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t L.等采用無監(jiān)督聚類分析和空間轉錄組學方法探討在乳腺小葉癌瘤內和瘤間的異質性。該研究團隊共收集了15例臨床病理和隨訪數據齊全的原發(fā)性ER+/HER2-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冷凍腫瘤組織樣本。首先基于HE染色切片,,采用手工標注特異性形態(tài)學結構特征(如正常乳腺導管,、脂肪組織、血管),,并采用機器學習技術在單細胞水平標注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采用非負矩陣分解(NMF)方法基于具有顯著性和空間性表達差異的基因進行層次類聚分析,進而根據聚類相互作用的數量和類型評估每個樣本內的空間異質性和腫瘤簇構成,。同源聯(lián)系(homo-contacts)被定義為屬于同一類群腫瘤簇之間的相互作用,,異源聯(lián)系(hetero-contacts)指來自兩個不同類群的腫瘤簇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同源聯(lián)系和異源聯(lián)系數目與腫瘤復發(fā)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在納入分析的15例小葉癌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0歲,,腫瘤分期53%為T1,47%為T2/T3,,40%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核級大部分為2級(93%),4例(27%)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基于人工標注,、機器學習和像素點分類,,在15個小葉癌樣本中共鑒定出45個腫瘤簇,每個樣本中存在中位腫瘤簇數目為3,。如下圖圖例所示,,該樣本顯示了2個不同的腫瘤簇(綠色和紫色),另外還存在對應于脂肪(橙色)和血管組織(黃色)的細胞簇,。類聚分析結果顯示,,46%(21/45)和43%(19/45)腫瘤簇分別存在雌激素反應晚期和雌激素反應早期基因特征富集。在所有的樣本中至少存在1個腫瘤簇可富集到1個或2個與雌激素反應相關的基因特征,;28%(13/45)腫瘤簇可富集到氧化磷酸化相關特征,;此外,27%(12/45)腫瘤簇還可富集到與上皮-間質轉化過程的基因特征,。在瘤內空間異質性方面,,各腫瘤簇間同源聯(lián)系和異源聯(lián)系的數目與臨床病理特征和轉歸無顯著相關。值得關注的是,,在腫瘤復發(fā)的患者的腫瘤簇間異源聯(lián)系的數目稍高于無復發(fā)患者(p=0.08),。李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本研究首次采用空間轉錄組測序方法探討并證實了乳腺小葉癌存在瘤間和瘤內異質性?;诳臻g轉錄組學技術和機器學習高精度標注腫瘤簇的方法揭示了瘤內不同腫瘤簇間生物學和分子特征各異,,突顯了對小葉癌腫瘤亞克隆和腫瘤內異質性后續(xù)進行大樣本分析以鑒定多維度治療靶點的必要性,以便驗證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我們知道有部分的早期乳腺浸潤性小葉癌患者接受系統(tǒng)治療后,,即便在確診的20年后仍可出現(xiàn)復發(fā),。Fimereli D.等通過回顧性小樣本多中心研究分析配對的原發(fā)和轉移性小葉癌分子特征,試圖破譯小葉癌腫瘤遠處轉移過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其內在的異質性,。本研究納入38例轉移性小葉癌患者,,共收集99個包含原發(fā)灶和轉移灶配對的石蠟包埋組織標本及患者相應的臨床病理數據?;诘透采w全基因組測序(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進行體細胞拷貝數變異(CNAs)分析,;采用拷貝數樹型算法(Copy-Number Tree Problem algorithm)整數線性規(guī)劃程序進行系統(tǒng)發(fā)生樹構建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存在多個轉移灶的患者中(圖A所示),,48%患者表現(xiàn)較晚的腫瘤演化分歧(late divergence,即腫瘤的轉移亞群與原發(fā)灶在分子特征上分離),,而這些轉移灶的分子特征卻又是與原發(fā)灶是顯著相關的,;如圖B所示,52%患者顯示較早的腫瘤演化分歧(early divergence),;圖C顯示具有多個轉移灶的樣本,,轉移亞群可匯聚于同一分支,提示它們來自共同的“轉移前體”,。在拷貝數變異分析方面,,小葉癌的原發(fā)灶和轉移灶具有大多數共同的驅動基因拷貝數變異,其中包括了CDH1,、TP53,、RB1缺失,MY,、CCND1,、ZNF217擴增,表明腫瘤演化可導致早期復發(fā)或轉移,。轉移灶特有的驅動基因拷貝數變異包括FGFR2,、PTEN缺失和AKT2、ZNF217,、EGFR擴增,。30%小葉癌患者原發(fā)灶-轉移灶遺傳距離為負值(見下圖A),提示該部分患者轉移灶的拷貝數變異減少,,表明腫瘤演化減速,,這些患者大部分存在新發(fā)轉移病灶(見下圖B),且轉移部位常見于肝和骨(見下圖C),。王超(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該研究采用基于體細胞拷貝數變異的腫瘤系統(tǒng)樹構建分析轉移性小葉癌的腫瘤演化過程,,提示了乳腺小葉癌的遠處轉移播散過程本身存在著異質性。我們注意到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灶-轉移灶的陰性遺傳距離與轉移是否新發(fā)及轉移部位有關,這表明了不同的腫瘤演化模式和生物學特征的變化可能影響著小葉癌轉移事件的發(fā)生,。 (2)關于乳腺小葉癌與CDH1/E-cadherin
約65%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表現(xiàn)為CDH1失活,。作為一種抑癌基因,CDH1編碼的E-鈣粘蛋白(E-cadherin)表達缺失在臨床病理工作中可作為小葉癌的診斷標記,。然而,,約15%具有典型浸潤性小葉癌形態(tài)特征的腫瘤仍可能缺乏CDH1突變,同時保留著E-cadherin的陽性表達,,該部分腫瘤的分子及表觀遺傳學特征仍待探索,。Derakhshan F.等通過對341例原發(fā)性浸潤性小葉癌測序數據的回顧性分析,篩選出23例CDH1野生型的浸潤性小葉癌病例,,臨床病理及體系突變特征結果如下圖A所示,。65%為經典型浸潤性小葉癌,87%表現(xiàn)為ER+/HER2-,,除存在高頻PIK3CA(39%)和p53突變(22%)外,,在該部分缺乏CDH1體系突變的病例中,56%(18/23)存在CDH1啟動子甲基化并通過后續(xù)的甲基化特異性PCR(MSP)和亞硫酸氫鹽測序得以證實,。另一方面,,聚焦與上皮粘附功能相關的重要基因(505 gene)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篩選出AXIN2基因功能缺失可能是潛在導致缺乏CDH1突變的小葉癌上皮細胞失粘附的原因,。通過體外實驗采用siRNA轉染MCF-7乳腺癌細胞下調AXIN2能顯著促進乳腺癌細胞的遷移,、提高細胞活性并上調CCND1和NFATC1的表達。王睿(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85%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存在CDH1突變,,如何解釋尚存的15% CDH1野生型卻具有典型浸潤性小葉癌形態(tài)特征的腫瘤呢?本研究結果指出CDH1野生型的浸潤性小葉癌失粘附的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可能是由于CDH1啟動子甲基化所導致的,,進而可能影響與上皮細胞粘附功能相關的基因(如AXIN2等)表型,。后續(xù)可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方法進一步描繪該類腫瘤的分子變異特征,CDH1甲基化影響上皮細胞粘附功能的上下游機制也仍有待進一步探索,。乳腺癌組織學分型(非特殊類型浸潤性癌NST vs. 浸潤性小葉癌ILC)是否影響患者內分泌治療決策,?Hills RK.等開展了一項基于患者個體數據的meta分析,基于組織病理學和E-cad表達情況,,比較芳香化酶抑制劑和他莫昔芬在激素受體陽性的NST和ILC患者獲益情況,。研究團隊收集來自BIG 01-98, TEAM, ATAC三項隨機臨床研究的患者個體數據(n=7415)。研究者首先分別通過形態(tài)學和E-cad陰性表達比較兩種方法在診斷ILC的差異,,如下圖結果顯示:基于形態(tài)學診斷小葉癌的比例高于基于E-cad陰性表達的方法(12-16% vs. 9-15%),,兩者在鑒別NST和ILC的一致性分別為80%和50%。E-cad陰性表達在診斷小葉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生存分析結果顯示,,ILCs較NSTs具有更高腫瘤復發(fā)風險(HR=1.27, p=0.006);E-cad陰性患者較E-cad陽性患者也具有更高腫瘤復發(fā)風險(HR=1.36, p=0.0005)。如下圖所示,,與以往研究結果(EBCTCG)類似,,與他莫昔芬相比,芳香化酶抑制劑在降低整體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復發(fā)風險方面存在優(yōu)勢,,但無論是通過形態(tài)學還是E-cad陰性表達區(qū)分的NST或ILC,,尚無證據表明兩者對不同內分泌治療藥物獲益存在差別。王睿(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該項研究結果提示了基于組織學形態(tài)和基于E-cad陰性表達這兩種單一方法在診斷浸潤性小葉癌的一致性僅為50%,,這種分類的不一致性可能會在亞組預后分析的結果產生偏倚,,故結果需審慎以待。在常規(guī)病理診斷工作中,,仍以組織學形態(tài)(如列兵,、靶環(huán)、失粘附等)為主,,對于形態(tài)不典型的病例可結合免疫組化E-cad表達情況協(xié)助鑒別診斷,。盡管小葉癌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但目前關于小葉癌系統(tǒng)治療的推薦指南所依據的臨床試驗大多數都并非為小葉癌量身訂做的,。其中關于HR+/HER2-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能否能從化療中獲益的問題仍存爭議,。Yaghi M.等開展了一項大樣本的回顧性研究旨在探討HR+/HER2-浸潤性小葉癌患者對不同系統(tǒng)治療方案的獲益及其臨床預后。研究團隊從美國國家癌癥數據庫(NCDB)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納入了17789例既往接收過手術的HR+/HER2- AJCC分期I-III期乳腺浸潤性小葉癌患者,,分為單純手術組(S, 11.9%),、單純內分泌治療組(ET, 59.7%)、單純化療組(CT, 2.3%),、化療聯(lián)合內分泌治療組(CET, 26.2%),,通過組間傾向性評分(PS)匹配,比較各組患者的生存預后,。研究結果顯示,,ET組(90.7%)或CET組(90.4%)5年總體生存時間(OS)顯著優(yōu)于CT組(79.4%)或S組(79.7%)(p<0.001);在排除年齡,、分期,、淋巴結受累情況、組織學特征,、是否放療等因素影響或經傾向性評分對分期和組織學分級進行匹配后,,ET組與CET組的5年OS仍無顯著差異(p=0.064; p=0.94);此外,,無論是對于Oncotype DX復發(fā)風險評分(RS)<26(中低風險)亦或RS ≥26(高風險)患者,,ET組與CET組的5年OS仍相似(5年OS:96.4% vs 97.5%;92.2% vs 91.4%),。劉堯(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本研究提示對于HR+/HER2-浸潤性小葉癌患者,,無論其分期,、淋巴結受累情況或21基因復發(fā)評分如何,在內分泌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化療并不能提高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但實際上,,約有1/4的I-III期HR+/HER2-小葉癌患者接受了化療聯(lián)合內分泌治療。因此,,有必要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探討該部分小葉癌患者是否能夠免于化療,。此外,探索潛在生物標記物從而篩選能哪些小葉癌可能化療中獲益也是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2021年圣安東尼奧小葉癌進展引發(fā)的思考: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聚焦乳腺小葉癌的遺傳學表型、分子特征,、臨床病理及治療策略等領域,,作為最常見的特殊類型乳腺癌,這些研究證實了小葉癌的確存在與非特殊類型乳腺癌不同的“特殊”之處,,如失粘附形態(tài)特征,、遠處轉移模式、CDH1突變或啟動子甲基化,、ERBB2/ERBB3突變,、腫瘤微環(huán)境等。然而,,目前大部分小葉癌患者在臨床治療策略的制訂和管理方面卻仍基本與非特殊類型乳腺癌患者無異,,這也逐漸成為臨床和病理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已有的針對乳腺癌制訂的診療共識或指南是否同樣適用于小葉癌或其它特殊類型的乳腺癌患者,?對特殊類型乳腺癌在治療上是否需要“特殊對待”仍需深入探索,。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乳腺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標志專業(yè)委員會腫瘤多學科診斷協(xié)作組委員廣東省臨床醫(yī)學學會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yī)療行業(yè)協(xié)會乳腺腫瘤內科管理分會委員廣州抗癌協(xié)會病理學與分子診斷專業(yè)委員會常委兼秘書以第一/通訊作者在Cancer Lett, Mod Pathol, Cancer Commun, EBioMedicine 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廣東省醫(yī)學科研基金,、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等2009年進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工作至今,;本中心臨床病理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專業(yè)基地秘書,;獲本中心“優(yōu)秀員工””優(yōu)秀帶教老師”稱號,;發(fā)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十余篇,10分以上一作4篇,;廣東省抗癌協(xié)會腫瘤病理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 病理科 主治醫(yī)師廣州抗癌協(xié)會病理學與分子病理診斷專業(yè)委員會 委員廣東省臨床醫(yī)學學會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 青年委員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 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醫(yī)藥衛(wèi)生大健康委員會病理聯(lián)盟 會員參與“2014 廣州消化疾病周” “2019年中國病理年會”同傳翻譯工作遼寧省生命科學學會乳腺疾病微創(chuàng)診斷及治療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河北醫(yī)科大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河北省抗癌協(xié)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