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冠玉 一,、成語 [美如冠玉]冠玉,,古人帽子上佩帶的玉石。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長相漂亮,。 二,、故事 “美如冠玉”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是陳平由楚歸漢得到劉邦寵幸時周勃,、灌嬰攻擊他時所說的話,。原文為:“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說陳平僅長得漂亮,,像帽子上的佩玉,,里面是空的——言外陳平僅是外表好看,并沒有真才實學,。 周勃,、灌嬰為什么攻擊陳平如“冠玉”?原因有三:一是有傳言說陳平之前與他的嫂子有染——作風有問題;二是他先事魏王再事項王再事漢王,,反復無?!?strong>操守有問題;三是在漢任護軍,,公然收受賄賂——品行有問題,。周勃、灌嬰都是質樸粗糙的人,,陳平長得又漂亮,,作風、操守和品行都有問題,,他們自然要攻擊,。劉邦聽后懷疑,質問推薦陳平的魏無知,,魏無知十分坦然地道:“我向你推薦,,看的是他的才華;你質問我的,,是他的品德,。這二者不是一回事。現(xiàn)在楚漢相爭,,有尾生,、孝己這樣講誠信、品德高的人,,對大王您又有什么用呢?我引薦的人有才華謀略,,確實對國家有利,對大王有用;盜嫂受金這些小污點,,怎么值得您去懷疑?”劉邦還是不放心,,又去質問陳平,陳平道:“我離開魏,,是因為魏王不用我的計謀,;我離開項王,是因為項王只用項氏家族的人和外戚的人,,我雖有謀略,,不為他所用。我是聽說漢王您能用人,,所以歸附,。我來到大王帳下,身無分文,,不收受錢財無法度日,。大王覺得我的計謀可用,就用,;覺得不可用,,那些收受的錢財都在這里,您拿回去,,我就此告辭,。”劉邦聽到這么坦白的話,,特別是講到他能用人所以歸附,,在致歉之后,,大大賞賜陳平,,并讓他擔任護軍中尉一職。自此,,其他的將領不敢再多說話了,。 三、評析 劉邦在周勃,、灌嬰說了陳平的污點之后,,不立即開掉,而是先找魏無知,,再找陳平,,一一追問,最后留任,,可見他對陳平之才的賞識以及難得的耐心,。項王絕對沒有這耐心。陳平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諸將的關系,只是“宣言諸將鐘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聽聞后“果意不信鐘離眜等”——沒有任何考察求證,聽風便是雨,,當真就認為他們“欲與漢為一”,,所缺少的就是劉邦的耐心。項羽與劉邦對人才的看法與使用也是不一樣的,。陳平就說,,劉邦“不能得廉節(jié)之士”,他手下的人多為“頑鈍嗜利無恥者”,,但他們能打仗,,會攻城掠地,劉邦正好用這點,。劉邦將品行與才能分開來,,用其才能而略其品行,這是政治家的表現(xiàn),。項羽就不一樣的,,他手下多為“廉節(jié)好禮者”,“廉節(jié)好禮”的人重名聲遠超過財物乃至生命,,于是當項羽對他們的品行稍加懷疑時,,他們便如范增一樣一走了之。項羽將品性與才華合并,,是不符合天下大亂時的用人之道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項羽只能做“將兵”的將軍,,不能做“將將”的統(tǒng)帥,。后世曹操求賢,就說過只要有才,,不必拘于品行,,甚至他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俳佪之士也是歡迎的,,《短歌行》中他就說自己要做到“山不厭高,,海水厭深”——不辭細壤,不擇小流,,用以成他這座大山,、大海,。這與劉邦是一致的。 陳平不似“冠玉”,,計謀多多,,表現(xiàn)在哪里呢?陳平第一功是去掉了項羽的左臂右膀范增。陳平在放風說項羽手下諸將未有所封想投靠劉邦之后,,便設計去掉項羽的“骨鯁之臣”范增,。項羽使者來,漢先奉上好酒好菜,,然后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這一句謊言向使者透露范增與漢王有聯(lián)系,。然后將好酒好菜撤離,,換上差勁的酒菜,以在待遇上與范增使者對比,,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坐實亞父與漢王不僅有聯(lián)系,,而且關系十分親密;二是以羞辱項羽使者的方式,,讓他們回去將這一“事實”添油加醋地向項王陳說,。項羽生性多疑,信以為真,,便不再聽范增“急攻下滎陽城”的建議,;范增廉潔好名,知道項羽懷疑他的忠心,,于是便提出“乞骸骨”歸老還鄉(xiāng),。陳平這一招夠厲害,利用了項羽猜疑心重與范增廉潔好名的特點,,用無中生有法,,讓項羽深信不疑,讓范增有口難辯,,以“無間入有間”,,游刃有余的將勁敵去掉。關于這個“離間計”,,還有個事很有意思的問題。史書載范增“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范增果然是怒氣太盛,“疽發(fā)背而亡”?還是被劉邦殺掉了呢?還是被項羽殺掉了呢?這是歷史的沉默處,,因為史書上記載了幾個人在負氣離開時都是“疽發(fā)背而亡”的,。同學們不妨思考思考,。陳平第二功是“躡漢王足”,讓漢王“機智”地封韓信為齊王,;第三功是僅憑“一力士”,,便將有謀反傳言的韓信捉拿……陳平還有許多智慧的事,欲知詳情,,可翻看《史記·陳丞相世家》,。 既然說到劉邦能廣收人才,這里可以再提幾個人:一是韓信和彭越,,二是周昌與紀信,。韓信、彭越原是項羽手下的人,,最后歸附劉邦,;周昌、紀信是一直死心踏地地跟隨劉邦的人,。在垓下之圍之前,,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與韓信和彭越相約,,打敗楚國之后,,“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國,;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這就是高起,、王陵所說的,,劉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劉邦知道——待遇留人。韓信事項王如陳平事項王一樣,,“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才華得不到施展,,事業(yè)難成,,所以他離開;蕭何月下追韓信后,,授予他“大將軍”一職,,讓韓信有發(fā)揮才華的機會,這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他知道——事業(yè)留人,。劉邦地痞出生,,“慢而少禮”,喜歡羞辱人,,但他的另一面是“接地氣”“親和力”強,。李斯奏事遇二世“燕樂”得到的是“丞相豈少我哉”的質問,周昌遇劉邦擁戚夫人入懷,,得來的是劉邦騎周昌頸,,問我是怎樣的皇帝;愛開玩笑,,所以贏得底下的人心,,如紀信,關鍵時刻,,裝扮成漢王,,為漢王死,這是劉邦的又一高明之處,,他知道——情感留人,。而項羽是什么樣呢? 有功之人當封,“印刓敝,,忍不能予”,,不能給他人待遇;“不能任屬賢將”,,不聽他人之謀,,無法成就他人事業(yè);“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不能與底下人搞好關系,,不能用感情留人,。所以,項羽之亡與劉邦之勝,,是必然的,。 這里稍提一下是,“美如冠玉”從周勃,、灌嬰口中說出,,是說陳平徒有其表,肚子里沒貨,,大有“金玉其外,,敗緝絮其中”的意思,即解釋中說的“比喻只是外表好看”,;但后世流傳,,卻變成“形容男子長相漂亮”,褒貶產(chǎn)生的變化,,這是我們學習時要稍加注意的,。 四、原文 一,、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 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愿王察之,?!睗h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于勝負之數(shù),,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 二、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 漢之三年,,項王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①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②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备秩?,以惡食③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④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表椡踉S之。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史記·項羽本紀》 ①與:對付。 ②舉:端著,。 ③惡食:粗劣的飯食,。 ④大定:大局已定。 三,、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 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史記·陳丞相世家》 五、其他成語 盜嫂受金:以之為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典實。 請骸骨: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言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xiā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