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天生神力”,,分封諸侯,,陳平、韓信等等都曾是他的部下,,為什么在楚漢相爭中他卻敗在了劉邦手里呢,?這其中有根本性的原因,甚至說,,只要劉邦不夭折,,那么,這個結(jié)局在一開始就是注定的,。 第一,、項羽的價值觀項羽:“彼可取而代也。”位置是獨一無二的,,項羽想的是取而代之,,這是一種——攻的是取代別人、防的也是別人取代自己,,想成全的只是他自己,。 在攻的時候,還可以容一些人,,但在項羽達(dá)到了自己要取代的位置后,、就不管別人有沒有達(dá)到,此后,,防的一面就會成為主要方面,,這種攻防,就會使能干的人不舒服,、壓制了能干的人的發(fā)揮,,能干的人在他那兒就不甘心待下去。 比如,,
這就是一種防別人取代自己的心理,,而這種先比較后取代的心理,,那么只要別人不如他,他就滿足了,、這就使他的高度有限——因為稱霸,,已經(jīng)能滿足他的這種心理了。 第二,、劉邦的價值觀劉邦:“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大丈夫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大丈夫,、都應(yīng)該成為大丈夫、也希望別人成為大丈夫,。這就造成了一種成全人的心理,,在這種觀念下,攻是希望自己成為大丈夫,,防的是怕別人不成為大丈夫,。 這是一種先比較后成全的心理,正是因為有成全人的心理,,所以在介布衣時,,就可以吸引人跟隨他——畢竟 誰愿意離開一個能成全自己的人呢,? 01、劉邦成全韓信 比如,,
對韓信,,這就是成全,成全人為大丈夫,。其結(jié)果是韓信不忍背叛劉邦,。 又如,
劉邦對韓信,,處處想的是成全,,拜大將是成全,,封真王是成全,處處使用是成全,。 還如,,
劉邦對韓信,,又成全,又親,、又信,,雖為人父母,亦不過如此,。 故深得韓信的忠誠,,因其忠于劉邦,故對劉邦始終不作防備,,幾次被劉邦輕易予奪,。 1)第一次是攻取代國之后,劉邦派使者一紙調(diào)令抽走主力,; 2)第二次是劉邦在成皋敗于楚軍后,,突然渡過黃河,闖入韓信大營,,奪了韓信的兵符,; 3)第三次是垓下之戰(zhàn)后,劉邦故技重施,,突入韓信大營,,奪了他的軍權(quán),將他改封為楚王,。 4)劉邦假裝巡視云夢,,把韓信誆去,然后只用一個壯士就能生擒他,。 5)蕭何對他說:“你雖然有病,,不過這樣的大事也應(yīng)去慶賀一下?!表n信不知是圈套,,就到了長樂宮,當(dāng)即就被武士捆了起來,,拉出長樂宮斬首了,。 韓信這個人,報恩在窮困處,,所以對于蕭何,、對于劉邦,是要報恩的,,結(jié)果就沒了防備,,要不然,,如此一兵仙,豈知不防備乎,? 02,、劉邦成全張良 雖然早遇到張良、并相談甚歡了,,但張良的心愿未了,、又分開了,等到“張良“復(fù)韓”的目的終于達(dá)到了,,“復(fù)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實現(xiàn)了”,,才收到自己身邊使用。 03,、劉邦成全盧綰
這個盧綰,,和劉邦非常要好,,雖然他沒有大的功勞,但劉邦仍然想辦法封盧綰做了燕王,。這就是自己發(fā)了,、對發(fā)小盧綰的成全。 04,、劉邦成全陳平 比如,,
雖然周圍一堆親信故大臣不相信陳平,,但劉邦卻是對陳平更好,,這是對陳平的成全、也是對自己的成全,。 比如,,
雖然陳平貪錢,,但仍然不問其出入,這是成全陳平,、也是成全自己,。 05、劉邦成全太子
本來劉邦想讓太子帶兵去平叛黥布,,呂后提出一系列理由,于是劉邦就成全太子,、呂后了,。如果不是成全人的這種心理,在自己生病的情況下,,是不會這樣子同意的,。 ……還有對各種人的成全,。 劉邦 綜上 劉邦為什么能用別人的計謀呢?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心底里有成全他們的念想,,結(jié)果是成全了他們,、最終成全了自己。 問題:難道劉邦的眼光就這么高明嗎,?什么計謀都能識得好壞,? 1)陳平的計謀,無人聽
結(jié)果陳平跟了魏王和項羽,都一無所成,。 2)韓信的計謀,,無人聽
結(jié)果韓信跟了項羽,,一無所成。 3)張良的計謀,,無人聽
結(jié)果張良跟了韓王成,,一無所成,。 答案:不是的,劉邦并不是所有的計策都能分辨好壞,! 1)比如,,酈食其給劉邦出了一個計謀,讓劉邦刻印分封六國后人,,劉邦就以為這個計謀是好的,,但其實是壞的。 2)比如,對于出擊匈奴,,劉邦就分辨不出使者意見的正確與否,結(jié)果就使自己困平城,。
顯然,,劉邦并不能總是分辨出計謀的好壞,但劉邦的這種成全人的心理,,就使得劉邦更容易接受別人的計謀,,抱著成全一下、何妨一試的心理,、就用上了別人的計謀了,!這一用,就把人才給用出來了,、奇人奇計也就被他炸出來了,。 比如,陳平是六出奇計,,難道劉邦計計都知道必然成功嗎,?肯定不是的,有些奇計,,一定是試試看的,、一定是某種成全人的心理在起大作用的。 反之 ,,項羽是成全自己的,、并無成全別人的心理、甚至有防人之心,,所以對別人的計謀就忽視很多,、也就不容易采用別人的計謀。其結(jié)果是,,人才也就沒有了表現(xiàn)了機(jī)會,、人才也便跟到劉邦那兒去了。此所謂不能用人,。 劉邦和項羽,,其實是兩種觀念的pk,顯然,,“成全人”最終勝過了“取代人”,。一個是,通過成全人、最終成全了自己,, 這是劉邦,;一個是,通過取代人,,最終取代了自己,,這是項羽。 所以,,一個是“先比較后成全”,,就得人才;一個是“先比較后取代”,,就失人才,;這兩種策略,就使得能極大程度的無視初始差距,,造成了最終結(jié)果的差異,。 這里還可以擺出一個證據(jù)——收英布
賓館,、帳幔、用器,、飲食,、侍從官員一如劉邦那么豪華,這正是先與自己比較了,、再成全了英布,,結(jié)果英布這個大將就為劉邦所用了。 項羽 反之,,項羽不能用范增 1)鴻門宴,,不用范增的計謀,,除掉項羽,那是項羽想成全自己的名聲,。 2)雖用范增,,但半途而廢。
用而有疑,那正是防人取代自己的念想,。 3)疑范增,、棄用范增。
這就是先與自己比較了,、再防他取代自己的位置,,當(dāng)范增要走的話,項羽同意了,,這正是符合了防人取代自己的極大表現(xiàn),。 劉邦 劉邦是愿人人都成為大丈夫、成全別人的, 1)他的大風(fēng)歌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見他希望成全別人成猛士的,,如此才能守四方。 2)他說“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這正是對天下人對安定的成全。 3)對秦民的約法三章,,這是對秦民的成全,。
這正是,,成全天下者、得天下,。 而項羽,,則是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宰殺了義帝,,那可不是一種成全,。而分封諸侯,也更只是成全了自己,、而沒有成全別人,,而是防別人取代自己;而定都彭城,,更是沒有成全天下人求安定的心愿,。 這正是兩個人的根本差別。沒有這種成全,,那么 1)陳平——“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 2)韓信——“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p> 3)張良——“不能開創(chuàng)大局面?!?/p>
這三大支柱人,,都不是什么尋常人、甚至項羽這等猛人眼中冒尖的人才,,但在劉邦的成全下,,就成了打天下、救死扶危的三大支柱人,。 兩種觀念,,兩種目標(biāo),,兩種人才,,兩種結(jié)局。成全人者,,終被天下人成全,、而終得天下,取代人者,,終被天下人取代,、而終失天下。這是辯證法的勝利,。 另一個原因,,是劉邦說話做事符合了辯證法,結(jié)果就少犯錯誤,。
劉邦是在行為上成全別人為大丈夫,,在言語上則是慢而少禮,、恣侮人,如此正好構(gòu)成對這個人的正面和反面,,正是符合了辯證法,。因在言語上的蔑視、行動上的重視(有策就用),,所以這些人就為他所用了,,而不是壓過劉邦。 如果言語上也重視,、行動上也重視,,那么自己就為輕、他人之為重,,那么很多人一定最終就會不服他,。所謂——“陛下焉得而臣之?” 第三,、小結(jié)
由此推論,辯證法是鐵軌,,人這個火車行在其上,,就不太會出事故。劉邦的所謂天授天命,,天授的其實是辯證法,,只要劉邦不夭折,最終一定就是得天下的,。 正如,,
這個章法,,就是鐵軌,。行書的“二十八字訣”:疏密、大小,、長短,、粗細(xì)、濃淡,、干濕,、遠(yuǎn)近,、虛實、顧盼,、錯落,、肥瘦、首尾,、偃仰,、起伏。 這二十八字訣,,正是14組正面和反面,,寫字就是這14組正反面的分布和走向。所以,,書法的鐵軌也是辯證法,。 綜上,劉邦贏,,兩大原因,,說話做事有較多的符合辯證法,成全別人,,最終成全了自己,。項羽輸,是取代別人,,最終取代了自己,。天命在辯證法,,不在辯證法之外,。計算機(jī)是0和1的分布和走向,人類是正面和反面的分布和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