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三子愷《人生三層樓》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這段話是剛剛從網(wǎng)上搜來的,是否原話請各位自行考證,。 | 我知道“人生三層樓”這個說法不超過二十年,,但是關于怎樣活著的思考卻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約在十六歲左右,,我讀過一篇文章講到“自我完善”的話題,,文章名和作者都忘了,,具體的內容也忘了,自我完善這層意思卻刻在我的大腦里,。那時候我給自己定下一個終生努力卻至今遙不可及的目標:活得像個貴族,! 前幾天在賀林新老師寢室里喝茶,趙志平老師提到一個說法:“主動進化”,,據(jù)說是劉龍德老師講給他的,。我很喜歡這個詞匯,似乎跟“自我完善”是相似的意思,,但是更合我的口味,。 我理解的人生三境界與豐子愷先生的說法略有不同,所以名稱變成了“人生三道題”,,而且每一道題都有一些小題和不同的完成度,,給分差別很大。 生存這道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衣食住行,其實下面還有三個小題,。 衣食是生存的基礎,。最起碼不至于凍餓而死,不然一切免談,。但是第一道題的起步階段在當今的地球上卻還有很多人舉步維艱,。然后,穿得暖,,吃得飽,,才算是勉強做完了生存題的第一步。 鳥有巢,,獸有穴,。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有了安全感,生存這道題可以勉強及格,。這一步能給多少分卻是有很大的伸縮量的,。比如我,目前還在還房貸的階段,,似乎這一步并不算做完,,至于做得好不好,還不到評分的時候,。而且房子也是有好壞等級的,,這個話題按下不說。
至于“行”字,,也是說不清的,。有了車,,算不算把這一步做得很好呢?也算,,也不算,。這道小題后面還有個更難的加分題:自由地行走。這得有足夠充分的油錢和自由支配的時間,,能同時做好的人可不多,。 生存還是生活,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如果終其一生,,始終在做第一道題,哪怕富可敵國,,終究只停留在生存階段,。 豐子愷先生所說的第二層樓主要是指學術文藝,我覺得還可以擴展一下,,除了學術,、文學、美術,、音樂,,也包括體育之類的業(yè)余愛好,甚至也包括看似物質生活,,其實與溫飽無關的品茶,、焚香、旅游,、化妝之類,。這些都已經上升到生存之外的層面了,讓人活得有一些別樣的意味,,只是后面那些在第二道題里分值不會高,。 這一道題與第一道題已經很不一樣了,最顯著的地方在于:他沒有標準答案,,不可量化,,很難打分,但是可以感受,。真心,、自然,或者裝逼,,這是明擺著的不同,。 那天喝茶的時候,賀林新老師說:有個事情讓我很苦惱,。本來喝茶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但是我弄這個茶室卻是為了會朋友,,聊天。即使一個人喝茶的時候,,心里卻在想一些雜事,,這是不是太裝逼了? 我說:藝術本來就是裝逼,,茶室也有,。像你這樣擺明了就是會朋友,想心事,,又沒有那些繁瑣的儀式,,直來直去,反而是真的在喝茶,。 題外話:“藝術就是裝逼”是從陳丹青老師的視頻里聽來的,,我部分同意。就目前展覽和發(fā)表的當代藝術來說,,可以說大多數(shù)都是裝逼,,只是各有輕重。但是我認為還是有不裝逼的,,那就是自己純玩,,不參展,不投搞,,不贈,不賣,,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我一直跟學生說,美術不適合做職業(yè),,適合做業(yè)余愛好,,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現(xiàn)在的茶室都是從日本的茶道學過來的,,日本人的茶室看起來都很樸素,,他們管這種審美為“侘寂”。其實那些茶室哪一處是真的貧寒,?都是極燒錢的玩意,,人家桌上擺的一個瓶子就夠幾棟豪華別墅。而且還要弄一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jié),。樸素的本質是簡陋,、自然,這能叫樸素嗎,?從很多方面來看,,日本人學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只學了個皮毛,,茶道也是。 就比如你穿一件到處是破洞的牛仔褲,,卻要花一萬多塊錢才買得起,。這個心理怎么解釋呢,就是既想做出樸素自然的樣子,,又怕別人說你窮,。所以“侘寂”這個概念要是放在中國古代,會被笑死,。 很多人說到“侘寂”,,一臉崇拜的樣子,我很想嘔,。想做樸素的樣子,,那就做吧,別怕旁人說你窮,。 這點勇氣我倒是有的,,雖然時不時也會有點點不好意思。前年的帖子《我的2020》里有網(wǎng)友留言說:“案上的器物,,一般,!手下的文字,很棒,!” 我臉紅了,!那個圖片里只有帶盒子的硯臺花了兩千多,其余都是更便宜的東西,。無盒的硯臺三百元,,茶盤一百多,幾件銅活加起來不到一百,,其余都是新的(包括那對銅鎮(zhèn)尺),,墨床是河里撿來的石頭。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三張圖:硯臺,、寢室一角,、自己寫的字。發(fā)的時候還在想,,朋友圈里很多都是玩收藏的,,有些人還玩得挺高級的,我寢室里的家具要么是學校淘汰下來的作業(yè)架,、辦公桌,、辦公凳,要么是幾十,、一兩百塊錢買來的老杉木椅子,、茶幾,。插花的罐子是幾元錢從農家收來的,或者干脆是別人送的,。這樣的圖片發(fā)出去會不會讓人鄙視,?然后又想,鄙視就鄙視吧,,我本來就不是有錢人,,然后就發(fā)出去了。 我以前看過的文章,,似乎豐子愷先生提出這個人生三層樓的觀點就因為他的恩師弘一法師去世,,然后有感而發(fā)的。所以他所說的第三層樓——靈魂生活,,主要是指宗教方面,,這可以理解。 但是我覺得靈魂生活沒有那么片面,,探索宇宙真理,、人生的意義,或者心懷大眾的人,,甚至只要是利他的,,甚至只要是超出物質追求的,都是靈魂生活,。做到一點點,,給一點點分,做到極致,,給高分,。可以是宗教方面的人,,也可以是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甚至普通人,。 別看我把范圍擴展到普通人,,其實能在這道題上拿到哪怕一點點分的也是極其稀罕的了。記得很多年前,,看到一篇報導:一位退伍軍人,,出生在深山坳頂,跑運輸賺了一百多萬,,然后全部拿出來修了一條從他們村子出去的路,。我當時說,,這個事情如果是真的,這人實在是很偉大,,了不起,! 一位同事說:這有什么啦,我要是有那么多錢,,我也可以做到,。我馬上說,你拉倒吧,,你就算有一千萬,,也未必能拿出一百萬來修路,反正我是做不到的,。那位同事的情況我是知道的,,一句話:有便宜不沾是王八蛋! 敢問各位師友,,摸著自己的良心想一想,,這位退伍軍人做到的事情您可以做到嗎? 我把這種行為和這種人稱為“超脫”,。 但是這道題的給分更加難以量化,,甚至這一道題被世人給高分的有很多是岳不群,不舉例了,,各位自己找,。 按照豐子愷先生的說法,,這三重境界像樓層一樣,,是一層一層上去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么住在一層,,要么去二層,要么去三層,,不能同時都在,,但是我說的三道題不是這樣。 比如我自己,,第一道題還沒做完呢,,更別說做好,但是我同時也在做第二道題,,而且我自己覺得第二道題比第一道題做得還要好,。當然,如果我想做,也可以同時去做第三道題,,但是我目前還沒這個想法,,最多只是抽空看看別人怎么做這道題。 有些人卻更加不同,,他甚至不用做第一道題,,甚至也不做第二道題,直接就去做第三道題了,。比如釋迦牟尼,,他的生存題別人早幫他做好了,他對生活題也沒什么興趣,,卻很早就在思考為什么眾生皆苦這個終極的問題,。 為什么做第一道題的人多,做第二道題的人就已經很少了呢,?我認為物質基礎雖然是原因之一,,卻不是關鍵原因。不是說咱們現(xiàn)在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了嗎,,怎么還處在為生存而奮斗的階段呢,? 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教育。前面幾十年的教育似乎都是與生存相關的,,很少涉及生活,。而與生活關系最近的美術、音樂,、體育都是不被重視的,。這個話題在我的公眾號里不曉得說過多少次,我這個公眾號的初心也與此有關,,在當年第一個帖子《藝術很值錢嗎》里說得很清楚了,,我的另一個帖子《不重視藝術的教育不是教育》說的也是這個。 這幾年已經慢慢重視起來了,,但是我有一個擔心:藝術教育會不會像數(shù)理化教育一樣被量化,?如果是這樣,那就算了,。 藝術不是數(shù)理化,!我前面已經說過了,第二道題跟第一道題最大的不同是:他無法被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