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9),55-56 胡莉英江蘇省太倉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摘 要: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對中小學生開展系統(tǒng)而有效的法治教育,是實現(xiàn)全民守法的重要路徑,。然而,,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由于實施學段分設,初中與小學的法治教學存在著教學不銜接,、研究不深入的現(xiàn)象,。因此,中小學法治課堂教學在問題創(chuàng)設上,,要由表象逐漸走向深層,,體驗教學要由旁觀走向體驗,小組合作要由解疑走向質疑,,生活案例要由感知走向反思,,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一體化實施方式,實現(xiàn)法治教育課程目標,。 中小學法治教學的一體化是指在中小學法治教學中,,各學段目標螺旋上升、循序漸進,,課堂教學有機銜接,、相互貫通,目的是體現(xiàn)和貫徹課程的連續(xù)性和整合性,。當前,,由于學段分設,初中和小學的法治教學仍存在著研訓脫節(jié),、師資素養(yǎng)不均衡,、配套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中小學法治教學課堂實施一體化旨在促進中小學法治教育由一般的普法向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轉化,,由傳授法律知識向培育法治觀念,、法律意識轉變,促進法治有理,、道德有愛,、育人有情的課程目標達成。 一,、問題創(chuàng)設:由表象到深層教師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和最近發(fā)展區(qū),。例如,六年級學生剛開始系統(tǒng)接觸法律時,,對“憲法”“權利”“義務”等概念比較陌生,,法治思辨能力薄弱;而八年級學生在思維和行為方面則具備一定的主動性、獨立性,,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所以,,在六年級“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教學中,探討“知曉法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父親讓上五年級的呂慧嫻退學打工”時提問:“故事中呂慧嫻的哪項權利受到了侵犯?觸犯了哪些法律”?在探討“用好法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大學生呂慧嫻在法律援助中心實習,她為幾名前來請求法律援助的人提供建議,。請求法律援助事項分別是:“張彤的爸爸被施工隊拖欠工資”“王曉蒙和媽媽在小區(qū)散步時被一條沒拴狗鏈的狗咬傷”“何潔上街購物,,被人偷走了錢包”“劉文娟的叔叔對交警作出的罰款決定不服”。教師提問:假如你是呂慧嫻,,針對以上四個情境,,你會運用法律知識分別提出什么建議?而在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教學中,,教師則展示真實案例:2018年3月1日凌晨,王某忽然接到了朋友的電話,,朋友告訴她,,李某在一個200多人的微信群里公布了她的身份證號碼等個人隱私,并對她進行侮辱性的言語攻擊,。教師整合教材內(nèi)容,,設計了三個思辨活動貫穿全課堂。思辨活動1:李某認為“說話是我的權利,,你們誰也管不著”,。公民行使權利可以隨心所欲,不受約束,。你如何看待李某的言論?思辨2:有人認為王某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她想怎么維權都可以,對此你怎么看?思辨活動3:在網(wǎng)絡上侮辱,、誹謗他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呢? 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六年級的法治教育多是從案例到問題,并且問題較為簡單,,一般只需要直接判斷即可,。“退學打工”的呂慧嫻的受教育權受到了侵犯,,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呂慧嫻提供的法律援助建議依次為:“建議張彤的爸爸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申請勞動仲裁”“建議受害人及家長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賠”“建議受害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向公安局報案”“建議受害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四個情境是教材上的四幅圖片,,學生認真閱讀加以思考即可回答,。而初中的三個思辨問題難度較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思辨問題1旨在讓學生明白任何權利都是有范圍的,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思辨問題2旨在讓學生明白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一味忍讓會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要按照法定程序,,依法維權,。思辨問題3旨在讓學生明白網(wǎng)絡上侮辱、誹謗與現(xiàn)實中的侮辱,、誹謗都要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 二,、體驗教學:由旁觀到體驗體驗式教學是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親歷中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加強體驗,,引導學生在課內(nèi),、課外親身參與(參觀、訪問,、調查,、辯論等),將見聞性的(間接性),、自在性的經(jīng)驗,,用親身實踐的方式驗證,從經(jīng)驗中顯示意義,、體會情感,。就小學生而言,獨立處事的機會并不多,,生活中與法律的顯現(xiàn)接觸也不多,,對于課本上的法律常識往往比較陌生,法治意識淡薄,。這就需要教師在法治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選擇,,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學會選擇“好”的生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活動園》是主要欄目,活動體驗是小學法治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初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初中法治教材中,,《探究與分享》占據(jù)了較大版面,可見初中法治教學強調探究性活動,。比如,,在“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教學中,,六年級上冊第9課“依法維權”重在“求助,、自救,、搜集證據(jù)”。教學時,,教師出示電視劇《破冰行動》,,讓學生觀看三個鏡頭,鏡頭一:警察李飛和宋楊深入塔寨村當場抓住林勝文兄弟制毒販毒,,人贓俱獲;鏡頭二:馬云波局長與制毒販毒頭目林耀東通電話時進行手機錄音,,搜集證據(jù);鏡頭三:在雷霆掃毒專項行動大獲全勝的第一時間,警察用照相機拍攝毒品和鈔票,,搜集證據(jù),。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懂得了:依法維權要靠證據(jù),,合同,、書信、指紋,、錄音等一切能夠證明案情事實的材料都可以成為證據(jù),。同時教師組織學生現(xiàn)場體驗:根據(jù)視頻,選擇一種你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取證,,并友情提醒:取證時要注意合法性,,引導學生做一名智勇雙全的小小偵查員。在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教學中,,教師圍繞王某和李某的案例,,要求學生以角色模擬的方式,呈現(xiàn)依法維權的途徑: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首先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分享,然后在全班表演。比如“協(xié)商”,一個學生扮演王某,,另一個學生扮演李某,,雙方商談解決方案。學生在合作表演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從以上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小學和初中都注重情境體驗,,小學可以通過觀看電影片段或游戲等形式開展學習,,初中可以通過角色模擬等方式完成體驗學習,。與小學教材上的《活動園》相比,初中教材或課堂活動有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和自主創(chuàng)新,。小學“做一名小小偵查員”活動,,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取證的過程,其實是有先前的視頻提示;而初中的角色扮演要求較高,,要靠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追問中,,逐漸弄清依法維權的途徑。 三,、小組合作:由解疑到質疑小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競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凸顯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合作對話的有效形式。例如,,教學六年級“知法守法,,依法維權”,在探討“在法律范圍內(nèi)維護權利”時,,教師出示教材上《活動園》的材料:廣場舞的矛盾,,讓學生查找資料,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把自己想到的合適做法寫出來,。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首先安排好小組分工:小組長組織;計時員監(jiān)控;記錄員整理;發(fā)言人闡述,。然后學生合作探討問題,。在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后,各小組成員有序分工,。在傾聽,、討論、爭論,、記錄過程中,,觀點交鋒,思維碰撞,,解決廣場舞矛盾的方案也水到渠成了,。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學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在八年級“依法行使權利”教學中,,教師也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對“王某可以通過什么方式進行維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要求:根據(jù)小組分工,探討可能的維權方式;推薦你認為可行的方法,,并附簡短的方法介紹;小組代表用角色模擬的方式上臺分享維權方式,。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探討問題的熱烈程度明顯不如小學六年級學生,,但初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理性思考表現(xiàn)得較好,,即明顯地會選擇合適的維權方式。 通過比較小學和初中的兩種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發(fā)現(xiàn),,小學生更多的是就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初中生不僅要提出解決方案,還要說出這樣做的理由,,并要求學生用角色模擬的方式展示解決方案,。小學和初中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都強調解疑,初中在解疑之后更要質疑,,即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 四、生活案例:由感知到反思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這些理念和內(nèi)容給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藍本”,。生活與法治是一體的,生活是法治得以發(fā)展的土壤,,離開了生活,,法治教學就似“無土栽培”。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遵循法治教育特點,用豐富的案例,,營造生活氣息,,強化思想力量,培育法治意識,,盡量讓德育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把立德樹人落在實處。 如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主持人有多個“提示”:一是采訪家人或親戚,,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二是通過采訪同學和老師,了解一下學生在生活中會涉及哪些法律,,這些法律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三是組織一次“法律故事會”,,讓學生講講自己知道的或經(jīng)歷過的與法律有關的故事,說說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在七年級下冊“法律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例子“早晨來上學,趕時間,,過馬路想闖紅燈”“國慶長假在淘寶買了假冒商品,,要求三倍賠償”“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飯店不開發(fā)票”等案例,,讓學生感受法律就在自己身邊,。然后,讓學生知曉“只要不違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是一種誤解,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認識法治助推中國夢實現(xiàn)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綜上所述,,小學通過采訪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以故事的形式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從而讓小學生懂得要知法守法,。而初中不僅讓學生感知生活離不開法律,更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及法律賦予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教師在進行法治知識一體化教學時,,要結合學生實際,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從學生思想的“模糊處”“矛盾處”入手,打通連接現(xiàn)實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喚醒學生生活經(jīng)驗,,幫助他們樹立法治意識,培養(yǎng)法治精神,。 |
|
來自: 新用戶3900y0zH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