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對孩子發(fā)號施令,,經常會遭遇孩子的反抗,或者,,孩子會在執(zhí)行家長指令中犯一些錯誤,。 然后,家長帶著為孩子好的心態(tài),,為了讓孩子避免(或將來避免)遭受更大的傷害,,不得以,會用懲罰的手段來強迫孩子聽話,;或者,,有些家長不舍得懲罰,,會一味地遷就縱容孩子。 這兩種方式經常讓家長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到底是懲罰還是遷就呢,? 其實,很多家長意識不到,,在這個問題上,,還有第三條道路。 舉個例子: 有個剛上小學的孩子,,早晨上學的時候要帶著午飯(孩子自己去上學),,但是,孩子經常會忘記帶,。 等到了學校,,孩子才發(fā)現(xiàn)又忘記帶午飯了,于是,,家長急急忙忙去給孩子送飯,,耽誤了本來就繁忙的工作,家長就很煩躁,。 這個時候,,估計有些家長就會對孩子大發(fā)雷霆,諸如“你是豬腦子嗎,?你怎么這么笨?。吭趺蠢鲜怯洸蛔“,??”這樣的話會脫口而出,。如果孩子頂嘴的話,,家長的巴掌又要落到孩子身上了。 但是,,這個家長學習了“正面管教”中的運用“自然后果”法,,她決定試一試。 什么是自然后果,?就是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之后,,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 自然后果法運用的關鍵是尊重和鼓勵,,讓孩子從中培養(yǎng)責任感和其他能力,此外還有——預先告知,。 于是,,這位母親先告訴孩子:“媽媽每天還有重要的工作,,如果給你送飯就會耽誤工作,所以,,你需要幫助媽媽,。媽媽也相信你能夠承擔起帶午飯的責任,如果你忘記了,,媽媽不會再去學校給你送午飯了,,你要承擔起自己的過失帶來的后果?!?/p> 于是,,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媽媽和孩子達成了一個決議——如果孩子下次忘記帶午飯,,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并且,媽媽還告訴了老師,,也不要借錢給孩子買午飯,。 媽媽為此忍住了自己對孩子餓肚子的愧疚,即使孩子打電話來,,她也用溫柔的語氣堅決地拒絕了,。 盡管孩子因此不高興,但是,,想到已經和媽媽說好了,,他也就咬牙堅持著。 不過,,從此以后,,孩子很少忘記帶午飯了,即使忘記了,,他也會想辦法找同學分他一點吃的,,這無疑也鍛煉了他的交際能力。 這位母親沒有用侮辱打罵孩子的方式,,也沒有縱容溺愛孩子,,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當然,,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遇到的問題可能比這個復雜得多,但是,,這個家長的做法里面隱含著一個教育孩子的道理,。 很多家長會受不了類似孩子因為沒帶午飯餓肚子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如果用這么小的代價來換來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的責任感,,是不是很合算?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忘記帶午飯是一個小錯誤,他一生中可能會犯很多錯誤,,但是,,母親用這個自然后果讓他受到的教育,將會有助于他今后減少或者杜絕人生中犯下更多更大的錯誤,。 他知道了,,如果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就要承擔責任,;自己造成的后果,,要由自己來承擔,而不會去責難他人,。這種教育,,會讓孩子終生受益。 在這個家庭案例中,,有一個家長需要掌握的很關鍵的理念,,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不要簡單告訴孩子做什么,家長要問自己能做什么,?” 當你告訴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試圖掌控不能控制的事情,。然而,,家長能夠掌控的是自己能夠做什么。當然,,家長需要先想明白,,我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自己去主動真正做到,。 教育孩子,,不能只靠“為孩子好”的善良愿望,,更重要的,,是靠“如何才能為孩子將來好”的教育智慧。 各位家長,,不知道是否有所啟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