    加減法:口渴甚者,,加知母,、石膏,;鼻衄者,加梔子,、地黃,;小便黃短者,加木通,、地膚子,;大便硬者,加大黃,,甚者,,再加芒硝;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參。

    8.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筋痿,陰蝕,,熱癢,,淋濁等癥。

    龍膽草6克 梔子6克 黃芩9克 木通9克 澤瀉9克 柴胡6克 當(dāng)歸9克 生地黃9克 甘草3克 車前仁6克

    9.竹葉石膏湯 治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

    淡竹葉6克 石膏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人參6克 麥門冬15克 半夏6克 大棗2枚

    10.黃連阿膠湯 治心煩不得臥者。

    黃連12克 阿膠6克 芍藥6克 黃芩6克 雞子黃1枚

    11.梔子豉湯 治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

    梔子7枚 淡豆豉6克

    加減法:少氣者,加甘草,;腹?jié)M者,,加厚樸;嘔者,,加生姜,。

    (二)夏 病

    高士宗云:暑者四時(shí)之一氣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傷人也,,則長夏之時(shí),盡人當(dāng)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勞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廈者反病耶?須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運(yùn)安和,,六氣均平,,雖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運(yùn)有虧,,六氣不振,陰虛則陽盛而熱病生,,陽虛則陰盛而寒病起,。寒病熱病,隨人身陰陽之氣而化生者也,,茍不以人身陰陽之氣化為定,,而以天氣之寒暑為憑,則舉手便誤矣,。如果口渴甚,,脈浮洪,舌黃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或六一散隨癥加減,。若兼濕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飲,,或白虎加蒼術(shù)湯,;若兼現(xiàn)白疹者,宜薏苡竹葉散,;若兼外感,,有頭痛、身熱,、無汗者,,宜加減香薷飲;若多食生冷而吐瀉者,,宜藿香正氣散,,虛人宜理中湯加減;若卒然昏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秲?nèi)經(jīng)》云:長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陽氣在外,陰氣在內(nèi)故也,宜四逆湯之類,。長夏濕土主令,,凡人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xì)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dāng)利其小便,,宜五苓散,。若暑傷元?dú)猓瑲獯頍嵝臒┱?,宜生脈散或清暑益氣湯,。

    夏病方:

    1.白虎加人參湯 治脈浮洪,舌黃燥,,自汗出,,口渴甚者。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粳米12克 甘草6克 人參9克

    加減法:大便溏瀉者,,加蒼術(shù),;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2.六一散 治傷暑口渴,,小便熱黃短者。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減法:虛人者,,加朱砂,。

    3.桂苓甘露飲 治濕溫舌苔白厚,午后身熱,,便溏口渴者,。

    寒水石18克 石膏18克 滑石15克 桂棱9克 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9克 白術(shù)9克

    4.薏苡竹葉散 治濕溫胸腹發(fā)白疹者。

    薏苡仁9克 淡竹葉3克 連翹9克 滑石9克 通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5.加減香薷飲 治夏日感冒,,頭痛發(fā)熱惡寒者,。

    香薷9克 厚樸6克 金銀花9克 連翹9克 甘草3克

    6.藿香正氣散 治內(nèi)傷生冷,外感風(fēng)寒,,上吐下利者,。

    藿香6克 白芷6克 橘皮6克 紫蘇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茯苓9克 蒼術(shù)9克 厚樸6克 半夏6克 生姜6克 大棗2枚

    7.理中湯 治虛人吐利,或腹痛者,。

    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加減法:下多者,,加蒼術(shù);悸者,去白術(shù),,加桂心,;嘔者,加生姜,;腹?jié)M者,,加附子。

    8.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頭暈眩而嘔者,。

    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10克

    9.四逆湯 治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脈微欲絕者,。

    干姜9克 附子30克 甘草6克

    10.五苓散 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茯苓6克 豬苓6克 澤瀉9克 白術(shù)6克 桂枝3克

    11.生脈散 治暑傷元?dú)?,無氣以動(dòng),動(dòng)則氣高而喘者,。

    人參9克 麥門冬15克 五味子3克

    12.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寒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便黃口渴而自汗,脈虛者,。

    人參6克 黃芪9克 甘草3克 當(dāng)歸6克 麥門冬9克 五味子3克 陳皮l.5克 青皮1.5克 神曲1.5克 黃柏3克 葛根6克 蒼術(shù)6克 白術(shù)6克 升麻l.5克 澤瀉6克 生姜1.5克 大棗2枚

    (三)秋 病

    瘧 疾

    《內(nèi)經(jīng)》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fēng)瘧。又云: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瘧疾之候,其狀不一,,有晝發(fā)者,,有夜發(fā)者,有日發(fā)者,,有間日發(fā)者,,有但寒不熱者,有但熱不寒者,,所發(fā)之狀,,各不相同。作者每以小柴胡湯,,隨瘧加減主之,,以瘧疾不離于少陽也,。夫少陽內(nèi)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實(shí)營衛(wèi)之樞機(jī),,人身之里,,三焦乃臟腑之總管。然則通行內(nèi)外,,應(yīng)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于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在胃中。小柴胡湯,,乃達(dá)表和里,,升清降濁之活劑;故隨癥加減,,無不確切,。若但寒不熱者,宜柴胡桂姜湯,;但熱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湯,久瘧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湯,,或補(bǔ)中益氣湯。

    瘧疾方:

    1.小柴胡湯 治瘧疾,,嘔而不渴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黃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棗2枚 人參4.5克

    加減法: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甚則再加知母、石膏,;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小便赤澀短少者,,加滑石,、木通,;發(fā)三次后者,加常山,;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午后發(fā)者,,加生地黃、當(dāng)歸,;熱多冷少者,,加青蒿、葛根,;冷多熱少者,,加桂枝;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shí);無汗者,,加香薷,;發(fā)久左脅有痞塊者,加鱉甲,;汗出多者,,加白術(shù)。

    2,。柴胡桂姜湯 治瘧疾但寒不熱,,或寒多微有熱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黃芩7.5克 甘草4.5克 牡蠣6克 桂枝4.5克 干姜6克

    加減法:大便溏瀉者,,倍干姜,;嘔者,加生姜,、半夏,。

    3.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疾但熱不寒,骨節(jié)疼痛,,時(shí)嘔者,。

    知母18克 炙甘草6克 石膏48克 粳米30克 桂枝9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4.加味六君子湯 治久瘧不愈者。

    人參9克 茯苓9克 白術(shù)9克 炙甘草4.5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大棗6克 檳榔6克 草果3克 烏梅4枚 常山6克

    5.補(bǔ)中益氣湯 治饑飽勞役,,以致中氣不足者,。

    人參9克 炙甘草6克 白術(shù)9克 當(dāng)歸6克 橘皮6克 黃芪9克 升麻3克 大棗2枚 生姜9克 柴胡9克

    痢 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為病也,至秋感涼而發(fā),。其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權(quán),,肺主秋金收斂之冷,。痢疾發(fā)于秋日肺氣主令之時(shí),,肝氣欲疏而外泄,,肺氣欲收而內(nèi)斂,,是以欲便不便,,而為里急后重。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為之營衛(wèi),。濕熱伏于營衛(wèi)之間,,久而陷入腸胃,,灼傷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治法調(diào)血?jiǎng)t膿血自止,,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

    痢疾方:

    1.人參敗毒散 治痢初起,,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者,。

    人參9克 羌活6克 獨(dú)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殼6竟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加減法:腹痛者,,加白芍,熱甚者,,加黃芩,、黃連,;酒客者,去茯苓,,加滑石,;初起不欲食者,加陳倉米,。

    2.加減柴胡湯 治痢疾兼有寒熱往來者,。

    柴胡12克 黃芩4.5克 葛根9克 白芍6克 當(dāng)歸6克 枳殼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加減法:大便白色多,小便短少者,,加滑石,;脹甚者,加檳榔,;熱甚者,,加黃連;肛門下重者,,加薤白,、人參;紅色多者,,加桃仁,。

    3.葛根芩連甘草湯 治痢疾發(fā)熱不惡寒,或微惡寒者,。

    葛根24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4.當(dāng)歸芍藥散 治痢疾外癥退盡,,熱滯不通,及服大黃后,,宜以此湯調(diào)之,。

    當(dāng)歸15克 白芍15克 檳榔6克 萊菔子9克 甘草3克 厚樸6克

    5.補(bǔ)中益氣湯 治久痢。

    人參9克 黃芪9克 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 當(dāng)歸6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生姜9克 大棗2枚

    (四)冬 病

    《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醫(yī)學(xué)集成》云:冬月為正傷寒,。傷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傷太陽寒水之經(jīng)也,??马嵅疲和鈶?yīng)皮毛,協(xié)營衛(wèi)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凡風(fēng)寒外感,皆由太陽而入,。陳修園云: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jīng)之為病,,有氣之為病,主乎外,,則脈應(yīng)之而浮,。何以為經(jīng)?《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脈,,連風(fēng)府,,由頭項(xiàng)挾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為病,,頭項(xiàng)強(qiáng)痛。何以為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因風(fēng)而始惡寒耆,,有不因風(fēng)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傷寒如此,中風(fēng)可知也,。陽盛則傳陽明之府,,陰盛則傳三陰之臟。故《內(nèi)經(jīng)》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之脈,上頭下項(xiàng),,挾脊抵腰,,故頭項(xiàng)痛,腰脊強(qiáng),;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胸脅病而耳聾。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luò)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zāi)I,,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絡(luò)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仲景云: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癥不見者,為不傳也,。頻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

    太 陽 病

    《傷寒論》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而惡寒,。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緩者,,名曰中風(fēng),桂枝湯主之,。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方:

    l.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fēng),頭疼體痛,,脈浮緩者,。

    桂枝9克 芍藥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棗1枚

    2.麻黃湯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惡寒,無汗而喘者,。

    麻黃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參敗毒散 治瘟疫及四時(shí)感冒,,并治噤口惡痢。

    人參9克 羌活6克 獨(dú)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殼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陽 明 病

    《傷寒論》云:陽明外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時(shí)法用升麻葛根湯,。若脈浮洪,,舌黃渴甚,身大熱汗出者,,宜白虎湯,。至陽明腑病,大便秘結(jié)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辨,,太陽陽明者,宜麻仁丸,;正陽陽明者,,宜承氣湯;少陽陽明者,,宜外導(dǎo)法,。

    陽明病方:

    1.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外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湯 治脈浮洪,舌黃渴甚,,身熱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3.麻仁丸 治太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zhuǎn)入陽明,,其癥小便數(shù),大便難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實(shí)6克 大黃9克 厚樸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jié)M大便硬者,。

    大黃9克 厚樸18克 枳實(shí)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實(shí)、厚樸,,去渣滓,,納大黃,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nèi)實(shí)腹痛者,。

    枳實(shí)6克 厚樸6克 大黃12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6.外導(dǎo)法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欲大便,,宜此法導(dǎo)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勻,,用注射器打入肛門,,大便自出,。如無蜜,以豬膽汁稍加醋亦可,。

    少 陽 病

    柯韻伯云:遍行內(nèi)外,,應(yīng)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于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在胃中,。故少陽內(nèi)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則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凡少陽病,,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有虛火實(shí)火,、內(nèi)外之辨,。寒熱往來于外,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為虛火癥,,宜小柴胡湯,;寒熱往來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煩,,嘔不止,為實(shí)火癥,,宜大柴胡湯。

    少陽病方:

    1.小柴胡湯 治少陽病,,寒熱往來于外,,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耳聾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黃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棗2枚 人參4.5克

    加減法: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聾者,,加香附,、蔓荊子、菖蒲,;瘧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湯 治寒熱往來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煩,,嘔不止者。

    柴胡12克 黃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實(shí)6克 白芍6克 大黃6克 生姜9克

    太 陰 病

    《內(nèi)經(jīng)》云:太陰以濕土主令,。又云:土郁之發(fā),,民病心腹脹,嘔吐霍亂,。故其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宜理中湯,。若誤下之,,必心下結(jié)硬。

    太陰病方:

    1.理中湯 治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

    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術(shù)散 治久瀉不止,口渴者,。

    人參9克 茯苓9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陰病,,腹?jié)M時(shí)痛者。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加減法:大便堅(jiān)實(shí)而痛者,,加大黃,。

    4.半夏瀉心湯 治太陰病誤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黃連3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大棗4枚 甘草6克

    加減法:腸鳴者,,加生姜。

    少 陰 病

    《內(nèi)經(jīng)》云:手少陰君火主熱,,足少陰腎水主寒,。足從手化,統(tǒng)稱熱氣主之,。病則以脈微細(xì),、但欲寐為提綱。然脈之兼數(shù)者為熱,,兼遲者為寒,,辨證處方,隨脈之遲數(shù)而定焉,。

    少陰病方:

    1.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減法:面赤色者,,加蔥莖,;腹中痛者,去蔥,,加白芍,;嘔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藥,加桔梗,;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

    2.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蔥莖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又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

    人參9克 茯苓9克 白術(shù)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湯 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減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湯。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蠶6克 牛蒡子9克 玄參9克

    加減法:咳嗽者,,加貝母,;咽喉腫痛者,加半夏,。

    6.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者,。

    黃蓮12克 阿膠6克 芍藥6克 黃芩6克 雞子黃l枚

    7.豬苓湯 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茯苓6克 豬苓6克 澤瀉6克 滑石9克 阿膠6克

    厥 陰 病

    《內(nèi)經(jīng)》云:厥者盡也,,陰盡陽生之臟也。又云:厥陰之風(fēng)氣主之,。其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方:

    1.烏梅丸 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烏梅30枚 細(xì)辛18克 干姜30克 黃連48克 當(dāng)歸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參l8克 黃柏12克

    2.當(dāng)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者。

    當(dāng)歸12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xì)辛3克 甘草6克 大棗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 治厥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殼 甘草各等分

    加減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頭翁湯 治厥陰病,熱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飲水者,。

    白頭翁9克 黃連9克 黃柏9克 秦皮9克

    二、臟腑內(nèi)傷病

    (-)心 病

    《內(nèi)經(jīng)》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載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孔子云:天命之謂性,。腎為性命之根,,性生于心,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脈,,宜通不宜塞。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胸腹,、大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心病方:

    1.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痹心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者,。

    瓜蔞15克 薤白12粒切 白酒2匙 瓜蔞殼9克

    加減法:若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加半夏,。

    2.栝蔞薤白桂枝湯 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屬實(shí)者,。

    瓜蔞15克 枳實(shí)6克 薤白12粒(切) 桂枝9克 厚樸12克 半夏9克

    3.桂枝人參湯 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屬虛者。

    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甘草12克 桂枝9克

    4.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6克 干姜12克 人參9克 飴糖12克

    5.高良姜湯 治心痛,,胸脅支滿者。

    高良姜9克 厚樸6克 桂枝6克 當(dāng)歸6克

    6.香附復(fù)花湯 治脅肋痛有水聲,,潮熱,,或寒熱如瘧狀者。

    香附9克 旋復(fù)花9克 茯苓15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7.丹參湯 治心腹諸痛,。

    丹參30克 檀香3克 延胡索9克 砂仁3克

    8.苓桂術(shù)甘加二陳湯 治痰飲心痛,。

    茯苓9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白術(shù)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生姜9克

    9.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人參30克 狼毒30克 巴豆30克 干姜30克 吳茱萸90克 附子90克

    上藥共研細(xì)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3-5丸。

    10,。黃芪五物湯 治血痹,,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

    黃芪15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大棗4枚

    (二)肝 病

    《內(nèi)經(jīng)》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huanghuang(“目巟”合)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仲景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shí)牌。因怒氣而脅痛者,,宜舒肝散,;因火而痛者,宜左金丸,,或龍膽瀉肝湯,,久者宜逍遙散;若左脅有塊,,曰“肥氣”,宜瘧母丸,;若有脅疼痛脹滿者,,宜姜黃丸;若因虛寒,,當(dāng)臍兩旁作痛而引少腹者,,宜加味當(dāng)歸四逆湯;因肝腎虛,,目huanghuang(“目巟”合)無所見者,,宜滋腎補(bǔ)肝丸;因虛而心腎不交,,耳無所聞?wù)?,宜磁朱丸;因虛善恐,,如人將捕之者,,宜加味溫膽湯?br>
    肝病方:

    1.舒肝散 治怒氣傷肝,兩脅痛者,。

    柴胡9克 芍藥9克 甘草4.5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枳殼6克 青皮6克

    2.左金丸 治肝火而脅痛者,。

    吳茱萸3克 黃連3克

    3.龍膽瀉肝湯 治肝火脅痛,屬實(shí)者,。

    生地黃9克 當(dāng)歸9克 梔子6克 黃芩6克 木通9克 澤瀉9克 甘草3克 龍膽草6克 柴胡6克 車前仁6克

    4.逍遙散 治肝氣抑郁不樂者,。

    柴胡9克 芍藥9克 當(dāng)歸15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

    5.瘧母丸 治左脅有痞塊。

    鱉甲60克 香附15克 三棱9克 莪術(shù)9克 常山6克 青皮9克

    6.姜黃丸 治右脅痞滿,。

    姜黃9克 香附12克 甘草6克 橘皮6克 枳殼6克 桔梗6克

    7.加味當(dāng)歸四逆湯 治當(dāng)臍兩旁作痛,,而引少腹者。

    當(dāng)歸9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xì)辛6克 炙甘草3克 大棗4枚 木通6克 橘葉9片

    加減法:若有久寒者,加生姜,、吳茱萸,。

    8.滋腎補(bǔ)肝丸 治肝腎虛,目huanghuang(“目巟”合)無所見者,。

    生地黃12克 山藥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枸杞9克 菊花3克 菟絲子9克 茺蔚子9克 元參9克 當(dāng)歸9克 細(xì)辛15克

    9.磁朱丸 治耳聾,,并明目,療癲狂,。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10.加味溫膽湯 治善恐及癲狂等癥,。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枳實(shí)3克 竹茹6克 龍骨9克

    (三)脾 病

    《內(nèi)經(jīng)》云: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為后天之本,,主腐熟水谷,布散各經(jīng),。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又云:脾之經(jīng)屬太陰,。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脾惡濕,,主四肢,,脾受濕,則失其健運(yùn)之常,,故有以上諸病,。《傷寒論》以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為提綱,。

    脾病方:

    1.木防已湯 治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者,。

    防己6克 薏苡仁12克 蒼術(shù)9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2.五苓散 治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口渴欲飲水,身重,,小便不利者,。

    茯苓3克 豬苓3克 澤瀉4.5克 白術(shù)9克 桂枝1.5克

    3.飧濕(?疑為泄)湯 治腹?jié)M便溏者,。

    蒼術(shù)9克 厚樸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藿香6克

    4.理中湯 治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者。

    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3克

    加減法:若腹?jié)M者,,加附子,;若嘔者,加生姜,;若下多者,,重用白術(shù);若臍下悸者,,去白術(shù),,加桂心,若心下悸者,,加茯苓。

    5.胃苓湯 治濕淫于內(nèi),,脾不運(yùn)行,,而成泄瀉者。

    蒼術(shù)9克 厚樸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茯苓3克 豬苓3克 澤瀉4.5克 白術(shù)3克 枝桂1.5克

    6.理脾滌飲 治脾虛痰飲,,口不渴者,。

    白豆蔻3克 砂仁6克 干姜6克 白術(shù)9克 黃芪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四)肺 病

    《內(nèi)經(jīng)》云:肺為華蓋,內(nèi)通五臟,。司制節(jié)而主一身之里者,,為太陽肺經(jīng)之氣。與大腸相為表里,,外與皮毛相應(yīng),。故肺病者,喘咳氣逆,,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bào)息,,耳(,?疑為鼻)鳴嗌干。

    肺病方:

    1.蘇子降氣湯 治咳逆上氣,,痰喘等癥,。

    蘇子9克 半夏9克 當(dāng)歸6克 橘皮6克 沉香0.3克 厚樸 6克 甘草3克 前胡6克 生姜6克

    2.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及肺癰等癥,。

    葶藶9克 大棗4枚

    3.千金葦莖湯 治肺癰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cuò)者,。

    葦莖9克 薏苡仁24克 桃仁12克 冬瓜仁30克

    4.甘桔湯 治肺痛,,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shí)出濁唾腥臭者,。

    甘草12克 桔梗6克

    5.瀉白散 治肺熱鼻干,。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黃芩9克 淡竹葉3克 滑石15克

    6.七味地黃丸 治吸氣短。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五味子3克

    7.補(bǔ)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而耳鳴者,。

    人參9克 甘草6克 白術(shù)9克 橘皮6克 黃芪3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當(dāng)歸6克 大棗2克 生姜9克

    8.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者。

    人參9克 麥門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薏苡仁9克 大棗4枚

    9.生脈散 治肺經(jīng)有熱,,喘而渴者,。

    人參9克 麥門冬9克 五味子3克

    (五)腎 病

    《內(nèi)經(jīng)》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肉為墻,,皮膚堅(jiān)而毛發(fā)長,。又云:兩精相搏,合而成形,。所以腎為先天之本,,生化之源。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fēng),。虛則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樂,。腎為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dú)?,根結(jié)丹田。又為胃之關(guān),,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而為腹大脛腫,宜濟(jì)生腎氣丸,、真武湯之類,;喘咳身重,宜七味地黃丸,;寢汗出,,宜葉氏盜汗方;憎風(fēng),,宜芪附湯,;胸中痛,宜桂枝加桂湯,;大小腹痛,,宜真武湯;清厥,,宜四逆湯,;意不樂,宜定志丸,。

    腎病方:

    1.濟(jì)生腎氣丸 治足胕浮腫,,腹大者。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子3克 牛膝6克 車前仁6克

    2.真武湯 治足腫,,虛喘者。

    茯苓9克 芍藥9克 附子9克 白術(shù)6克 生姜9克

    3.七味地黃丸 治喘咳,。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澤瀉6克 五味子3克

    4.葉氏盜汗方 治寢汗出,。

    人參6克 地黃18克 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蓮子6克 茯神9克

    5.芪附湯 治汗出惡風(fēng)者。

    黃芪30克 附子15克

    6.桂枝加桂湯 治腎氣凌心,,心下痞滿者,。

    桂枝18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2枚 生姜9克

    7.四逆湯 治四肢逆冷者。

    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8.定志丸 治健忘,,并能開心益志,。

    茯神9克 人參6克 遠(yuǎn)志3克 菖蒲3克 茯苓6克 合歡9克

    (六)膽 病

    《內(nèi)經(jīng)》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然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又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蓋膽氣條達(dá),,則十一臟從之宣化,。柴胡氣平,稟天中正之氣,,味苦無毒,,專入足少陽膽經(jīng)。氣味輕清,,升達(dá)膽氣,,膽氣條達(dá),則諸臟無病,。故小柴胡湯加減,,為治膽病之主方也。

    膽病方:

    1.小柴胡湯 治口苦,,太息,,咽痛,干嘔,,膽怯等癥,。

    柴胡24克 黃芩9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大棗4枚 生姜9克 人參9克

    2.加味溫膽湯 治膽火癲狂者。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菖蒲3克 遠(yuǎn)志3克 膽南星3克 枳實(shí)3克 竹茹6克 生姜9克

    (七)胃 病

    《內(nèi)經(jīng)》云:胃病者,,腹chen(月真合)脹,,胃脘當(dāng)心而瘴,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又云:胃者,倉廩之官,,水谷之海,,而為十二經(jīng)之長?;闫?,運(yùn)精微,轉(zhuǎn)味出入而為傳化之腑,,與脾相為表里,,脾氣運(yùn)化,散布各經(jīng),,諸氣既受其氣,,人因以長,,或受寒停食,或從熱化而為胃家實(shí),,故有以上諸癥,。

    胃病方:

    1.苓桂術(shù)甘湯 治胸脅支滿者。

    茯苓15克 枝枝6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3克

    2.大半夏湯 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人參9克 半夏12克 白蜜30克

    3.啟膈飲 治食已即吐者。

    貝母3克 人參9克 丹參6克 郁金1.5克 荷蒂5枚 砂仁殼1.2克 茯苓4.5殼 菖蒲1.5克 杵頭糠12克

    4.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人參9克 麥門冬30克 半夏4.5克 甘草6克 大棗4枚 粳米9克

    5.加味平胃散 治腹chen(月真合)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并治傷食噯腐吞酸者,。

    蒼術(shù)9克 厚樸6克 橘皮6克 甘草3克 谷芽6克 麥芽6克

    (八)大 腸 病

    《內(nèi)經(jīng)》云: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病者,腹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邪,,即泄,當(dāng)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

    大腸病方:

    1.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

    附子9克 半夏15克 粳米18克 甘草3克 大棗4枚

    2.四逆湯 治瀉而四肢逆冷者,。

    炙甘草6克 干姜4.5克 附子6克

    (九)小 腸 病

    《內(nèi)經(jīng)》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

    小腸病方:

    1.加味五苓散 治諸疝。

    伏苓6克 豬苓6克 澤瀉6克 木香6克 桂枝9克 木通9克 橘核9克 白術(shù)12克 川楝3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

    加減法:寒甚者,,加干姜,、附子;熱甚者,,加黃柏,、海藻,;小便如膏者,加菖薢,、萆薢,;氣逆上沖者,去白術(shù),,加桂心,、當(dāng)歸、吳茱萸,;囊腫如水晶狀者,,加薏苡仁、桑白皮,;痛不可忍為瘀血,,加桃仁、紅花,、乳香,;筋縮者,加薏苡仁,、木瓜,;頑麻不痛者,加川芎,、檳榔,;癢者,加蒺藜,。

    2.橘核丸 治小腹,、睪丸腫痛。

    橘核9克 吳茱萸4.5克 香附9克 川楝子1枚(燒) 山楂核9克 荔枝核6克 小茴香3克

    外用雄黃30克,,白礬60克,,甘草9克,煎水洗,,其腫自消,。

    (十)膀 胱 病

    《內(nèi)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膀胱病方:

    1.五苓散 治陽虛不能化水,。

    茯苓3克 豬苓3克 澤瀉4.5克 白術(shù)3克 桂枝l.5克

    2.豬苓湯 治陰虛不能化水,。

    豬苓6克 澤瀉6克 茯苓6克 滑石6克 阿膠6克

    (十一)三 焦 病

    《內(nèi)經(jīng)》云:三焦病者,腹中氣滿,,小腹尤堅(jiān),,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流,,即為腫候。華佗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氣也,。統(tǒng)領(lǐng)一身營衛(wèi)氣血,表里陰陽,,內(nèi)外上下左右之氣,。蓋少陽內(nèi)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實(shí)營衛(wèi)之樞機(jī);人身之里,,三焦乃臟腑之總管,,統(tǒng)以小柴胡湯加減主之,若足腫者,,宜牡蠣澤瀉散,。

    三焦病方:

    1.小柴胡湯

    柴胡12克 黃芩6克 半夏9克 人參9克 甘草4.5克 生姜6克 大棗4枚

    2.牡蠣澤瀉散 治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蠣9克 澤瀉9克 商陸9克 海藻3克 瞿麥9克 常山6克 天花粉6克

    (十二)五旁七傷六極

    按:何謂五勞,?《內(nèi)經(jīng)》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是為五勞,。七傷者,,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悲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強(qiáng)力入房,,舉重,,久坐濕地則傷腎,;風(fēng)雨寒暑則傷形;大恐懼不節(jié)則傷志,,此為七傷。又六極者,,六腑之氣虛極也,。擬方于后,隨癥采用,。

    五勞七傷六極方:

    1.小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腸急,臍下膨脹,,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huanghuang(“目巟”合),,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然痛,小便赤黃,,尿有余瀝,,夢交,失精,,驚恐,,虛煩者?!督饏T》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者,。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炙甘草6克 大棗4枚 生姜9克 飴糖30克

    加減法:諸不足者,加黃芪,;心下悸者,,加茯苓;痰多者,,加半夏,;血虛腸燥者,加當(dāng)歸;健忘者,,加遠(yuǎn)志,。

    2.廣濟(jì)丸 治五勞七傷六極,八風(fēng)十二痹,,消渴,,心下積聚,使人身體潤,,服之多情性,,補(bǔ)益養(yǎng)精。

    生地黃36克 天門冬30克 菟絲子60克 石斛30克 當(dāng)歸30克 白術(shù)30克 甘草24克 肉蓯蓉21克 山藥18克 人參24克 元參18克 麥門冬30克 紫菀18克 杏仁24克 大黃18克 牛膝18克 茯苓24克 防風(fēng)18克 麻仁24克 地骨皮18克 蜀椒9克 干姜9克

    3.六味地黃丸 治虛火上炎,,腰膝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水泛為痰,,自汗盜汗,失血,,消渴,,頭目眩暈,耳聾齒搖者,。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茱萸12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加減法:腰痛,,少腹拘急,飲一溲一,,氣短微飲,,少腹不仁,及婦人轉(zhuǎn)胞者,,加肉桂,、附子;痰喘者,,加五味子,;腫滿者,加肉桂,、附子,、車前仁、牛膝,;聲啞者,,加五味子、沉香,、訶子,、人參,;咳者,加五味子,、麥門冬,;大渴不止者,加肉桂,、五味子,;火不歸元,口舌生瘡,、齒牙浮動(dòng),面紅目赤者,,加肉桂,、附子、元參,、白芍,。

    三、五官九竅病

    (-)目 病

    《內(nèi)經(jīng)》云:肝開竅于目,。肝屬風(fēng)木,,腎水為母,心火為子,,主藏血,。風(fēng)火交煽,則為目病,,故凡目病初起,,暴赤腫痛者,皆風(fēng)火之為患也,,宜驅(qū)風(fēng)散熱飲,;若大便秘者,宜瀉青九,;若兼寒者,,則成翳膜,宜退翳湯,;如無紅無翳,,目huanghuang(“目巟”合)無所見者,肝腎虛也,,宜滋腎補(bǔ)肝丸,,或磁朱丸。

    目痛方:

    l.驅(qū)風(fēng)散熱飲 治目病暴赤腫痛者,。

    川芎3克 當(dāng)歸6克 羌活6克 防風(fēng)6克 薄荷3克 連翹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梔子6克

    2.瀉青丸 治頰腫面青,,目赤頭痛,,大便秘者。

    川芎6克 當(dāng)歸9克 羌活6克 防風(fēng)9克 梔子6克 大黃6克 龍膽草9克 甘草3克

    3.退翳湯 治目疾暴亦生翳膜,,畏日羞明者,。

    菊花6克 密蒙花6克 白蒺藜9克 蟬蛻5個(gè) 木賊l.5克 甘草3克 青葙子3克 決明子6克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生地黃6克 當(dāng)歸6克

    加減法:熱甚者,加黃芩,、黃連,;夜甚者,加夏枯草,,便秘者,;加芒硝、大黃,。

    4.滋腎補(bǔ)肝丸 治目huanghuang(“目巟”合)無所見,,無紅、無翳,、無膜者,。

    生地黃12克 山藥6克 山茱萸6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枸杞9克 菟絲子9克 茺蔚子9克 玄參9克 當(dāng)歸9克 菊花3克 細(xì)辛1.6克

    5.磁朱丸 治神水散大,昏如霧露中行,,漸觀空中有黑花,,觀物成二體,及內(nèi)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又治耳聾耳鳴??马嵅疲褐蚊@癲狂癥如神,。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二)耳 病

    《內(nèi)經(jīng)》云:腎開竅于耳,心氣亦通于耳,。耳病者,,心腎不交,水火未濟(jì)也,。如耳腫痛者,,宜涼膈散加減;若腫痛而流膿者,,宜加味四物湯,;如心腎虛,水火未濟(jì)者,,宜滋腎丸,。少陽經(jīng)脈繞耳。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wù)?,宜加味小柴胡湯,,或《醫(yī)林改錯(cuò)》方。經(jīng)云:耳中宗脈之所聚,,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流,,脈有所結(jié),,故耳鳴,宜保元湯加升麻,。

    耳病方:

    1.涼膈散 治耳,、目、口,、鼻,、咽喉等病。

    薄荷6克 連翹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梔子6克

    加減法:衄不止者,,加丹皮、生地黃,、茅根,;喉痛者,加牛蒡,、黃芩,、玄參;牙痛者,,加石膏,;耳痛者,加菖蒲,、羚羊角,;舌痛者,加黃芩,、黃連,、木通。

    2.加味四物湯 治耳腫痛流膿者,。

    生地黃9克 當(dāng)歸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菖蒲3克

    3.磁朱丸 治心腎虛,,水火未濟(jì)而耳聾者。

    磁石60克 朱砂30克 神曲90克

    4.加味小柴胡湯 治嘔苦,,耳聾,,目眩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香附6克 菖蒲3克 人參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棗2枚 蔓荊子6克 黃芩4.5克

    5.《醫(yī)林改錯(cuò)》方 治耳聾者,。

    菖蒲3克 川芎6克 香附9克 柴胡9克 甘草3克

    6.加味保元湯 治宗氣不足而耳鳴者,。

    人參6克 黃芪9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6克 升麻3克

    (三)鼻 病

    《內(nèi)經(jīng)》云:肺體屬金,,開竅于鼻。凡暴流鼻涕而咳者,,肺受風(fēng)寒也,,輕者杏蘇散加減,或止嗽散加減,,重者復(fù)花湯,;若久流鼻涕,不聞香臭者,,鼻淵也,,宜辛夷散,或七物湯,;若火炎上而衄者,,宜生桅散,如大便干者,,宜瀉心湯,。

    鼻痛方:

    1.杏蘇散 治傷風(fēng)咳嗽,暴流鼻涕者,。

    杏仁9克 蘇葉6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橘皮6克 草3克 枳殼6克 桔梗6克 前胡6克 生姜9克 大棗2枚

    加減法:有熱者,,加黃芩;寒熱往來者,,加柴胡,;自汗者,以蘇梗易蘇葉,,并加防風(fēng),;無汗身痛者,加羌活,,泄瀉腹?jié)M者,,去枳殼,加蒼術(shù),、白術(shù),;頭痛、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粉葛。

    2.止嗽散 治一切咳嗽,。

    紫菀9克 百部9克 白前根6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荊芥6克 橘皮3克

    加減法:舌凈無涕者,,去荊芥,加金銀花,;舌白有涕者,,加橘皮,,甘草;咳而咽痛者,,加牛蒡子,;咳而脅痛者,加前胡,、枳殼,、赤芍;咳而肩背痛者,,加茯苓,、白術(shù);咳而引動(dòng)少腹者加生姜,、茯苓,、附子;惡風(fēng)者,,加防風(fēng),;惡寒者加麻黃、細(xì)辛,;有熱者,,加黃芩、杏仁,;虛咳者,加百合,、金銀花,。

    3.復(fù)花湯 治風(fēng)寒咳嗽,喘息,,喉間有聲者,。

    旋復(fù)花9克 荊芥6克 白芍6克 前胡6克 半夏6克 甘草3克 蘇子9克

    加減法:冬日惡寒、無汗者,,加麻黃,、杏仁。

    4.辛夷散 治鼻流涕,,不聞香臭者,。

    辛夷6克 菊花6克 蔓荊子6克 蒼耳9克 藁本3克

    5.干金七味湯 治鼻淵癥。

    菊花15克 白芷10克 通草6克 木香24克 川芎10克 細(xì)辛3克 辛夷24克 當(dāng)歸24克

    上藥共研細(xì)末,,每服6克,,日三服。

    6.生梔散 治鼻血,。

    生地黃15克 梔子9克 蒲黃6克

    加減法:大便秘者,,加大黃,,流血多者,倍生地黃,。

    (四)口 病

    《內(nèi)經(jīng)》云:脾開竅于口,。口之于味,,味者五味也,。口甜者脾火也,,宜瀉黃散,;口酸者肝火也,宜左金丸,,或龍膽瀉肝湯,;口苦者心火也,宜黃連湯,;口辛者肺火也,,宜瀉白散;口咸者腎火也,,宜知柏地黃湯,。經(jīng)云:膀胱遺熱于小腸,上為口糜,,口中糜爛者,,宜甘露飲;但舌尖痛者,,宜導(dǎo)赤散加黃連,。

    口病方:

    1.加味瀉黃散 治牌熱口甜。

    石膏9克 藿香6克 梔子6克 黃柏6克 防風(fēng)9克 甘草3克

    2.左金丸 治肝熱口酸,,并治左脅痛,。

    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3.龍膽瀉肝湯 治肝熱口酸,或苦者,。

    龍膽草6克 梔子6克 黃芩6克 木通9克 澤瀉9克 柴胡6克 生地黃9克 當(dāng)歸9克 甘草3克 車前仁6克

    4.黃連湯 治心熱口苦,。

    黃連6克 黃芩9克

    5.瀉白散 治肺熱口辛。

    桑白皮9克 地骨皮6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2克 竹葉3克 黃芩9克

    6.知柏地黃湯 治腎熱口咸,。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棗皮12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知母6克 黃柏6克

    7.甘露飲 治口中糜爛,,吐血鼻血,小便黃赤者,。

    麥門冬9克 天門冬9克 生地黃9克 熟地黃9克 黃芩9克 枳殼3克 石斛9克 茵陳9克 甘草3克 枇杷葉1片(去毛)

    8.導(dǎo)赤散 治舌尖痛,,小便赤,莖內(nèi)痛,熱結(jié)不通者,。

    生地黃15克 木通9克 竹葉3克 車前仁6克 甘草3克

    加減法:痛甚者,,加黃連、燈心,。

    (五)喉 病

    《內(nèi)經(jīng)》云:一陰一陽結(jié)而為痹,。蓋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木火上沖,,發(fā)為喉痹,。痹者閉也,病也,。初起惡寒者,,宜六味散加減;若有熱者,,宜翹荷湯加減,;若現(xiàn)白喉,宜養(yǎng)陰清肺湯,。

    喉痛方:

    1.六味散 又名利膈湯,,治喉痛初起,惡寒者,。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僵蠶6克 牛蒡子9克 玄參9克

    加減法:熱甚者,,加黃芩。

    2.翹荷湯 治喉痛初起兼熱者,。

    薄荷9克 連翹9克 梔子6克 黃芩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牛蒡子9克 玄參12克

    加減法:痛甚者,,加射干、山豆根,;腫甚者,加馬勃,;不能語者,,加半夏。

    3.養(yǎng)陰清肺湯 治白喉總方,。

    生地黃15克 玄參15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麥門冬15克 薄荷3克 貝母6克 甘草3克 枇杷葉l片(去毛)

    (六)齒 病

    牙床屬胃,,牙齒屬腎。腎主骨,,齒者骨之余,,故牙齒痛者,胃腎病也。凡牙痛不外風(fēng),、寒,、火、蟲,。寒甚者,,宜羌獨(dú)湯;熱甚者,,宜清胃散,;痛久屬虛火,宜十味地黃丸,。

    齒病方:

    1.羌獨(dú)湯 治牙痛寒甚者,。

    羌活6克 獨(dú)活6克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生地黃9克 細(xì)辛3克 石膏9克

    2.清胃散 治牙痛熱甚者。

    生地黃9克 當(dāng)歸9克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丹皮6克 地骨皮6克 黃連6克 升麻3克

    加減法:左上大牙病者,,加龍膽草,;左下大牙病者,加青皮,、自芍,;右上大牙病者,加知母,、石膏,;右下大牙病者,加黃芩,、桔梗,;上門牙病者,加黃連,;下門牙病者,,加知母、黃柏,;虎牙病者,,加石膏;蟲牙者,,加骨碎補(bǔ),、桃仁或蜂房。

    3.十味地黃丸 治陰虛喉痛,,口舌生瘡,,齒牙浮動(dòng),面紅目赤等癥,。

    生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萊萸12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 附片子3克 玄參12克 白芍9克

    (七)前 陰 病

    前陰者,,出小便之所也,。膀胱胞室有病,皆可影響及之,。茲所言者,,僅常見之淋濁、癃閉等病,。癃閉者,,小便點(diǎn)滴不通,臍下脹悶也,,宜滋腎丸,。若淋瀝不暢而痛,謂之淋,,有勞淋,、氣淋、血淋,、石淋,、熱淋五種。初起宜八正散加減,,或五淋湯,。若小便時(shí)下穢濁之物,綿綿如漿水狀者,,謂之濁,。初起宜加味蒼白二陳湯,稍久宜萆薢分清飲,。

    前陰病方:

    1.滋腎丸 治癃閉小便點(diǎn)滴不通者,。

    黃柏60克 知母60克 肉桂6克

    上藥共研細(xì)末為丸,每服6-9克,。

    2.八正散 治淋病小便淋瀝不暢而痛者,。

    瞿麥9克 扁蓄9克 梔子6克 澤瀉9克 大黃9克 滑石9克 甘草3克 木通9克 車前仁6克

    3.五淋湯 治一切淋病。

    赤苓9克 白芍9克 梔子6克 甘草4.5克 當(dāng)歸9克 燈草5根 淫羊藿9克

    加減法:石淋者,,加發(fā)灰,、火硝;膏淋者,,合萆薢分清飲,;氣淋者,加荊芥,、香附,、麥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勞淋者,合補(bǔ)中益氣湯,;血淋者,,加牛膝、郁金,、桃仁,,并入麝香少許。

    4.加味蒼白二陳湯 治濁癥初起,。

    蒼術(shù)6克 白術(shù)6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甘草3克 黃柏6克 菖蒲3克 萆薢9克

    加減法:如赤濁加連翹,、丹參、蓮子心,。

    5.萆薢分清飲 治遺精,、白濁。

    萆薢 益智仁 菖蒲 芍藥各等分 甘草梢減半

    (八)后 陰 病

    后陰者,,肛門也,。雖位居最下,然與腸胃有密切之關(guān)系,。故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爰本斯旨,而言痔瘡與便血焉,。夫痔者,,濕熱下注,經(jīng)脈橫解,,而肛門生瘡,,焮腫疼痛也,宜加減清胃散,。至便血一癥,;有糞前者,謂之近血,,宜當(dāng)歸赤小豆散,;有糞后者,謂之遠(yuǎn)血,,宜黃土湯,;有不分前后者,謂之腸風(fēng)下血,,宜濟(jì)生烏梅丸,。

    后陰病方:

    1.加減清胃散 治五種痔瘡,,兼下血者。

    生地黃12克 當(dāng)歸9克 升麻8克 黃連6克 甘草3克 黃柏6克 黃芪9克 槐花9克 黃芩6克 地榆12克

    2.當(dāng)歸赤小豆散 治糞前紅,。

    赤小豆30克 當(dāng)歸12克

    3.黃土湯 治糞后紅,,并治衄血、吐血不止者,。

    生地黃12克 白術(shù)9克 阿膠6克 黃芩9克 附子4.5克 甘草6克 灶中黃土30克

    4.加味濟(jì)生烏梅丸 治腸風(fēng)下血者,。

    烏梅10枚 僵蠶9克 槐花9克 地榆18克

    四、婦人小兒病

    (-)婦 科 病

    婦人之病,,與男子同,,其所異者,月經(jīng),、胎,、產(chǎn)耳。月經(jīng)者,,子宮定期出血也,,以三旬而一至。病則有參前者,,有退后者,。參前為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黃連,;退后或月經(jīng)閉止者,為虛寒,,宜溫經(jīng)湯,;若時(shí)時(shí)淋瀝不斷,或大下鮮血者,,謂之崩中漏下,,宜膠艾湯。時(shí)下白物者,,名白帶,,宜加味補(bǔ)中益氣湯,或當(dāng)歸芍藥散,。又懷孕嘔吐者,,謂之惡阻,宜干姜人參半夏丸,。臨產(chǎn)艱難者,,宜保產(chǎn)無憂散,或加味芎歸湯,;產(chǎn)后腹痛者,,宜生化湯,。

    婦科病方:

    1.四物湯加芩連 治月經(jīng)參前者。

    當(dāng)歸9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地黃9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2.溫經(jīng)湯 月經(jīng)過期不來能通之,,月經(jīng)過多者能止之,少腹寒久不受胎皆宜之,。

    當(dāng)歸9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吳茱萸6克 人參6克 桂枝6克 阿膠6克 丹皮6克 生姜6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麥門冬30克

    3.膠艾湯 治漏下,,及半產(chǎn)后下血不止,有孕下血或腹痛者,。

    艾葉3克 阿膠6克 甘草6克 川芎3克 白芍9克 生地黃15克 當(dāng)歸12克

    加減法:有孕者,,加杜仲、續(xù)斷,;無孕者,,艾葉須炒焦。

    4.加味補(bǔ)中益氣湯 治氣虛下陷及白帶等癥,。

    黃芪15克 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3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橘皮6克 當(dāng)歸9克 生姜3克 大棗4枚 牡蠣15克 薏苡仁15克 龜板l2克

    加減法:白帶甚者,,加烏賊骨;下陷甚者,,倍黃芪,;紅崩者,加生地,、阿膠,。

    5.加味當(dāng)歸芍藥散 治有孕腹痛及白帶等癥。

    川芎6克 白芍9克 當(dāng)歸9克 茯苓9克 豬苓6克 澤瀉9克 白術(shù)9克

    6.干姜人參半夏丸 治妊娠嘔吐者,。

    干姜6克 人參6克 半夏12克

    7.保產(chǎn)無憂散 安胎神方,。凡胎動(dòng)皆可服之,臨產(chǎn)且能催生,。

    當(dāng)歸4.5克 貝母3克 黃芪6克 艾葉3克 白芍6克 菟絲子6克 生姜6克 厚樸9克 荊芥3克 枳殼1.5克 川芎4.5克 羌活1.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胎損傷者,,加杜仲、續(xù)斷,。

    8.歸發(fā)芎龜湯 治臨產(chǎn)已動(dòng)紅者,,服之交骨即開。

    川芎21克 當(dāng)歸30克 龜板30克 發(fā)灰如雞子大,、燒

    9.生化湯 治產(chǎn)后腹痛者,。

    川芎6克 當(dāng)歸8克 紅花6克 桃仁9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白帶者,加牡蠣,、龜板,;腰痛者,加杜仲,;陰戶腫痛者,,加益母草,;陰戶發(fā)癢者,加蛇床子,、地膚子,;中風(fēng)頭痛惡寒者,加荊芥,;口無味者,,加谷芽;惡油者,,加山楂,;血崩不止者,加生地黃,、阿膠,;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者,,合小柴胡湯。

    (二)兒科病——麻疹

    小兒感冒傷食,,驚風(fēng)吐瀉諸病,,略與大人同治。惟痘麻兩癥,,為小兒之特殊疾病,。然自發(fā)明引種牛痘以來,痘癥已經(jīng)十分安全,,無再假藥餌治療之必要,。獨(dú)麻疹一癥,調(diào)養(yǎng)殊難,,偶一失慎,,每致變癥多端,育嬰者不可不留意焉,。夫麻疹,,先天胎毒也,發(fā)于心脾,,流于肺胃,,初則寒熱咳嗽,鼻涕噴嚏,,呵欠淚出,,視耳下背脊等處,必有三五紅點(diǎn),宜宣毒發(fā)表湯隨癥加減,;如麻疹肺熱不清,,氣促發(fā)喘,鼻扇胸高者,,宜補(bǔ)肺阿膠散,;若胃熱不去,牙齦腐爛,,出血口臭者,,名走馬牙疳,宜加減清胃散,。

    兒科病方:

    1.宣毒發(fā)表湯 治麻疹初起,各癥并宜,,縱非麻疹,,即是感冒傷寒,用之無礙,。

      薄荷6克 葛根9克 防風(fēng)6克 荊芥3克 牛蒡子9克 連翹9克 木通9克 枳殼3克 燈草3克

    加減法:初潮未透,,或觸冒風(fēng)寒,出面反沒者,,加蔥白,、紫蘇;已出面潮熱大甚,,口渴者,,去荊芥、防風(fēng),、葛根,、薄荷,加生地黃,、地骨皮,、黃芩,或加麥門冬,、天花粉,、石膏;已收潮熱,,口渴者,,去荊芥、防風(fēng),、薄荷,、葛根,加生地黃,、玄參,、麥門冬,、黃芩、地骨皮,、山梔仁,、龍膽草、赤茯苓,。其余見癥加減,,與雜病同法。

    2.補(bǔ)肺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咳嗽痰少,,氣喘鼻扇者。

    阿膠9克 馬兜鈴6克 牛蒡子6克  杏仁9克

    3.加味清胃散 治斑疹口舌生瘡,,牙齦腐爛,。

    生地黃9克 丹皮6克 當(dāng)歸9克 黃連6克 犀角l.5克 連翹9克 升麻l.5克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