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我們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唐僧是個有道高僧,,因為他不但從小吃齋念佛,,而且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性格溫和,,總是對于任何人都有不忍,,而孫悟空是個大魔頭,因為它不但出身本來就是妖怪,,而且頑劣成性,,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那么,,唐三藏應(yīng)該比孫悟空悟性高很多了,?其實,事實未必如我們所想,。很多人之所以會這么認為,,還是受86版《西游記》影響太深了。 87版《西游記》中的唐僧 一,、唐僧容易受女色誘惑,。要論取經(jīng)之心,唐僧也未比孫悟空堅定多少,。美色當前,,他也未能全然不動。且看他和蝎子精在琵琶洞中干的好事:
要不是孫悟空及時阻止,恐怕唐三藏早已忍不住破了真陽,。即便與妖怪周旋,,也不應(yīng)當散言碎語斗到半夜,與一個女妖怪,,有必要聊那么久嗎,?不怕聊著聊著上當么?怪不得孫悟空都看不下去了,。 唐三藏與蝎子精 如果說這些不算什么明證的話,,那下面的例子一定可以證明。 二,、唐僧取經(jīng)之心不堅定,,遇事就畏葸不前。西游記里第八十一回,,唐僧到了鎮(zhèn)海禪林寺之后病了,,覺得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寫了一封信給唐王:
看見沒有,,唐三藏一開始就是因為輕慢佛法被貶下界來的,。而且雖然經(jīng)歷了十世修行,但是仍然取經(jīng)之心不堅定,,略略有點兒小病,,就想著撂挑子,。而且因為取經(jīng)時間太久,他常常心念長安,,動不動愁眉淚眼,,哭哭啼啼,我想他若早知道取經(jīng)路上這么多艱險,,取經(jīng)時間曠日持久,,該是后悔當初的一時沖動了吧? 唐三藏 三,、在取經(jīng)途中,,孫悟空經(jīng)常為唐僧說法。你以為師父是得道高僧,,學識淵博,,會在取經(jīng)途中為這些兇頑之徒講經(jīng)說法?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西游記》里第八十五回,,當唐僧師徒四人一行行經(jīng)一處高山時,唐僧看到“山峰挺立,,暴云飛出”,,疑心山上有些兇氣,便“漸覺驚惶,,滿身麻木,,深思不安”。這個時候,,孫悟空提醒他:“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jīng)》早已忘了,?”唐僧說沒忘,悟空就告誡他,,還有四句頌語呢,,叫做“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碧粕f:“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jīng)萬典,,也只是修心?!蔽蚩盏溃骸安幌f了,,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那唐僧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其實這段話也說出了修行的本質(zhì),,那就是修心,。儒道佛三家都強調(diào)“修心”,雖然最終指向不同——儒家強調(diào)成圣,,道家想要成仙,,佛家則欲成佛,但毋庸置疑,,他們都認為“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個人的心頭都住著一個魔,如唐僧在看到山勢險峻時,,便會不自覺地惶恐不安起來,。說到底,魔在何處,?為什么他在聽到悟空的勸誡之后,,就能夠“心神頓爽,萬率皆休”,? 這幾句話真的那么神奇嗎,?其實不是。神奇的不是這幾句話,,是悟了的人,。 《西游記》里面,唐僧是有悟性的人,,悟空也是有悟性的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聽到這幾句話后,,瞬間明白了其中的真義,。 唐僧明白,那魔不是別的,,是自己的心,。 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四、孫悟空早已參透了佛祖的計劃,,而唐僧從始至終不知,。故而,當師徒四人即將到達靈山的時候,,寇員外因為贈送唐僧金銀等物而漏財被強盜打死,,寇妻惱恨因送唐僧惹出這場災禍,便陷害唐僧師徒,,向銅臺府刺史誣告他們是強盜,。師徒四人因此被下獄。孫悟空明知道唐僧會受苦,,可是對他來說輕而易舉就能將師傅救出來的事情,,他當時卻不肯去做。因為他知道唐僧災厄未滿,。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施展法術(shù)讓寇員外還魂,同時也還了師徒四人一個公道,。 寇員外 當接引佛祖扮作船夫來接引他們渡過凌云仙渡的時候,,唐僧還在怪怨孫悟空把他推到了水里。
真是愚癡到家了,,可以說是徒弟幾個一路上推著師傅走到了靈山。 孫悟空為什么會有悟性,,或者為什么悟性比唐僧高呢,?其實,在菩提祖師那里學道的時候,,孫悟空的悟性就有了苗頭,。 孫悟空與菩提祖師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
這才引來菩提祖師對他的好奇,,而他又順利參透了菩提盤中之謎,從而學得一身本事,。 如此,,相比一開始就身為佛祖弟子而因怠慢佛法被貶下界的唐三藏,孫悟空不是高了好幾個level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