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柴胡、葛根,、羌活各12g,,白芷、白芍各10g,,甘草9g,,黃芩、桔梗各6g,,石膏末12g,,生姜3片,大棗3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用柴胡、葛根解肌清熱,,羌活,、白芷助以解表,佐以黃芩,、石膏清熱,。全方共奏解肌清熱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風(fēng)寒化熱之病證,。本方具有能抑制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故有解熱作用,。能改善腦循環(huán),,降低血壓,故有鎮(zhèn)靜止痛作用,。能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柴胡皂甙、黃芩甙,、芍藥甙均能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能興奮呼吸中樞,,促進氣管粘膜的纖毛上皮運動,,稀釋痰液,,使痰涎易于咳出,故有化痰止咳作用,??傊痉骄哂邪l(fā)汗,、退熱,,抑制病毒,止痛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用以惡寒漸輕,,身熱逐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疼痛,脈浮微洪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適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發(fā)熱、牙齦炎,、頭痛,、支氣管哮喘、三叉神經(jīng)痛,、蕁麻疹,、結(jié)節(jié)性紅斑、腮,、上額竇炎,、乳蛾。而必須癥見惡寒漸輕,,身熱增盛,,頭痛、目痛,、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痛,,口渴,、舌苔薄黃、脈浮稍洪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用與主治疾病】 1.鉤端螺旋體(溫邪外襲,、衛(wèi)氣同病型)治宜辛涼解肌,透熱解毒,。 以本方去桔梗,,加金銀花,、連翹為主治方。 若惡寒甚,,表證明顯者,,加荊芥、防風(fēng),。里熱盛甚,,口渴引飲者,加蘆根,、知母,、梔子。苔膩兼腹瀉者,,加車前子(包),、蒼術(shù)、藿香,。腓腸肌痛甚者,,加防己、桑枝,、牛膝,。 2.框上神經(jīng)痛(感寒化熱型)治宜解肌清熱。 以本方加生梔子10g為主治方,。 3.支氣管哮喘(寒都化熱,,內(nèi)蘊肺熱型)治宜解肌清熱。 以本方為主治方,。 4.三叉神經(jīng)痛(風(fēng)毒入侵陽明,,郁久化熱,涉及太少二陽型)治宜解肌舒攣,,搜風(fēng)通絡(luò),。 以本方加地龍20g,全蝎6g,,蜈蚣2條為主治方,。 5.尊麻疹(風(fēng)濕熱邪,搏擊肌膚型)治宜清泄透達,、宣導(dǎo)肌膝,涼血散血,。以本方加丹皮12g,,苦參、白鮮皮,、地龍各15g,,全蝎3g為主治方,。 6.結(jié)節(jié)性紅斑(邪郁化熱,壅阻脈絡(luò)型)治宜解肌清熱,,消腫散結(jié),。 以本方加連翹、忍冬藤各20g,,川牛膝15g為主治方,。 7.急性腿腺炎(溫毒蘊絡(luò),熱蒸陽明型)治宜疏風(fēng),,清熱解毒,,軟堅,消腫,。 以本方加板藍根20g,,海藻、玄參各8g,,牛蒡子6g,,連翹10g為主治方。8.上額竇炎(熱壅清道,,上炎額竇型)治宜表里兩解,,三陽同治。 以本方加辛夷6g,,薄荷5g,,蒼耳子、菊花各7g為主治方,。 9.急性扁桃體炎(風(fēng)熱搏喉,,火毒蒸騰型)治宜疏風(fēng)清熱,消腫解毒,。以本方去羌活,,加板藍根30g,金銀花20g,,花粉15g,,連翹、山豆根各10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無汗,、惡寒甚去黃芩,加麻黃,。暑無無汗惡寒者去黃芩,,加蘇葉、香薷,。 2.心煩口渴加重石膏劑量,,或加竹葉,、蘆根。 3.咽喉不利加馬勃,、玄參,。 4.呼吸道感染發(fā)熱去大棗,加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知母,、魚腥草為基礎(chǔ)方。 5.牙齦炎去羌活,,加知母,、金銀花、細辛,、連翹為基礎(chǔ)方,。 6.頭痛(風(fēng)寒上攻,郁而化熱型)加川芎,、薰本,、菊花、薄荷,。 【注意事項】 熱不甚者,,石膏、黃芩劑量不宜過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