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統(tǒng)治者很注重和蒙古的關系,滿蒙聯(lián)姻屢見不鮮,,而且清朝還把一些蒙古人封為親王,。但是這些親王雖然也是親王,和宗室中的親王卻有很大的區(qū)別,。今天就來談談蒙古親王和宗室親王的區(qū)別,。 清代的蒙古親王在各個時期封爵數(shù)量上根本就不一樣,有清268年,,親王這個爵位是有變動的,,或晉級,或降爵,,或因罪黜革,,哪有數(shù)量一定的事,。 ?內扎薩克諸部(漠南蒙古)漠南蒙古諸部的親王封爵在三個部落出現(xiàn)過,分別是科爾沁部,、烏珠穆沁部,、喀爾喀右翼部。
原有親王3人,,后增為4人,。根據(jù)對《皇朝藩部世系表》整理,科爾沁剛開始是有三個親王封爵,,分別是科爾沁右翼中旗土謝圖親王奧巴,、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滿珠習禮、卓里克圖親王吳克善,。這三個王的世系最為悠久,,世襲罔替,與清相終始,,堪稱內外蒙古的“鐵帽子王”,。 科爾沁在此時親王數(shù)量為3個! 但是,,在乾隆時期滿珠習禮這支發(fā)生了變數(shù),。滿珠習禮玄孫色布騰巴勒珠爾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繼承達爾漢親王之位。但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處置阿睦爾撒納叛亂不利,,被削去繼承權,,爵位由其哥哥色旺諾爾布繼承。但是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兩落兩起,,色布騰被封為閑散和碩親王終其一生。 《大清會典》 所以在乾隆年間科爾沁部發(fā)生了4個封爵的情況,,分別是土謝圖親王,、達爾漢巴圖魯親王、卓里克圖親王,,加一個“后進生”色布騰巴勒珠爾閑散和碩親王,。這也和乾隆朝《大清會典》里記載的數(shù)目相符合。 在色布騰巴勒珠爾薨逝后,,其子被降封為郡王,。所以在很長時間內,科爾沁的親王數(shù)量和清朝開國時沒有什么區(qū)別,,仍然是3個,,這一點嘉慶朝的《大清會典》相當明確。直到咸豐四年(1854年),,科爾沁左翼后旗多羅郡王棟果爾的后人僧格林沁因剿征太平天國運動有功,,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所以在清末的時候,加上這位新晉親王,。 所以在科爾沁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總共出現(xiàn)5個親王爵,。而按時期劃分,3個和4個并列,。
有親王1人,。烏珠穆沁右翼部車臣濟農多爾濟于崇禎十年(1637年)率部歸清。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被封為扎薩克和碩親王,,世襲罔替,,傳承至清末。 土謝圖汗部
原有親王1人,,后削封,,無親王爵。此部本屬于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麾下臺吉本塔爾,,因為與喀爾喀土謝圖汗部有過節(jié),,于順治十年(1654年)歸順清朝,清廷可能出于“千金買馬骨”統(tǒng)戰(zhàn)喀爾喀蒙古的考慮,,本塔爾被封為扎薩克和碩達爾漢親王,。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其孫詹達固密被降襲為多羅達爾漢貝勒,,喀爾喀右翼部王爵傳承就沒了。 所以,,經(jīng)過總結漠南蒙古整個時期總共有7個親王爵位,,科爾沁部有5個,烏珠穆沁部1個,,喀爾喀右翼部1個,。 ?外扎薩克諸部外扎薩克的包含的蒙古部落非常豐富,包括喀爾喀蒙古諸部,、青海蒙古諸部、準噶爾蒙古諸部,。其親王封爵在9個部落出現(xiàn)過,,分別是: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三音諾顏部、阿拉善厄魯特蒙古部,、青海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輝特部,、附察哈爾和碩特蒙古,。
原有親王2人,后因削封,,只有1人,。其一本為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的孫子敦多布多爾濟,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被封為和碩親王,,一度承襲土謝圖汗之汗爵,。于雍正元年(1722年)復封親王。薨逝后,,由其子額琳沁多爾濟承襲親王爵,,但是由于處置阿睦爾撒納叛亂不利,被處死削爵,。其爵位被車木楚克那木札勒一系承襲,,車木楚克那木札勒之孫齊巴克雅喇木丕勒被晉封為和碩親王。 另外一位是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弟西第什哩世系,,西第什哩的次子丹津多爾濟于雍正年間被封為和碩親王,。于乾隆元年(1736年)薨逝后,其孫桑齋多爾濟承襲郡王,,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封為親王,。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罪被削封,承襲多羅郡王,。至此,,這支以后就以郡王爵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
有親王1人,,車臣汗烏默克叔父納木札勒之孫巴雅爾什第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晉封為和碩親王,。世襲罔替。
原有親王1人,,后因罪削封,,無親王爵。策妄札布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封為親王,,在額爾德尼昭會戰(zhàn)中因畏戰(zhàn),,在雍正十年(1732年)被削封。是故,,札薩克圖汗部有汗爵而無親王爵,。
有親王2人。其一是善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被封為和碩親王,。另外一位策凌于雍正九年(1731年)因額爾德尼昭會戰(zhàn)立下軍功,,晉封為和碩親王,,賜號超勇,所以也有超勇親王之名,。
有親王1人,。多羅貝勒和啰理之孫羅卜藏多爾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得親王爵,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詔世襲罔替,。
原有親王2人,,1人以叛除爵,1人后降封為多羅郡王,,無親王爵,。察罕丹津于雍正元年(1722年)被封為親王,傳至納罕達爾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為多羅郡王,。 羅卜藏丹津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獲封親王,,雍正元年(1722年)率部反叛,削爵,。
有親王1人,。原屬準噶爾蒙古一部,其臺吉車凌烏巴什以“達瓦齊不足事,,率部眾來歸”,,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封為扎薩克和碩親王。 渥巴錫
有親王1人,。渥巴錫族子策伯克多爾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被封為扎薩克和碩布延圖親王,,世襲罔替。
原有親王1人,,因叛被削爵,,無親王爵。拉藏汗孫阿睦爾撒納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被封親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叛,,削爵。
原有親王1人,,因叛被誅,,除爵,無親王爵,。拉藏汗之孫班珠爾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降附清朝,,先封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晉親王,,尋以叛誅,除爵,。 計外扎薩克蒙古親王封爵總共有13個,,后因降襲削封等因降為7個,。 ?不列為外藩之蒙古親王原有親王1人,被削封后無親王爵,。原準噶爾汗國大汗達瓦齊,,在準噶爾汗國被清軍滅亡之后,“俘歸,,釋之”,,因恩典被封為親王,長期居住于北京,。達瓦齊薨逝后,,其子降爵襲封為郡王。 總計內外蒙古加京師厄魯特蒙古共有21個親王爵,,經(jīng)過降封,、削爵等因只剩下了12個。 蒙古親王與宗室親王的區(qū)別蒙古親王與宗室親王的區(qū)別是非常大的,,方方面面都大有不同,,簡要說一下。 科爾沁 最直接的差距就是工資待遇,。根據(jù)《大清會典》記載,,蒙古親王普遍俸祿是在每年2000兩銀子。像科爾沁親王在蒙古親王中地位最高,,“列內扎薩克二十四部首”,,但年俸也只在2500兩而已,此與外扎薩克汗俸祿等同,。但是清朝的宗室親王“歲支俸銀一萬兩”,,是科爾沁親王的4倍,是普通蒙古親王5倍,。 像清朝特殊時期才有的攝政王,、輔政王這樣的王爵,根據(jù)《清世祖實錄》記載,,其俸祿分別是一年30000兩和15000兩,,這差距更大。 至于權限,,那些外藩蒙古王公也不能和清朝宗室親王相比,,宗室親王在帝國核心圈可以參議軍國大事。在外如得皇帝詔旨,,可以統(tǒng)帥大軍,,成為方面主帥,外藩蒙古也要受到他們的節(jié)制,比如說清圣祖平滅吳三桂時就是以宗王統(tǒng)軍,。再如康熙晚年命其十四子胤禵帶軍入藏驅準,,直接可節(jié)制青海蒙古王公,這些就是典型案例,。 還有在親王爵位的繼承上,,宗室親王更加制度化、規(guī)范化,。而蒙古的親王的襲爵則更大程度上是以忠誠度和戰(zhàn)功為導向,,這個特點外扎薩克表現(xiàn)最為突出。像內扎薩克漠南蒙古還是不錯的,,世襲罔替的封爵比較多,。像外扎薩克由于歸附甚遲,在乾隆以前幾乎沒有世襲罔替之說,,根據(jù)皇帝定奪予以升降,。這個情況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改善,一些有戰(zhàn)功的外扎薩克蒙古王公得到了世襲罔替的資格,?!巴庠_克之爵,舊例不世襲,,出缺時,,或降襲,或否,,奏聞定奪”,。 所以,無論是待遇還是權限外藩蒙古親王都無法和宗室親王相提并論,。當然,,外藩蒙古親王的自由度還是要比宗室親王高一些,畢竟外藩蒙古親王在自己的領地內有一定自治權,,比如說有一定的賦役征收權,,只要不超出法定征收標準,這些都是他們的合法收入,,但“濫征者罪之”,。只要承擔起《理藩院則例》規(guī)定的從征、會盟,、年班,、圍班、朝覲,、納貢等,,基本上朝廷也不會找你麻煩,。不像清朝親王們居于北京,連和別人打交道,,搞搞娛樂活動,,都得掂量一下,實在是嚴的有點有悖人情,。 |
|
來自: 鎮(zhèn)疆九洲 > 《滿清王公貴族世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