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xí)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魯昌賢,,安徽省霍邱縣人,在微刊和報紙發(fā)表過文章,。 過年回老家,,看到村莊上那些熟悉的面孔都在歲月的流逝里變得蒼老許多,但他們慈祥的笑容,,和藹的語氣依然如故,,熱情地招呼我,有的還拉著我噓寒問暖,。 在他們的眼里,,我像遠游的孩子又回到他們身邊,也成為時間長河中他們守望中的一種牽掛,。他們那銘刻在時光中的溫情,,一直在我人生歲月的枝頭搖曳綻放,散發(fā)著溫馨的幽香,,讓我在不經(jīng)意間便想起兒時他們對我的關(guān)愛,,眼前浮現(xiàn)出吃他們家土灶鍋鍋巴的情景。那土灶鍋香脆的鍋巴味令人回味,,那土灶鍋令人懷想起往昔,。 多年前,農(nóng)村家家戶戶燒飯做菜用的都是土灶鍋,。土灶鍋就是用土坯圍砌成鍋灶堂(一作膛),,鍋灶堂上置放鐵鍋。 圍砌土灶鍋的土坯制作要選在夏天進行,,且前后幾天天氣要晴好,。先把運來的泥土用水澆透,并在澆透水的泥土上面撒上小麥殼子或鍘碎的稻草,,人用腳踩和并攪拌泥土使其變成泥糊狀,。然后拿來土坯模具放在平坦的地面上,用鐵鍬將攪拌后的泥糊鏟入模具中,,人用手將模具里的泥糊壓擠灌滿,,再用泥銑將模具上面的泥糊抹平,,等一會再把模具慢慢往上提拿去,這樣一塊土坯就成型了,。幾個晴好天氣過后,,土坯就被曬干了,這樣的干土坯就可以用來砌土鍋灶了,。 按照當(dāng)?shù)氐牧?xí)俗,,砌土鍋灶得擇吉日請行家,要在一日內(nèi)完工,。因為當(dāng)日的晚餐要用剛砌成的鍋灶燒做,,人們稱為“燎鍋底子”。 一個家庭的土鍋灶通常由三個大小不同的鍋灶堂并排組成的,,按鍋灶堂的大小在鍋灶堂上分別置放大鐵鍋,、中鐵鍋和小鐵鍋。 鍋灶堂往上圍砌的有煙囪,,煙囪延伸出屋外,,燒做飯菜時柴草燃燒產(chǎn)生的煙順著煙囪排到廚房外面。 土鍋灶上的小鐵鍋多做燒菜用,,大鐵鍋和中鐵鍋多用來燒飯,。如果家庭人口少些,大鐵鍋平日很少用,,等過年了,,使用大鐵鍋燉煮整只咸鵝和大塊臘肉。因為大鐵鍋燉煮咸鵝和臘肉不需要剁成小塊,,且煮熟的咸鵝和臘肉吃起來味道香,。用土灶鍋煮飯,不僅飯吃起來香,,而且還有鍋巴可吃,。 當(dāng)日新鍋灶砌好后,要用大鍋煮一鍋飯,,中鍋和小鍋炒幾樣菜,,邀請莊上鄰居們來陪砌鍋灶人喝酒。家主人,、鄰居和砌鍋灶人圍坐一桌猜拳行令,,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酒足飯飽后人們一邊看著新鍋灶,,一邊稱贊砌鍋灶人手藝精湛,。砌鍋灶人心中甚喜,在家主人的道謝聲中歸家而去,。 用土灶鍋燒飯做菜,,燃料多是曬干的雜草和小樹枝,,有時也用稻草和麥秸稈。我小時候村莊上家家門前屋后都有柴草堆,。秋天莊稼收割后,,人們便用鐮刀砍割田埂和荒坡上葉子已被秋風(fēng)染黃的雜草,鋪放在田埂讓太陽曬,,等太陽把雜草曬干后,,人們把雜草捆成一捆一捆,挑回家,,堆成草堆,,用它們來做燒飯做菜的燃料。 燒飯做菜時,,干雜草在鍋灶堂內(nèi)熊熊燃燒著,,坐在鍋灶堂后的添草人根據(jù)鍋灶堂里的火勢需要,,隨時向鍋灶堂里添加柴草,,使灶堂里的火蓬勃地舔著鍋底,鍋內(nèi)的飯菜便由生變熟,。那燒菜鍋騰起的菜香味與那煮飯鍋吐出的熱氣附和著,,充盈在廚房空氣中繚繞不散。菜飯的香味“擠”滿整個廚房,,熱氣騰騰地向廚房外溢著,。鍋灶臺后添草人的臉也被火光映得紅紅的,鍋灶臺前巧婦持鍋鏟勺子把油鹽醬醋炒進菜味里,。土灶鍋的火光,、香味、炊煙就是百姓生活中的人間煙火,。 現(xiàn)在農(nóng)村有的人家還用土灶鍋,,但鍋灶堂已不再用土坯圍砌了,而用磚塊圍砌成,。灶臺面用水泥粉平,,灶臺面貼上白瓷磚,比以前用土坯圍成的鍋灶干凈衛(wèi)生許多,,但大中小灶鍋的用途仍沒改變,。 過去的時光在念念不忘中漸行漸遠,家鄉(xiāng)人的關(guān)愛,,土灶鍋飯菜的清香,,無論歲月多遠,都好似在身邊一樣,。于是我坐到老家廚房里平時少用的土灶鍋臺后,,捋著干硬的雜草,,一把一把地將雜草送進鍋灶堂里去,灶堂里的火苗隨草的多少起伏地舞動著,,人也被灶堂里的火苗溫暖著,。聞著土灶鍋散發(fā)出來的飯菜香味,心里總有一股暖暖的踏實感,。 兒時每次母親燒做飯菜忙碌時,,我們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在廚房里進進出出。飯剛開鍋,,我們便開始爭搶鏟鍋巴吃,,母親總笑著說:“你們這些小饞嘴?!蹦菚r放學(xué)后饑腸轆轆的我們,,塞進嘴里的總是土灶鍋的鍋巴。 土灶鍋有童年的記憶,,有人情的溫暖,,有人間煙火生活的味道。現(xiàn)今回老家的次數(shù)少了,,陪母親吃飯的時間也少了,,幫母親往土灶鍋堂里添草的機會更少了。 時間飛逝,,土灶鍋隨時間的流逝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被現(xiàn)代化的灶具替代。但吃土灶鍋飯菜長大的我們,,對土灶鍋仍津津樂道,。 想起了土灶鍋就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一切,這永遠是心里的溫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