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叔 夏天總會遇到下面兩種情況,,大凡都得涉及黃瓜,。 問題一: 天熱心悶舌苔厚,,難免味蕾遲鈍、胃口狹窄,,對吃食的欲望亦大大下降,,于是總要尋些開胃清口的吃食來喚醒一下食欲。 吃什么好呢,? 黃瓜,,黃瓜夠涼爽,清熱解暑,,再好不過了,。 問題二: 拍什么好呢? 老婆,? 不敢,,一生不被她拍就算很幸運的了,。 拍家里物件,? 也不敢,萬一拍碎了還得自己出錢找回,,而且我害怕手疼,。 所以還是選擇拍黃瓜。 綜上所述,,煩悶的夏天離不開拍黃瓜,。
關(guān)于黃瓜的拍,主要是北方的粗獷做法,,南方大多還是文質(zhì)彬彬的切,,這大概就是地域的差別了。比較起來,,北方的黃瓜下場的確是要悲慘得多,。 而我做黃瓜頗有一鍋兩治的手法,在外做飯,,我是操刀切片,,而一旦回到家里,我頓時北方性格原形畢露,,一定是掄圓了手臂狠狠地拍將下去,!毫無半點南方斯文的做派。面對弱勢群體的黃瓜,,我這算不算兩面三刀,? 但黃瓜被拍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倒不是黃瓜討厭,卻恰恰因為黃瓜的可愛,。黃瓜瓜皮清香有韌勁,,中間的籽無味卻充滿瓜汁……此刻你想不拍都不行! 拍黃瓜是不能瞎拍的,,因為這拍出的黃瓜口感是否絕妙,,是完全要取決于師傅的手法,到底該如何拍,,拍成多碎,,皮籽的去還是留,都關(guān)乎著每一口黃瓜的升級效果,。 但似乎每個涼菜大廚對于拍黃瓜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技法,。同樣是一個“拍”字,其效果卻大相徑庭,。記憶里我吃到過最為可口的拍黃瓜,,是某年在帝都牛街的一家爆肚店里。 隔著透明的玻璃,,只見那廚師手起刀落,,啪啪兩聲將黃瓜擊昏,然后整個黃瓜稀松癱軟在案板上……廚師面無表情,,繼續(xù)將瓜剁成小段,,使每張瓜片上都留有裂痕,隨后輕巧地依次淋上麻醬和醋,,再撒花生碎,,端給我時,甕聲甕氣地說了句,,“自己拌”,。一筷子吃下去不難發(fā)現(xiàn),“降維打擊”確實能讓黃瓜吸收更多的醬汁,。 大廚自己就是老板,,他說他這切黃瓜的高超手法,是從精通木須肉的天津師傅那里偷學(xué)來的,。 雖然我吃過太多的拍黃瓜,,而且我自己也親手拍碎過不少的黃瓜,但我還是很同情黃瓜,,臨終就義之前都要被人痛拍一下,,卻也是真的很可憐。我細想了一下,,像黃瓜這般被人輕視的食材真是不多,,我只想到了倔強的大魚,。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輕視,所以吃拍黃瓜就顯得很輕松,,至于削不削皮,,有沒有香菜,滴幾滴香油,,拌不拌蒜末,,帶不帶花生,放白糖還是白醋都從未被正式定義,,這在廚界江湖是很例外的,。或許也是因為脫離了教學(xué)體系,,才讓這盤涼菜顯得生動有趣,、各顯神通。 天熱,,碼字也流汗,,到此為止吧。 最后再說說拍黃瓜的刀法,,一般像我這般資深的拍手,,只需要“啪、啪,、啪”三下即可解決,,關(guān)鍵是要掌握穩(wěn),、準,、狠三字訣。這和平日里拍孩子睡覺還是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的,。 所謂穩(wěn),,就是心態(tài)要平和,不能急燥,。 準,,就是瓜首一拍,瓜中一拍,,瓜尾一拍,。 狠,這個狠是要適度的,,別一聽見狠,,就把吃奶的勁都用上了,好家伙,,一刀下去,,一看案板上,,半根黃瓜沒了,哪去了呢,?仔細一看,,哦豁,求大爺哦,,飛垃圾桶里去了,!還吃個鏟鏟! 記住,,拍黃瓜要手下留情,,要做到碎裂而不飛濺,方為完美,。 |
|
來自: 新用戶7771xie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