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只手上可附著數(shù)十萬個細菌,1克指甲垢里可藏有38億個細菌,,即使將手洗干凈后手上還有182種細菌,。 手上皮膚微生物可分兩大類:常居菌和暫居菌。常居菌可在皮膚上生長繁殖,,并可重復分離,,一般方法不易殺滅。暫居菌是在工作中臨時污染的微生物,,只能在短期內分離,,很少在皮膚上繁殖。暫居菌的組成往往與從事的工作有關,,與醫(yī)院感染關系密,,一般來源于環(huán)境。 手消毒是加強自我防護,,防止交叉感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手消毒的重要性 大量資料顯示,保持手衛(wèi)生是有效預防控制病原體傳播,,從而降低感染發(fā)生率的最基本,、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在醫(yī)院內,,其感染環(huán)節(jié)復雜,,因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污染源而導致感染的幾率最高,。 有文獻報道,在一般護理操作中,,手部細菌污染數(shù)量一般為(103-105)cfu/cm2;工作繁忙時,,手部細菌量成倍增加,護士為患者吸痰手沾細菌達106cfu/cm2,,給患者清洗會陰手污染細菌多達1010cfu/cm2以上,。醫(yī)護人員接觸患者或污染后未洗手,其細菌總數(shù)超標率為,,ICU工作人員中革蘭陰性桿菌攜帶率可達80%以上,。1/3的醫(yī)院感染可通過嚴格的手衛(wèi)生來得到有效控制,用肥皂洗手后醫(yī)護人員手部菌量比操作中手部的帶菌量下降了65%-84%,,而且洗手次數(shù)越多手部細菌減少越明顯,,因此重視手衛(wèi)生是控制醫(yī)院感染的關鍵。 常用醇類手部消毒產品的缺點 在常用的手消毒產品中,,醇類消毒劑相對使用較為廣泛,。 醇類消毒劑包括70%~75%的乙醇和50%~70%的異丙醇,對革蘭陽性,、陰性細菌敏感,。 然而,醇類消毒劑的一個較大缺點是引起皮膚干燥,。因此,,它不適合經歷敏感皮膚問題的人,如濕疹或接觸性皮炎,。世界衛(wèi)生組織證實了這一點:長期使用醇類消毒劑可能引起皮膚干燥,、刺激,、發(fā)紅,、瘙癢甚至開裂等副作用。 近期,,一項系統(tǒng)回顧性研究中指出,,雖然頻繁吸入酒精對健康的安全性有待研究,但醇類消毒劑導致的接觸性皮炎有據可循,,有皮膚問題史的患病率從22%上升到55%,,甚至高達85%。經常使用手衛(wèi)生用品,,尤其是用抗菌肥皂和其他洗滌劑洗手,,是造成慢性刺激性皮炎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報道指出,,每天洗手/消毒次數(shù)超過10次的醫(yī)務人員(22%)皮炎發(fā)生率幾乎是洗手/消毒次數(shù)少于10次(13%)的兩倍,。受影響的人群常出現(xiàn)皮膚粗糙、干燥、發(fā)癢,、灼痛,,伴有紅斑、剝皮,、鱗屑和裂縫——最常見的部位是在手背和指縫間,。 次氯酸水對衛(wèi)生手消毒效果 那么,用次氯酸消毒劑替代醇類或其他常用手消毒劑是否可行呢,?我們來看一下近期美國邁阿密大學的一項研究: 研究者比較了0.01%次氯酸(HA),、5%聚維酮碘(PI)、4%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和70%異丙醇(IPA)對常見皮膚微生物的體外殺菌效果,。 結果表明:次氯酸(HA)和異丙醇(IPA)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有即時殺滅作用,。聚維酮碘(PI)和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對MRSA達到完全殺滅分別需要1min和10min。 次氯酸(HA),、異丙醇(IPA)和聚維酮碘(PI)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SSE)有即時殺滅作用,,而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對MSSE達到完全殺滅需要1min。 4種消毒劑對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在1min均有殺菌作用,。 4種消毒劑對C. 化膿性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痤瘡假單胞菌都具有即時殺菌作用。 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與5%聚維酮碘(PI),、4%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和70%異丙醇(IPA)相比,0.01%次氯酸(HA)具有相同或更有效的抗菌性能,。 綜上所述,,低濃度次氯酸完全可以達到常用手部消毒劑,如聚維酮碘(PI),、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和異丙醇(IPA)的殺菌效果,,且對皮膚無刺激,使用后不會導致皮膚干燥,、刺激,、發(fā)紅、瘙癢等副作用,,在手消毒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目前手部消毒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2020年年產值達到35億元以上,,且隨著疫情發(fā)展,,持續(xù)呈上升趨勢。 而次氯酸作為手消毒劑在醫(yī)院的普及率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低,,除了技術認知度較低和法規(guī)不夠健全外,,還和其劑型有較大關系,,大部分醫(yī)療工作者還是更喜歡使用凝膠劑型,目前電解水技術頻道已完成穩(wěn)定型次氯酸消毒凝膠的開發(fā),,歡迎聯(lián)系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