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5890字 千百年前,,肆意于山水間的陶淵明,,趁著春意拂面,暖陽晴好,,給自己溫上一壺酒的時候,,總喜歡摘點新鮮蔬菜,隨便烹成幾碟小肴,。待到酒香彌漫,、菜肴上桌,這才開始“細酌對春風”,。真不是陶淵明會享受生活這么簡單,。無酒不成席,,無菜不飲酒。可以說,,酒香飄了多久,,這樣的飲食法則就存在了多久。上到精烹細煮的大魚大肉,,下到些許菜油酥出的花生米,,古往今來,各色菜肴上桌入席,,頂著“下酒菜”的名頭,成了杯盞旁的特別點綴,。所以,,一口酒,一口菜,,這樣的良緣背后,,書寫著什么?“酒后高歌且放狂,,門前閑事莫思量?!?/p>還別說,,香山居士筆下的這種肆意暢然,想想便讓人直呼痛快,。雖說我們做不到且酒且歌,,但古往今來,光是兩杯清酒,,三兩好友,,再來上半日閑暇,就足夠讓人心向往之了,。可話又說回來,,若真有穿越的機會,眨眼的功夫來到千百年前,,提著兩壺清酒,,想拉古人找個幽靜的地界兒推杯換盞、把酒言歡,,怕是大概率會被嫌棄的,。畢竟,早在南北朝時期,,大伙兒喝酒,,就不習慣如此單調(diào)了,。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老祖宗們養(yǎng)成了“過飯下酒”的習慣,,還琢磨出了幾道像模像樣的下酒菜,。比方說,《齊民要術(shù)》里出現(xiàn)的一道“鱧魚脯”,,命運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也”。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鱧魚脯算是一種風干咸魚,,不過,可不是隨便什么咸魚都能用來下酒,。鱧魚腹中先灌滿加了姜和花椒末的咸湯,,再在屋檐上經(jīng)歷好幾個月的自然風干,還得被包上草,、封上泥,,在熱灰的炙烤中慢慢煨熟,待到肉色雪白,,才能頂著“下酒菜”的名上桌入席,,在筷著杯盞間散味兒飄香。 現(xiàn)代魚脯,。來源/成都生活記 大魚大肉下酒固然暢快,,卻難免腥重油膩,許是考慮到這一點,,南北朝時期的下酒菜里,,就多出了一些小清新的版本,“果脯”便是其中一類,。比如,,夏天桃李滿園,尤其是李子,,金黃澄亮,,拿來下酒再合適不過。趁著李子個大味甜的時候摘下來,,放進鹽里反復揉搓,,直到鹽水滲進果肉里,再將果肉放到太陽下,,曬到萎軟,,用手捻扁,再曬,,再捻,,用熱水洗凈,,放進蜜里泡泡,讓果子的清香裹上些甜膩味兒,,便是一道正兒八經(jīng)的下酒菜,,喚作“白李”。而伴隨著耕種技術(shù)的發(fā)展,,再加上農(nóng)作物的引進,,人們食材的選擇也逐漸豐富起來。關(guān)于“下酒”一事,,大伙兒的腦洞也越開越大,。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里記錄的下酒菜,已經(jīng)有了煎魚,、鴨子,、粉羹等品類。蔬果下酒也算是常規(guī)選擇,,此時,,下酒菜形成了“肴”“核”兩種品類,,其中的“核”便是西瓜,、甜瓜等各類果品。吃貨代表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那句“肴核既盡,,杯盤狼藉”,,說的便是一頓風卷殘云后,杯中美酒告罄,,拿來下酒的菜肴和果品也被吃個精光,。《水滸傳》中,武松被充軍發(fā)配到河南孟州牢城營,,施恩為了款待他,,送去了一注美酒不說,還專門加上了四盤果子,。除了蔬果,,端起酒盞時,大伙兒的目光也落到了其他地方,。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專門描繪自家年宴的盛況,詩曰: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雖說藍尾酒沒啥稀奇的,可這“膠牙餳”卻是名副其實的用麥芽制成的糖,。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大家一邊嗑著盤子里的麥芽糖,,一邊依次暢飲美酒。酒香混合著甜味兒,,這番新奇,,怕是很難在今日重現(xiàn)。這還不算,,不知是不是蔬果和糖沒辦法飽腹,,南宋的下酒菜直接晉升為“主食”。陸游曾記錄自己參與的一次國宴,。觥籌交錯,、場面盛大到足足上了九道下酒菜——“肉咸豉”“爆肉雙下角子”“蓮花肉油餅”“白肉胡餅”“太平饆饠(也寫作畢羅)”假黿魚”“奈花索粉”“假沙魚”“水飯咸旋鲊瓜姜”,除了最后一道算是清爽可口的泡菜,,其他的要么是大魚大肉,,要么動輒肉餅、包子,、炒飯,,活脫脫地是拿主食下酒。之后,,隨著選擇的豐富,,也有許多清淡的小菜受到青睞,成了下酒菜的常項,。在《儒林外史》里,,“兩塊豆腐乳、筍干和大頭菜”就是最常見的下酒菜色了,。不過,,要說古人下酒非得興師動眾、搞出諸多名堂,,也不盡然,。北宋文人蘇舜欽就曾手捧《漢書》,一邊評點慨嘆,,一邊端起一大杯美酒下肚,。這事兒傳到了杜衍的耳朵里,引得他笑嘆一句——有這樣美好的下酒物,,喝一斗酒也不算多啊,。北宋文人蘇舜欽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濃烈時肉肥菜香蔬果滿盤,,淡雅時便是幾頁書文也能引人暢飲,。古人傾注杯盞和肴碟間傾注的想象與浪漫,恐怕遠比我們想象得多。雖然比不得古時的細思慢量,,但后人在下酒這件事兒上也從沒有放棄琢磨。蔬果,、鹽鹵,、腌菜…… 一個個新鮮面孔被拉進下酒菜的隊伍,配合著各種美酒,,在桌臺,、席間、舌尖綻放各種滋味,。蜆子也是知名下酒菜,。來源/網(wǎng)絡(luò) 弟兄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江湖爭斗,。如此,,天南地北、鍋旁灶間開始上演起各種排位賽,。民間諸位饕餮們各種觀戰(zhàn)不說,,還專門甄選強者,評出的榜單層出不窮,。其中,,就有這么幾位選手,經(jīng)常蟬聯(lián)各類榜單,,甚至躋身于“四大下酒菜”行列,。雖說入選原因各有不同,,但這四位,,倒是都有說頭。 別看江湖里纏斗得火熱,,“拍黃瓜”愣是在五花八門的斗爭中,,憑借一身清爽出了頭。李春芳等民間美食家曾在《閭巷話蔬食》里,,用幾筆點出這道菜的精要——“拍黃瓜,,最普通,將黃瓜拍碎,,加點米醋,、香油、爛蒜,、細鹽拌好,。” 黃瓜本身實惠易得,選上最為翠綠新鮮的一根洗凈,,擱在案板上,,刷刷幾下切切,再用刀背這么一拍,,往盤子里一裝,,再來點香蒜、粗,、香油中和中和口感,,加上腥紅透亮的辣子點綴,生生激出黃瓜骨子里的清甜,。拍黃瓜,。來源/網(wǎng)絡(luò) 幾分鐘過去,席間的美酒多半也才倒上沒多久,,爽口的拍黃瓜就已上了桌,。不僅僅是追求簡易、快捷,,“拍黃瓜”上榜的背后還真有著別的考量,,透著幾分老餮們的“狡猾”。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就發(fā)現(xiàn),,別看杯盞中的美酒都是純糧食釀制,,那可是實打?qū)嵉摹盁崃空◤棥保c這些高熱量飲品適配的,,恰恰是清淡脆爽的小菜,。既方便制作,更容易吸收,,這才能讓厚重的佳釀下肚,,唇齒間還能保持清爽舒適。脆爽的黃瓜摩挲在齒間,,油香氣兒,、爽辣感和著些許清涼滋味直入咽喉,吞咽之間沖開了味蕾,,這時一口濃酒入喉下肚,,再把萬千滋味過上一過,還真是件美事,。對醉心舌尖滋味的國人而言,,有了清新脫俗的小菜,哪能少了奢華的佳肴,?厚實筋道的牛肉菜品沖出江湖,。甭管“拌牛肉”“醬牛肉”,,都是迷醉“杯中物”之人的心頭愛。到了什么程度呢,?《水滸傳》中江湖義士聚頭豪飲,,尤其喜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其中光是牛肉就被提到了48次,。在古代,牛是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東漢時,,只有三公和大將軍過年時才可以分到200斤牛肉,作為年終獎的一部分,。董卓叱咤西北時,,為了款待羌族的朋友,冒著極大風險宰殺了自個兒家的耕牛,,羌族友人一看,,又驚異又感動,飯后專門贈予他上千只牲畜作為補償,,間接讓董卓的家底兒和勢力都“肥”了起來,。幾經(jīng)渲染下,牛肉成了精貴食材,,更躍升為身份象征,。熱氣騰騰的牛肉,。來源/網(wǎng)絡(luò)隨著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及各朝各代逐漸放開的法令,牛肉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施耐庵筆下的李逵也可以動輒一句:“叵耐這廝無禮,,欺負我只吃牛肉,,不賣羊肉與我吃,。”不過,,長時間被束于神壇,,大伙兒看著牛肉,自然也多了些求之不得的渴望,,真入口中時,,萌生的滿足和欣喜又給牛肉增味了不少,使其長時間躋身肉品中“美味”之列。被精心烹飪后,,擺上桌席,,配上美酒,也就有了充分理由,。牛肉自己也算爭氣,,可塑性極強,尤其是涼拌之后,,火辣辣的紅油澆上去,,撒上蔥花點綴,色澤鮮亮,,入口更是爽辣筋道,,滋味兒滲進了肌理中,豐厚的蛋白質(zhì)沉淀為多汁彈牙的口感,。幾筷子下去,,客賓皆知,這是道硬菜,,更對得起大伙兒拿出陳年佳釀,、把酒言歡的隆重。再有一位便是豆腐制品,,尤其是歷經(jīng)洗,、磨、煮,、點,、壓、曬,、炒才能成型的豆腐干,,就像一塊神奇的海綿,吸飽了各種湯汁兒醬料,,擺到碟子里端上桌,,便是極佳的下酒菜。在人們心里,,豆腐和美酒的緣分倒像是天生注定,,沒有幾塊兒像樣的豆腐,似乎酒也喝不美,。為了滿足這樣的神奇邂逅,人們絞盡腦汁創(chuàng)新菜色,,甚至還被“逼上梁山”,,硬生生搞出了商機,。一百多年前,江蘇有一家醬菜店,,以方形五香嫩油豆腐干聞名,。清朝時,一位名為梅理卿的安徽人,,只身來江蘇謀生,,尤其喜歡喝點小酒,最愛的下酒菜便是這種豆腐干,。一次,,梅理卿買好豆腐干、斟好酒,,正準備好好享受一餐,,一口下去,卻覺得滋味兒大不如前,。大失所望的他找到店家詢問原因,,誰料店家不大理會,還言之鑿鑿——你要有本事,,就自己開作坊自己做去,。這不說不打緊,店家此話一出,,愣是讓憤懣的梅理卿生出幾分斗志,,自己跑去開了一片醬園,生產(chǎn)醬油豆腐干,。處身安徽的他特意吸取來家鄉(xiāng)豆腐作坊的長處,,從制法、形狀,、包裝都做了改良,。這下出來的豆腐干,厚實耐嚼不說,,還在紅糖,、黃酒、茴香,、開洋,、老秋油和冰糖的加持下提味兒增色,出產(chǎn)時,,透亮深褐的豆干厚薄均勻,,堅實筋道,而且咸而不澀,、甜而不膩,、香而不厭,表面還有麻片狀的花紋,,備受食客喜愛,。梅家的手藝也就如此沉淀下來,歷經(jīng)時光打磨,,成了江蘇的傳統(tǒng)名產(chǎn)——和橋豆腐干,。所謂“渣豆腐下酒,一飽二醉”“千有萬有,,離不開菜豆腐下燒酒”,,此番巧合,還真應了民間的各種“稱贊”,。還有一位??停嗄晗s聯(lián)“下酒菜”前三,,便是花生米,。事實上,和牛肉一樣,,花生之于美酒最開始也是八桿子都打不著的,。大約在明代,花生才慢慢進入中國普及開來,。萬歷年間,,便出現(xiàn)了“落花生原出福建,近得其種種之”一類的表述,。雖說是外來戶,,但一入餐桌,就俘獲了大家的心,,弘治年間,,人們面對這筷間小小的一粒,就發(fā)出了“霜后煮熟可食,,味甚鮮美”的慨嘆,。花生油脂豐富,,有著“植物肉”的美譽,,豐厚的油脂再經(jīng)過滾燙熱油的烹炸,裹上亮晶晶的食鹽,,味道鮮美香脆不說,,還對胃有著滋潤作用。材料易得,、制作簡易,,自然成為下酒菜的上乘之選,,更收獲了大批的“擁躉”。老舍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夫人胡絜清先生曾在《重訪老舍在山東的舊居》中回憶道,,老舍先生和友人經(jīng)常一起散步聊天,來了興致,,還會就著花生米干幾杯(酒),。朱自清先生也曾在《說揚州》里曬出自己的下酒菜榜單——“邀上三五個人,去尋幽訪古倒有意思,;自然,,得帶點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 花生米位列榜首,,足可見老先生對這小小一物的看重,。與此同時,人們對待花生米的烹法也不斷改良?,F(xiàn)代還有一道醋泡花生,,讓油酥酥的花生米浸潤香醋,再裹上洋蔥的香氣,,既能中和油膩口感,,又能凸顯堅果的香氣,為諸多口胃又增添一重滿足,。當然,,江湖爭斗不止,各類排名榜單也是版本多多,。不過勝負已然無人在意,。席面一開,美釀倒入白瓷杯盞,,親朋好友一坐,,三倆閑話一敘,一口一筷之間,,自是濃香滿齒,,心滿意足。鍋臺灶間,,人們總停不下忙碌,止不住對佳肴的追逐。光是“下酒菜”一個門類,,便可謂豪杰四起,,門派層生。江湖里還出現(xiàn)了不少有著濃厚地域風味的“獵奇選擇”,,比方說傣族同胞喜歡的“竹蛹”下酒,,貴州的爆炒螺螄佐酒,,西安的一口“梆梆肉”一口老酒,。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饕餮們的要求多了起來,,更還生出了幾番心得,,給下酒菜的江湖間,添上了些許詩意,。痛快淋漓的追求之外,,也有人喜歡在杯盞中逐風逐月。林清玄曾笑談過自己為“喝酒”劃下的三六九等,,喝得杯盤狼藉是為下乘,,就著幾顆花生米和三倆好友的天南海北,只能算為中乘,,上乘么,,得靠一個人獨酌自酌,求得便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獨酌之時,也需有物下酒,,詩詞下酒,,便再好不過。淡酒入喉,,宜讀李清照,,而甜酒在側(cè),得來幾句柳永婉轉(zhuǎn)辭藻,,飲烈酒時,,配上蘇東坡的豪邁灑脫更是絕佳選擇。美食家蔡瀾則覺得,,下酒菜的靈魂恰好在于想象力,。花生米一類菜色,,簡單易做是真,,但總顯單調(diào)。即便是家常相聚,,家里也常備著一罐泡好的魚露芥菜膽,,只等著友至酒開,,一起推杯換盞,閑聊言歡,。他曾憶起一件趣事,。宿在日本時,半夜與友人喝酒,,卻實在找不到像樣的下酒物,。幾番尋找下,終于尋得一條咸蘿卜干,,苦于房內(nèi)沒有菜刀,,二人只好拿啤酒瓶蓋將其鋸開,分食之,,倒也是咸香滿齒,,怡然自樂。于謙也曾一語戳破下酒菜的面紗——只要是對酒有感情,,把酒喝得明白,,喝得通透,草木竹石皆可為劍,。如此說來,,大魚大肉也好,,蔬果肴核也罷,詩詞歌賦也可,,注入“下酒菜”中的想象力原沒有多么宏偉的意義和標準,,不過是閑暇時光把酒言歡的半分適意,還有靜下心智,,在時光獨享或者友朋漫聊中,,伴上筷著在盤碟間的輕舞,不經(jīng)意之間,,在杯盞間釀出的那份溫柔,。你我期許的,或許不是美酒入喉,,一口菜肴下肚后帶來的驚艷口感,。反而是蔡瀾筆下的這半日光景——把一個小火爐放在桌上,上面架一片洗得干干凈凈的破屋瓦,,買一斤蚶子,,用牙刷擦得雪亮,再浸兩三小時鹽水讓它們把老泥吐出。最后悠然擺上一顆,,微火中烤熟,,“噗”的一聲,殼子打開,,里面鮮肉肥甜,,吃下,再來一口老酒,,你我暢談至天明,。 參考資料: [1]繆啟愉,繆桂龍撰.齊民要術(shù)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湛軍主編,;卿至,,肖嬿譯注.《酒顛》譯注[M].中國書店.2018. [3]徐海榮主編.中國酒事大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李開周著.食在宋朝 舌尖上的大宋[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5]李從嘉.舌尖上的戰(zhàn)爭 食物,、戰(zhàn)爭,、歷史的奇妙聯(lián)系[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 [6]諶世龍主編.中國歷史與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7]曾學英編著.經(jīng)典豆制品加工工藝與配方[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3. [8]林清玄著.林清玄散文精選 青少版[M].武漢:崇文書局.2017. [9]蔡瀾著.蔡瀾雅玩人生系列 小酒小食小品[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7. [10]王吳軍.《儒林外史》里的下酒菜[J].食品與健康,2014(11):54-55.
|