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第一次出現(xiàn)“無為”概念的是在第二章,。他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币馑际钦f,圣人用無為思想來行事,,施行無需號令的教化,。過去多從政治和管理的意義上來理解老子的這一無為思想。 然而,,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指出的是,,實際老子這里是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論述他的無為思想的,。換句話說,,老子此處的“無為”思想是要實施對人們只是根據(jù)自己是非、善惡,、美丑去改變和變化萬物的本來狀態(tài)和情狀等行為的超越和否定,。 在老子看來,道生萬物,,本無價值性的善惡美丑之分,,如果產(chǎn)生了這些分別性的情況,說明沒有分別的大道以及萬物的本來的樣子被人為改變和破壞了,,所以老子才敏銳地向人們指出的這種現(xiàn)象,。他說:
老子認為,,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完滿性,,因而如能保持和顯現(xiàn)自己的本性那么它們每個都是最好的,從而就沒有什么美丑好壞之別呢,!而一旦有了這種區(qū)分,,那一定是人為的判分的結(jié)果。而一有判分,,事物的本來之真性即被改變和變化矣,。沒有改變和沒有變化就叫著沒有分別。老子在《道德經(jīng)》其他章節(jié)中也反復(fù)指出這種“分別”之知是對事物本性的改變,,因而是要堅決超越的,。 具體說來,,老子所列舉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禍福,、親疏、利害,、貴賤等等都是需要超越的有為之舉,,有分之知。換句話說,,老子是將人為斷分,,或說以自己心中的善與不善,美與惡作為判斷事物“善與不善,,美與惡”的標(biāo)準(zhǔn)的行為稱為“有知”和“有為”,,而將反對和超越這種認知的行為稱為“無知”和“無為”。 老子的“無知”意義上的“無為”思想是有其特殊所指千萬不能不進入老子無為思想的語境去解釋老子的“無知”概念,。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老子的“無知”概念。我們說,,除了上述已經(jīng)反復(fù)論述的“無分”觀念外,,實際上,老子還從“無限性”“無成心”“無私意”等意義上去規(guī)定他的“無知”思想,。而所有這些觀念又構(gòu)成了老子在認識論意義上的“無為”論,。在老子看來,,人們不要認為通過“為學(xué)”的認知方式就可以把握到“道”的世界。 而實際上通過“為學(xué)日益”而掌握到的知識,,不過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我們?nèi)怂赖闹R,很有可能成為我們?yōu)榈赖恼系K,。所以說,,對于那些可能成為障礙大道的知識當(dāng)然地應(yīng)該減損了?!盀榈廊論p,,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也就是老子為什么那么強調(diào)“虛其心”“弱其志”的重要性。使人們心地虛靜純潔,,弱化人產(chǎn)作偽淫巧的心志,。 老子還深刻認識到,自以為是的執(zhí)著和傲慢使得我們無法體認大道,,也無法獲得事業(yè)的成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老子提出了他非常著名的“四不”論,。他說:
意思是說,,不是只看到自己,,事情才能明白,不自以為是,,事情才能昭彰,,不自我夸耀,事業(yè)才能有成,,不傲慢自大,,才能長久永存。 要之,,唯有“無知”“無為”才能使萬物保持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從而也才能做到無所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此之謂也,。 天道無為與人道無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實際上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天道無為”,,一是“人道無為”,。天道無為是專指自然界萬物的無為無造,自相治理,,自生自滅,。通俗地說,天道無為是一種沒有任何人參與的純?nèi)巫匀坏男袨楝F(xiàn)象,。例如日月輪轉(zhuǎn),,四時交替,原始山林中的花草樹木自由天地養(yǎng)育,,自開自落,。而人道無為是屬于“人化自然”以及“社會治理”“人事處理”“人生經(jīng)理”等范疇。 通俗地說,,人道無為是在有人參與下的依順自然的行為方式,。例如栽樹養(yǎng)花,耕種莊稼,,這里一定有人的行為的訴諸,,澆水灌溉,,剪枝施肥,。但在這一“訴諸”過程中,還有一個如何按照對象自身本性和規(guī)律去做的問題,。老子的“無為”思想主要是討論在有人參與的“領(lǐng)域”如何貫徹他的“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無為”精神的問題,。 社會意義上的“無為”在老子看來,雖然社會政治領(lǐng)域完全是一個由人運作的場所,,但也存在一個如何按照“道”“自然”“無為”來治理的問題,。換句話說,老子人道無為的思想都是在“始制有名”以及“化而欲作”后提出的,,即當(dāng)人們開始實行制名分類的社會活動以及當(dāng)欲望興起以后,,就始終存在著一個如何效法道、合于道以及用道的真樸來鎮(zhèn)服的問題,。 這也就是老子最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的思想,。實際上這一思想的中心正是讓人們向天地自然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和效法它們的無為無造,自相治理的本性,。由此建立起他的“無為而治”思想,。老子明確告訴人們“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依照“無為”的精神辦事,,那天下便沒有治理不好的,。 無為就是讓民自化而不加以干涉。老子通過對“天地”之性的概括來讓圣人去效法“天地”之性而為,。他說:
那么,,作為體道的圣人就應(yīng)效法天地自然的品格,,對待人民亦同祭祀用的草狗,只是任其自作自息,。老子始終遵循著他的人道法天的思維方式,,并著重強調(diào)天地萬物的“自”的功能和屬性。老子說:
這是說,,萬物會自動歸順,,天地陰陽交合而降下甘美的雨露,沒有人給它下命令,,但它能自然地均勻分布。天道與人道,,其間的邏輯是,,天道無為無造,自相治理,,而作為效法它的主體的人道,,當(dāng)然也要無為無造,自相治理。所以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就是在這一系列“自賓”“自化”“自定”等樣態(tài)下而得到具體呈現(xiàn),。 正因為如此,在老子看來,,“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說,,奉行無為而治的最高明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dāng)是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下面的人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意思是說,他的存在對于下屬來說不感到有任何的壓力和恐懼,。要使自己保持悠閑自得的樣子,,對下少發(fā)號施令,大功告成,,事情辦妥,,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p> 無為就是使民清靜而不加以紛擾而使人民處于“自賓”“自化”“自定”的“自理”狀態(tài)下,其前提是要保證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dǎo)者做到清靜。換句話說,,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dǎo)者清靜無為了,那么人民當(dāng)然地就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自”的狀態(tài),。老子說:
意思是說,我不有為造作,,人民自然化成,;我不躁動妄興,人民自然正定,;我不妄為生事,,人民自然富足;我不貪婪縱欲,,人民自然樸實,。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上述的無為主張,,是直接對著在上者種種躁動性和妄動性的有為之舉而發(fā)的,。他所要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只有斷絕妄作的欲念,,心靈才能得到寧靜,,如此天下亦將會自然安定?!安挥造o,,天下將自定”,此之謂也,。清靜了,,自然就不會紛擾了。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著名論斷,,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而立論的,。 他認為,治理大國要像烹煎小魚那樣,。道理在于,,小魚肉嫩,烹煎它時不能多翻動,,否則便會爛,。老子將治理大國比喻為烹小魚,正是要告誡統(tǒng)治者應(yīng)安靜無為,,不要興事折騰人民,,不要生事紛擾人民,如此也才能成為天下的統(tǒng)治者,?!扒屐o為天下正”,此之謂也,??梢?,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的實質(zhì)正是體現(xiàn)在“清靜”二字之上。 (作者 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 徐小躍) |
|
來自: 見青黃 > 《道德經(jīng)·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