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成功之后立刻對功臣翻臉的,,有個專屬的形容詞,,叫“兔死狗烹”,。但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印象,真正用過這一手段的皇帝其實并不多,,甚至還不到所有王朝開國皇帝的三分之一,。這樣的比例能造成如此惡劣的影響,也實在是讓人無語,。下面我們不妨按照歷史的主線,,來看看到底都有誰用過“兔死狗烹”之法,又是為什么用的,。 皇朝的開端:秦朝,,沒有枉殺功臣。 秦朝是中國帝國時代的開始,,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王朝,。他的建立者秦始皇雖然對百姓十分嚴(yán)酷,但是對給自己打天下的那些大將,,比如說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等人,,甚至是長期獨攬大權(quán)的丞相李斯,他都非常寬容,,得到天下之后,,繼續(xù)給他們以信任:王翦、王賁雖然隱退,,但是王世子孫王離仍然在軍中服役,;李信雖然在秦朝統(tǒng)一后期并不突出,但是也沒有受到過度的懲罰,,依然安穩(wěn)地活著,,后來還培養(yǎng)出了一代名將李廣;李斯則一直是處在丞相的位置,,一直用自己的思想影響著秦始皇,;蒙恬更不用說,手握三十萬長城軍團(tuán)駐守邊境,,寵信更勝從前,。所以秦朝雖然頂著一個“暴秦”的稱號,但是卻沒有枉殺過功臣,。 漢族的興起:西漢,,殺了一部分功臣。 西漢,是“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的來源,。他的建立者漢高祖劉邦,,在奪取天下不幾年的時間里就對韓信、彭越兩大功臣下了手,,并且逼走了韓王信和燕王盧綰,,逼反了淮南王英布,似乎是對功臣大開殺戒,。但是仔細(xì)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劉邦下手的對象一直是異姓王,而其他功臣,,都安然地生活著,,甚至被劉邦委以重任。比如說武將有樊噲,、周勃、灌英,、曹參,,文臣有張良、陳平,、蕭何,。所以說劉邦大殺功臣,是不全面的,。他清除異姓王,,只是要一個穩(wěn)固的劉氏江山。 西漢的延續(xù):東漢,,沒有枉殺功臣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是當(dāng)時的頂尖人物,不管是文韜還是武略,,在當(dāng)時沒有能夠超過他的,。最著名的昆陽之戰(zhàn),劉秀敢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沖擊敵人,,足見其軍事能力之強(qiáng),。在其奪取天下之后,很多追隨他的名將都得到了很好的結(jié)果,,比如說姚期,、馬武等人,不僅得到了官職,,還得到了信任,,經(jīng)常可以規(guī)勸皇帝。還有一部分功臣家族,,比如說名將輩出的耿家,,和劉秀關(guān)系密切的鄧家,還成了劉秀家的后族,,顯貴了一整個時代,。到了晚年,劉秀還將自己的功臣們畫成圖像,,懸掛在洛陽南宮的云臺之上,,被稱為“云臺二十八將”??梢钥闯?,終劉秀一朝,也從沒有枉殺一個功臣,。 合在一起討論:三國,、魏晉、南北朝,,除了極個別現(xiàn)象,,也沒有殺過功臣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東漢之后一段重塑社會結(jié)構(gòu)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傳統(tǒng)的氏族幾乎壟斷了官場,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甚至皇帝,,幾乎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比如說曹氏,、司馬氏,,就都是氏族出身的皇帝。所以當(dāng)時的情況,,就是氏族與皇族共治天下,,兩者依靠非常緊密。所以,,皇帝想殺功臣也沒有這個實力,。而北朝的那些游牧民族政權(quán),則是大部分是家族共治的情況,,想殺功臣也不是隨便可以殺的,。所以那個時代,功臣還是比較安全的,。 進(jìn)入頂峰的前奏:隋朝,,開國皇帝沒有殺大臣,,第二代皇帝疑似殺了幾個 隋朝是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大混亂的一個胡化漢人的朝代。他的開國皇帝楊堅是靠政變上的臺,,但是登基不久就開始了滅陳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所以手中也有不少名將。其中最突出的是韓擒虎,、賀若弼和楊素,。這三人中,韓擒虎,、賀若弼都是病死的,,而楊素則是出將入相,一直是隋朝的頂級高官,。終楊堅一朝,,他也沒有殺過功臣。只不過在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后,,楊素莫名其妙地死了,,有傳說是被楊廣所殺。如果此事屬實,,楊廣算是殺過功臣,。而楊廣的動機(jī),一個是滅口,,因為楊素深度參與了楊廣和哥哥楊勇的儲位之爭,掌握了大量的秘密,。不殺他,,楊廣始終不會放心。而另一個理由,,則是楊素才能太過超群,,引起了心胸狹窄的楊廣的嫉妒。 帝國時代的頂峰:唐朝,,沒有枉殺大臣 唐朝的建立者,,名義上是唐高祖李淵,但實際上掃平四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眼光毒辣、戰(zhàn)略能力極強(qiáng)的君主,。不管是對臣子的了解,,還是對臣子的控制,他都做到了極致,。而且,,由于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唐太宗做什么事都會小心翼翼。在對待功臣的問題是,,唐太宗學(xué)習(xí)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做法,,給他們權(quán)利和信任,并且非常尊重他們,。甚至他也學(xué)劉秀弄了一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成為了日后的佳話。唯一例外的是侯君集,,他因為謀反而被殺,。 氏族徹底瓦解的五代十國:時刻小心大臣謀反 五代十國是歷史上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短短57年的時間里,,竟然更換了5個朝代,,而南方則出現(xiàn)了十個小的割據(jù)政權(quán)。這一階段中,,皇家威信掃地,,幾乎所有手握兵權(quán)的人都想過一把皇帝癮。所以,,一旦新皇帝上位,,幾乎第一時間就會處理自己手下的功臣。而功臣們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所以謀反之事時有發(fā)生,。我們大致的數(shù)一下這些人:后梁太祖朱溫,曾經(jīng)是黃巢手下的起義軍將領(lǐng),,也曾經(jīng)是唐朝的節(jié)度使,;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殺死莊宗李存勖的亂兵的旗幟,;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是被后唐皇帝李從珂逼反的;后周開國皇帝郭威,,也是被后漢的皇帝逼反的,。所以這一時代,皇帝和功臣相互猜忌,,但是由于每個朝代都太短,,所以明面上總給人一種以下克上的感覺。 文人的黃金時代:宋朝,,枉殺過岳飛,,但也僅限于岳飛 宋朝上承五代亂世,所以皇帝對功臣的處理十分小心,。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徹底解決問題,,采用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做法,,將武將的兵權(quán)收了回來。后來又和宰相趙普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武將們的領(lǐng)兵能力,。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時代,更是在精神上“重文輕武”,,把武將打壓到了沒有尊嚴(yán)的地步,。但即便是如此,北宋也沒有殺過一個武將,,甚至武將戰(zhàn)敗都沒有懲罰,。但是例外出現(xiàn)在了南宋之時,宋高宗趙構(gòu)為了換得與金國的和平,,枉殺了大功臣岳飛,,造成了千古奇冤。 元朝可以跳過,,這是個太過純粹的游牧民族王朝,,一切的情況都和傳統(tǒng)王朝不同,所以咱們暫時不研究,。 漢人最后的輝煌:明朝,,殺過很多功臣,但是枉殺與否值得商榷,。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殺大臣從不手軟的人。血淋漓的明初四大案,,總共斬了十萬多顆人頭,。但是仔細(xì)想想,也能發(fā)現(xiàn)朱元璋的無奈,。四大案之首的胡惟庸案,起因是由胡惟庸控制的淮西勛貴們越來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四大案最后的藍(lán)玉案,,起因則是大將軍藍(lán)玉越來越無法無天,甚至能拆毀自己國家的城門,。而朱元璋的太子朱標(biāo)英年早逝,,明朝的新皇帝是年紀(jì)輕輕的朱允炆。為了壓制淮西勛貴和軍隊,,讓朱允炆能有一個平穩(wěn)的江山,,朱元璋只能出此下策,將功臣宿將屠戮殆盡,。當(dāng)然,,其情可原,,但是做法確實太過殘忍。而朱元璋的行為后來經(jīng)過了清朝修史者的刻意加工,,變得觸目驚心,,讓人覺得似乎皇帝都會對大臣舉起屠刀。 最有一個王朝:清朝,,幾乎沒有枉殺過功臣 清朝是一個深度漢化的游牧民族政權(quán),,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在他發(fā)展初期,,軍中的大將幾乎全是同一部族的,。后來吳三桂放清軍入關(guān),征服中國的力量一下子變成了投降的諸多漢人將領(lǐng),。以當(dāng)時游牧民族的民風(fēng),,他們的統(tǒng)治者沒有對功臣主動壓制過。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鰲拜和三藩,。鰲拜是因為在朝堂上驕橫跋扈,而被康熙皇帝“智擒”,,而三藩則是因為謀反而被清除的,。可是說,,這些人也是咎由自取,。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對各個王朝開國時期的簡單統(tǒng)計,??梢钥闯觯宋宕兔鞒?,幾乎鮮有其他朝代的君主主動對功臣亮刀子,。這可能顛覆了一些人的認(rèn)知,但是事實確實如此,。由此可見,,我們的華夏民族是一個比較寬容的民族,并沒有很多人強(qiáng)加過來的所謂“劣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