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通讀 第二十七章(下) 善,,是道對人的“作而不辭”,道化生化育萬物,,不辭于萬物,,萬物依不辭之道生生不息,這種不辭之道,,即萬物的“自性”,。人當屬萬物之一,但人與萬物的天地草木不同,,所以,,道賦予人的“自性”被我們稱之為善(儒家,道家都用這個字名人之“自性”),。為什么,,道賦予萬物的“自性”在人這里會有另外的名,這是因為,,天地草木的“自性”就是道的化育,,而人因為非草木的智慧,對“自性”有所修改,,比如說善,,性本善之善,,是道賦予人的“自性”,但人有不善,,人的不善就是對“自性”的修改,。 人對“自性”的修改,就是離道,,叛道,。那么,我們來看看,,老子在二十七章中,,對人的“自性”之善是如何述說的。 善行不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老子在這五句話里說了什么? 1,、這五句話在說人的“自性”之善如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 老子認為,,人在這五個方面體現(xiàn)善之“自性”:行,,言,計,,閉,,結(jié)。行和言不用說,;計,,指的是心計,即心行之計,;閉,,意思是自控和把握,對心計的自控和把握,;結(jié),,聯(lián)結(jié),建構(gòu),。 這五個方面,,行、言,、計是人之為,,閉,,是人對所為的自控,結(jié),,是人與外人外物的聯(lián)結(jié)關(guān)系,。人的所為,還有這五個方面以外的嗎,?老子觀人象,,觀得很嚴謹,就是說,,人在體現(xiàn)“自性”之善上,,就是如此。 2,、人的“自性”之善的體現(xiàn)是什么樣的,。 無轍跡,是行之善,;無瑕謫,,是言之善;不用籌策,,是計之善,;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是閉之善,;無繩約而不可解,是結(jié)之善,。 在老子看來,,人的善行是不留痕跡的,那些“雁過留聲”的人行,,則是不善的,;人的善言是沒有任何缺陷而完美的,并且,,語氣和態(tài)度是柔順而委婉平和的,,那些有“瑕謫”的人言則是不善的;自自然然的用心,,是善心,,否則是不善的。善具有對自欲自私發(fā)現(xiàn)并自控的本能,,這樣的善閉,,就像天然的門一樣,不用門栓和鎖,,自己不會放縱自私自欲,,如果出于意志力而有所控,,則是不善的;與人與物相與為善的關(guān)系,,自然而然,,不用繩索捆綁,恒常不可解,,如果靠約束而建立的關(guān)系,,則是不善的。 人的“自性”之善就是這樣,。 3,、五句話一方面述說人之“自性”的善道,一方面述說了人之不善,。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這是這一章的第二層,,老子以圣人為喻,,述說了人和行善道的關(guān)系。圣人有善道,,常行善道,,以其行善道感染那些不行善道者,以善行救不善者,,就是說,,圣人行善道,從來不忘度那些不善者,。所以,,在行善道的社會里,沒有任何人被棄之不顧,。行善道者自己忠孝,,誨人忠孝,自己仁義,,誨人仁義,。 行善道者,不貴難得之貨,,所以,,物盡其用,沒有棄物,。這也是老子理想人生和理想社會的描述,。 明,,在這里指代人的善道之心。襲,,沿用,。襲明,是說,,人之善心,,就是對道的發(fā)揮和襲用,就是對道的體現(xiàn),。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在這一層立即補正上一層之說,,善道者誨人行善,,很容易被認為,圣人之善非自然,,是有意而為之,。所以,老子緊接著說,,表面看起來,,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者是善人利用來行善的條件或原因,。其實不然,,行善道,,沒有“貴其師”,,也沒有“愛其資”之意。善者誨人,,不善者受誨于人,,是善道的自然之為。 即使再聰明的人,,在行善道時,,也不會因聰明而有所迷惑,認為自己是在行大善,。這是行善道的微妙要道,。 道賦予人之“自性”,,無色無聲無形,人行善道,,也當如此,,不可有色有聲有形。這是人行善道的妙道,。 |
|
來自: 人也昔兮 > 《《道德經(jīng)》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