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水滸故里山東鄆城縣城西北約18公里處有一個叫侯咽集的鄉(xiāng)鎮(zhèn),,因位于黃河水流與水泊之間的咽喉要沖而得名,,早在明清時期屬于兗州府壽張縣。其西側(cè)不遠處有一個叫梳洗樓的村子建于戰(zhàn)國時期,,是鄆城縣最早出現(xiàn)的村落之一,,據(jù)說齊王的無鹽娘娘鐘離春在出嫁前曾在此梳洗打扮而得名。 山東省鄆城縣侯咽集鎮(zhèn)子房墓村衛(wèi)星影像圖 清光緒年間《壽張縣志》中張良墓位置圖 明萬歷年間《兗州府志》中張良墓位置圖 在侯咽集鎮(zhèn)政府駐地東北約3公里處有一個叫子房墓的村子,,現(xiàn)在分為子房東和子房西兩個自然村,。子房墓這個奇怪的名字和西漢初期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有關(guān),據(jù)說張良死后就葬在了這里,,現(xiàn)在子房墓村仍然保留著張良墓,,也叫子房墓。 鄆城子房墓 鄆城子房墓 漢留侯墓碑 張良,,字子房,,戰(zhàn)國末年韓國潁川城父人,是秦末漢初著名的功臣和政治家,,他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關(guān)于張良的生平記載主要是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
這是《史記》中關(guān)于張良死后的記載,,但并沒有注明張良的所葬之地,這就造成了現(xiàn)在國內(nèi)有多處張良墓,,比如河南蘭考、湖南張家界,、陜西紫柏山,、山東微山縣,、江蘇沛縣等地都有張良墓,至于哪里才是真正的張良墓只能依靠后世的不斷考古發(fā)現(xiàn)了,。 河南蘭考張良墓 河南蘭考張良墓 鄆城侯咽集鎮(zhèn)的子房墓在眾多張良墓中的真實性比較大,。明清時期子房墓所在的地方并不屬于鄆城縣境內(nèi),,而是屬于壽張縣。壽張縣最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設(shè)置了,,最初取名壽良縣,,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叔叔諱而改名壽張縣,到了南朝宋時又改名壽昌縣,,北魏時期恢復(fù)了壽張縣的名字,。新中國建立后,壽張縣撤除,,子房墓所在的地方改為鄆城縣管轄,。壽張縣最初的名字壽良據(jù)說就和張良有關(guān)。距離鄆城縣不遠的梁山最初的名字叫良山,,也可能和張良有很大關(guān)系,。壽張縣一帶有如此多和張良有關(guān)的名字,或許張良隱居后很可能就在這一帶活動,。如此說來,,子房墓是張良墓的真實性就比較大了。 在清光緒年間《壽張縣志》中記載,,
《壽張縣志》中的記載 清代乾隆年間的《兗州府志》中也有張良墓的記載:
盡管這些地方志中都沒有明確子房墓到底是不是真的張良墓,,但至少說明在明代時就已經(jīng)認為子房墓是張良墓。 《壽張縣志》中記載的壽張古八景中的子房三冢就是描寫的張良墓的景色,。據(jù)清康熙年間《壽張縣志》記載,,冢在邑南,相距六十里,。壘壘列峙,古碑殘石,,字猶宛然,。即耕童牧豎不敢狎睨其側(cè),信留侯之神有在乎,? 壽張八景之一子房三冢圖 清代宛平文人滕永楨在探訪壽張的子房墓后寫下了一首《子房三冢》:
張良墓位于子房墓村中的一片田地中,墓前刻立有三塊石碑,,中間的一塊是近年來新刻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始祖張公諱良字子房之墓”,是自稱張良第六十六至七十四世孫刻立的,。左邊的一塊是清光緒年間刻立的《漢留侯碑記》石碑,,不過已經(jīng)殘破,上邊的部分是后來修復(fù)的,。右邊一塊是咸豐六年刻立的“漢留侯墓”碑,。 子房墓 子房墓 子房墓碑 張良墓前的古碑 張良墓前的古碑 張良墓前的古碑 張良墓前的古碑 張良墓的墓冢已經(jīng)被一人多高的蒿草掩蓋,,看不到墓冢本來的樣子,,顯得異常的荒涼落寞。在距離張良墓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塊刻有子房墓的村名碑,,是鄆城縣侯咽集鎮(zhèn)人民政府于1988年所立,,上面簡單介紹了子房墓村名的來歷。 張良墓 張良墓 子房墓村名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