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又名白龍溪,是金華婺江的一條重要支流,,流經沙畈水庫、金蘭水庫,經瑯琊,、白龍橋兩鎮(zhèn)后注入婺江。以溪水白如鏡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龍蛇,,風吹波浪似白鱗而得名白龍,。白沙溪水清沙白是金華一大美景。 白沙溪三十六堰已有1900多年,是一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古代堰壩群,。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部將36人韜跡隱退來到輔蒼(今金華市婺城區(qū)沙畈鄉(xiāng)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澇頻發(fā),遂勘察地形,,在沙畈鄉(xiāng)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從此開啟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設的帷幕,。往后百余年的時光里,,盧文臺及其部將后人與當地百姓傳承了白沙堰的經驗,又陸續(xù)在白沙溪修筑堰壩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從沙畈堰到中濟堰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計36座堰壩的梯級超級群堰,。 歷代朝廷對盧文臺先后7次追封(4次封侯,,3次封王)。兩岸百姓感念盧文臺恩德,,親切地尊稱其為“白沙老爺”,,并為其塑像建廟,永祀紀念,,沿岸供奉的廟宇有百座之多,。每年舉行的盛大廟會,都是對盧文臺治水功德的紀念和頌揚,,也是對其治水精神的延續(xù)和傳承,。 《白沙志》:“金華之南鄙有白沙堰,三十有六,,首銜輔倉尾跨古城,,極旱不涸,極潦不潰,,灌田不知幾千萬畝,,民用饒足,皆借昭利侯靈貺,。侯姓盧,,字文臺,漢末討赤眉有功,,嘗著顯跡矣,。所居即輔倉,,墾田號盧畈,歿而葬焉,,遂廟食其地,。吳黃武六年三月,大水,,廟之香火漂至白沙,,遂建廟祀之。赤烏元年,,旱,鄉(xiāng)民謀開堰引水灌稻,,鋤畚所及才三十步,,巨石晶(疑為“赑”之誤)然隱出,役夫斂手,,乃禱于侯,,一夕大雷雨,空中洶匕(此處“匕”字存疑),,若喊聲,,迨明石已開,三十六堰以次而成,。唐僖宗封武威侯,,錢氏封保寧侯,宋政和間乃賜廟,,號昭利,,淳熙封靈貺侯。自漢末至今,,千有余年,,垂惠顯靈,民受其賜,。每歲秋,,州里及他境之民,揚旂香以千萬記,,今欲存三佛五侯之遺跡,,訪得杜伯高碑記,予節(jié)略志之,?!?/p> |
|
來自: 新用戶4567pdZ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