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xué)匯編經(jīng)籍典第二百六十七卷目錄 論語部匯考五 《明王圻續(xù)文獻(xiàn)通考》〈經(jīng)籍考〉 《焦竑經(jīng)籍志》〈論語〉 論語部總論一 《韓詩外傳》〈樂木 樂山 知命〉 《陸賈新語》〈辨惑篇 思務(wù)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篇》 《對(duì)江都王篇》 《深察名號(hào)篇》 《實(shí)性篇》 《郊 語篇》 《郊祭篇》 《郊事對(duì)篇》 《祭義篇》〉 《桓寬鹽鐵論》〈《本議篇》 《論儒篇》 《憂邊篇》 《未通篇》 《貧富篇》 《毀學(xué)篇》 《褒賢 篇》 《殊路篇》 《論誹篇》 《孝養(yǎng)篇》 《后刑篇》 《授時(shí)篇》 《崇禮篇》 《論鄒篇》 《大論篇》〉 《后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號(hào) 《禮樂》 《封公侯》 《三軍》 《誅伐》 《圣人》 《商賈》 《三正》 《三教》 《三綱六紀(jì)》 《壽命》 《姓名》 《衣裳》〉 《王充論衡》〈《問孔篇》 《正說篇》〉 經(jīng)籍典第二百六十七卷論語部匯考五《明·王圻·續(xù)文獻(xiàn)通考》《經(jīng)籍考》《論語義》十卷湯起巖著起巖貴池人。允恭族侄知營道縣,。有清名秩滿歸,。擇居竇峰。治小圃為《樂》所著,。又有《詩》五十卷 《論語發(fā)微》 卷 吳沆著,。沆崇仁人。幼孤,。事母,。孝政和間。獻(xiàn)書不用,。歸隱環(huán)溪,。 《論語略解》 卷 邵武上官愔著。〈合孟子〉 《論語解說》十卷 邵武李綱著,。 《論語會(huì)議》 卷 胡憲著,。憲字厚仲,。安國從子,號(hào)藉溪先生,。卒,。謚靖廉。 《論語詳說》 卷 胡寅著,。寅安國子登進(jìn)士,。靖康初召為校書郎。又從楊時(shí)學(xué)累遷起居郎,。 《論語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學(xué),。受業(yè)于楊時(shí)。建炎中,,登進(jìn)士,。累官工部員外郎。 《論語童蒙說》 卷 馀干柴中行著,。 《編次論語》 卷 陳琰編,。 《論語解》 卷 饒子儀著。徐存,。王十朋,、高元之、湯建皆有,。 《論語集義》 卷 朱文公集 《論語注義問答》 卷 陳宓著,。 《論語傳》 卷 楊簡著。 《論語注》 卷 趙汝談著,。 《論語大意》十卷 趙善湘著,。 《論語口義》二十卷 史浩著。 《論語紀(jì)蒙》 卷《孔子家語集》 卷 陳耆卿著,。 《論語本旨》 卷 姜得平著,。 《論語衍義》 《論語通旨》 卷 王柏著。 《論語說》 卷 馬之純著,。 《論語大義》 《論語贅說》 卷 時(shí)少章著,。 《論語纂》 卷 葉由庚著。 《論語約說》 卷 薛季宣著 晦庵論語語類 卷 潘墀著,。 《論語訓(xùn)蒙》 卷 俞杰著,。 《論語外書》 卷 戴良輯。 《石鼓論語問答》 《麗澤論語集》 卷 戴溪著,。 《論語傳贊》 卷 錢文子著,。 《論語指要》 卷 任士林著,。士林字叔實(shí)。自蜀綿竹徙奉化,。至大中為安定書院山長,。 《論語問答略》 卷 吳英著。英字茂,。實(shí)邵武人,。紹興進(jìn)士從學(xué)朱熹。 《論語類觀》 卷 黃鍰著,。 《論語講義》 卷 呂本中撰,。 《論語意源》 卷 鄭汝諧著。汝諧青田人,。累官知信州,。孝宗以威而能惠褒之。 《論語講義》 卷 林子奇著,。 《論語解》 卷〈合孟子〉 黃宙著,。宙晉江人。第進(jìn)士居,。鄉(xiāng)講授門人,。多登科。石起宗其一也,。 《東淵論語講義》 卷 龍溪王遇著,。 《家塾編次論語》 卷 李舜臣著。 《論語俗解》 卷〈合孟子〉 李興宗著,。興宗臨江人,。舉進(jìn)士,早有雋聲仕至國子博士,。以清節(jié)著,。號(hào)謙齋。 《論語解》 卷 許翰著,。 《論語講說》 卷 沙縣蕭山著,。 《論語十說》 卷 吳棫著。棫字才老,,建安人,。時(shí)號(hào)通儒。所著又有《考異語解》,。 《論語集說》 卷 孔元龍著,。 《論語會(huì)編》 《洙泗遺編》 卷 樂平丞相馬廷鸞著。 《論語記聞》 卷 馀干饒魯著。元吳澄跋其書曰:先生于學(xué)究,。夫天人于教,,動(dòng)則以善??芍^有功名教者,。 《論語遺》槁 卷 光澤李郁著。 《論語解》十卷 《金趙秉文刪集》 《論語考證》 卷 金華儒士金履祥著,。門人東陽許謙序之,。曰:圣賢之心盡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于朱子,。顧其立言,,辭約意廣。讀者惟得其粗而不能究其義,?;蛞砸黄拢援惗恢措x其范圍,。世之詆訾貿(mào)亂務(wù)為新奇者,,其弊正坐此耳。此金先生考證之所由作也,。 《陳沂論語說》 卷〈合大學(xué)〉 沂字伯澡,。光祖之子,。 《論語人物志》 卷 莆田黃季全纂,。 《孔子集語》 卷 薛搜編。 《論語集義》一卷 王鶚著,。鶚曹州東明人,。幼聰悟。日誦千言,。金哀宗時(shí)狀元,。世祖即位,首授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興章制度皆所裁定,。所著又有《應(yīng)物集》《汝南遺事》。 《論語本意》 卷 鄭奕夫著,。奕夫字景,。允鄞人。清之曾孫,。嘗為浮梁州教授,。 《論語旁通》 卷 桂瑛著。瑛字文。玉霸州信安人,。金將亡,,避地河南。緱氏山中世祖時(shí),,召見,,欲大用。辭病歸,。大歷中,,贈(zèng)資德大夫翰林學(xué)士。上護(hù)軍,,追封魏國公,。謚文獻(xiàn)。 《焦竑·經(jīng)籍志》《論語》《古文論語》十卷〈注〉鄭元注《古論語義注譜》一卷〈注〉徐氏 右《古文》 《蔡邕今文石經(jīng)論語》二卷 右《正經(jīng)》 《鄭元論語注》十卷 《王肅論語注》十卷 《盧氏論語注》七卷 《李充論語注》十卷 《梁凱論語注》十卷《孟釐論語注》九卷 《袁喬論語注》十卷 《尹毅論語注》十卷 《張氏論語注》十卷 《論語筆解》十卷〈注〉韓愈 《論語章句》二十卷〈注〉劉炫 《集解論語》十卷〈注〉何晏 《論語集注》六卷〈注〉衛(wèi)瓘 《論語集義》八卷〈注〉晉崔豹 《論語集解》十卷〈注〉晉江熙 《盈氏集義》十卷 《論語集解》十卷〈注〉晉孫綽 《續(xù)注論語》十卷〈注〉史辟原 《論語增注》十卷〈注〉宋咸 《論語說》十卷〈注〉孔武仲 《論語說》一卷〈注〉程頤 《論語說》二十卷〈注〉范祖禹 《重注論語》十卷〈注〉劉正容 《論語解》二卷〈注〉楊時(shí) 《論語解》十卷〈注〉尹焞 《論語解》二卷〈注〉謝顯道 《論語解》十卷〈注〉王令 《論語解》十卷〈注〉呂大臨 《論語直解》十卷〈注〉汪革 《論語說》十卷〈注〉王鞏 《論語釋言》十卷〈注〉葉夢得 《論語解》十卷〈注〉鄒浩 《論語纂》十卷〈注〉蔡申 《論語學(xué)》十卷〈注〉喻樗 《論語解》十卷〈注〉陳祥道 《論語解》十卷〈注〉王安石 又《通類》一卷 《論語解》十卷〈注〉蘇軾 《論語拾遺》一卷〈注〉蘇轍 《論語解》二十卷〈注〉張九成 《論語說》十卷〈注〉洪興祖 《論語集注》十卷〈注〉朱熹 《論語直解》十卷〈注〉朱震 《論語傳》十卷〈注〉陳禾 《魯論明微》十卷〈注〉張演 又《意原十卷》 《論語歸趣》二十卷〈注〉王汝猷 《論語本旨》一卷〈注〉姜得平 《論語解》十卷〈注〉張栻 《論語傳》一卷〈注〉高端叔 《論語集編》十卷〈注〉真得秀 《論語旁通》四卷〈注〉杜瑛 《論語續(xù)解考異說例》共十二卷〈注〉吳棫 《論語意原》三卷〈注〉鄭汝諧 《論語紀(jì)蒙》六卷〈注〉陳耆卿 《論語句解》十二卷〈注〉元?jiǎng)⒇M蟠 右《傳注》 《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注〉徐孝克 《論語別義》十卷〈注〉范廙 《論語義疏》十卷〈注〉褚仲都 《論語義疏》十卷〈注〉梁皇侃 《論語大義解》十卷〈注〉崔豹 《論語述義》十卷〈注〉劉炫 《論語義疏》八卷 《論語義疏》二卷〈注〉張沖 《論語述義》二十卷〈注〉戴詵 《論語解義》十卷〈注〉黃祖舜 《論語解義》十卷〈注〉葉隆古 《論語口義》十卷〈注〉王雱 《論語義》十卷〈注〉呂惠卿 《論語義》二卷〈注〉曾幾 《論語講義》二卷〈注〉陳儀之 《論語要義》二十卷〈注〉魏了翁 《論語集義》三十四卷 《論語口義》二十卷〈注〉史浩 《論語口義》四卷〈注〉歐陽溥 《論語大意》二十卷〈注〉卞圖 《論語衍義》十卷 《論語講義》十卷〈注〉晁以道 《論語正義》〈闕〉十卷〈注〉宋邢炳 《論語展掌疏》十卷 《論語集注纂疏》十卷〈注〉趙順孫 《論語蔡覺軒集疏》二十卷 右《疏義》 《論語難鄭》一卷 《論語標(biāo)指》一卷〈注〉司馬氏《論語難問》一卷 《論語體略》二卷〈注〉晉郭象 《論語旨序》三卷〈注〉晉繆播 《論語品類》七卷〈注〉陳銳 《論語知新》十卷〈注〉林栗 《論語小學(xué)》二卷〈注〉薛季宣 《論語釋疑》三卷〈注〉王弼 《論語釋》一卷〈注〉張憑 《論語釋疑》十卷〈注〉晉欒肇 《論語駁三卷〈注〉欒肇 《論語集解辨誤十卷〈注〉周武 《論語摘科辨解十卷〈注〉紀(jì)亶 《論語陳說》一卷〈注〉魯贊寧 《論語樞要》十卷〈注〉馬總 《論語指南》一卷〈注〉胡宏 《論語義證》二十卷〈注〉倪思 《論語探古》二十卷〈注〉章良史 《論語感發(fā)》十卷〈注〉王居正 《論語或問》十卷 《論語集注考證》十卷〈注〉金履祥 《論語類考》二十卷〈注〉陳士元 《石鼓論語問答》三卷〈注〉戴溪 《論語刊誤》二卷〈注〉李涪 《論語辨》十卷〈注〉周式 右《辨正》 《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注〉鄭元 《論語撰人名》一卷 《論語傳贊》二十卷〈注〉錢文子 《論語纂圖》二卷 《論語世譜》一卷 右《名氏圖譜》 《論語音》二卷〈注〉徐邈 《論語釋文》十一卷 右《音釋》 《孔叢子》七卷〈注〉孔鮒撰 《孔叢子釋文》一卷〈注〉宋咸 《孔志十卷》〈注〉梁劉被撰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注〉王肅撰 《孔子正言》二十卷〈注〉梁武帝 《孔子集語》二卷〈注〉宋薛據(jù) 《先圣大訓(xùn)》八卷〈注〉楊簡注 右《續(xù)語》 《闕里祖庭記》三卷〈注〉孔傳 又《東家雜記》二卷 《孔子世家》十二卷〈注〉宋歐陽士秀 《孔氏編年》〈闕〉卷 《孔氏實(shí)錄》十二卷〈注〉元施澤之 《孔圣圖譜》三卷 《孔氏全書》三十五卷 《圣門通考》十五卷 《圣門人物志》十二卷 《闕里志》十三卷 《孔子弟子贊傳》六十卷〈注〉李畋 《孔庭纂要》〈闕〉卷 右《事紀(jì)》 《歷代崇儒廟學(xué)典禮》本末七十卷 又八卷〈注〉胡貫夫 《釋奠通載》九卷〈注〉元人 《文廟禮樂志》六卷 右《廟典》 《論語》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shí)人語,。而柳宗元以為曾子之門人記之者也,。《物理論》曰:《論語》,圣人之至,。教王者之大化砥行之,,卓范造性之。微言鄉(xiāng)黨則有朝廷之儀,,聘享之禮,。堯曰:則有禪代之事亹亹乎?無弗備矣,。漢初有齊魯二家,。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因合而考之,。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當(dāng)世重之后,,有孔安國、馬融,、鄭元,、陳群、王肅,、周生烈,、何晏之流為注。疏者數(shù)十家,。近代疏解至不可殫述,。蠡測管窺時(shí)有所中,,不可茀廢也。今悉著之,。而他仲尼遺言類附于篇,。論語部總論一《韓詩外傳》《樂水》 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于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dòng)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xiǎn)致遠(yuǎn),,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 《樂山》問者曰:夫仁者何以樂于山也,。曰: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云道風(fēng),,從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于山也,。詩曰:太山巖巖,,魯邦所瞻。樂山之謂也,。《知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義禮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懿以則天也,。不知所以則天,,又焉得為君子乎。《陸賈·新語》《辯惑篇》 昔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duì)曰:盍徹乎,。蓋損上而歸之于下,,則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此所為正其行而不茍合于世也,。有若豈不知阿哀公之意,為益國之義哉,。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茍合,,言不為茍容,,雖無功于世,,而名足稱也;雖言不用于國家,,而舉措之言可法也,。 《思務(wù)篇》孔子曰:行夏之時(shí),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yuǎn)佞人,。道而行之于世,雖非堯,、舜之君,,則亦堯、舜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篇》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今不顯示德行,,民闇于義不能炤,,迷于道不能解,因欲大嚴(yán)憯以必正之,,直殘賊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勢不行,。《對(duì)江都王篇》〈一作膠西王〉王命令相曰:孔子曰:殷有三仁,。今有越王之賢,與蠡種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深察名號(hào)篇》循三綱五紀(jì),,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由是觀之,圣人之所謂善,,亦未易當(dāng)也,。《實(shí)性篇》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今謂性已善,,不幾于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于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實(shí),,實(shí)者性之質(zhì),而之無教之時(shí),,何處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郊語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豈無傷害于人,而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jǐn)事。 《郊祭篇》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何以言其然也,,孔子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是其法也,。《郊事對(duì)篇》臣聞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慎之至也,。《祭義篇》奉四時(shí)所受于天者而上之,為上祭,,貴天賜且尊宗廟也,,孔子受君賜則以祭,,況受天賜乎。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神如神在。重祭祀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 《桓寬·鹽鐵論》《本議篇》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fēng)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yuǎn)者說服。孔子曰: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zhuǎn)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饑寒于外,,百姓勞苦于內(nèi)。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論儒篇》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故軺車良馬,無以馳之;圣德仁義,,無所施之,。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何其茍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執(zhí)德秉義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憂邊篇》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故圣人上賢不離古,順?biāo)锥黄恕?br>《未通篇》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故惟仁者能處約、樂,,貧小人富斯暴,,貧斯濫矣。《貧富篇》孔子云: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君子求義,非茍富也,。故刺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毀學(xué)篇》孔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今之在位者,,見利不虞害,貪得不顧恥,。《褒賢篇》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庶幾成湯、文,、武之功,,為百姓除殘去賊,豈貪祿樂位哉,。 《殊路篇》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事人加則為宗廟器,,否則廝養(yǎng)之舋才。《論誹篇》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故禮之所為作,非以害生傷業(yè)也,,威儀節(jié)文,,非以亂化傷俗也。治國謹(jǐn)其禮,,危國謹(jǐn)其法,。《孝養(yǎng)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故上孝養(yǎng)志,,其次養(yǎng)色,。貴其禮,不貪其養(yǎng),,禮順心和,,養(yǎng)雖不備,可也,。《后刑篇》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故民亂反之政,,政亂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授時(shí)篇》語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從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弟,,夫何奢侈暴慢之有。《崇禮篇》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不可棄也,。今萬方絕國之君奉贄獻(xiàn)者,,懷天子之盛德,,而欲觀中國之禮儀,故設(shè)明堂,、辟雍以示之,,揚(yáng)干戚、昭雅,、頌以風(fēng)之,。《論鄒篇》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近者不達(dá),,焉能知瀛海。故無補(bǔ)于用者,,君子不為,;無益于治者,君子不由,。《大論篇》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者難,,訟而聽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古之所謂愚,,今之所謂智,。《后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號(hào)》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己材能當(dāng)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唐虞者,號(hào)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論語》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禮樂》《禮所》揖讓所以尊人自損也。不爭,。《論語》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樂尚雅雅者古正也,。所以遠(yuǎn)鄭聲也??鬃釉唬亨嵚曇崌恋?、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cuò)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僻聲皆淫色之聲也,。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論語》曰:季氏八佾舞于庭,。 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shí)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時(shí)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以鳴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餔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論語》曰: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 問曰,;異說并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嘁娬叨R(shí)之也,。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圣人之道猶有文質(zhì),。所以擬其說述所聞?wù)咭喔鱾髌渌芏选?br> 《封公侯》天者施生所以主兵何兵者為謀除害也,。所以全其生衛(wèi)其養(yǎng)也??苜\猛獸皆為除害者所主也,。故兵稱天。《論語》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王者受命而作興滅國繼絕世,,何為,?先王無道,妄殺無辜及嗣子幼弱,。為強(qiáng)臣所奪子孫,。皆無罪囚而絕重其先人之功。故復(fù)立之,。《論語》曰:興滅國繼絕世,。 《三軍》國有三軍何所以戒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軍也?《論語》曰:子行三軍則誰與三軍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師為一軍,;六師一萬五千人也,。改正朔者文代其質(zhì)也。文者,,先其文質(zhì)者,,先其質(zhì)故。《論語》曰:予小子履敢用元牡,,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湯伐桀告天用夏家之法也。 《誅伐》諸侯之義,,非天子之命不得動(dòng)眾起兵,。誅不義者。所以強(qiáng)干弱枝,,尊天子卑諸侯,。《論語》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世無圣賢,,方伯諸侯有相滅者力能救者可也。《論語》曰:陳恒弒其君,??鬃鱼逶《?qǐng)討之。佞道未行章明遠(yuǎn)之而已,?!墩撜Z。曰:放鄭聲遠(yuǎn),,佞人 《圣人》圣人未沒時(shí),,寧知其圣乎?曰:知之,。《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子圣者與,?孔子曰:太宰知我乎?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鬃釉唬何耐跫葲],,文不在茲乎?《論語》曰:圣乎,?堯舜其猶病諸何以言禹湯圣人,?《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圣人,。 《商賈》賈之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論語》曰: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即如是,。《三正》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tǒng)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敬謹(jǐn)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禮樂永事先祖,。《論語》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三教》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zhì)樸,,不教不成,。《論語》曰: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三綱六紀(jì)》朋友之交,,貨財(cái)通而不計(jì),。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托。故《論語》曰:子路云: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cái)之恩友饑則白之于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即止。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壽命》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惡疾??鬃釉唬好?。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姓名》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紀(jì)尊人事者也。《論語》曰:名不正則言不順,。稱號(hào)所以有四,,何法?四時(shí)用事,,先后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shí)長幼號(hào)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周有八士伯達(dá),、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積于叔〈疑作敘〉。何蓋以兩兩相生故也,。 《衣裳》所以必有佩者何,?《論語》曰:去喪無所不偑。天子佩白玉,,諸侯佩元玉,,大夫佩水蒼玉,士佩壖珉石佩,,即象其事,。若農(nóng)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婦人佩其針鏤,,〈疑作縷〉《王充·論衡》《問孔篇》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shí),,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shí)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shí)人不知問。按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xué)者,,不能知也,。論者皆云: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勝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見孔子為師,,圣人傳道,,必授異才,故謂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杰,,古以為圣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使當(dāng)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xué)者,,皆顏、閔之徒也,;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驗(yàn)之,。以學(xué)于孔子,不能極問也,。圣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fā)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皋陶陳道帝舜之前,,淺略未極,。禹問難之,淺言復(fù)深,,略指復(fù)分,。蓋起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鬃有ψ佑沃腋?,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按《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游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jié)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shí)道是非也,。凡學(xué)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shí)義,,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duì)圣人及生時(shí)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迢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謂問孔子之言,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孟懿子問孝。子曰:毋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duì)曰毋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問曰: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禮也。孝子亦當(dāng)先意承志,,不當(dāng)違親之欲,。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dú)不為嫌于毋違志乎,。樊遲問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母,,故曰惟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惟其疾之憂,,對(duì)懿子亦宜言惟水火之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quán)尊,,不敢極言,,則其對(duì)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俱孟氏子也,,權(quán)尊鈞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子對(duì)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譏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之害,,獨(dú)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對(duì)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遲,。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dāng)由道義得,,不當(dāng)茍取也,;當(dāng)守節(jié)安貧,不當(dāng)妄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去貧賤何之。去貧賤,,得富貴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如謂得富貴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貧賤何故當(dāng)言得之。顧當(dāng)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當(dāng)言去,,不當(dāng)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獨(dú)富貴當(dāng)言得耳,。何者,。得富貴,乃去貧賤也,。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脩身行道,仕得爵祿,、富貴,。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不以其道去貧賤如何,。毒苦貧賤,起為奸盜,,積聚貨財(cái),,擅相官秩,是為不以其道,。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xué)者亦不知難。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jié)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問,,世俗不難,何哉,。 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問曰:孔子妻公冶長者,何據(jù)見哉,。據(jù)年三十可妻邪,,見其行賢可妻也。如據(jù)其年三十,,不宜稱在縲紲,;如見其行賢,亦不宜稱在縲紲,。何則,。諸入孔子門者,皆有善行,,故稱備徒役,。徒役之中無妻,則妻之耳,,不須稱也,。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獨(dú)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紲也,。何則,。世間彊受非辜者多,,未必盡賢人也。恒人見枉,,眾多非一,,必以非辜為孔子所妻,則是孔子不妻賢,,妻冤也,。按孔子之稱公冶長,有非辜之言,,無行能之文,。實(shí)不賢,孔子妻之,,非也;實(shí)賢,,孔子稱之不具,,亦非也。誠似妻南容云,,國有道不廢,,國無道免于刑戮,具稱之矣,。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俱不如也。是賢顏淵試以問子貢也,。問曰:孔子所以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非之,。使子貢實(shí)愈顏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shí)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對(duì)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顏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孔子實(shí)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顏淵,稱顏淵賢,,門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須問于子貢,。子曰:賢哉,,回也。又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章皆直稱,,不以他人激。至是一章,,獨(dú)以子貢激之,,何哉?;蛟唬河肿迂曇?。當(dāng)此之時(shí),子貢之名凌顏淵之上,,孔子恐子貢志驕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顏淵之上,,當(dāng)時(shí)所為,,非子貢求勝之也。實(shí)子貢之知何如哉,。使顏淵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須抑也。使子貢不能自知,,孔子雖言,,將謂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問與不問,,無能抑揚(yáng)。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誅,。是惡宰予之晝寢,。問曰: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fù)成之物,大惡也,。責(zé)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糞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門,,序在四科之列,。使性善,孔子惡之,,惡之太甚,,過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亂也??鬃蛹苍子?,可謂甚矣。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獄吏令以大辟之罪,,必冤而怨邪。將服而自咎也,。使宰我愚,,則與涉耐罪之人同志,;使宰我賢,知孔子責(zé)人,,幾微自改矣,。明文以識(shí)之,流言以過之,,以其言示端而已自改,。自改不在言之輕重,在宰予能更與否,。《春秋》之義,,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貶纖介。觀《春秋》之義,,肯是之乎,。不是,則宰我不受,;不受,,則孔子之言棄矣。圣人之言與文相副,,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發(fā)于心,,其實(shí)一也,。孔子作《春秋》,,不貶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惡細(xì),,文語相違,,服人如何。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予改是,。蓋起宰予晝寢,更知人之術(shù)也。問曰:人之晝寢,,安足以毀行,。毀行之人,晝夜不臥,,安足以成善,。以晝寢而觀人善惡,能得其實(shí)乎,。按宰予在孔子之門,,序于四科,列在賜上,。如性情怠,,不可雕琢,何以致此,。使宰我以晝寢自致此,,才復(fù)過人遠(yuǎn)矣。如未成就,,自謂已足,,不能自知,知不明耳,,非行惡也,。曉敕而已,無為改術(shù)也,。如自知未足,,倦極晝寢,是精神索也,。精神索至于死亡,豈徒寢哉,。且論人之法,,取其行則棄其言,取其言則棄其行,。今宰予雖無力行,,有言語。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今孔子起宰予晝寢,,聽其言,,觀其行,言行相應(yīng),則謂之賢,。是孔子備取人也,。毋求備于一人之義,何所施,。 子張問: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文曾舉楚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敗而喪其眾,,不知如此,安得為仁,。問曰:子文舉子玉,,不知人也。智與仁,,不相干也,。有不知之性,何妨為仁之行,。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五者各別,,不相須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者,,有禮人、有義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仁者未必禮,禮者未必義,。子文智蔽于子玉,,其仁何毀。謂仁,,焉得不可,。且忠者,厚也,。厚人,,仁矣??鬃釉唬河^過,,斯知仁矣。子文有仁之實(shí)矣,??鬃又^忠非仁,是謂父母非二親,,配匹非夫婦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鬃訉?duì)曰:有顏回者,,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夫顏淵所以死者,,審何用哉。今自以短命,,猶伯牛之有疾也,。人生受命,皆全當(dāng)潔,。今有惡疾,故曰無命,。人生皆當(dāng)受天長命,,今得短命,亦宜曰無命,。如天有短長,,則亦有善惡矣。言顏淵短命,則宜言伯牛惡命,;言伯牛無命,,則宜言顏淵無命。一死一病,,皆痛云命,。所稟不異,文語不同,。未曉其故也,。 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xué)??鬃訉?duì)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今也則亡。不遷怒,,不貳過,。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因其問則并以對(duì)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問曰:康子亦問好學(xué),,孔子亦對(duì)之以顏淵,。康子亦有短,,何不并對(duì)以攻康子,。康子,,非圣人也,,操行猶有所失。成事,,康子患盜,,孔子對(duì)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由此言之,,康子以欲為短也。不攻,,何哉,??鬃右娔献樱勇凡粣?。子曰:予所鄙〈一作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wèi)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悅,,謂孔子淫亂也??鬃咏庵唬何宜鶠楸陕?,天厭殺我。至誠自誓,,不負(fù)子路也,。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墻屋壓填人,。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墻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適有臥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按諸臥厭不寤者,未皆為鄙陋也,。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shí)。事非實(shí),,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鬃臃Q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成事,,顏淵蚤死,,孔子謂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實(shí),。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dú)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dāng)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游是好。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朱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時(shí),,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陳已行事以往推來,,以見卜隱,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厭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鬃訛樽勇沸兴桑灰惺?,效己不鄙,,而云天厭之,是與俗人解嫌引天祝詛,,何以異乎,。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夫子自傷不王也。己王,,致太平,;太平則鳳鳥至,河出圖矣,。今不得王,,故瑞應(yīng)不至,悲心自傷,,故曰吾已矣夫,。問曰:鳳鳥、河圖,,審何據(jù)始起,。始起之時(shí),鳥,、圖未至,;如據(jù)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致鳳鳥與河圖也,。五帝,、三王,,皆致太平。按其瑞應(yīng),,不皆鳳皇為必然之瑞,;于太平,,鳳皇為未必然之應(yīng),??鬃樱ト艘?,思未必然以自傷,終不應(yīng)矣,?;蛟唬嚎鬃硬蛔詡坏猛跻玻瑐麜r(shí)無明王,,故己不用也,。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瑞應(yīng)不至,時(shí)無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夫致瑞應(yīng),,何以致之,。任賢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則瑞應(yīng)至矣。瑞應(yīng)至后,,亦不須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謂明矣,按其《本紀(jì)》,,不見鳳鳥與河圖,。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猶曰吾已矣夫。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蛉穗y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鬃釉唬壕泳又?,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難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謂陋邪,。謂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謂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茍自容,,中國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國,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國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為君子,?;颍嚎鬃訉?shí)不欲往,患道不行,,動(dòng)發(fā)此言,。或人難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猶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諫也。實(shí)不欲往,,志動(dòng)發(fā)言,,是偽言也。君子于言無所茍矣,。如知其陋,,茍欲自遂,此子路對(duì)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為費(fèi)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茍對(duì)自遂,,孔子惡之,,比夫佞者??鬃右嘀洳豢?,茍應(yīng)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何謂不受命乎。說曰:受當(dāng)富之命,,自以術(shù)知數(shù)億中時(shí)也,。夫人富貴,在天命乎,。在人知也,。如在天命,知術(shù)求之不能得,;如在人,,孔子何為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夫謂富不受命,,而自知術(shù)得之,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世無不受貴命而自得貴,亦知無不受富命而自得富者,。成事,,孔子不得富貴矣,周流應(yīng)聘,,行說諸侯,,智窮策困,還定《詩》,、《書》,,望絕無冀,稱已矣夫自知無貴命,,周流無補(bǔ)益也,。孔子知己不受貴命,,周流求之不能得,,而謂賜不受富命,而以術(shù)知得富,,言行相違,,未曉其故,。或曰:欲攻子貢之短也,。子貢不好道德而徒好貨殖,,故攻其短,欲令窮服而更其行節(jié),。夫攻子貢之短,,可言賜不好道德而貨殖焉,何必立不受命,,與前言富貴在天相違反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此言人將起,天與之輔,;人將廢,,天奪其祐??鬃佑兴挠?,欲因而起,顏淵早夭,,故曰天喪予。問曰:顏淵之死,,孔子不王,,天奪之邪。不幸短命自為死也,。如短命不幸,,不得不死,孔子雖王,,猶不得生,。輔之于人,猶杖之扶疾也,。人有病,,須杖而行;如斬杖本得短,,可謂天使病人不得行乎,。如能起行,杖短能使之長乎,。夫顏淵之短命,,猶杖之短度也,。且孔子言天喪予者,以顏淵賢也,。按賢者在世,,未必為輔也。夫賢者未必為輔,,猶圣人未必受命也,。為帝有不圣,為輔有不賢,。何則,。祿命骨法,與才異也,。由此言之,,顏淵生未必為輔,其死未必有喪,??鬃釉铺靻视瑁螕?jù)見哉,。且天不使孔子王者,,本意如何。本稟性命之時(shí),,不使之王邪,,將使之王,復(fù)中悔之也,。如本不使之王,,顏淵死,何喪,。如本使之王,,復(fù)中悔之,此王無骨法,,便宜自在天也,。且本何善所見,而使之王,。后何惡所聞,,中悔不命。天神論議,,誤不諦也,。 孔子之衛(wèi),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出使子貢脫驂而賻之,。子貢曰:于門人之喪,未有所脫驂,。脫驂于舊館,,毋乃已重乎??鬃釉唬河栲l(xiāng)者入而哭之,,過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小子行之,。孔子脫驂以賻舊館者,,惡情不副禮也,。副情而行禮,情起而思動(dòng),,禮情相應(yīng),,君子行之。顏淵死,,子哭之慟,。門人曰:子慟矣。吾非斯人之慟而誰為,。夫慟,,哀之至也??揞仠Y慟者,,殊之眾徒,哀痛之甚也,。死有棺無槨,,顏路請(qǐng)車以為之槨,,孔子不予,,為大夫不可以徒行也。吊舊館,,脫驂以賻,,惡涕無從;哭顏淵慟,,請(qǐng)車不與,,使慟無副。豈涕與慟殊,,馬與車異邪,。于彼則禮情相副,,于此則恩義不稱,未曉孔子為禮之意,??鬃釉唬乎幰菜溃泄谉o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鯉之恩深于顏淵,鯉死無槨,,大夫之儀,,不可徒行也。鯉,,子也,;顏淵,他姓也,。子死且不禮,,況其禮他姓之人乎。曰:是蓋孔子實(shí)恩之效也,。副情于舊館,,不稱恩于子,豈以前為士,,后為大夫哉,。如前為士,士乘二馬,;如為大夫,,大夫乘三馬。大夫不可去車徒行,,何不截賣兩馬以為槨,,乘其一乎。為士時(shí)乘二馬,,截一以賻舊館,,今亦何不截其二以副恩,乘一以解不徒行乎,。不脫馬以賻舊館,,未必亂制。葬子有棺無槨,,廢禮傷法,。孔子重賻舊人之恩,,輕廢葬子之禮,。此禮得于他人,,制失親子也。然則孔子不粥車以為鯉槨,,何以解于貪官好仕恐無車,。而自云君子殺身以成仁,何難退位以成禮,。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最重也,。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廩實(shí),,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讓生于有馀,,爭生于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shí),戰(zhàn)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鬃咏套迂暼ナ炒嫘?,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子適衛(wèi),,冉子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語冉子先富而后教之,,教子貢去食而存信,。食與富何別。信與教何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為國,,意何定哉,。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何為乎,。對(duì)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說《論語》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謙也。夫孔子之問使者曰:夫子何為,問所治為,,非問操行也,。如孔子之問也,使者宜對(duì)曰夫子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對(duì)不失指,,孔子非之也,。且實(shí)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謙之乎,。其非乎對(duì)失指也,。所非猶有一實(shí),不明其過,,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為過,。韓子曰:書約則弟子辯,。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約也,。或曰:《春秋》之義也,,為賢者諱,。蘧伯玉賢,故諱其使者,。夫欲知其子視其友,,欲知其君,視其所使,。伯玉不賢,,故所使過也。《春秋》之義,,為賢者諱,,亦貶纖介之惡。今不非而諱,,貶纖介安所施哉,。使孔子為伯玉諱,宜默而已,。揚(yáng)言曰使乎,。使乎。,時(shí)人皆知孔子之非也,。出言如此,何益于諱,。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不曰堅(jiān)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子路引孔子往時(shí)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子路引之以諫,,孔子曉之,不曰前言戲,,若非而不可行,,而曰有是言者,審有當(dāng)行之也,。不曰堅(jiān)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難乎,。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為不善,,尚猶可入。而曰堅(jiān)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如孔子之言,,有堅(jiān)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軟而易污邪,,何以獨(dú)不入也,。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子不入勝母之閭,,避惡去污,不以義恥辱名也,。盜泉,、勝母有空名,而孔,、曾恥之,;佛肸有惡實(shí),而子欲往,。不飲盜泉是,,則欲對(duì)佛肸非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枉道食篡畔之祿,所謂浮云者非也,?;颍簷?quán)時(shí)欲行道也即權(quán)時(shí)行道,子路難之,,當(dāng)云行道,,不言食。有權(quán)時(shí)以行道,,無權(quán)時(shí)以求食,。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自比以匏瓜者,,言人當(dāng)仕而食祿。我非匏瓜系而不食,,非子路也,。孔子之言,,不解子路之難,。子路難孔子,,豈孔子不當(dāng)仕也哉。當(dāng)擇善國而入之也,??鬃幼员绒斯希鬃佑彩骋?。且孔子之言,,何其鄙也。何比仕為食哉,。君子不宜言也,。匏瓜系而不食,,亦系而不仕等也,。距子路可云:吾豈匏瓜也哉,系而不仕也,。今吾系而不食,,孔子之仕,不為行道,,徒求食也,。人之仕也,主貪祿也,。禮義之言,,為行道也。猶人之娶也,,主為欲也,,禮義之言,為供親也,。仕而直言食,,娶可直言欲乎??鬃又?,解情而無依違之意,不假義理之名,,是則俗人,,非君子也。儒者說孔子周流應(yīng)聘不濟(jì),,閔道不行,,失孔子情矣。 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召,,子欲往,。子路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用我,,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欲行道也,。公山,、佛肸俱畔者,行道于公山,,求食于佛肸,,孔子之言無定趨也。言無定趨,,則行無常務(wù)矣,。周流不用,豈獨(dú)有以乎,。陽貨欲見之,,不見;呼之仕,,不仕,,何其清也。公山,、佛肸召之欲往,,何其濁也。公山弗擾與陽虎俱畔,,執(zhí)季桓子,,二人同惡,呼召禮等,。獨(dú)對(duì)公山,,不見陽貨,豈公山尚可,,陽貨不可乎,。子路難公山之召,孔子宜解以尚及佛肸未甚惡之狀也,。 《正說篇》說《論》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不知《論語》本幾何篇,,但周以八寸為尺,,不知《論語》所獨(dú)一尺之意,。夫《論語》者,弟子共紀(jì)孔子之言行,,敕己之時(shí)甚多,,數(shù)十百篇,以八寸為尺,,紀(jì)之約省,,懷持之便也。以其遺非經(jīng),,傳文紀(jì)識(shí)恐忘,,故以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漢興失亡,,至武帝發(fā)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時(shí)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后更隸寫以傳誦,。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今時(shí)稱《論語》二十篇,,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目或多或少,文贊或是或誤,。說《論語》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微之難,,不知存問本根篇數(shù)章目,。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今不知古,,稱師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