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維平 內(nèi)容提要:樂譜是用于記錄、保存和傳播音樂的重要手段,,是流動著的音樂文獻,。漢唐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啟由波斯,、印度以及中亞諸國傳來大量的樂器并在中原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不同形態(tài)的樂譜,五弦譜,、琵琶譜,、箏譜,、橫笛譜,、笙譜、篳篥譜等,。這些樂譜將近一千年在中國的音樂舞臺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遣唐使的來華這些樂譜傳到了日本,,同樣在日本的音樂史上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那么,中國古代是胡人還是漢人創(chuàng)造的樂譜?幾百年后又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地上消失?日本為什么會傳承這些樂譜等,都是有待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與東亞古譜,;五弦譜,;琵琶譜,;箏譜;橫笛譜,;笙譜 作者簡介:趙維平(1957~ ),,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031),。 刊載于《音樂藝術》2020年第2期,第85—92頁 在今天的音樂世界中,,無論是歌唱還是器樂演奏都離不開樂譜,。樂譜是音樂在時間流動中的文獻。它不僅是節(jié)拍節(jié)奏,、音調聲部間的具體走向,,各聲部間的輕重緩急、強弱變化,、對比以及表情記號等的書面化形式,。更重要的是樂譜作為一種音樂文化,是時代藝術審美的反映,。每個時代,、不同的地域、國度都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質與審美情趣,。然而,記譜法的形成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西方的五線譜是一種比較精確完善的記譜體系,,它是在9世紀出現(xiàn)的紐姆譜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直到17世紀前后小節(jié)線的出現(xiàn)才算基本完成,,整整經(jīng)歷了將近十個世紀,。而東亞的樂譜體系發(fā)源于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樂譜是古琴譜,,這與古琴這件樂器及其個性休戚相關,。就目前所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琴譜是6世紀梁代丘明所傳的《碣石調·幽蘭》(唐人的抄本),,這是一份文字敘述譜,即左右手的演奏是以文字敘述的形式來表述的,。盡管它與后來古琴譜的形態(tài)完全不同,,但是已經(jīng)用到了七根弦及十三個徽位,并使用了大量古琴弦樂器特征的泛音,,比較完整地反應出琴的演奏技巧,。從樂譜來說,唐朝才真正出現(xiàn)古琴的減字譜,。當然,,減字譜也是有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從中唐曹柔最初發(fā)明了減字譜,,它是以漢字的邊旁部首及不同符號記錄左手按弦和右手指法彈奏的一種記譜體系,。減字譜是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jié)奏,、節(jié)拍等要素的記譜法。這樣,,由于樂譜中不明示節(jié)奏,、節(jié)拍這些要素,同樣的樂譜因演奏者經(jīng)驗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音樂效果,,但是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這一樂譜體系從唐代起,經(jīng)兩宋直至明清的不斷修正,、改變才逐漸完善,,傳承至今。 古琴譜(減字譜)是我國獨特自身發(fā)展演變而成的記譜法,,尤其受到文人們的青睞和重視,,從南宋的姜夔、郭沔直至明清留下了大量的古琴譜,,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但是,,與絲綢之路直接相關的器樂譜中最典型的是琵琶譜,、箏譜、橫笛譜,、笙譜,、篳篥譜等。它們與減字譜不屬一個系統(tǒng),,被稱為奏法譜(Tablature),,是一種音位譜,、指法譜,即樂譜被固定在器樂音高位置及演奏方法上的樂譜,。在這些器樂譜中五弦,、琵琶、橫笛,、篳篥并不是我國固有的樂器,,都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傳來樂器,因此這些樂譜是胡人發(fā)明的還是漢人因為要學習這些樂器演奏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至今難以判明,。就目前來看在這些器樂譜中最早出現(xiàn)的是琵琶譜。現(xiàn)藏正倉院的天平琵琶譜是一頁29厘米長,、18厘米寬文書,,被寫在經(jīng)料紙納受賬的背面,記有“天平十九年(747)七月二六日”的抄寫字樣,。天平為日本的年號,,被稱作天平琵琶譜,該譜的右側開頭的黃鐘字下被涂抹有“番假崇”的字樣,,因此也被稱作《番假崇》琵琶譜,,見圖1也就是說至少在8世紀中葉前在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琵琶譜。盡管這份樂譜被多處涂抹改寫,,但還是能夠清晰地辨別出表示琵琶音位的20個譜字,。如果說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殘譜,是作為其反面被利用抄寫經(jīng)文而面世,,那么敦煌琵琶譜的出現(xiàn)完全證實了他們是一個系統(tǒng)的樂譜,。其中20個譜字對應一致,譜字右邊的點號,、節(jié)奏符號(小字?。┑仍?00年后所發(fā)現(xiàn)的敦煌琵琶譜中都一致呈現(xiàn)。較之于天平琵琶譜,,這部抄寫于長興四年(933)的敦煌琵琶譜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五曲唐代流行的樂曲,,說明了它們之間的傳承關系。 圖1 天平琵琶譜(正倉院藏) 如果說8世紀中葉出現(xiàn)了20個琵琶譜字的天平琵琶譜,,那么也就在相差幾十年后的時間里又發(fā)現(xiàn)了五弦譜(現(xiàn)藏于京都陽明文庫),。這是用于五弦琵琶的專用樂譜。由于五弦琵琶(五弦五柱)比四弦琵琶多出一根弦,、一個柱(孤柱),,應該有25個譜字,但從整體來看樂譜中出現(xiàn)了27個譜字,,譜字對照如下: 四弦琵琶譜 20個譜字: 一エ幾フㄐ ㄥス十乙コ ク七ヒて之 丄ハㄧムヤ 五弦琵琶譜 27個譜字: 一エ幾フㄐ ㄥス十こレ ク七ヒて之 丄ハㄧムヤ 子九中口四五 小 可以看出它們的前20個譜字中四根弦上的樂譜完全一樣,,第五根弦多出了7個譜字,。五弦琵琶的第五柱應該是個孤柱,也就是說五弦譜應該是25個譜字,,多出了兩個譜字,。關于這兩個譜字的音位問題筆者曾在拙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2004)與《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2012)中從不同視角展開過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這樣可以肯定五弦譜是傳承了四弦琵琶譜而來的,,第五根弦是在此基礎上新增的譜字,它們是一個體系的樂譜,,而四弦琵琶譜一直在傳承,、沿用。從藏于日本的《伏見宮本琵琶譜》(南宮琵琶譜,,抄寫于921年),、藤原師長的《三五要錄》(抄寫于12世紀末)都可以得到證實。 除了琵琶譜,,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橫笛譜,,源博雅于康保三年(966)撰寫的《博雅笛譜》。 這份樂譜盡管出自于日本人源博雅之手,,但是這份樂譜的末尾有段長長的跋文說明了該樂譜出現(xiàn)的來龍去脈,。為了便于理解將其全文摘錄如下: 以前譜多聚古譜所撰也、便是二品式部卿貞保親王三卷譜,、並同臨調子譜(清瀨宮経大戶清上和邇部大田麻呂勝道成常世魚第等譜也)従五位下良岑朝臣遠年,、勝道成師、平群秀茂,、並左衛(wèi)門尉大石冨門等諸說也,、此他古譜無不見、至是等代々唐笛師也,、至冨門祖父相伝為篳篥師,、然而同伝上師之說世最為無上、又貞保親王譜方,、別有嵯峨院雜良舟部頭麻呂手也,、大唐貞元中入唐所習伝也、與今手尤相異也,、其譜又亡失也,、承和聖主召清上於階下御笛、于時左大臣信朝臣,、良岑宗貞等同伝、清涼殿東廂合吹于御笛,、貞觀聖主御仁壽殿東篬,、召和邇部大田麻呂於階下御笛,、于時右大將常行朝臣把笛合吹、夫此蕓之貴,、以此可知,、尤古之美談也、者抑自爾以降尋其師第,、高野天皇御宇時,、板時鐮束伝清瀨宮経、宮経伝外従五位下大戶清上,、清上伝左大臣源朝臣信,、右衛(wèi)門督源生朝臣、外従五位下勝弟扶,、雅樂屬秦庭経,、笛師常世弟魚、近衛(wèi)出雲(yún)貞長久,、弟扶伝子外従五位下道成,、道成同伝子尚則、尚則無子並弟子之繼塵,、又伊稻[福]部常平息貞秀,、平群秀茂等是皆唐笛師、又外従五位下大石岑吉大篳篥為業(yè),、其外亦橫笛笙高麗笛等同雖非其師伝習皆得道,、其子左衛(wèi)門尉冨門令受父業(yè)、伝橫笛篳篥高麗笛,、已以絶倫(也),、此後宜吹者絶來、粗雖有名者,、其才不可及人皆歎此道之將廃,、但此譜以用當時之體為宗、又載入各說 康保三年十月十四日 正四位下行左近中將兼近江權守 源朝臣博雅 顯然在此樂譜出現(xiàn)前日本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些笛譜,,如《宜陽殿竹譜》《南宮笛譜》等,,因此開頭便出現(xiàn)“以前譜多聚古譜所撰也”,說明此譜在編撰過程中參照了前人諸多樂譜,。該譜的編撰者源博雅是受村上天皇的敕召編撰的,。在編撰過程中參照了二品式部卿的貞保親王三卷譜、並同臨調子譜,,包括清瀨宮繼,、大戶清上、邇部大田麻呂、勝道成,、常世魚第等樂譜,,同時還有從五位下良岑朝臣遠年、勝道成師,、平群秀茂,、并左衛(wèi)門尉大石冨門等諸多版本作為參考編撰而成的。其中像大戶清上是一位多次赴唐的遣唐使者,。在836年作為音聲長渡唐,,兩年后又隨藤原貞敏來華。他因卓越的演奏技能與高超的水平被晉升為外從五位下的官銜,,是一個著名的唐笛演奏家,。從《博雅笛譜》中的樂調來看都是源自于中國的樂調,如雙調,、黃鐘調,、水調、盤涉調,、角調,。樂曲的內(nèi)容絕大部分也是唐樂曲,如《赤白桃李花》《喜春樂》《泛竜舟》《盤涉參軍》《阿媯娘》《颯踏破》《鳥歌萬歲樂》《蘇合香》《颯踏急》《萬秋樂》《蘇莫者》《劍氣裈脫》《秋風樂》《鳥向樂》《輪臺》《青海波》,,等等,。這些來自中國的唐樂曲必然在唐笛中廣泛流傳并被帶到日本的。日本的橫笛是來自于中國,,而隋唐時期,,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橫笛是一件十分活躍的樂器,。在唐的十部伎中除中國樂部的燕樂,、清樂不使用橫笛外,在外來樂部中康國樂沒有記載橫笛樂器,,其他樂部都使用橫笛,。同時在大量的佛教石窟壁畫、周文矩《合樂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描述唐宮廷的畫作中橫笛隨處可見,,隋唐時期這件樂器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由于橫笛在當時的樂隊中主要擔當旋律聲部,,因此在8世紀琵琶譜出現(xiàn)的同時橫笛譜的出現(xiàn)是完全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說中國沒有發(fā)現(xiàn)橫笛譜并不說明這一種類的樂譜不是在中國出現(xiàn)的,不然上述流行于唐宮廷的樂曲就難以解釋,。 琵琶,、橫笛是絲綢之路上傳來的外來樂器,。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固有樂器所出現(xiàn)的樂譜情況。日本留下了大量的箏譜,,而中國卻沒有發(fā)現(xiàn)隋唐時期傳承下來的一份箏譜,。箏是一件中國固有的樂器,,到了隋唐時期漸次成熟,,形成了十三弦箏的形制。箏的音位譜字是依弦名而定,,由13個漢數(shù)字與漢字組成,,它們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爲,、巾。日本所存最著名的早期箏譜為藤原師長編撰的《仁智要錄》(12世紀末)的十二卷樂譜,,其中除了催馬樂的律歌,、呂歌外,主要的律調是壹樂調,、沙陀調,、平調、大石調·乞食調,、雙調,、黃鐘調、水調,、盤涉調等,,它們都是來自中國的樂調。曲目中也同樣含大量的唐宮廷流行的俗曲,,如《皇帝破陣樂》《團亂旋》《春鶯囀》《玉樹后庭花》《賀殿》《胡飲酒》《酒胡子》等胡俗樂,。箏的記譜法在日本一直傳承至今,在今天日本的雅樂箏中仍在使用這13個譜字的箏譜,。 在早期的東亞樂譜中還有笙譜,、篳篥譜等多種樂譜存在,這里不一一敘述,它們構成東亞完整的樂譜體系,。這些樂譜隨著遣唐使中的音樂使者被多次帶回日本,,在日本作為舶來品對應著樂器、樂舞,、服飾等傳承于日本,。隨著千年的發(fā)展、演化,,這些樂譜的記譜法在日本也逐漸發(fā)生了些本土化現(xiàn)象,。這是因時代、民族需求的變化而形成的,。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維持著原來大致的形態(tài),。日本是保留、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國家,,要深入研究我國唐代音樂,,這些傳承于日本的古代樂器、樂譜是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因為這些音樂實物在我國已經(jīng)蕩然無存(除古琴及其樂譜外),,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在這些器樂譜中五弦,、琵琶,、篳篥、橫笛并不是我國固有的樂器,,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胡樂器,。因此這些樂譜是胡人發(fā)明的還是漢人因為要學習這些樂器演奏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此沒有歷史記載,。這里先讓我們梳理一下古樂譜的出現(xiàn)的時間,。 琵琶(四弦):《天平琵琶譜》,天平十九年(747) 五弦(五弦琵琶):《五弦譜》,,抄寫于 773年 橫笛譜:《博雅笛譜》,,抄寫于966年 箏譜:《仁智要錄》,12世紀末 笙譜:《新撰笙笛譜》,,抄寫于 1303年 在上述五種樂譜中,,外來樂器的琵琶譜(8世紀中葉)、橫笛譜(10世紀中葉)是最早出現(xiàn)的樂譜,。而中國固有樂器的箏譜(12世紀末葉),、笙譜(14世紀初)要晚于琵琶譜四五百年后才出現(xiàn)。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