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先祖的艱辛生存 ——羅炳輝將軍家世揭秘(2) 欽云希望子孫們以“龍蟠鳳逸之志,,超鴻蒙,、混希夷,而奔走于天下,,穎脫而出”,。羅紫世從吉水之龍溪騰橋祠堂,與子羅蘊宥,、羅蘊宸流離至湖南益州府安化田心村里居,。 嘉靖10年,公元1531年,,崇江,、崇海、崇洋經(jīng)商遭土匪搶劫逃散,,江公南下投戚家軍入閩剿倭殉國,,海公歸田心再徙寶慶府邵陽縣大樹樁安居置業(yè),洋公至邵陽永西赤水塘靈王山定居,。 大清順治6年,,公元1649 年,羅國煜中己丑科舉人,,任雙流縣令,,搏匪治道有功,,擢升涪州知州,順治15年,,公元1658年病辭回家,,耕種誦讀,置商貿(mào)易,。同年夏,,清廷出兵屠攻黔滇,湖南戰(zhàn)火慘烈,,羅國煜再率族眾遷移西蜀,,途艱匪悍,饑寒病弱,,經(jīng)隆昌60馀人僅剩40丁口,。羅國煜居隆昌老屋基陳家塘,羅國煥居慶府圣天壩,,至今族繁人昌,,名望漸顯。 清雍正4年,,公元1726年,,蜀行改土歸流,干戈又起,,哀聲連天,。羅天明眼見兵匪惡煞,恣意搶劫,,骨肉分離,,率族遷徙鎮(zhèn)雄迤東戈魁(今彝良縣),。至下北長慶里一甲之兩河鄉(xiāng),,見此峰巒起伏,,南馳蒼梧,北挾紫雁,,四會五達,羨其山水清麗,,地腴泉甘,,出銀置福地荊林里聚族而居。羅天旭至大關(guān)廳鹽井渡艾蒿里竹林溝,,世篤雍睦,。 遙想遷徙路途的艱辛,仿佛從歲月那邊飄來了輕輕的吟哦,、哀嘆之聲,。一支長長的人流,,從480多年前,騎著毛驢,,趕著馱馬,,他們跨越了明清的煙塵……人流中有來自川、黔,、湘,、陜、粵等地的達官顯貴,,豪紳仕女,,苦力腳夫,更為凄慘的是那些凍餓哀嚎的哭聲,,他們企盼的樂土在哪里,! 其中,尤以那些勇敢的開拓者,,為了避亂和生存,,他們蔑視險阻,鄙夷艱辛,。盡管腳下是巖石,,前面是荊棘;盡管寒風(fēng)冽冽,,冷雨浸浸,;盡管戰(zhàn)火慘烈,哀聲連天,;盡管天災(zāi)與人禍齊降,,導(dǎo)演出一幕幕令人傷感的悲劇……這一切都無法阻擋羅氏先祖尋覓的步伐,這種意志,,這種精神,,這種魅力,令人震撼,! 在家族的遷徙中,,羅氏先祖中的一些人死于戰(zhàn)爭,死于疾病,,死于饑餓,,他們沒有留下遺骸,甚至沒有留下名字,。在遷徙的征途上,,他們或化作青山,或化作河流,,或化作風(fēng)雨過后的每一道彩虹,。 這是彝良縣阿都一個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的普通墓葬,,墓主羅鳳鰲就是羅炳輝將軍的第69世先祖。按照清朝的禮制,,當時的石匠們在墓碑上刻下“皇清待贈故顯考羅公諱鳳鰲老大人之靈墓前神位”和祖藉湖南道寶慶府邵陽縣西永城一都地名大樹樁,,移居四川敘州府隆昌縣老屋基陳家塘……鎮(zhèn)雄州下北長慶里一甲兩河口生長人世,陽命生于乾隆戊子年9月20日午時……的碑文,,墓的兩側(cè)埋著羅炳輝將軍的父母,。 從碑上記載的羅鳳鰲的生辰和羅守清的生辰來推算,中間間隔90多年,,按當時羅家的婚史和家境來看應(yīng)有四代人,,那么這幾代人又在哪里,他們的墓葬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順著這一線索去揭開這個謎底吧,!(未完待續(xù)) 作者:羅晉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