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永樂四年,僅僅八個月,,明朝軍隊就將安南(今越南)收入囊中,,之后統(tǒng)治二十余年。這件事無論怎么說,,都可以在明初“外交事件”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接著,朱棣下令將安南改為明朝一郡,,收歸中央管轄,。并且,朱棣還在安南采取政治,、文化,、思想上多方面的控制。此外,,朱棣也知道明朝軍隊猛的來這一處,,安南民間自然或多或少有怨言,雖然明軍打的旗號是“吊民伐罪,,興滅繼絕”,。 為了穩(wěn)定安南局勢,朱棣是想法設法示好安南各階級,,無論是給予死去民眾以補償,,還是對知識分子予以高官厚祿。 按照朱棣的想法,,安南以后就是明朝的一部分了,。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皇太孫”朱瞻基就宣布從“交趾郡”撤軍,。這是怎么一回事? 再往東北一方看,,明朝和朝鮮的關系發(fā)展可謂曲折,,但總的來看還不至于兵戎相見。李成桂發(fā)動政變建立朝鮮以后,,雖表面上對明朝比較“恭敬”,,但心里卻時常想著開疆拓土的事。所以,,終洪武一朝,,無論是高麗還是朝鮮,他們的表現(xiàn)都未達到朱元璋“萬方來朝”的期望,。 而到了永樂朝,,一切又迎來了轉機,。朱棣以藩王繼承大統(tǒng),其手段必是非凡,,而在外交上也是頗為強硬,,從安南被占領二十余年就不難發(fā)現(xiàn)。 而在永樂朝,,李成桂已然離去,,繼任者李芳遠雖然也靠著政變上位,但和朱棣的強硬比起來,,他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李芳遠識時務,他知道朱棣好大喜功,,對外強硬,,安南就是好例子。再結合之前李成桂和朱元璋搞僵的前車之鑒,,李芳遠索性對明朝一方極其配合,。 然而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朝鮮和明朝雙方的外交,,是建立在互不信任的基礎之上,。明朝總是擔心朝鮮與女真、日本“沆瀣一氣”,,而朝鮮也總是對明朝示好日本頗有微詞,。 總的來說,朱元璋希望構建的天下秩序算是達成了,。不過,,這些都是通過朱棣強硬的外交手段或是軍事力量換來的,離朱元璋希望的“德化”還相去甚遠,。 等到仁宣時期,,一切會有改善嗎? 安南:宣德以后戰(zhàn)略放棄安南之前說到朱瞻基戰(zhàn)略放棄安南,,其實,,這和安南國內的形勢分不開。 其實,,在明軍占領安南后不久,,安南國內就開始了一場長達二十多年的反明斗爭。朱棣也不是不清楚,,所以在積極鎮(zhèn)壓的同時,,他也在積極招安。 然而,以黎利為代表的反明起義還是風起云涌,,真像是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究其原因,,就是安南早已脫離中華地區(qū)的束縛,,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而明朝占領安南,,沒有把這個“刺頭“治理好,反而“自損八千“,。二十多年的統(tǒng)治,,非但沒獲利,反而挫傷了明朝的經(jīng)濟,。 朱高熾上位以后,擺在他面前便是朱棣留下的爛攤子,。彼時明朝的國力已是經(jīng)不起安南的折騰,,而朱高熾又和他父親截然不同,,“仁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所以,明朝對安南的政策肯定會有所改變,。永樂二十二年九月,,朱高熾即下達了招撫黎利的諭旨。 安南國內情況也不容樂觀,,但是黎利卻沒有接受明方的招撫,,為何?前線局勢正對安南一方有利,,黎利正在攻打茶籠州,,怎么能把到手的鴨子放走。 然而,,黎利的“好兄弟”卻不怎么給他面子,。沒多久,陳清,、陳元忠就上奏明朝政府愿意接受招撫,。 當然,,朱高熾對于這些“有識之士”非常欣賞,當即給他們封了爵位,。而對于黎利這樣的“頑固分子”,朱高熾也沒有放棄武力,。不過總的來說,洪熙年間的明朝政府對安南還是以招撫為主,。 不過,朱高熾的這種略帶矛盾的心理,,卻給明方前線帶了不少的困惑。一方面,,朱高熾時刻施以懷柔政策,而在黎利等“叛軍”仍作亂不斷后,,命令明軍鎮(zhèn)壓。但是在黎利一方稍微示好后,,朱高熾又想招撫黎利等,。 如此往復,明軍本可解決掉黎利這個刺頭,,但又白白浪費了許多作戰(zhàn)機會,,這也使得黎利一方能源源不斷地反擊。 反觀黎利一方,,在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反抗后,他們深知實在是寡不敵眾,,想要迅速實現(xiàn)獨立,可能性不大,。 于是,,他們轉戰(zhàn)南方,將戰(zhàn)爭時限拉長,,這才有了之前的“茶籠州一戰(zhàn)”,。而從這以后,,明軍在南方幾乎全線崩潰,這和明朝矛盾的心理是分不開的,。 朱高熾是個短命的皇帝,在位還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接著便是宣德皇帝朱瞻基。 眾所周知,,朱瞻基的性格有點像其祖父朱棣,,然而他卻繼承了其父的做法,甚至進一步發(fā)展——從安南撤軍,。為何,? 我們先看看宣宗是怎么想的:
可見,,朱瞻基認同其曾祖父朱元璋立下的祖訓,即對周邊小國“不征”,也明確提出了從安南撤軍的計劃,。 不過,,朱瞻基的想法卻沒有得到大臣們一致的贊成,。也不難想象原因,,如果此時撤軍,豈不是滅了明朝大國的威風,?而從安南撤軍,,豈不是“委棄祖宗之業(yè)”?況且,,黎利一方尚未有明顯的示好,,萬一他們落井下石怎么辦? 再看看風云突變的安南,,此時黎利一方宣稱已經(jīng)集結了數(shù)十萬大軍,,在南方取得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而明軍節(jié)節(jié)敗退,,死傷人數(shù)高達數(shù)萬,。 對此,朱瞻基和其父一樣,,也是調兵遣將,,前去安南鎮(zhèn)壓黎利軍隊,。不過,,朱瞻基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籌劃撤軍,,為何?
所以,安南這個大漏洞必須迅速處理掉,。所以他才會加強駐扎在安南的兵力,以取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很簡單的道理,,談判桌上誰的籌碼多,誰就更有話語權,。 不過,,明軍從前線傳來的戰(zhàn)報著實讓朱瞻基失望, 總兵官王通以十萬大軍南下卻慘遭失敗,。 王通看著前線失敗,,越發(fā)認為該停止戰(zhàn)爭,,于是給黎利下了一個和議書。大概意思就是,,我撤軍可以,但是必須得找陳氏后人接任安南國王,。 對于黎利來說,,這件事好辦,找個傀儡就行了,,于是陳暠被推上了王位,。 不過,明朝與安南的和議卻惹來了頗多非議,。主要集中在兩方,,一方是明軍內部,另一方則是安南國內的一干“首領”,。 前者如羅通等人認為自己和敵軍奮戰(zhàn)多年,,“數(shù)敗賊寇”,而王通的“賣城于賊”,,是萬萬不可聽信,。因此,,羅通等將領獎勵士兵,積極備戰(zhàn),,總而言之就是和王通對著干,。 后者如都司陳封,他們是安南人,,已經(jīng)在明朝政府那獲取了不小的利益。如果這時候明軍撤退,,必然會遭到黎利的清算,。所以,,他們極力勸說王通莫要和那“賊人”黎利和議,。 不過在黎利的反復示好以及王通的強勢主導下,,明軍內部不再有激烈的反對聲音。 然而,,又因為雙方之間的互不信任,,沖突再次爆發(fā)。王通一直在等待柳升的援軍,,而黎利又給明軍打心理戰(zhàn),。在此期間,明軍的輕敵坑了自己的優(yōu)勢,,愣是沒打出幾個漂亮仗,,光是節(jié)節(jié)敗退了。 最后,,不可一世的明軍竟然被安南打出來個“城下之盟': 朱瞻基本來想體體面面地撤退,,然而,,現(xiàn)實又給他潑了盆涼水,。在此之前,朱瞻基解決了朱高煦,,好不容易在朝中樹立了威信,,也得到了大多數(shù)大臣的支持——從安南撤軍。 但明軍的慘敗又讓他顏面無存,,可他祖父朱棣給他留下的坑實在太大,,經(jīng)濟經(jīng)不起折騰, 再次,,明朝一直想找尋陳氏后人恢復以前安南國的統(tǒng)治,,而黎利也像模像樣地找到了陳氏后人,,不過一直為其所操控。而后不久,,黎利又宣稱這個陳氏后人死亡,,“不得已”才暫管安南事宜。 這點小把戲,,朱瞻基能不清楚,?所以,他沒有立即將其冊封為王,,而是質疑陳氏后人之死,。 對此,黎利一再強調陳氏后人已死,,并且再無陳氏后人,,明朝不相信。就這樣,,大家你辯解我不信數(shù)次,,朱瞻基終于妥協(xié),授黎利權署安南國事,。 不過注意,,明朝政府仍未冊封其為國王,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安撫國內情緒,,二是給黎利一方予以震懾,約束其行為,。 不過,,事情總要解決,明政府不冊封安南國王也只是權益之計,。在阮文詢來訪明廷,,獻上大量貢品,并承諾恢復洪武年間的朝貢制度后,,兩國外交終于邁入正?;?/p> 到了1436年,,明英宗正式承認黎利的兒子黎麟為安南國王,,兩國關系才完全正常。 朝鮮:友好與沖突前文已說,,從洪熙朝開始,,明朝對外政策逐步由“威服”轉為“德治”。 從皇帝的性格來看,,朱高熾(朱瞻基)和其祖父(曾祖父),、乃父(祖父),,完全不同。雖說朱元璋想要構建一個“萬國來朝”,、“以德治邦”的局面,,然而其鐵腕與周邊國際形勢,卻讓他的計劃沒能付諸實現(xiàn),。 而朱棣更不用說,,公然打破朱元璋所設立“不征十五國”之外交策略。遙想其父面對“不聽話”的朝鮮和安南,,尤其是安南陳叔明,、胡漢蒼的“挑釁”,都未曾下詔開戰(zhàn),。 對比起來,,朱元璋、朱棣都是比較“狠”的人,,而朱高熾和朱瞻基則顯得比較“仁厚” ,。仁宣時期,明朝皇帝都希望堅持希望回到朱元璋那個“以德治邦”,、“不征”,、“不干涉”的時代。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程朱理學”逐漸占據(jù)主流,“士族”地位慢慢上升,??酌纤枥L的理想制度,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而在士人的影響下,,明朝皇帝的“保守”政策也得到了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和”逐漸成為主流,,之前就有安南政策的改變直到撤軍,到了朝鮮更是如此,。 在永樂朝,,朝鮮一方囿于朱棣的強勢主導,自己沒有什么發(fā)言權,,這就導致朝鮮一方的訴求為宗主國所不知。 朝鮮并不生產金銀,,而在進貢之物中,,則有“黃金一百五十兩,,白銀七百兩”等等。其實,,放在明朝來說,,并不算是什么,而朝鮮就不一樣了,。 朝鮮使臣也曾上書說到本國不善產金銀,,希望以特產代替金銀。但這在朱棣眼里,,就是對明朝的不尊重,。其他藩國都按時按量交東西,你為何拖拖拉拉,,找各種理由,? 朝鮮使臣:…… 本來,李芳遠寄希望于朱棣,,認為他能改變現(xiàn)狀,,卻不料得到的是這番回應。而在朱瞻基這,,朝鮮使臣再次上書,,沒想到得到了肯定。 而在耕牛問題上,,事情也有轉機,。在明朝初年,明朝政府曾數(shù)次向朝鮮購買耕牛以發(fā)展遼東經(jīng)濟,,而且每次都是幾百幾千,,永樂年間甚至上萬。而在宣德年間,,朱瞻基聽聞了朝鮮的國內情況,,深為感概,于是將本要的一萬只牛減少為朝鮮自己決定數(shù)量(最后六千頭),,而這也是明鮮雙方的最后一次耕牛交易,。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朝鮮位于明朝東北部,,正是蒙古、女真,、朝鮮,、明朝四國的交匯地。相較于朱棣的鐵血,仁宗宣宗采取“外求修好,,內嚴邊備”的策略,,主要發(fā)展經(jīng)濟。 而當恢復“不干涉,、不征”之后,,明朝也把這種國策遷移到了蒙古。只要對方?jīng)]對自己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就盡量不出兵,。 也正因為此,蒙古在此期間逐步趨于統(tǒng)一,,也開始騷擾周邊勢力,,這就比如說女真。 由于蒙古的侵擾,,女真一下亂了天,,再加上明朝“不干涉”的態(tài)度,女真也開始不守規(guī)矩,,也開始騷擾明朝邊境,。明朝對此只是斥責,并未有軍隊鎮(zhèn)壓,,這也助長了女真的氣焰,。 好了,背景說完,,進入朝鮮,。此時朝鮮的執(zhí)政官是朝鮮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君王——世宗大王。在他的統(tǒng)治下,,朝鮮進入了全盛期,。 國內經(jīng)濟的富足,也支撐著軍隊的發(fā)展,。朝鮮國已不再是幾十年前軍糧撐不了一兩月的高麗了,,而且“兵農制”也讓朝鮮軍隊生源得以不斷補充,火炮的推行又讓朝鮮軍隊戰(zhàn)力得到飛躍式的發(fā)展,??偟膩碚f,朝鮮已經(jīng)成為東亞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而女真的侵擾也體現(xiàn)在朝鮮上,,尤其是李滿住部,給朝鮮的國防帶來了巨大壓力,。由此,,雙方多次爆發(fā)沖突,,這還牽扯到了明朝。 朝鮮一方以邊境不安為由,,在鴨綠江附近新設一郡,,這就引起了明朝遼東將領的不滿,。此后,,朝鮮多次聲稱要征討建州女真,并且也付諸了行動,。 盡管朝鮮每次出征前,,都給明廷打了招呼,但明朝對于朝鮮的“正義戰(zhàn)爭”還是頗有微詞,。但是,,明朝對于建州女真的“放縱”又使得朝鮮不得不做出回應,雙方的間隙由此而生,。 而在明朝中后期,,隨著建州女真強大,雙方的軍事合作才愈加頻繁,??墒獠恢瑸闀r已晚,! 結語從周邊形勢和國內環(huán)境來看,,明朝的經(jīng)濟和國力在永樂年間被消耗,而北方的蒙古又虎視眈眈,。所以,,為了國內的發(fā)展,明朝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取緊縮的外交政策,。 而較皇帝性格來看,,朱高熾、朱瞻基都較朱元璋,、朱棣更為保守,。而朱瞻基甚至在宣德三年仿照朱元璋寫了《帝訓》,其間表達了他保守的外交策略,,并且也貫穿他的整個執(zhí)政生涯,。 客觀來講,明朝的外交緊縮政策確實對明朝經(jīng)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也以“不征,、不干涉”換來了邊境的和平。但是,,這些都是相對的,,對于“不征之國”是如此,,那其他國家或者部落呢?明朝外交的保守,,確確實實引發(fā)了蒙古的不斷侵擾,,也讓建州女真“野蠻發(fā)展”,從長遠來看,,對東北軍事的影響又是消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