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炬2021-12-15 07:00社會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fā)展史上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深刻理解社會主義道德是對人類社會以往道德形態(tài)的超越,才能夠建立正確的道德認知,。 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而全面地論述了道德的起源問題,強調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正確認識和理解道德的本質奠定了基礎。”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一些大學生提出所謂的道德就是講道德的教師提出的“一套說辭”,,抑或是先賢明哲頭腦里冒出來的“進行教化的材料”。實際上,,道德并不是圣人主觀想出來的,,也不是教育者頭腦中產生的。這個問題在我國古代就有了很好的說明,,如道家經典著作《化書》就說道:“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圣”(《化書·得一》卷四)。在這里,,“德”就是對于客觀的“無為之道”的堅守,,有了“德”就生出仁、義,、禮、智,、信等具體的規(guī)范,。從《化書》里的智慧可以看出,,道德并不只是人為主觀生成的,還產生于客觀秩序(無為之道)的要求,。追溯整個人類思想史,,人們一直都在探討道德的起源并提出種種見解。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天意神啟論”“先天人性論”“情感欲望論”和“動物本能論”等觀點要么是唯心主義的注解,,要么是舊唯物主義的分析,均無法正確揭示道德的起源,。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勞動是人類道德產生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正是勞動產生了人,,并產生了道德賴以存在的社會關系,,而當人意識到必須通過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身行為之時,就使得道德的產生成為必然的了,。 道德產生于人們的生產實踐,,并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于是就又有問題被提出來,,“既然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那它與每個人又有什么關系?”抑或說,,“又如何把握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要求與作為個人行為規(guī)范的道德要求之間的關系,?”我們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實際上包含著三個方面的意思:其一,,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總是反映著一定階級的利益。其二,,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反映了與之相應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其三,,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表現(xiàn)為道德的歷史繼承性以及它對于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能動作用。在以上三點中,,通常的教育環(huán)節(jié)關注更多的是第一點,。即是說,通常的教育只強調道德是一種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往往忽視它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對于道德的認識,,除了要看到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外,還要認識到道德構成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調節(jié)方式,。這種調節(jié)方式之所以說特殊,,在于道德主要不是被頒布、制定或規(guī)定出來的,,而是處于同一社會或同一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而形成的,。通過社會道德風尚和個人道德風范而非通過國家的強制規(guī)定來調節(jié)利益關系,構成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道德還是一種以引導人們實施正確行為作為內容的精神,,即實踐精神,。這種精神之所以說是實踐的,在于“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從特定的價值出發(fā)來改造世界?!?總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是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調節(jié)方式,也是一種實踐精神,,構成了人們融入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規(guī)范,,自然與每個人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什么人服務是道德的核心問題,決定并體現(xiàn)著道德建設的根本性質和發(fā)展方向,,規(guī)定并制約著道德領域中的所有道德現(xiàn)象,。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 ,,并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對此,,一些大學生認為“為人民服務是高不可攀的”,。實際上,為人民服務是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tǒng)一,,既偉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并非高不可攀,正所謂:“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個人的力量自然是有限的,,但是個人卻可以通過為人民服務達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之所以是“無限”的,,這是從它的廣泛性來說的,,是因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為人民服務,,顧全大局,、先公后私也是為人民服務,師生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是為人民服務,,陌生人之間的見義勇為、扶貧幫困也是為人民服務,,遵紀守法,、誠實勞動并獲取正當?shù)膫€人利益同樣亦是為人民服務。事實上,,一個人只要時時想到他人,,處處想到社會,常常想到國家,,從而能夠推己及人,、與人為善,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使他人能夠因自己的所為而得到益處,使社會可以因自己的努力而發(fā)生改變,,使國家將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體人民的貢獻而不斷發(fā)展,,他就是在為人民服務。 對于作為社會主義道德之核心的為人民服務的理解,,還有如下認識誤區(qū)需要澄清:有大學生指出,,“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那時的人民有其特定的含義,,現(xiàn)在早已過時了”,。實際上,,人民是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切參與抗日的階級或階層都屬于人民;再如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或階層都屬于人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tǒng)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疇。由此可見,,人民的概念是不斷發(fā)展的,,為人民服務并沒有過時。有大學生還問道:“為人民服務中的人民在哪里,?”“我也是人民,,為什么不能只對我服務?”實際上,,人民不是指某個個人,,這是個集體概念,任何個人都不能被單獨地稱為人民,。如果不是這樣,,就可能將“為人民服務”偷換成“為我一個人服務”“為你一個人服務”“為他一個人服務”或“為某些人服務”等等,造成新的不平等或者特權,。進一步說,,社會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是被服務的對象,,又都為他人服務,,全體人民正是通過相互服務來實現(xiàn)共同利益的。還有學生認為“為人民服務應該向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來,,而沒有必要對黨員之外的其他群體提出”,。實際上,對黨員干部還有更高的要求,,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從道德建設的經驗和規(guī)律來說,為人民服務雖然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但卻可以給包括大學生群體在內的所有有能力做到為人民服務的社會成員提出來,,因為如果只是給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來,,就降低了其他社會成員作為人民群眾一分子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社會道德建設無疑需要發(fā)揮所有人的力量,。還有學生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為人民幣服務,,而不是為人民服務”。實際上,,為人民服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必然對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并不排斥“利益”,,那種說為人民服務就不要利益了的說法是不對的,,而那種把“為人民服務”歪曲為“為人民幣服務”的說法更是錯誤的,,因為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認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但卻反對“為人民幣服務”式的唯利是圖。 “道德原則是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總綱,它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著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的根本要求,,代表著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在我國,國家利益,、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這使得集體主義作為道德原則成為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總綱。對于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集體主義,,有大學生認為它是遙不可及的,。實際上,集體主義就存在體現(xiàn)于具體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并不遙遠。主要表現(xiàn)在它所具有的層次性:其一,,大公無私,、一心為公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其二,,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是已經具有較高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所能夠達到的要求。其三,,顧全大局,、遵紀守法是對廣大公民所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上述三個方面雖然是具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卻統(tǒng)一于集體主義這個原則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容易把上述三個層次中的“大公無私”與“先公后私”對立起來,,認為講大公無私,就不能講先公后私了,。實際上,,大公無私中的“私”與先公后私中的“私”,不是同一個“私”,。大公無私所說的無私,,并不是不要個人利益,而是反對利己主義,、自私自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公無私”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既可能存在于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質中,,也可能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行為中。而先公后私中的“私”指的則是正當個人利益,,并不是指利己主義,、自私自利,因為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無論這個“私”放在前或放在后,,都是錯誤的。總之,,“大公無私”與“先公后私”都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做到的道德要求,,都是集體主義的真實體現(xiàn)。 針對大學生對于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認識,,還有如下幾點需要“明辨”:其一,,有大學生認為“集體主義就是保護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在現(xiàn)代社會, 這個“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原則的確是比較“管用”的原則,,但為了避免“集體無理性”等情形的出現(xiàn),,是需要對這條原則給予適當?shù)南拗啤@?,集體主義就不能因為要保護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侵犯某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因此,,集體主義不能只是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護集體中所有人的利益。其二,,有人說“集體主義就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即是說集體的利益就是構成集體中所有成員的個人利益的總和。實際上,,集體利益并不是所有成員個人利益的簡單疊加,,正如集體的力量要大于集體中每個人力量的總和才體現(xiàn)出集體的作用與價值那樣,,集體利益也要大于集體中個人利益的總和才能保障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其三,,有人主張“集體主義就是個人利益的交集”,。實際上,集體利益既包括處于交集中的個人利益,,也包括沒有處在交集中的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之間是否有交集并不構成被集體所保護的充分條件,即是說,,集體要保護其中的每個成員的利益,,無論他們的利益是否有交集。其四,,有人認為“集體主義要求個人對于集體的服從是無條件的”,。實際上,只有在不犧牲個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國家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情況下,,集體才要求個人作出犧牲。集體主義要求個人為國家和社會所作出的犧牲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條件的。新時代對于集體的奉獻不再是“玩命式”的奉獻,,而是“既要看貢獻的大小,,也要看盡力的程度” 的奉獻。還有學生提出集體主義中的“集體”如何才能保證是真實的,?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虛假集體時就曾指出:“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于這種集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lián)合,因此對于被支配的階級說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集體因為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因而是真實的集體,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人們的利益?,F(xiàn)實生活中,,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不均衡等原因,某些正當個人利益還不能完全得到實現(xiàn),,卻不能由此否認社會主義集體本身的真實性,?!?/span> |
|
來自: 為什么73 > 《人民必勝至道韜略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