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粉,、臭豆腐,、臭鱖魚,俗稱“人間三臭”,,聞著臭,,吃著香,化腐朽為神奇,,那絕對是中國人的飲食智慧,。
很多人在沒有嘗試它們之前,覺得那是生化武器一般的存在,。
但有一天終于捏著鼻子突破心理防線,,堅硬的次元壁被瞬間擊穿,讓人神魂顛倒,、欲罷不能,。
香與臭,味與鮮,,只在一念之間,,臭鮮是腐敗中滋長的味道,美味卻能勝似活鮮,,讓人上癮,。
作為徽菜的“靈魂菜品”,讓人聞風喪膽的“三臭”之一,,臭鱖魚是怎么做到聞著臭,,吃著香的~
清朝同治年間,一位績溪商人邵萬生,,在杭州開辦了一家酒樓,。一次,他母親因吃了魚刺誤卡住了喉嚨,,讓這位大孝子糾結(jié)不已,。
有一次他從新安江乘船回家,看到魚販在售賣一些從沒見過的魚,,在魚販的推薦下,,買了兩條肉多刺少的鱖魚帶回家準備給老母親嘗嘗鮮。
不料重陽節(jié)溫度太高,,盡管路上加了食鹽處理,,但是在快到家時,發(fā)現(xiàn)鱖魚還是臭了,。
但他生怕老母親吃壞了肚子,,準備丟掉,怎奈節(jié)儉慣了的母親堅持不允,。
于是嘗試將這鱖魚加以重料烹飪,,沒想到吃的時候,卻散發(fā)陣陣香味,,吃起來不臭反而非常香,,老母親吃得津津有味,從此臭鱖魚的吃法傳遍了全國各地,。
其實網(wǎng)絡(luò)上關(guān)于臭鱖魚的傳說很多,,不過按照我們的經(jīng)驗,,類似的傳說,別說老知府了,,就算搭上康熙,、乾隆基本都不可信,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是人們對飲食智慧的總結(jié),。
中國人自古就有吃鱖魚的習慣,,“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潑刺綠波間”,宋代成書《太平廣記》中也記載了“臭鱖魚”的腌制方法,。
《舌尖上的中國》曾出過宣傳片,,越臭越好吃,說的就是它,?!妒冷h味》節(jié)目,也曾專門到徽州錄制臭鱖魚這道菜,。
在徽州當?shù)?,臭鱖魚也叫桶鮮魚、腌鮮魚,,關(guān)鍵詞還在這兩個詞,,鮮鱖魚和木桶。
新鮮的鱖魚宰殺去除內(nèi)臟之后,,全身涂抹上食鹽,,放在木桶里,一層一層碼放好,,壓上石頭,,讓魚肉里的水分擠出,這樣魚肉也會更彈嫩,。
還有一種水腌法,,只不是用食鹽換成了淡鹽水而已,最后也是將石頭壓上上面,,最后只需要靜靜的等待發(fā)酵,。
其實臭鱖魚的本名應(yīng)該叫“腌鮮鱖魚”,它的味道是一種發(fā)酵后,、似臭非臭的味道,,并非臭魚爛蝦的腐爛味道。
這股臭味來自于魚肉中蛋白質(zhì)的發(fā)酵,,聞著臭,,細火烹調(diào)后,,非但沒有臭味,反而鮮香無比,,魚肉肉質(zhì)緊實,,有嚼頭,。
從臭到香,,這個過程需要勇氣和耐心,才能享受到,,這其中更有“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人生哲學。
在臭鱖魚身上劃上幾刀,,這樣方便入味,,熱油稍微煎至微黃,在煎魚的過程中,,臭味漸濃而后變成陣陣香味,。
煎好后,放入蔥姜蒜,、辣椒爆香,,然后加入豆瓣醬、生抽,、料酒等材料,,加水大火燒開,然后小火慢燉十幾分鐘,,中間翻面,,防止粘鍋。
果然魚肉如蒜瓣一般,,最主要是肉質(zhì)仍然還是很鮮嫩而且?guī)е还善娈惖南阄丁?br>
整條魚由里到外都被腌制得絲絲入味,,帶著醇厚的鮮香,吃起來太上癮了,!
臭鱖魚的魚刺也非常少,,只有脊骨上的大刺,吃起來非常方便,。
湯汁也不要浪費,,用來拌飯可是一絕。
盛一碗米飯,,澆上臭鱖魚濃稠的湯汁,,相互拌勻。鮮香入味,,一口征服味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