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虎次郎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人,號湖南,,生于秋田縣鹿角市的儒學世家,,畢業(yè)于秋田師范??茖W院,曾為《明教新志》,、《日本人》,、《朝日新聞》、《臺灣日報》,、《萬朝日報》記者,。 國籍日本人, 中文名內藤虎次郎 逝世日期1934 出生日期1866 簡介1899年至中國游歷,,著《燕山楚水》,。1907年10月被聘為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講師,兩年后升為教授,,講授東洋史,。1909年11月從住北京的東京文求堂書店主人田中慶太郎、京師大學堂的羅振玉處,,得到伯希和在北京展示敦煌寫本的消息和部分照片,,立刻在大阪《朝日新聞》上連續(xù)發(fā)表《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物》、《敦煌發(fā)掘的古書》,,首次向日本學界介紹敦煌文書的發(fā)現(xiàn)及其價值,。1910年8月又在《朝日新聞》上發(fā)表《西本愿寺的發(fā)掘物》,介紹大谷探險隊的收獲,,并應邀參加大谷收集品的整理,,編輯《西域考古圖譜》(1915)。在獲知中國官府已將藏經洞所剩文書全部運抵北京后,,與狩野直喜,、小川琢治、富岡謙藏,、濱田耕作奉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之命,,于1910年8月至11月到北京調查敦煌文書,。翌年寫出《清國派遣教授學術視察報告》,,并將所獲資料展覽。1924年,,率弟子石濱純太郎往巴黎,、柏林等地收集資料,歸國后發(fā)表《歐洲所見東方學材料》,。 內藤與支那學派日本東洋史學已獨立發(fā)展,,不能等同于漢學或中國學,最早提倡者為那珂通世于高等中學的教師會上,。而在各大學東洋史學科的成立中,,首倡者那珂通世雖在東京大學,,但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科的成立尚晚于京都大學。在京都大學東洋史學科三講座中,,又因講座教授者受訓背景的差異,,因而在京都大學形成兩種不同研究理念的學風。即以內藤為首的“支那學派”,,及以桑原騭藏為首的東京學風,。表現(xiàn)在京都大學的兩種不同學風,實即日本東洋史研究觀點的縮影,,亦即表現(xiàn)于京都大學內的東洋史研究風尚,,有“支那學派”與“東洋史學派”之分。兩派的中國史觀,,分別是“東京學派”采極端否定中國的文化與文明,,即以德國蘭克學派為史觀;而“支那學派”的中國史觀則是極為推崇中國文化,,且與中國學者保持良好的往來關系,,三田村泰助喻之為“內藤學”,亦是所謂“京都學派”的主導奠基者,。兩派主要的歧異,,在于對中國考古文物的看法,東京學派以甲骨等考古文物為偽物,,而內藤等“支那學派”則視其可證之史實,。但此種對立的中國史觀,并未影響兩派學者間的私誼,。持此種對立史觀的學者,,亦被后來的學者以對比的方式進行研究,如增淵龍夫的研究,,即以內藤虎次郎與津田左右吉為對比,,研究成其大作。繼其后者,,尚有五井直弘等人,。兩大學派雖史觀不同,但都不可免的,,參與了日本為侵略亞洲大陸所設立的研究事業(yè),。或因此,,被譏為為帝國主義者服務,。又由青江舜二郎及竹田篤司二氏的回顧,可窺知當時京都大學的東洋史學科的聲望,,更在東京大學之上,。然此并非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僅作為時代背景的了解,主要還是在探討內藤史學研究方法,,及其學術觀點,。 內藤的歷史發(fā)展學觀內藤的歷史發(fā)展觀中,影響較大的有“天運螺旋說”與“文化中心移動說”,。前者,,有喻之為“天運螺旋循環(huán)說”,亦有學者視為大勢論或時勢論,,然其間應有些微的差異,。內藤此說的提出,即在反駁歐西學者的“中國文明停滯說”,,即內藤有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史觀,但其認為歷史變遷雖是循環(huán)的,,然其發(fā)展過程則是有差異的,。此外,內藤期望“天運螺旋循環(huán)說”的應用范圍需加以擴大,,期達于真,、善、美之境,,如此可得有一大有作用的學理,。另一歷史發(fā)展觀即是“文化中心移動說”,內藤以文化中心的移動促成了統(tǒng)一大勢,,即其文化中心的移動非相對的興衰,,乃是文明的普及,即文化中心移到哪兒,,文明即被帶到那兒,。即文明所到之處,該地即得到開發(fā),,開發(fā)的成果當會使文化差異縮小,,因此而帶來統(tǒng)一的氣運?;蛞虼朔N史觀,,內藤看中國五代的割據(jù),,不僅未妨害文化的發(fā)展,,反而有助長文化的普及。又其“文化中心移動說”,,早已應用在其第一本著作《近世文學史論》中,,可知此一史學研究理論,,與其學術研究相伴隨,可視為其史學研究通則之一,。此外,,即其在“文化中心移動說”的歷史觀中,表現(xiàn)其對邊陲文化的注目,。因此,,其以漢代的發(fā)展受秦、楚文化的影響,。就內藤所論,,其實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而每一種文化交流必當匯流產生出自有的特色,。因文化交流是締結人類文明的重要元素,,筆者深信所有燦爛的文明都是經此文化交流的過程而來。 |
|
來自: 昵稱39636210 > 《腳盆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