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林蔭路最早源于民國時期,。解放后,古城馬路拓寬,,加種行道樹,,形成了多條林蔭道,但上世紀(jì)末,,古城區(qū)改造,,多條林蔭道消失。 目前蘇城仍有的林蔭道路有:留園路,、西園路,、白塔西路,、白塔東路、中街路,、養(yǎng)育巷,、東北街、西北街,、閶胥路,、公園路、民治路,、五卅路,、虎丘路、楓橋路,,還新增了右岸街,、國賓路…… 留園路:蘇州最早的香樟林蔭路 種植年代:上世紀(jì)70年代 留園路是蘇州最早以香樟樹作為行道樹的一條路,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的香樟樹種得特別密? 留園路的香樟種植于上世紀(jì)70年代,。種植時,就是因為香樟怕凍的問題,,園林部門對它能不能作為行道樹來種,,心里惴惴不安。 于是,,當(dāng)年留園路的香樟被按照4米的間距種下,,而不是常見的6米或8米間距。為的是,,預(yù)備萬一有樹活不下來,,可以一隔一撤掉一半。沒想到,,這些香樟全部存活,,很快綠樹成林。 養(yǎng)育巷,、中街路:重陽木參天 種植年代:上世紀(jì)60年代 很多人以為,,養(yǎng)育巷和中街路的行道樹是香樟樹。其實,,中間兩排高大的樹木是重陽木,,兩邊人行道上的才是香樟。細細比較,,會發(fā)現(xiàn)樹形和葉子都有細微差別,。而重陽木和香樟最大的不同是重陽木冬天落葉。 養(yǎng)育巷和中街路的重陽木也已經(jīng)有50年歷史,。濃濃的綠蔭配上街兩邊那些灰磚,、紅磚的民國特色建筑,,以及紫藤花架、假山游廊等小品,,賞心悅目,。 公園路、五卅路:最美梧桐風(fēng)情 種植年代:上世紀(jì)60年代初 和上海,、南京不同,,蘇州的法國梧桐不是在民國時期種下的,而是在解放后,。1962年,,蘇州引進了1000多株法國梧桐,栽種在城市主次道路兩側(cè),,公園路,、五卅路就是其中的代表。 種植著法國梧桐的道路,,好像天生有一種風(fēng)情,,有一種格調(diào)。碧綠的濃蔭給人們帶來清涼,,交叉的樹枝在路的盡頭搭成一扇尖頂拱門,。 一年又一年,不知道多少孩子夏天踩著斑駁的樹蔭,,秋天又踩著落葉的脆響,,蹦跳著去大公園玩。 虎丘路:和東西山搶果樹 種植年代:上世紀(jì)60年代-70年代 現(xiàn)在,,虎丘路大多數(shù)行道樹是香樟,,其實這已經(jīng)是虎丘路換過兩輪的行道樹了。上世紀(jì)60年代末,,園林部門想在虎丘路種植銀杏,。 那時候,觀賞銀杏很難找,,只好向東山農(nóng)民買了一批果樹,。結(jié)果關(guān)于這批果樹的歸屬就發(fā)生了糾紛。 70年代,,虎丘路的行道樹換成了白楊樹,。這種北方樹種以耐干旱、擅長扎根著稱,,在水鄉(xiāng)蘇州生活得很痛苦。 因為蘇州的地下水層非常淺,,白楊樹的根沒幾年就扎進了地下水里,,結(jié)果總是枯梢,,很難看。直到改革開放以后,,虎丘路終于換上了香樟樹,。 右岸街:踩著林蔭道去坐摩天輪 種植年代:2006年 走在右岸街,道路彎彎曲曲向前,,頭頂是高高的香樟樹,,眼前是摩天輪,好像天然有一種歡樂的氣氛,。因為走在這條路上,,左右看都是一片綠色,高高低低,,層層疊疊,。 紅葉石楠、綠葉美人蕉,、高羊茅,,還有法國國花鳶尾,在這個季節(jié)爭奇斗艷開著橙色,、粉色,、紅色、紫色的花,。因為平時行人不多,,還不時看見胖胖的黃鸝鳥得意地在枝頭蹦來蹦去。 國賓路:最佳晨練林蔭路 種植年代:2005年 金雞湖大道通往凱賓斯基大酒店和金雞湖大酒店的國賓路,,全場1.6公里,,堪稱蘇州最氣派的林蔭路。道路蜿蜒向前,,一眼看不到盡頭,。兩側(cè)各有兩排香樟,綠蔭覆蓋著人行道,。 不時有裝備齊全的運動達人,,沿著這條林蔭路跑步,呼吸新鮮空氣,。腳下杜鵑,、垂枝梅、法冬樹,、繡線菊,、毛鵑錯落有致,爭著開出美麗的小花,。 ----------------------- 蘇州情調(diào) Suzhou Style, 每天發(fā)送關(guān)于蘇州的最新生活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