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xué)報 唐貞觀五年(631年) 由魏徵等編撰的《群書治要》,輯錄前代經(jīng),、史,、子中豐富的用人思想,總結(jié)歷史實踐中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用人過程中必須避免的錯誤傾向等問題,,論述信實精要,,如《群書治要· 六韜》[1]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君主非常重視舉賢任德,,但國家卻得不到治理,這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說,,雖然君主任命了賢人,,但沒有使賢人人盡其能,所以沒有取得的效果,。賢人得不到合理地任用,,便難以人盡其才,因此領(lǐng)導(dǎo)者不可不知用人的七條大忌: 一,、用賢而疑 《群書治要·劉廙政論》上說,,“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賢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訪之于眾人也,。忠于君者,豈能必利于人,?茍無利于人,,又何能保譽(yù)于人哉?”[2]20 這就是古人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理,。《體論》上有這樣一句話,,“使賢者為之,,與不肖者議之;使智者慮之,與愚者斷之,;使修士履之,,與邪人疑之,此又人主之所患也,?!保?]144 用賢而疑是領(lǐng)導(dǎo)者不能與賢人共進(jìn)退、同取舍的原因,,不可不忌,。 《桓子新論》記載,求得賢能輔佐之臣,,尚有三重難處,,使得賢人的才能不能發(fā)揮,,用人者必須一一了解并善于排除這些困難。其一,,“一口不能與一國訟,,持孤特之論,干雷同之計,,以疏賤之處,,逆貴近之心,則萬不合,,此一難也”,。僅憑賢人一人的一張口,不能和一國之人來辯論,,他保持著很清高獨特的言論,,去冒犯那些眾口一辭的言論,他以和君主疏遠(yuǎn)的關(guān)系及低賤的身份,,去悖逆那些和君主親近的人,、權(quán)貴之士,,這個是萬萬不能夠相容的,,這是第一個難處?!胺蚪质?,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見也,,又使明智圖事,,而與眾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難也,。”賢人想建立殊勝卓越的事業(yè),,做一些不平常的事情,,這是世俗所不能理解、也難以接受的,。因此,,使用那些明智的人去謀劃事情,卻又讓平庸之輩來議論他,,賢人的見解,、主張,一定不能夠被這些平庸之人所理解,,這是第二種難處,?!凹嚷牸{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讒人隨而惡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還受其尤,,此三難也,。”[4]81 聽取了賢人諫言,,按照諫言來施行,,但是事情還沒有完成的時候,讒毀的人就隨著來誹謗他,、厭惡他,,結(jié)果在中途就對賢德之人產(chǎn)生了猜疑之心,進(jìn)獻(xiàn)善言的人反而受到怪罪,,這是第三種難處,。任用賢人時,有這三種難處首先需要人君予以解決,。 此外,,還有一些止善之行,也當(dāng)為人君所明察,?!爸钦弑M心竭言,以為國造事,,眾間之則反見疑,,壹不當(dāng)合,遂被譖訴,,雖有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興起,,既幸得之,,又復(fù)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保?]81身為人君應(yīng)該了解此二種情況,,不使讒言,、佞人從中作梗,而使“信者見疑,,忠者被謗”,,最終一事無成。 《典語》上把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比喻,,“夫君稱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與人主一體者也,?!薄捌埛瞧溥x,器不虛假;茍得其人,,委之無疑,。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擊身,,安則共樂,痛則同憂,?!保?]199 這就表明了君主和大臣的關(guān)系,就像頭腦和四肢的關(guān)系一樣,,應(yīng)該互相信任,,而且沒有任何的疑慮之心,。 二,、求全責(zé)備 《袁子正書》上說“故凡用人者,不求備于一人,?;腹趯幤菀玻??!保?]凡是君主用人、領(lǐng)導(dǎo)用人,,對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求全責(zé)備?!叭稳酥?,不強(qiáng)其拙”,任用人才的特長之處,,不強(qiáng)求他做不到的地方,,這是任人的大綱,。只要一個人不失仁義之心,縱然偶有微瑕,,亦可堪重用,。古人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是不能求全責(zé)備之意,。 《文子》上記載,“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賢之道也,。”現(xiàn)在,,君主評論臣子的時候,,不在意他大的功勞和貢獻(xiàn),而是在他細(xì)小的行為上做文章,,求取他小的不善,、小的錯誤,這是失去賢士的原因,?!肮嗜擞泻竦拢瑹o問其小節(jié),;人有大譽(yù),,無疵其小故?!币粋€人有很高尚的德行,,就不要在他行為的小節(jié)上做文章;人有很大的聲譽(yù),,就不要在小的不足上去挑剔,。想求得十全十美,,一點錯誤不犯的人,,在這個世間上是很難找到的,。正如《文子》上所說,,“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zé)備于一人,?!睆墓胖两?,從歷史上看,,沒有十全十美的,、德行無可挑剔的人,所以君子不求全責(zé)備于任何一個人,。并做了兩個比喻———“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也,。”夏禹所佩戴的璧玉,,也不是沒有瑕疵的,;夜明珠,也不是沒有污點的,。但是天下的人,,仍然認(rèn)為他們是寶貴的東西,不以小小的瑕疵來妨礙它的大美,?!敖裰救酥蹋酥L,,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保?]現(xiàn)在的人只記別人的短處,,而忘記他人之長處,還想在天下求得賢才,,是難上加難,。所以,任人當(dāng)求其大節(jié)不虧,,容其小暇微疵,。 三、能不當(dāng)官 所謂的“能不當(dāng)官”,,即人的能力與其所擔(dān)任的官位不相匹配。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力低者被授予高官,;另一種是所擔(dān)任的官職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管子》上說,“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之,?!保?]158 - 159 考察一個人的才能,明智的君主選擇賢人必臨之以事而驗其能,。 在試用的過程中,,能夠看出這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xué)。這是避免不能稱官的有效途徑,。能不能稱官,,要看他的能力和官位是否相當(dāng)。能力很低,,就不能授予高官,。反之亦然。 《典語》上還講,,要“料才核能”地去任用人才,。“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料就是要評估、估量,,估量人的才能,,考核他的能力,是治理國家的要務(wù),?!胺踩酥牛糜兴?,能有偏達(dá),,自非圣人,誰兼資百行,,備貫眾理乎,?”凡是人的才能,他的用處,,都是有一定的范圍,,能力也有偏通之處,并非每個人都是圣人,,有誰能兼通百行百業(yè),,明白各種道理?“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是衡量人的才能來給以任用。 “昔舜命群司,,隨才守位,;漢述功臣,三杰異稱”,,在歷史上,,舜任命百官的時候,也是根據(jù)每個人才能的不同,,給以不同的位置,。比如說任命皋陶來斷獄,任命契為司徒掌管五倫的教化,,任命禹來治水,。“漢述功臣,,三杰異稱”,,漢朝表彰功臣的時候,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三杰”,也是根據(jù)他們各自的功勞而給以不同封號,。張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善于出謀劃策,;蕭何“振國家,、服百姓”,擅長治理國家,、百姓,;韓信“連百萬大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擅長率軍打仗,是將將之才,。他們各自的才能不同,,因此封號也不同?!皼r非此儔,,而可備責(zé)乎?”這些人物尚且如此,, 更何況不是像他們這樣杰出的人物呢?怎么可以對他們求全責(zé)備呢?“且造父善御,,師曠知音,,皆古之至奇也?!痹旄甘巧朴隈{車的人,,師曠天生就是盲人,但是他的聽力特別好,,辨音的能力特別強(qiáng),, 所以“師曠知音”,這都是古代最神奇的人,?!笆蛊涮绞乱准俊保揭沧鲹Q,,讓他們彼此交換自己從事的職業(yè)和技藝,。“則彼此俱屈”,,意思是他們也都盡力了,,但是還不知道怎么樣去勝任?!昂蝿t? 才有偏達(dá)也,。”人的才能是有偏通,、有專長的,。“人之才能,,率皆此類,,不可不料也?!比说牟拍艽蟾哦际窍襁@種情況,,所以不能夠不估量人的才能去委以重任?!叭羧蔚闷洳?,才堪其任,而國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盡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難成而世不治也,?!庇械木饔昧诉@些士人,還是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雖然任用了他,但是他的才能,,沒有充分地發(fā)揮,,也沒有根據(jù)他的能力,來給他一個適合的位置,,“功難成而世不治,。”很難獲得功效,,國家也得不到治理,。“馬無輦重之任,,牛無千里之跡,,違其本性,責(zé)其效事,,豈可得哉,。”馬沒有像牛一樣去負(fù)輦耕地的任務(wù),,牛也沒有奔跑千里的能力,,如果違背本性去任用它,還希望能夠有成效,、功效,,這怎么可能得到呢?任用人才也是一樣的,,“使韓信下帷,,仲舒當(dāng)戎,于公馳說,,陸賈聽訟,,必?zé)o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保?]202 - 203 這就凸顯了檢才任用的重要??鬃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德不當(dāng)位,,功不當(dāng)?shù)?/strong> 《潛夫論》中記載,,“是故先王為官擇人,,必得其材,功加于民,,德稱其位,,此三代開國建侯,所以能傳嗣百世,,歷載千數(shù)者也,。”[4]140 古代的先王為官職選擇人才,,一定要得到德才兼?zhèn)涞娜?,使他功勞惠及于廣大的民眾,他的德行和他的位子相稱,,這是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建立國家封侯的根本,,所以能夠傳承百世,歷載千年,。 在《管子》上也記載,,“君之所審者三”,君主要審慎的有三個方面,,“一曰德不當(dāng)其位,,二曰功不當(dāng)其祿,三曰能不當(dāng)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本饕獙徤骺紤]的有三個方面,,第一就是他的德行和位置不相匹配,第二就是他的功績,、功勞和他所享受的俸祿不相匹配,,第三就是他的能力和他的官位不相匹配,這三者是治亂的根本,。 《管子》上還說,,“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與重祿,; 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保?]92 在一個國家,,他的德義還沒有顯明于朝廷,就不可以給他很高的官位;他的功勞沒有被國家,、人民所認(rèn)同,,就不能夠給很重的俸祿;他做事不能夠取信于民,就不可以讓他任大官,?!肮实潞穸槐罢撸^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钡滦泻芨?,位置很低, 是過;德行很薄,,位子卻很高,,這個是失?!皩庍^于君子,,而無失于小人?!睂幙勺尵犹幱诒拔?,也不要讓小人居于尊位?!斑^于君子,,其為怨淺矣;失于小人,,其為禍深矣,。”君子很有德行,,即使產(chǎn)生怨恨也不會太深;但是如果讓沒有德行的小人,,處在很高的位置上,所產(chǎn)生的災(zāi)禍,、影響可就深遠(yuǎn)了,。《管子》告誡我們,,一定不要讓沒有德行的人處于高位,。 在《墨子》上說到“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之以事,,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惫糯氖ネ踔卫韲遥际歉鶕?jù)人的德行的高低來給以官位,,崇尚賢德的人,即使是農(nóng)民,、工匠,、商人,如果他們有能力就舉薦他們,,授予他們爵位,,給他們豐厚的俸祿,任以政事讓他們來處理,,并不是因為賢德就受到封賞,,而是因為想把事做成功就必須堅持這個原則?!肮十?dāng)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受賞,,量功而分祿,。”根據(jù)德行的高低來排列官位,,以官職來服務(wù)社會,、服務(wù)國家、侍奉君主,,按功勞給以賞賜,,評量功績而給以俸祿?!肮使贌o常貴而民無恒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故得士?!保?]沒有恒長富貴的官,,也沒有恒長貧賤的百姓,舉薦賢德的人,,罷免不賢的人,,這樣才能夠做到崇尚公義,避免私怨,,才能夠得到賢士的輔佐,。《墨子》上的這一段話,,進(jìn)一步闡明了要任人唯賢,,對有德行、有功勞的人給以封賞,,無論賢臣的出身地位如何,,都要客觀公正地對待。 《中論》上也有類似的闡述,,“古之制爵祿也,,爵以居有德,祿以養(yǎng)有功,。功大者其祿厚,,德遠(yuǎn)者其爵尊;功小者其祿薄,,德近者其爵卑,。是故觀其爵,則別其人之德,;見其祿,,則知其人之功。不待問之也,,古之君子貴爵祿者,,蓋以此也?!保?]官與德,、祿與功相稱,就是名副其實,。 《傅子》上載,,“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二教既立,,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干爵祿之制乎,。”又言“不修行崇德,,則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祿,,不獲此賞,。此先王立教之大體也?!比绻麤]有很高的德行,,就不獲得這個名聲,不居于這個官位,,不能夠獲得這個俸祿,,也不能夠獲得這個封賞,這是先王立教的根本,。“夫德修之難,,不積其實,,不成其名?!钡滦械男摒B(yǎng)是很難的,,如果沒有長期的修養(yǎng)功夫,沒有實際的德行,,就不能夠成就好的聲譽(yù),。“夫言撰之易,,合所悅而大用”這個言說,、撰寫、粉飾都很容易,,能夠獲得君主的喜悅,,合君主的心思就被重用,“修之不久,,所悅無常,,故君子不貴也?!保?0]修行的時間不需要很長久,,而君主所喜好的也不會不變,,會經(jīng)常改變,所以君子不貴通過言語投合君主的喜好來獲得官位,,領(lǐng)導(dǎo)者也不能僅憑人的言語就授予官位,。
五、偏信壅塞 《政要論》上有這樣一段論述:“為人君之務(wù),,在于決壅,;決壅之務(wù),在于進(jìn)下,;進(jìn)下之道,,在于博聽?!本鞯囊獎?wù)在于排除蒙蔽,,不要受人蒙蔽,排除人蒙蔽的關(guān)鍵就是在于使下面的言論都能夠傳達(dá)到君主這里,?!斑M(jìn)下之道,在于博聽”,,而能夠使下面的言論傳達(dá)到君主這里,,最關(guān)鍵的在于廣泛地聽取眾人的意見,即“博聽之義,,無貴賤同異,,隸豎牧圉,皆得達(dá)焉,?!倍粝胝嬲_(dá)到廣泛地聽取大眾的建議,關(guān)鍵就要做到貧富貴賤都一視同仁,,使得奴役的,、做童仆的、放牧的,、養(yǎng)馬的都能夠暢所欲言,,并且他們的意見都能傳達(dá)到君主那里?!叭舸藙t所聞見者廣,,所聞見者廣,則雖欲求壅,,弗得也,。”[2]113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君主所聽到的,、所看到的就很廣泛,,如果他所聽到的、所見到的很廣博,,那么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蒙蔽他了,。 這說明君主不要偏信,以免被人蒙蔽,。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廣泛地聽取眾人的意見,,甚至基層工作者的意見。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臣子為蒙蔽君主,,就觀察君主的喜好,,君主喜歡什么他就順著君主的意思去說,進(jìn)而控制君主,。如秦朝趙高就是蒙蔽君主的佞臣,,他看到皇帝很喜歡恣意游樂,放縱自己的情欲,,便趁機(jī)對皇帝說,,當(dāng)皇帝的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他能夠為所欲為,就是因為人們感覺他像神明一樣,,只有得到人民的仰望才能夠被尊重,。而神明是只能聽說,不能露面的,,所以不能讓大臣總是能夠見到皇帝,,這樣才能夠顯示出皇帝的威嚴(yán)。結(jié)果秦二世就信以為真,,從此趙高專權(quán),當(dāng)他最后喪身亡國時,,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被趙高蒙蔽了,。這說明,如果偏信一個人的言論,,就容易被人蒙蔽,,而聽不到下面的意見。人君身居高位猶其如此,。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可不小心也,。 六,、妒賢畏能 《孫卿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故明主好同,暗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11]明智的君主喜歡和大家共同商議事情,,而昏庸的君主喜歡獨斷專行,。明智的君主尚賢使能,進(jìn)而使國家得到治理,,人民安居樂業(yè),。而昏庸的君主妒忌賢德的人,畏懼有能力的人,,結(jié)果就毀滅了他的功績,,致使國敗家亡。這表明妒賢忌能的人做不了大事,,而且還把已有的功績喪失掉,。 明智的君主對臣子用之不疑,而且認(rèn)為臣子的貢獻(xiàn)就是自己的貢獻(xiàn),,臣子的能力就是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具備最高的智慧,進(jìn)行最好的統(tǒng)治,?!叭酥髦煌ê踔鞯溃瑒t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者惡之,與不肖者議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蹦切┎欢米鼍髦赖娜?,卻不是這樣認(rèn)為的,自己沒有能力又厭惡賢德的人,,懷有忌心,,并且與不肖的人去陷害詆毀忠良,這是功名之所以受到傷害,,國家之所以危亡的重要原因,。 《孔子家語》上記述了曾子和孔子的一段對話。曾子問:“敢問何謂三至”,?孔子說:“至禮不讓 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12]曾子向夫子詢問“三至”的道理,,夫子說最高的禮不需要講謙讓,,天下卻可以得到治理,最高的獎賞不需要耗費資財,,但是天下的士人都喜悅,,最高的音樂不需要發(fā)出聲音,但是天下的百姓都和睦,。如果明智的君主能認(rèn)真地實行這“三至”,,那么天下各個諸侯國的君主就可以知道他的名聲,天下的士人都可以做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可以為他所使用,。曾子又請孔子詳細(xì)地解說??鬃诱f:“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意為古代明智的君主,,一定對天下賢德之士的人都很了解,,知道他們的名字?!凹戎涿?,又知其實”,既知道他們的名字,,還要去調(diào)查一下是不是名副其實,。“既知其實,,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知道他名副其實有真才實德,那就以天下的爵位來尊敬他,,給他授以高官厚位。這就是最高的禮不需要講謙讓,,但是天下能夠得到治理,。“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就是用天下的俸祿使這些賢德之士都富裕,,即為“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因為君主封賞的都是那些有德行的賢良之士,所以天下的人都會非常地喜悅,?!叭绱耍瑒t天下之明譽(yù)興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天下贊嘆的聲音就興起?!按酥^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這就是音樂教化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奏出聲音但是天下都非常和睦,。這段論述說明,只要君主知人善任,,任用賢德,,不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就可使天下得以治理,而且也不要耗費資財,,天下的賢士都能夠各得其所而喜悅,。而且因為賢德之士在位,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民眾自然也受到良好的教化,,彼此和睦相處。這再次說明君主,、臣子的位置不能夠顛倒,。 君主的任務(wù)就是知人善任,不能夠嫉賢妒能,,只有做好這一點,,國家才可以得到治理。 以上是《群書治要》中論述的用之大忌,。對一個領(lǐng)導(dǎo)者而言,,要真正任用賢才,使人盡其能,,必須力免這六個傾向,。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賢者竭其力,,百姓服其治,,政治清正廉明,國家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xiàn): [1]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31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4. [2]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47 卷 [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 [3]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48 卷 [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 [4]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44 卷 [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 [5]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50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37. [6]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35 卷 [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73. [7]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32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 [8]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34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222. [9]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46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34. [10]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49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50. [11]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38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87. [12]劉余莉. 群書治要譯注:第 10 卷[M].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