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念書時讀到過一則故事,說是一位老人買了一雙新鞋,,不小心在路上丟了一只,,后來她干脆把另一只也丟掉,別人問她何以這樣做時,,她說這樣可以讓撿到鞋的人可得一雙,,豈不美哉。 生活中胸襟能豁達到老人這個境地的人已是很少了,,但歷史上有比這寓意更深的另一個類似故事,,它收錄在《呂氏春秋·貴公》中,原文是這樣的: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 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卻不肯返回去尋找,,別人問他何以這樣,他說:“楚國人丟了東西,,肯定也是被楚國人撿到,,何必去找?”孔子聽了這故事,,說道:“去掉'楚國’這兩個字更好,。”老子聽了這故事,說道:“倘若再把'人’字也去掉,,那就更好了,!” 丟弓的人盡管也心胸豁達,但他始終有個家國,,種族的東西橫梗于胸中,,生命自然宏大不起來。丟鞋的老人都比他高一層,,畢竟老人但愿的是只要是個人撿到了就好,,無論是誰。這個就完全超越了小我,,小家,,進入到孟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廓大關懷中去了,孔子整理的《禮記》里面描述的大道之行的盛世也是這般,,—天下大同,,人人無別。 但要說到最高境界,,當然還是老子莫屬,。孔子的心中沒有家國 ,種族之別,,憐憫天下人,,天下人皆被他等而視之。而老子則是連“人”這個概念都一并拋棄了,,完完全全的萬物齊一,,物我兩忘,沒了就沒了唄,,得了就得了唄,,有人撿到也好,沒人撿到也罷,,無所謂得,,無所謂失,得失都是概念,,只有你以為的得失,,沒有所謂的得失。 老子的修為已達到了天地境界,,有天地一般的心,,何謂天地境界?天地一般的心又是怎樣的一顆心,?還是借用《呂氏春秋·貴公》里面的話來回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 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