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在位35年,,于1162年禪位給太子趙昚,又做了25年太上皇,,死于1187年,。高宗于內(nèi)治確實有所建樹。他將總領(lǐng)地方軍政大權(quán)的宣撫司全部廢除,,將地方鎮(zhèn)軍改為“某地駐扎御前諸軍”,將諸軍糧餉財賦收歸中央管理,,南渡之初藩鎮(zhèn)跋扈之風遂被打倒,。在經(jīng)濟上,高宗著力整理南方民籍,,收聚流民,,核實耕地,鼓勵生產(chǎn),,使南方的社會經(jīng)濟又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高宗雖然能鎮(zhèn)服藩鎮(zhèn)的將領(lǐng),,卻不能罷兵,,尤其是他對金人有畏懼心理,,所以還大舉增兵。他寵任秦檜,,聽其弄權(quán),,在澄清吏治上亦無作為。于是北宋朝廷遭受的困難也完全遺傳到南宋,,那就是患貧,。南宋疆域只及北宋的一半,人口尚有不及,,而高宗末年的政府收入?yún)s超過北宋末期,,由此可想政府苛剝民眾之烈。政府收入如此多而仍不敷用,,自然是冗兵,、冗官和貴族階級奢侈浪費所致。 趙昚繼位為宋孝宗,,他本有志于恢復(fù),,于1163年舉兵北伐,結(jié)果大軍甫動即敗,。此時金世宗繼位不久,,無意大興兵戈,兩國遂再定“隆興和議”,。宋輸金的歲幣,,銀、絹各減五萬,,宋對金改稱臣為稱侄,。此后孝宗即放棄恢復(fù)的意圖,專心于整頓吏治,,革除高宗時產(chǎn)生的弊政,。1189年,宋孝宗禪位于第三子趙惇,,后者繼位為宋光宗,。宋光宗多病,繼位后常不能治事,,大權(quán)遂入于皇后李氏,。李皇后與太上皇孝宗不和,幾致宮廷內(nèi)亂,。宋孝宗死于1194年,,光宗因病不能持喪,這是封建宗法的大忌,群臣遂懷疑光宗已不能治事,。宗室趙汝愚和大臣韓侂胄遂征得高宗吳皇后的同意,,擁立光宗次子趙擴繼位,是為宋寧宗,。寧宗愚弱,,不堪任事,朝政遂為趙汝愚,、韓侂胄所執(zhí),。不久,韓侂胄又排除趙汝愚,,獨攬大權(quán),,又借打擊理學之名排除異己,制造“慶元黨禁”,。韓侂胄雖能攬權(quán),,但朝野士流仍對他攻擊不休。為了建功立威,,他于1206年舉兵伐金,,結(jié)果又是甫動即敗。宋廷被迫向金國求和,,金人要宋廷殺韓侂胄以謝罪,。大臣史彌遠與寧宗楊皇后聯(lián)合,矯詔殺死韓侂胄,,函首于金,。兩國遂再定“嘉定和議”,宋輸金歲幣,,銀,、絹各增至30萬。 遼,、金兩國皆以東北為根基向中國發(fā)展,,其對北面的影響止于漠南。自唐末回紇覆滅后,,漠北諸部林立,,紛擾不休,一直沒有一個強權(quán)來填補權(quán)力真空,。這時出來一個蒙古部落的酋長叫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憑著自己的雄才大略,,將漠南北的游牧部落全部兼并混一,。到了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大會諸部,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蒙古人近一個世紀的擴張自此展開。金人在北方筑長城為守御,,蒙古軍于1211年越長城而入,,于會河堡殲滅金軍主力,而后進兵燕京,,金人被迫求和,。蒙軍北撤,金宣宗立即遷都到汴京,,又將河北的女真民戶全部遷到河南,。蒙古再興兵南下,遂全占河北之地,。此后成吉思汗將注意力轉(zhuǎn)向西域,。至1227年,蒙古攻滅西夏,,同年成吉思汗亦病死,。根據(jù)蒙古的部落議政制度,到了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才被擁立為蒙古大汗,。同年,窩闊臺即舉兵攻金,。成吉思汗幼子托雷取道漢中,,經(jīng)湖北攻入河南,敗金軍主力于三峰山,。窩闊臺自將兵攻汴京不克,,與金人做城下之盟。時金宣宗已死,,金哀宗在位,,趁機出逃至蔡州。此時南宋已與蒙古聯(lián)盟,,一同圍攻蔡州,。1234年,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