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不再只是心理本能,,而是一項硬核技能 原創(chuàng) 崔慶龍 GQ報道 今年我們陸續(xù)請了各個行業(yè)的資深人士寫作專欄,, 羅新教授寫一位戰(zhàn)地記者 , 考古學家許宏談了談三星堆的新發(fā)現(xiàn) ,圍棋九段江鑄久回憶了與吳清源相知相交的故事,。我們希望以這種方式,, 拓展新聞熱點之外的內容邊界,展示智識,,思考與美,。 這一期我們邀請到了IAPSP國際自體心理學學會會員、心理咨詢師,、臨床心理學講師崔慶龍聊聊當代人的親密關系,。過去一年,崔慶龍在微博上持續(xù)輸出依戀理論相關的心理學科普,,分析當代人在關系中的孤獨與親密,,缺失與渴望,并引發(fā)大量共鳴,。 在最近的熱點事件里,,心理學被重新識別與喚起,它是理解我們自身以及與外界關系的一種路徑——深度地覺察自我,,充分地認知關系,。必要時它也是我們反抗情感和情緒操控的思想武器。 ··············· ? 符號界的孤獨 當我用當 代這個詞對親密關系做出限定時,,就意味著我在強調一個與社會時代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描述對象,,不論是我的日常觀察還是工作經驗,我都意識到某些東西隨著時代改變了,,其中最讓我體會深刻的是,,人們對于親密關系在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 拋開個人議題的部分,,我認為孤獨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工業(yè)時代解體了傳統(tǒng)的大家庭結構,人們在大城市間流轉,?;ヂ?lián)網時代,人們被虛擬的ID二度分離,。雖然每個人能延伸的人際領域比曾經任何時期都更為廣闊,,通達,也更為便捷,。與此同時,,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匿名的身份,卻不見了真實的主體,。他們就像黑暗森林里隱匿著真實身份的觀察者,,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和回應,,卻又不敢貿然顯露真摯,人們能夠辨別的信息都只是一些和情感無關的參數(shù),。 小A任職于一家知名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9點以后。除了能接觸到的同事,,他幾乎沒有任何情感緊密的社會關系,,每天閃爍在微信上的消息只有同事和工作群,他從來不發(fā)朋友圈,,也不關注別人,。 對小A來說,排遣孤獨的最好形式不是陪伴,,而是隔離,。在隔離的世界里,他不需要任何社會身份,,也沒 有任何理想目標,,每天陪伴他的是一個已經玩了幾年的多人競技游戲。 游戲時光是小A每天唯一的快樂,,它簡單,,直接,它跨越了白天的時間碎片,。在僅有的完全屬于他的幾個小時里,,他沉浸,無憂無慮,,不用在現(xiàn)實中為很多事情煩惱,。只有每晚睡前才會被一種熟悉的孤獨感所侵擾,但工作的疲憊似乎剛好能夠抵消這種心智體驗上的活躍,,他達成了一種可以將這樣生活一直平穩(wěn)延續(xù)下去的均衡,。 我深切理解到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又是如何保護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體驗,。他依賴著當下的生活路徑,,以費力最小原則給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秩序。這種秩序反過來又排斥任何讓自己變得復雜的東西——包括親密關系,,即使他感覺到孤獨。 他曾經說過,,他缺少的是時間,,而有限的時間里,他更在意的是可預期的反饋,,這是唯一讓他覺得生活還有點意思的部分,。依戀需要不會喪失,,僅會暫轉他物。 ? 非伴侶式性關系: 演變成欲望的依戀碎片 從社交軟件所引導的功能方向上就能夠看出人類的依戀需要——如何從完整的身心滿足變成了功能性的拆解,,各大社交軟件都想避免自己變成另一個情色展示空間,,最后卻紛紛被一種集體無意識塑造成了荷爾蒙的天堂,就像有一股凝聚的意識潮流總是想要趨向某個方向——在這個時代的溝壑里,,在ID和ID之間的縫隙里,。它是關系的捷徑,也是疏離社會下的情緒饑渴,、觸碰饑渴,。 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能接受一種非伴侶式的性關系,。倘若是兩個獨身的人,,在信息對稱和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又有何違背道德可言,。只是在一開始,,人們依然會對缺失情感過程的性行為感到突兀,因為在互聯(lián)網時代前夕,,人們抵達伴侶身體私密的路徑依然是情感,。 《男與女》 所謂非伴侶式性關系,它就是沖著生理需要而去,,它指向的就是性欲滿足,。所以我真正關注的是這種關系的體驗,是否真的能滿足一個人預想中被認定為'性欲'的需要,。就從我所了解和采訪過的人來看,,似乎大部分人的體驗都不如預期,很多人在瘋狂了一陣子后終止了這種探索,,一些人在這一過程里體驗到了更加強烈的情感孤獨,。 T小姐是一名離異獨居的公務員,早在婚姻延續(xù)時期,,她和丈夫之間就已經是無性生活的狀態(tài),。丈夫作為一名企業(yè)高管,總是以在外應酬的名義不肯回家,,而T小姐也不想過問,,因為丈夫的疏離也恰好給了她尋求其他依戀對象的空間。T小姐很喜歡各種社交軟件,,比起家里那個總是忽視和貶低她的伴侶,,她在網絡上要受歡迎得多。實際上,,她已經談過多次戀愛,,每一段都以一種不真實的方式轟轟烈烈地發(fā)生著,,在這個過程里T小姐既有滿足也有痛苦,她理性上知道那些關系都只是在婚姻之外尋求的補償,,而在情感上,,她又總是把它認同為一種被愛和被需要的真實。 作為社交網絡達人,,T小姐很善于辨別那些對她發(fā)出問候的人包含著怎樣的意圖,,就像她說的,在那里有很多種人,,但本質上只有兩種,,一種是尋求生理需要的,一種是偽裝成精神需要實際上尋求生理需要的,。T小姐曾經也被那些魯莽和不友善的問候嚇到,,也經歷過性伴侶的不斷更替,但最后她卻慢慢停留在了情感需要這個維度,,因為她發(fā)現(xiàn)這是她唯一不會厭倦的需要,,也是始終不被滿足的需要。 T小姐說那些平臺上有很多和她一樣的人,,他們曾經被性欲所吸引,,后來變成了“清心寡欲”的人,每天只是在那里發(fā)發(fā)心情,,和一些基于某些相似性沉淀下來的人簡單交流,,儼然有了幾分歸屬感。我知道那一刻浮現(xiàn)出來的是她最初的需要,,她的孤獨和依戀,,在一番曲折的關系探索后最終回歸了原貌。 T小姐后來離婚了,,徹底自由的她反而不再像婚姻存續(xù)時那般放縱,,就像她所說的,現(xiàn)在的她更像是一個剛剛經歷過叛逆期的少女,,她注冊了一個正規(guī)的相親平臺,,試著尋找能在情感陪伴和現(xiàn)實層面匹配自己的人,她的要求越來越精準,,雖然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但她現(xiàn)在似乎并不特別在意,她參加了各種興趣社群,,她對關系的需要不再僅限于親密關系,。 《正常人》 像T小姐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精神領域,,欲望最熱衷于代償情感,。因為它服從一種明確的投入和回報原則,它以強烈的體驗性,、可預期性成為一個人在情感匱乏時最蠢蠢欲動的心理嗡鳴,。然而欲望的缺陷就在于它建立在不滿足之上,在于它滋養(yǎng)不了情感需要本身,。所以一旦一個人的情感需要被欲望所遮蓋,,人就會陷入到一種強烈的循環(huán)怪圈里——一方面情感深處體驗到越來越深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僅有的情緒安撫又來自于那些欲望滿足的形式——這種一邊遮蓋,、一邊加深匱乏的結構性脆弱,終會在某個冰點上被打破,。在那時人會有一種說不盡的空虛,,也會有一種看懂了什么的了然。 非伴侶式性關系確實是當今時代人們選擇不進入真正的親密關系,,卻又能滿足生理快樂的一種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奔著這一需要而去,并不是所有人都徹底擱置了情感,。就如同無性親密的出現(xiàn),。 ? 無性親密: 對誤認為欲望的一次修正 當我第一次了解到無性親密的內涵時,我絲毫不懷疑它存在的合理性,。當兩個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在剝離了性愛要素還睡在一起時,他們在尋求什么呢,?至少這個明確的設置讓性本身不再是核心目的,,至少說明人們希望找尋一些性欲以外的體驗。 對于無性親密來說,,身體親密依然會存在,,但親密到何種程度視兩個人那一刻的體驗而定。換言之,,無性親密并不是徹底排斥性欲,,而是不讓性欲在一開始就變成主題。也許兩個人會擁抱,,會親吻,,會有更進一步的舉止,也可能只是停留在性愛前夕,。還有可能只是兩個人背靠背地躺著,,或只是睡在同一張床上,沒有任何身體接觸,。 無性親密給了兩個人更多相互試探的空間,,雙方在這個可以進退騰挪的空間里足以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言語和非言語交互,,那些試探,問候,,侵入,,猶豫,厭煩,,抵擋,,撤退等都會通過肢體語言微妙地傳遞出來,雙方都可以在這一過程里識別彼此的興趣和意愿,,最終以身體距離的方式將那一刻的心理距離反應出來,,并定格為睡眠的姿態(tài)。 《丈夫得了抑郁癥》 D先生是在一個群里第一次嘗試無性親密的,,他說在他最初看到自己所約對象的照片時,,其實在頭腦里幻想了和對方發(fā)生性愛的可能。當他們真正躺在一起時,,D先生的心境卻完全改變了,。基于性格的靦腆,,D先生始終沒有對近在咫尺甚至能感覺到體溫的B小姐做出任何舉動,,他們倆像兩個沉浸在各自心事里的人,只是借助了身邊似乎有人陪伴的感覺,。用D先生的話來講,,那是一種不那么孤獨卻又非常孤獨的感覺,一種有些清醒的寂靜,,一種足以讓欲望冷卻下來的安寧,。 B小姐和他幾乎是一類人,自始至終都在努力適應著身邊這個有些陌生卻又無比靠近的人,,她并沒有抗拒D先生對自己的觸碰,,卻又總是下意識地回避了對方更進一步的舉動。最后他們的動作停留在B小姐側過身去,,D先生用胳膊攬住她半個身體的動作中,。B小姐像是接受著又抵御著,而D先生也像是下意識認同了她,,在更為親近和想要撤退之間選擇了折中,。 B小姐在睡前給D先生講了很多自己的心事,她喚起了D先生心底深處的一些共鳴,,在這種情感下,,他的欲望徹底消退了,同時他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他希望蜷縮在B小姐的懷里,,讓她抱著自己,,而自己什么也不做。 第二天醒來時,,B小姐在衛(wèi)生間洗漱,,D先生說那一刻他竟然有一種希望對方盡快離去的想法,在經歷了一夜似真似幻的親近后,,他突然想要一個人呆著,他覺得B小姐破壞了自己的獨處,,他假裝睡著,,期待著對方洗漱結束后告別的聲音。我問D先生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他回答不出來,。但根據我對D先生的理解,他應該是喚起了一種不被撫慰的失落,,以及下意識地努力驅逐這種失落的痕跡,。 其實無性親密更加本質地反應了人類的依戀需要,這讓我想到了恒河猴實驗里的小猴子,,在失去母親的情況下,,它依然不會放棄尋找一個替代媽媽,哪怕只是一個有發(fā)熱燈泡和棉布組裝起來的假媽媽,,在孤獨中它會本能地趨近一個象征著溫暖和安全的對象,。 《小偷家族》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曾提出過“過渡性客體”的概念,它指的是孩子在母親之外找到的第二個依戀對象,,它可以是個毯子,,可以是母親的衣物,還可以是一個洋娃娃,,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尿布,。當母親不在場時,當孩子感覺到情緒脆弱時,,他就會本能地抓住這個客體,,擁抱它,觸碰它,,那一刻孩子的脆弱情緒將在這一替代形式中得到安撫,。 我知道,對于D先生來說,,他真正想抱住的是那個也可以抱住自己的人,,這種需要先于愛情,它呼喚的是安撫與被安撫,安全和歸屬,,他不想被性欲搶奪了關系里的依戀屬性,。 ? 婚姻和愛情 非伴侶式性關系和無性親密本質上都是將完整的愛情體驗進行功能性拆分,剔除情感歸屬和精神共鳴后的剩余物,,它至少代表了人們用最低的要求去建立連接的意圖,。這也是為什么一個擁有很多性伴侶的人會覺得孤獨和厭煩,會想要真正的愛情,。因為孤立的欲望從來沒有自己的容身場所,,它就像虛空中蹦出的火花,只有連續(xù)閃爍才能短暫地將黑暗驅逐,,同時它還呼喚真正遺失的情感,。 是什么讓本可以自然萌發(fā)的愛情變得如此困難?也許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愛情和婚姻太過于靠近,,也許是因為婚姻這一社會關系形式,越來越多需要服從一個被社會認同的標準參照,,并承擔這個參照系里的所有成本,,這些成本包含越來越高的住房、生育,、養(yǎng)育,、教育等支出。在承擔這些成本時,,每個人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身份的轉換,,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作出取舍,需要在個人發(fā)展和照顧家庭之間尋求平衡,。這些因素無形地提高了婚姻的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倘若預期的收益不足,人們進入婚姻的動力就會減弱,。在這個意義上,,人是遵循著經濟學思維的,人們天然地厭惡風險和不確定的選項,。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在我的一些個案中,,反而是那些離異的人開始自由追求起了愛情,他們不再考慮一段關系是否延續(xù)至婚姻才算合理,,不再考慮雙方要為彼此承擔愛情以外的責任,。 從依戀的本能來看,人畢生都需要深度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相比婚姻的成本,,愛情的成本要低得多,很多年輕人畢業(yè)后的關系選項只剩下談婚論嫁,,而不是談情說愛,,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因為愛情通達婚姻要比婚姻通達愛情更容易,,并且考慮愛情并不意味著要放棄現(xiàn)實,。畢竟一段無愛參與的婚姻,同時懲罰的是兩個具有情感需要的參與者,。 很多人都說婚姻是一種純粹的社會協(xié)作,,我認為這個說法只能是對了一半,它只是強調了婚姻的功能面向,,雖然婚姻契約起源于繁衍和經濟,,但是舊時代的倫理觀念被瓦解后,能維護婚姻的強紐帶依然是情感本身,。在這樣一個誰都不愿意委屈自己的時代,更容易讓一個人作出離婚選擇的是其在關系里的情感不滿和委屈,。 也有人會適當妥協(xié)盡量去找一個愛自己的人,,會用這種方式去規(guī)避情感上的風險。其實這是對親密關系的很大誤解,,任何不均等的情感帶來的都是兩個人的共同煎熬,。因為面對一個自己不愛的人,自己必須要耐受不愛對方還要親近的感覺,。而對于另一個人而言,,需要耐受付出情感也無法親近的怨憤。這些失衡在短時間里會被其他很多東西掩蓋掉,,而一旦進入長期關系或者婚姻系統(tǒng),,它就會疊加、放大,,直到徹底失衡,。 《最完美的離婚》 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么關系好好的,,一個人突然就出軌了,?其實這個世界哪有什么突然之事,那些心懷抗拒和猶豫的時刻,,全都是它無時無刻不在的證明,。人們以為契約能夠帶來安全,期望那些存在缺口的情感能被一個人的覺悟和道德意識所保證,,卻不知曉一個人的忠誠只能被自己的依戀本能所保證——人只會對自己愿意投注情感的關系忠誠,。 我也聽過很多在戀愛時期美滿幸福,在進入婚姻后卻漸行漸遠的關系。人是具有多重動機和心理目的的生物,,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講,,一個人被滿足的不僅僅是愛和歸屬的需要,還有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按照依戀理論,當一個人在關系里感覺到安全時,,就傾向于向外探索來滿足自己的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僅要關注一個人是否在關系里得到滿足,還要關注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否被滿足,。 而婚姻常常會為家庭成員賦予新的身份,,這些身份在某些時候會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當它失去了對社會展示自我價值的窗口,,它也更依賴伴侶本身的認可,。如果這份被承認的需要不能被伴侶看見,它就會衍生出情感上的不滿,,它會在持久的壓抑中滋生反叛的力量,。 《婚姻故事》 在婚姻里,兩個人的權力屬性也是需要被充分考慮的部分,。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和經濟能力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在家庭中的主導性,,婚姻中并不追求現(xiàn)實客觀上的平等,而是心理上的平等,。關系允許存在權力差,,但這種差距應當是兩個人都能夠接受的水平。 在婚姻中,,失去心理平等體驗的兩個人都有出軌的理由,,權力者尋求的是被他人承認的自戀渴望,而較弱的一方尋求的是被他人平等看待的真實尊重,。這時候自戀和依戀會進入一個天平系統(tǒng),,人們會在依附和獨立之間尋求調節(jié),不僅僅調節(jié)情感上的依賴和空間,,還調節(jié)自戀上的價值和尊嚴,。 ? 關系中的輪回魔咒 當一個人不具備經營關系的能力時,要么放棄尋找關系,,要么通過頻繁地更換伴侶來解決問題,,這好比一個打游戲的人通過不斷的重新開局來規(guī)避中后期的困難。也有人深入局中,,卻不斷卷入相同的關系模式承受相同的傷害,。這時候人們常常做簡單歸因,,歸因于關系不可靠,歸因于他人不可靠,,事實上人們有限且有偏誤的經驗根本不足以說明關系的本質,,但每個人都善于總結一些對于自己來說是終極領悟的東西,然后又進入相同的劇本,,替自我作證,。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為什么人總是被有可能傷害到自己的人所吸引》,,里面講述了人如何被奇妙關系法則所掌控,。就像是中了輪回魔咒的受報者,一個人總是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相似的故事,,遭遇相同的結局。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經驗主義者,,我們無比信賴過去的經驗——它讓我們在意什么,恐懼什么,,被什么感動,,對什么作出拒絕,又無法拒絕什么,。它們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復雜的過濾系統(tǒng),它篩選了那些讓人看起來最有希望,、最覺得安全,、最樂意靠近的人,而這些人往往又攜帶著相同的武器,。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精神分析學家費爾貝恩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頻繁進入令自己感到痛苦的關系,是因為人在無意識里總是在尋求關系上的熟悉感,,尋求那個引發(fā)了我們對舊客體依戀共鳴的人,,無論TA是好還是壞。比如一個從小被父母冷落的孩子,,常常會找一個骨子里疏離封閉的伴侶,,因為對方身上的疏離特質是自我經驗里最熟悉的部分,它雖然帶來了不被回應的痛苦,,卻也代表了最有可能對過去進行補償?shù)囊缿倏释?/p> 對于不安全依戀的人來說,,最好的東西并非那些唾手可得的,而是從來沒有得到過,,卻能夠被嘗試和爭取的,。 這意味著一個人在過去失去了什么,,在今后的關系里就要加倍地去討回。曾經有多少被忽視,,今天就需要多少被關注,;曾經有多么不被認可,現(xiàn)在就需要多少肯定,;曾經有多少難以觸碰,,現(xiàn)在就需要多少占據和融合。 Z女士說自己在每一段關系里都會失去自我,,她常常表現(xiàn)出脆弱和無助,,以及對伴侶的過度依賴。而她的伴侶卻總是顯得疏離和回避,,這讓Z女士心中始終充滿怨憤,,她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尤其是在自己表現(xiàn)得如此奮不顧身的時候,。 Z女士說伴侶很像小時候那個沒有回應自己的父親,,她唯一一次和父親親近的回憶是父親從外地出差回來時,給她帶了一件款式洋氣的外套,。從那以后她每天都穿著,,哪怕很臟很破都不舍得脫掉。但Z女士說她現(xiàn)在對父親并沒有太多情感,,只是這個記憶讓她印象非常深刻,。 Z女士提到自己每一個男朋友都很“薄情”,只是在剛剛認識她時有所回應,,一旦關系展開就開始無視她的情感需要,,這讓她非常挫敗。 我問她為什么不去找對自己熱情和樂于付出的人,,Z女士說這些人里沒有自己喜歡的,,她覺得這些人不夠穩(wěn)重、過于虛偽,。其實Z女士無形中為那些疏離性格的人賦予了很高的關系權重,,她甚至在無意識層面美化了這份疏離。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后來我知道Z女士心底深處始終埋藏著一份對父親從來沒有說出的依戀,,父親大部分時候都很冷漠,,卻又很懂自己,寥寥的陪伴總是像能看懂自己的心思,,那一刻她覺得和父親的親近超過了那個無微不至照顧自己的母親,。只是后來,那個渴望觸及的美好父親的形象在母親一遍遍的斥責和羞辱中慢慢垮塌,,在父親去世后,,一點點消散了,。 從那以后,那個疏離的影像就成了一個遺憾,,一個令自己親切也感覺到害怕的模樣,,它同時蘊藏著希望和傷害,二者凝聚后就成為了吸引,。 后來Z女士知曉了自己的模式,,她不僅意識到疏離的人并不意味著穩(wěn)重和可靠,也意識到自己的脆弱和依賴中包含了融合和掌控的需要,。對方的逃跑令自己怨恨,,而自己的追逐也令對方窒息,她的熱烈常常讓一個本不疏離的人變得疏離,,她努力想要喚起對方回應的方式剛好是對方想要逃跑的理由,。 只要有關系,就一定有模式,,無論好壞,,它反應為兩個人在關系里重復出現(xiàn)的行為序列。而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對關系產生破壞的模式,,需要對它有深度的覺察和認識,。兩個人需要知曉彼此是如何一遍又一遍塑造了那個輪回游戲,應當如何破局,,對這個問題的溝通和協(xié)商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這意味著兩個人在觀察本質,,在修正歷史,。 ? 幻想與真實 無論多么美好的關系也會隨著時間褪去濾鏡,,人們之所以進入一段關系,,往往是因為它最初的展示形式過于完美,,滿足了彼此對于完美伴侶的期待,。那種體驗太過于特別,,它能夠滋養(yǎng)干涸,,蒸發(fā)孤獨,,燃燒活力,甚至是創(chuàng)造出意義,。每個人在這個時期都會有一段無與倫比的體驗,,期待它能永恒。 事實上這從來都不是關系的真實樣貌,,它就像是一部被密集剪輯了所有高光時刻的宣傳片,,真實的關系終究要進入一段緩慢且坎坷的自我敘事過程。換言之,,那些被人們贊美和抒發(fā)的“愛情'體驗從來不是愛情,,而是對于愛情的憧憬,,是一個人用最取悅自我的方式構建起的精神理想。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有愛情是人類永不厭倦的游戲,,那些自稱看透了一切,宣稱不再需要關系的人,,在心底深處也會保留一份憧憬,,留著一扇窗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拋入這個冷漠宇宙中的脆弱個體,,人只有在和他人的深度關系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標和航向,,只有在那些建立起了依戀和精神共鳴的關系里才能確立自己的存在,才能在某些時刻感覺到這個世界是一個有著同類氣息的溫暖之地,。 《花束般的戀愛》 記得X女士第一次告訴我她新認識的伴侶時,,她非常的篤信,告訴我這個人和過去所有的人都不一樣,,她每次給我分享自己的關系體驗時都洋溢著說不出的滿足與陶醉,。在她的描述中,那個人擁有著幾乎是完美父親般的寬厚和理解,,就像X女士過去缺少的一切情感在他這里剛好都被持有,。 在差不多咨詢到3個月左右的時候,X女士第一次帶著沮喪的情緒給我講述了她對伴侶的不滿——那個人竟然也會脆弱,,竟然也會有自己的情緒,,竟然也會有不理解自己和不愿意回應自己的時候,而她的情感需求并未變化,。X女士那一刻非常失望,,甚至萌生了結束關系的想法,就如她在過去的關系里因發(fā)現(xiàn)對方缺點而突然失去熱情一樣,。 我完全能夠理解這種體驗,。X女士從小就開始勾勒自己的愛情童話。對她來說,,現(xiàn)實總是干癟乏味的,,只有現(xiàn)實之上的東西才具有吸引力。在X女士的精神世界里,,會有各種浪漫劇情和悲傷事件,,但它們剛好都被編輯成自己能被熱烈回應和深切安撫的結局上。 在她的童話世界里,,永遠都有一個等在原地的人,,永遠有一個在自己躲進悲傷角落后,奮不顧身將自己找到的人,。那個人充滿力量和慈悲,,從不懼怕,,從不誤解,從不后退,。 《愛在黎明破曉時》 這便是X女士在關系最初時的體驗,,那個理想的影子和現(xiàn)實中的那個人高度重疊,這時候理想就是現(xiàn)實,。我有理由相信,,世界上最偉大的情詩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寫下的,詩人們怎么可能錯過心中的寂寥宇宙間突然閃耀起的獨特星辰,?而真正的現(xiàn)實是,,宇宙間的大部分天體都是暗淡無光的,它們只有在彼此相互靠近時才能知曉輪廓,,才能產生引力,。它們亙古不變的存在,從來沒有發(fā)出照耀整個蒼穹的光芒,,但在兩顆相互靠近的星球之間,,會經歷一個漫長的相互識別和捕捉對方的過程,然后構成獨一無二的時空軌跡,,它們會將對方編織進自己的運行結構中,,真真切切地變成自己以及和自己有關的一部分。 當兩個人失去了最初的熱戀親密,,轉向一種平靜生活狀態(tài)時,,雙方對于彼此的審視就會擺脫很多理想化的濾鏡,直面一個沒有魔法遮罩的真實個體,,這對于想在關系里獲得完美體驗的人來說是一件不太容易接受的事情,,接受真實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只有真實才是常態(tài)的,,穩(wěn)固的,安全的,,可真正預期的,。 ? 關系和成長 人的經驗每時每刻都在自我更新,兩個人的自我認知和關系期待會隨著自身經驗的更新而不斷變化,,會在不同階段出現(xiàn)不同的情感需要,倘若這些需要不能被另一個人調試性的匹配和回應,,關系就會不斷陷入危機,。 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親密關系不再只是一種心理和行為本能,,而是一項技能,,非常硬核的技能,。它需要一個人充分的同理心,積極的自我探索意愿,,真誠的自我表達能力,,對于沖突和情緒喚起的調節(jié)和耐受能力,對于雙方共同情感利益的協(xié)商和糾錯能力等,。當兩個人共同具備了這些意識和能力時,,關系才有了迭代和自我修復的能力。 也就是說,,不僅要有建立關系的能力,,還要有經營關系的能力,前者靠本能和直覺就可以做好,,而后者卻需要一個人主動地學習與克服,,大部分人都忽視了這一點,隨之放棄的還有自己作為一個關系參與者的責任,。 《藍色情人節(jié)》 關系并不是在法律和名義上延續(xù)著就算存活,,一段關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情感流動性和可修復性,兩個人只有不斷消滅關系中存在的各種隔閡與沖突,,才能在情感上通達彼此,,才會覺得在一起是滋養(yǎng)的、“劃算的”,。 相比于那種如夢幻泡影般的理想關系所掀起的情感浪潮,,有一種扎根于現(xiàn)實的關系并不遜色于它,它渾厚如深潭,,從來不用任何特殊形式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只是單純讓人覺得平靜和踏實。這種關系是兩個人克服諸多情感磨難過程里的一磚一瓦,,它密實地填充了所有脆弱的空隙,,它有妥協(xié)卻沒有擱置熱情,它會讓人發(fā)自心底地體驗到對方的珍貴,。 有哪些地方需要學習呢,?我認為一個人首先要能夠了解自己對于關系的期待,自己在情感上需要什么,,看重什么,,是戰(zhàn)友般相互扶持,還是知己般的精神共鳴,,還是像一起玩耍的伙伴,。什么樣的人讓自己在不考慮性別的時候依然愿意呆在一起,依然覺得有趣。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在關系初期的魅力常常是具有粉飾性的,,長久的吸引始終關乎于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真實需要。 而關系是兩個人的事情,,你還要考慮對方需要什么,,看重什么。兩個人的期待是否能夠達成一致,?它們最好是你不用刻意做什么就能夠讓對方滿意和愉悅的部分,,關系的厭倦也是在發(fā)現(xiàn)對方身上沒有這部分,或不能給出這部分時開始產生,。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在關系中尋求的是安撫,是額外的情緒照料,。倘若我們不能先學會照料自己,,那么關系中真正有趣和創(chuàng)造的部分就會隱藏在那份情感缺口之外,讓我們無法辨識誰才是真正可以陪伴我們的人,。問自己一個問題,,拋開情感要素,你愿意和對方這樣的人相處嗎,?愿意和對方一起玩耍嗎,? 《阿黛爾的生活》 但這并不是說一切都高枕無憂了,兩個人依然會遇到紛爭和矛盾,,如果不能處理好關系中的破裂,,它就會漸變成隔閡,讓兩個人在心理上漸行漸遠,。所以關系里的坦誠和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而保證這一點的前提就是學會溝通。 學會溝通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能夠坦誠自己的情感意圖,,也能努力去識別另一個人的心理意圖,,并在誤會時有所澄清。因為人們總是會在交流中將某些關鍵的情感無意識隱藏,,總是期待對方能夠發(fā)現(xiàn),。事實上一個人傾向于不去說出的東西,就會變成另一個人永遠也聽不見的東西,。 當關系在非安全時刻,,人們總是希望通過自我保護的方式隱晦地向對方傳遞自己的情感需要,而那些被修飾過的言語行為,,常常會被另一個人誤解,,比如在乎時的冷漠,,關切時的苛責,需要時的拒絕,,那些所有的言不由衷。 如何準確識別另一個人的心理意圖呢,?前提是彼此交心過,,知曉自己在對方心里的大概位置,也知曉對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這種關系確認一般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它是理解一個人言語行為的整體背景。 《婚姻生活》 在人與人之間,,真誠如實的對話始終是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破裂都可以被修復,關系也有自己的窗口期,,一旦一個人徹底心冷了,,再多的挽留也無濟于事。將對方視作自己最可靠信賴的同盟,,將自己的困難視作兩個人共同的困難,,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去克服,是關系能具備復原力和抗體的關鍵,。如果關系中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相互絞殺不如相忘于江湖,這也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 這些話或多或少會讓人們覺得沮喪,,就像小孩憧憬一個美好世界卻不如所愿。我理解人們希望在簡單快樂中收獲幸福的想法,,能夠天真自在存活于世的意愿,。這個世界既美好,又殘酷,,尤其是它成全和破壞一個人的依戀時,。我們需要比預想的更多的過程來守護我們想要的,用更多的過程去克服那些令我們一直感到彷徨和害怕的,。 ? 不變的是依戀本身 1870年的一個夏天,,在加拉帕戈斯海島的南部海角,一位老人靜靜地注視著海面,,在他目光掠及的海灘上,,一只海鬣蜥正向著自己佇立的地方疾速爬來,這個生物似乎毫不懼怕這位才把自己丟入海中的危險男人,,即使他的舉動充滿著傷害和威脅,。這個男人叫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對于一個生命來說,還有什么比安全受到威脅更重要的事情呢,?在達爾文的持續(xù)研究中發(fā)現(xiàn),,海鬣蜥爬向的地方正是它被母親孕育的淺灘,達爾文只是那個把它從一個會得到母親照料的巢穴里丟出去的人,。 《房間》 海鬣蜥的這一行為最后被依戀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和心理學家哈利·洛哈(Harry F. Harlow)等一系列動物行為研究實驗所驗證,,即物種會天然地依戀養(yǎng)育者,這種依戀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食物和被照料,,更重要的是獲得安全感,,尤其是在它們受威脅而感到脆弱的時候。這種依戀本能在人類身上被更為深刻地反映著,,并且畢生尋求著,。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特氣質,它會全面塑造人們締結關系的形式,,會影響人們理解和體驗關系的感受,。在這個過程里,不會改變的是人作為一個情智物種,,畢生都需要在情感上依戀他人,,我們作為個體脆弱和不完美,在聯(lián)結中卻能夠超越和強韌,。 原文將刊載于《智族GQ》2022年1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