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xué)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內(nèi)容簡要: 孟子講了不動心的幾個層次,。從勇講起,講了三種勇,,人的勇能夠抵擋住外在的問題,,就是不動心了。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公孫丑問:“夫子,,請問您所說的不動心和告子所說的不動心區(qū)別在什么地方,?”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氣,,不可。 孟子說,,告子講:“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指假如今天你沒有得到自己應(yīng)得的東西,,比方說你讀一本書,,了解它的意思是你應(yīng)得的,但是你沒有得到,,告子會說沒得到就沒得到吧,,隨它去,勿求于心,。這種隨緣,,我是不認可的。 “不得于心,,勿求于氣,。”我求我自己的心,,認真的思索,,專心致志地思考,還是想不通,,氣不打一出來,,就開始抱怨。得不到,,不要抱怨,,這個我是認可的,。 我們能夠很清晰的看到身邊有這兩種人:一種是萬事隨緣,隨他去吧,;一種是盡力去做好該做的事情,結(jié)果不過于糾結(jié),。 這兩種人看上去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實際上前面說萬事隨緣,可能因為這句話降低了自己努力的程度,,缺了進取心,;但后面首先是我們要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然后是結(jié)果如何得失隨緣,,放下了得失心,。 告子不動心和孟子不動心區(qū)別,也就在于此,,是進取心和得失心二者的區(qū)別,。 孟子強調(diào),得失心一定要去掉,,但是進取心絕對不能去掉,,因為進取心就是人的志向,沒有得到就不去得了,,是沒有志氣的表現(xiàn),。 佛學(xué)里面說,修行者都是大貪婪者,,貪修行的結(jié)果,,貪佛果是最高追求。 我們學(xué)儒家,,連君子的志向都不定,,說隨緣,就不要學(xué)了,,人的志氣不可丟,。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p> 孟子把人的志向,,人內(nèi)在一股氣和人的身體三者闡述的很清楚。 人的志向是氣的元帥,,氣是隨著志去走的,,而身體是靠這股氣給充著的,叫人活一口氣,,人要是沒有氣了,,叫斷氣,人不能斷氣,,不能泄氣,,要鼓足勇氣,要一身正氣,,不能有歪風(fēng)邪氣,。 氣在人有志向的時候會有,志向達到了,,氣隨之而來,,但是氣要順,不能夠亂串,,不能夠發(fā)脾氣,,暴戾之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公孫丑有點不解,他說,,既然氣是隨著志向走的,,叫“志至焉,氣次焉,?!睘槭裁从终f“持其志,無暴其氣,?”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孟子說,,人的氣和志是相互影響的,,志向堅定的時候叫志壹,能夠帶動氣往前走。但是氣占了上風(fēng),,也會把志向帶著走偏,。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蹶是喪氣,,一股悲氣,,就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反正哪都不行,這就是喪氣,,人要是有一股喪氣在,,真的是什么事都干不了。叫氣壹則動志,。 趨者,,急于求成之氣,什么事情都沒問題,,都要快一點,,這種急功近利的氣,會反過來影響人的志向,,會反動其心,。 所以要始終保持住自己的志向,把志拉到頂,,做君子,,學(xué)佛,學(xué)怎么做佛,,學(xué)孔孟之道,,學(xué)怎么做孔孟,把志向拉上去,。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特別警惕兩種人: 一種,拔氣門芯的人,。大家在里面一鼓作氣的做,,他說哪有那么簡單,大家把氣鼓起來,,他把氣門芯一拔出來,,這種人放在軍事里面叫擾亂軍心者。 一種,,亂打雞血的人,。還沒分清形勢,,就說沒問題,一定可以的等等,,光打雞血,,不給飼料,最后就是一個充氣球,,氣打了之后嘣的一下爆掉了,。 這兩種都要不得。要很警惕,,要小心謹慎,,但不拔氣門芯;鼓舞士氣,,但不開空頭支票,。守中。這就是志至焉,,氣次焉,。 “敢問夫子惡乎長?” 公孫丑聽明白了,,就問:“夫子,,請問您有哪些修煉的方法?您是怎么做到的,?”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p> 孟子說,,我主要有兩個比較擅長的修煉方法: 一個是“知言”,我能聽得清楚什么話是對的,,什么話是錯的,,能明辨是非。 一個是“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保褪呛髞砦奶煜橹v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保迫恢畾馀c天地之氣一以貫之。這兩個就是我所擅長的,。 “敢問何為浩然正氣,?” 公孫丑問:“何謂浩然之氣?”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講“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焙坪剖且煌麩o邊,,一瀉千里,氣貫長虹,,大到無邊,,叫浩然之氣,。(然,,什么的樣子,;浩,,浩浩蕩蕩,。) 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孟子說:什么是浩然之氣,?這個不太好講,因為它不能靠講,,要靠你體會,,這種氣是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之氣,你盡管去吸收好了,,不會有副作用,,不會把人撐爆。 打雞血是會把人給撐爆的,,但浩然正氣只會把人養(yǎng)得一身正氣,,誰看到誰都怕。 《論語》里講:“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看到他就怕,,威嚴,;但是跟他一接觸,發(fā)現(xiàn)他可以像水一樣去滋潤,;聽他講話,,馬上要很恭敬的去聽,因為都是道理,。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浩然正氣不像飼料一樣會吃撐,不像肥料一樣會把花澆死,,天地之間就是這股氣給撐著,,你越修自己越成為那一股氣,沒有這股氣人就沒有了,。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像讀《論語》,、《孟子》的時候,,自然胸中一股正氣產(chǎn)生,比方“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碑?dāng)你讀這些語句的時候,,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一股正氣就油然而生,,這就叫集義而生,。(義是做好事、做正確的事逐漸產(chǎn)生的,。) 同樣你在做正確事情的時候也是集義而生,,不是你去哪里取一下氣,你取不來,,它是內(nèi)生的,,通過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決定,,生發(fā)出來的,。 我故曰'告予未嘗知義’,以其外之出,。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告子講的話,,讓人從外面得是不對的,氣不能從外面得,,是內(nèi)在生發(fā)出來的,,像禾苗長出來一樣,禾苗生長靠天地之靈氣,,人成為君子靠自身的浩然正氣,。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不助苗長者寡矣。 孟子講了一下拔苗助長的故事,,說天底下不拔苗助長的人太少了,。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拔苗就是打雞血,,就是義襲而去,;不拔苗就是內(nèi)生,從內(nèi)在生發(fā),。 植物內(nèi)在生發(fā)的力量,,可以把石頭頂破;人從內(nèi)在生發(fā)的力量,,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無名打破,,這就是浩然正氣,。 這一講我們主要是明白兩種不動心的區(qū)別:要取進取心,舍棄得失心,,把志向拉高,,集義而生浩然正氣,讓浩然正氣養(yǎng)自己的身體,。 孟子如此長壽,,秘訣正在于此,陰陽不能賊,。 附原文: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氣,,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span>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 “敢問何為浩然正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予未嘗知義’,以其外之出,。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xué)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tǒng)文化與家道建設(shè)(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yè)文化建設(shè)(并實施) END 國學(xué)精華,歡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